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水蚀区土壤可蚀性K值计算与宏观分布 被引量:49
1
作者 梁音 刘宪春 +5 位作者 曹龙熹 郑粉莉 张平仓 史明昌 曹全意 袁久芹 《中国水土保持》 2013年第10期35-40,79,共6页
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全国31个省(市、区)1:50万的土壤类型图,经过扫描和数字化处理构建了全国1:50万土壤类型图形数据库,并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整理出与之相对应的16493个土壤样品理化数据,同时结合实地采样、共享和查阅... 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全国31个省(市、区)1:50万的土壤类型图,经过扫描和数字化处理构建了全国1:50万土壤类型图形数据库,并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整理出与之相对应的16493个土壤样品理化数据,同时结合实地采样、共享和查阅文献等途径,获取了最新的1065个样点的土壤理化性质数据。采用水力侵蚀区中K值的计算方法获取土种的K值。按土种的面积进行加权归并到土属的K值,再将土属K值链接到分省土壤类型图上,接边处理后形成全国水蚀区土壤可蚀性K值分布图。研究表明:全国水蚀区K值变化范围为0.0004—0.0828t·hm^2·h/(hm^2·MJ·mm),变异系数大,平均K值为0.033t·hm^2·h/(hm2·MJ·mm),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减小的趋势。黄土区K值最大,紫色土和红壤区北部的K值居中,最小的分布在青藏高原北侧。该研究成果为我国土壤侵蚀预测与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侵蚀区 土壤可蚀性K值 土壤种类 分布规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典型农业区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及来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祖艳 焦菊英 +5 位作者 李建军 程玉卓 曹雪 陈同德 章志鑫 张鹤鑫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6-831,共16页
探究青海省耕地土壤重金属的累积状况、污染风险与来源,可为青海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治理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以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了84个耕地表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Cu、Pb、Cr、Zn和Cd含量,利用单因子... 探究青海省耕地土壤重金属的累积状况、污染风险与来源,可为青海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治理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以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了84个耕地表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Cu、Pb、Cr、Zn和Cd含量,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耕地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①相较于青海省土壤环境背景值,河湟谷地与柴达木盆地耕地土壤仅有Cd平均含量高于背景值,但所有土壤样品均未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在两个区域,Cd含量的变异性均最高,分别达到40.87%和40.07%,其他4种重金属的变异系数均低于30.00%;Cu、Pb和Zn含量在两个区域无显著差异,Cr含量在河湟谷地显著高于柴达木盆地,但Cd含量显著低于柴达木盆地。②两个区域耕地土壤污染程度整体上处于清洁水平,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低生态风险水平,但Cd潜在生态风险较高,在两个区域均达到中等生态风险水平。③河湟谷地Cu、Zn和Cd主要受农业活动的影响,Pb和Cr主要受土壤母质的影响;柴达木盆地Cu和Zn主要受母质矿物风化和土壤侵蚀的影响,Pb、Cr和Cd主要受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影响。综上所述,尽管5种重金属在青海农业区土壤中暂未对农作物质量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但人类活动对土壤重金属累积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要关注农用肥料的施用对Cd累积的影响,以预防耕地土壤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耕地 污染程度 潜在生态风险 主成分分析 来源分析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中球形巨石运动规律模型试验研究
3
作者 娄灿昀 王飞 +1 位作者 王家鼎 陈晓清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4,共12页
该研究通过室外水槽模型试验,模拟了不同直径巨石与不同密度泥石流完全固液耦合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分析了泥石流沟内巨石在泥石流中的运动模式、运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在泥石流中的受力情况,并探讨了泥石流密度与巨石粒径对其运动速度的影... 该研究通过室外水槽模型试验,模拟了不同直径巨石与不同密度泥石流完全固液耦合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分析了泥石流沟内巨石在泥石流中的运动模式、运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在泥石流中的受力情况,并探讨了泥石流密度与巨石粒径对其运动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巨石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滚动、跳跃与滑动等运动模式,巨石出现的运动模式同泥石流的密度以及巨石粒径有关;巨石的直径越大,运动速度越小,它在泥石流中的运动模式越简单,越倾向于发生滚动运动,在泥石流流体中的跟随性越好,速度比n越容易趋近于1;巨石粒径对巨石运动速度的影响大于泥石流密度对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球形巨石 水槽试验 运动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类型径流泥沙监测仪对比分析
4
作者 徐志浩 展小云 +4 位作者 李亚妮 史尚渝 郭明航 赵军 张体彬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12期67-71,共5页
含沙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的基本参数之一,及时准确地获取含沙量可为规划水土保持项目、制定水土流失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然而基于不同监测方法和仪器的径流泥沙测量结果存在差异性。采用室内模拟研究的方式,对比分析径流泥沙自动监测仪... 含沙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的基本参数之一,及时准确地获取含沙量可为规划水土保持项目、制定水土流失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然而基于不同监测方法和仪器的径流泥沙测量结果存在差异性。采用室内模拟研究的方式,对比分析径流泥沙自动监测仪、便携式径流泥沙监测仪和浊度计3种仪器的测量精度和准确度,结果表明:(1)含沙量较低时,3种仪器的测量准确度均较高,随着含沙量的增加,浊度计和便携式径流泥沙监测仪的准确度下降,而径流泥沙自动监测仪在各含沙量梯度的测量中均具有较高的测量准确度;(2)径流泥沙自动监测仪、便携式径流泥沙监测仪和浊度计的重复测量值均通过了K-S检验,数据呈正态分布,表明3种监测仪器均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3)径流泥沙自动监测仪在低径流量和高径流量条件下均有较高的测量精度,且径流测量准确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泥量 含沙量 测量精度 径流泥沙自动监测仪 便携式径流泥沙监测仪 浊度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ecolog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on soil erosion control in China’s typical regions:A meta-analysis
5
作者 LI Mingming XU Guangzhi +2 位作者 YANG Kaicheng DAI Fuqiang ZHOU Ping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175,共13页
[Background]A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e world,soil erosion causes water pollution,reservoir siltation,soil productivity decline,thus threatens agricultural systems and even affects global cl... [Background]A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e world,soil erosion causes water pollution,reservoir siltation,soil productivity decline,thus threatens agricultural systems and even affects global climate.The benefits of ecolog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ESWCMs,such as micro basins tillage and contour tillage)are widely understood,including runoff and soil loss reducing to a certain extent when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illage.While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China’s different soil types and erosion characteristics.[Methods]We reviewed literature from Web of Science,Scopus,and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using terms like“Conservation practice”“Contour tillage”“Runoff”“Sediment”“Erosion”and“China”and retained literatures based on criteria such as natural or simulated precipitation,runoff or soil loss data,reported replications and statistics,recorded factors like location and slope,and at least two data pairs per group.Ultimately,49 literatures were selected to quantify the impacts on different ESWCMs and identify the slope and precipitation for the greatest runoff and sediment reduction by calculating the log response ratio(LRR).[Results]The three regions’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enefits varied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climate,terrain,and soil properties:1)ESWCMs applied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were the most effective in reducing runoff and soil loss(66.65%runoff and 75.83%sediment),followed by those applied in the purple soil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39.98%runoff and 58.30%sediment)and loess soil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16.36%runoff and 32.44%sediment).2)Micro basins tillage(MBT)(71.79%runoff and 87.03%sediment)no-tillage with mulch(NTM)(17.30%runoff and 32.51%sediment),collecting soil to form a ridge with no-till(CSNT)(55.78%runoff and 71.36%sediment reduction)were the most efficien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controlling water erosion in the black soil of Northeast China,the loess soil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purple soil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respectively.3)The slope gradients ranged from 0-3°,>3°-5°and>10°-15°(0-3°:97.09%;>3°-5°:74.62%;and>10°-15°:39.41%)caused the largest reduction of runoff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the loess soil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and the purple soil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Meanwhile,the effects of sediment reduction were the most obvious,ranging from 0-3°,>10°-15°,and>20°-25°(0-3°:89.32%;>10°-15°:75.94%;and>20°-25°:67.25%).4)The effect of ESWCMs under rainstorms was the most obvious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The effect on runoff reduction under light rain in the purple soil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was the most obvious,but it failed to pass the significance test in sediment reduction.[Conclusions]The results provided optimal conservation tillage measures for three regions,different slopes and different rainfalls,and provided data support for reducing regional soil and water los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RUNOFF SEDIMENT water erosion reg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裂缝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6
作者 熊东红 周红艺 +2 位作者 杜长江 杨忠 张信宝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9-255,共7页
土壤开裂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裂缝形成对土壤性状、作物生长以及水分溶质运输均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土壤裂缝的表征指标体系及指标测定方法,并讨论分析了裂缝与土壤属性、裂缝发育与植被生长、裂缝形成与土壤入渗和溶质... 土壤开裂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裂缝形成对土壤性状、作物生长以及水分溶质运输均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土壤裂缝的表征指标体系及指标测定方法,并讨论分析了裂缝与土壤属性、裂缝发育与植被生长、裂缝形成与土壤入渗和溶质运输等方面的最新国际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今后的土壤裂缝研究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裂缝 表征指标 土壤属性 植被生长 水分溶质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7
作者 乔成 欧国强 +2 位作者 潘华利 王钧 宇岩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134-142,共9页
泥石流作为一种多相混合介质,所包含的物理过程和动力学特征非常复杂。针对泥石流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随着数值计算方法和物理计算模型的发展而发展,基于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为探究泥石流复杂物理现象背后的机理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泥石流作为一种多相混合介质,所包含的物理过程和动力学特征非常复杂。针对泥石流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随着数值计算方法和物理计算模型的发展而发展,基于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为探究泥石流复杂物理现象背后的机理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回顾了求解泥石流动力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从连续介质计算方法、离散介质计算方法和混合介质计算方法3个方面分析了不同数值模拟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情况,介绍了在泥石流分析中常用的数值模拟软件及其特点,展望了求解泥石流动力学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传统的基于网格的计算方法已有长足发展和较长的应用历史,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在处理大变形、快速运移的自由表面流问题时,存在网格容易畸变等问题;基于粒子的计算方法在处理上述问题时无需网格的划分和维护,易于确定自由表面位置和多相间的界面,但存在边界条件处理困难等问题;混合介质计算方法在较小尺度范围内对固体颗粒物质与液相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探讨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数值模拟 动力学模型 多相 连续介质 离散介质 混合介质 深度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河流域自然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差异及其土壤水分效应的比较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春梅 焦峰 +2 位作者 温仲明 林坤 王信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2-138,146,共8页
【目的】针对延河流域人工植被建造存在植被退化的问题,比较了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差异及其土壤水分效应,探寻人工植被退化的原因,为延河流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共采集57个气象站点1980-2000年的气候数据,... 【目的】针对延河流域人工植被建造存在植被退化的问题,比较了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差异及其土壤水分效应,探寻人工植被退化的原因,为延河流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共采集57个气象站点1980-2000年的气候数据,并根据降雨和温度变化,将延河流域划分为17个环境梯度单元,测定了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及0~5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自然植被的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及相应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延河流域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西北向东南呈现逐渐递增的变化趋势。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年均总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年均生长季温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同气候区的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随坡位和坡向的变化差异均很大。以自然植被为参照,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最大超载可达30 425.83g/m2,最小超载为118.93g/m2,平均为6 668.00g/m2,说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明显超出了自然状态下所能承载的范围。与自然植被相比,人工植被土壤水分最大亏缺量可达80.5g/kg,说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的超载引起平均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自然植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壤干层,进而导致人工植被群落的衰退或死亡。【结论】生物量超载是引起土壤水分耗竭、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植被恢复重建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特定立地环境条件下潜在生物量的制约,而不是盲目地选择不适宜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植被 人工植被 地上生物量 空间变化 气候因素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石棉2012年“7·14”唐家沟泥石流特征 被引量:17
9
作者 谢洪 刘维明 +1 位作者 赵晋恒 胡凯衡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90-97,共8页
2012年7月14日,四川石棉田湾河流域唐家沟暴发泥石流,造成2人死亡、5人失踪及巨大经济损失。泥石流由沟道中上游局地强暴雨激发,形成机制为沟床起动型,持续过程约1 h,泥石流总量约85×104 m3,为低频率特大规模泥石流。唐家沟的相对... 2012年7月14日,四川石棉田湾河流域唐家沟暴发泥石流,造成2人死亡、5人失踪及巨大经济损失。泥石流由沟道中上游局地强暴雨激发,形成机制为沟床起动型,持续过程约1 h,泥石流总量约85×104 m3,为低频率特大规模泥石流。唐家沟的相对高度为3 139 m,沟道陡急而多急弯、卡口,导致泥石流在运动中反复堵塞溃决,堵塞系数为2.5-3.0-在沟道中下游,泥石流获得了原有沟床堆积物的补给,使固体物质补给区范围扩大,规模增大,危害能力增强-流体含有2%-4.4%的黏粒,黏度较大,重度达20.6 kN·m-3,搬运力极强,搬运至沟口的最大石块体积约235 m3,质量约645 t-流体的直进性强,弯道超高高度高于11 m。泥石流堵塞田湾河并形成溃决灾害,构成了泥石流堰塞湖山洪组成的山地灾害链,危害由沟道延伸至主河两岸的较大范围。当地森林植被茂密,但泥石流十分发育,表明生态环境良好的山区仍需加强对泥石流灾害的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沟床起动型 堵塞-溃决 弯道超高 山地灾害链 田湾河流域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带典型小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7
10
作者 雷波 焦峰 +2 位作者 王志杰 刘源鑫 朱乐天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9-159,共11页
以位于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不同植被带的6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小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带典型小流域间的生态脆弱性程度差异明显,森林带整体处于轻度脆弱水平,森林草原带整体处于中度... 以位于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不同植被带的6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小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带典型小流域间的生态脆弱性程度差异明显,森林带整体处于轻度脆弱水平,森林草原带整体处于中度脆弱水平,草原带整体处于重度脆弱水平。各植被带典型小流域生态脆弱等级随坡度变化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微度脆弱主要分布在3°以下,而后随坡度增大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的波浪式变化趋势,其他各脆弱等级随坡度变化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均在15°~35°之间达到最大值。典型小流域生态最脆弱的地方不在海拔最高的地方,而在中低海拔段,这与延河流域特殊的地貌特征和侵蚀环境有关。研究结果可为延河流域的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生态恢复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河流域 植被带 小流域 生态脆弱性 空间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沟不同部位土壤机械组成及抗冲性差异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素 熊东红 +4 位作者 校亮 吴汉 杨丹 张宝军 郑旭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70-1276,共7页
选取3类典型冲沟(活跃、较活跃和稳定)的集水区、沟头和沟床土壤,探明冲沟不同空间部位土壤机械组成特性及其抗冲性差异,结果表明:1活跃、较活跃冲沟土壤质地均为砂质壤土,稳定冲沟各部位土壤质地各不相同;黏粒含量、粉粒含量总体为活... 选取3类典型冲沟(活跃、较活跃和稳定)的集水区、沟头和沟床土壤,探明冲沟不同空间部位土壤机械组成特性及其抗冲性差异,结果表明:1活跃、较活跃冲沟土壤质地均为砂质壤土,稳定冲沟各部位土壤质地各不相同;黏粒含量、粉粒含量总体为活跃冲沟<较活跃冲沟<稳定冲沟;细砂粒含量为较活跃冲沟>活跃冲沟>稳定冲沟;粗砂粒含量则是活跃冲沟>较活跃冲沟>稳定冲沟。23类冲沟各部位土壤抗冲性均是沟床最高,而3类冲沟同一部位抗冲性大小比较中,沟头和沟床土壤抗冲性为稳定冲沟>较活跃冲沟>活跃冲沟,集水区以活跃冲沟土壤抗冲性最小,较活跃与稳定冲沟的土壤抗冲性相当。3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砂粒含量是影响3类冲沟各部位土壤抗冲性的主要指标,黏粒含量影响稳定冲沟各部位土壤抗冲性,粉粒含量与较活跃冲沟沟头、稳定冲沟集水区和沟床的土壤抗冲性有关。研究结果从土壤机械组成和土壤抗侵蚀性的关系角度为冲沟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沟 土壤抗冲性 土壤机械组成 干热河谷 不同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肥复垦宅基地土壤酶和微生物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谭向平 胡一 +3 位作者 罗磊 和文祥 王旭东 郝明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7-114,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废弃宅基地土壤化学性质、酶、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为农村闲置废弃宅地基的复垦利用、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采用多种培肥模式(化肥、有机复合肥、有机复合肥+菌肥、有机肥... 【目的】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对废弃宅基地土壤化学性质、酶、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为农村闲置废弃宅地基的复垦利用、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采用多种培肥模式(化肥、有机复合肥、有机复合肥+菌肥、有机肥、有机肥+菌肥)对宅基地复垦土壤进行处理,分析培肥后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特征,利用酶总体活性指标(Tatal enzymatic activity index,TEI)对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肥力水平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复垦培肥后,有机肥、有机肥+菌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其中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5.22%和25.27%;土壤转化酶、脲酶、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脱氢酶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土壤三大菌群中的放线菌数量极显著增加,分别为试验前的2.64和2.77倍;土壤酶总体活性指标(TEI)值为5.04~11.09,除与全磷、碱解氮、过氧化氢酶、细菌和真菌总数的相关性不显著外,与其他指标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论】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菌肥是研究区宅基地土壤较适宜的改良措施,同时TEI可以很好地评价不同施肥措施的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 土壤肥力 微生物区系 总体酶活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数据分割的西南地区地貌形态自动识别研究 被引量:35
13
作者 曹伟超 陶和平 +2 位作者 孔博 刘斌涛 孙玉莲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41,共4页
西南地区是我国山区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地貌形态复杂。为了识别西南山区地貌形态,基于ASTERGDEM,以海拔和地势起伏度为地貌类型划分指标,采用数据分割的方法获得了整个西南地区19种地貌类型的分布图,结果表明地貌特征总体比较破碎,... 西南地区是我国山区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地貌形态复杂。为了识别西南山区地貌形态,基于ASTERGDEM,以海拔和地势起伏度为地貌类型划分指标,采用数据分割的方法获得了整个西南地区19种地貌类型的分布图,结果表明地貌特征总体比较破碎,其中平原、小起伏低山和小起伏中山3种类型面积较大,超过总面积的42%;同时得出了进行西南地区地势起伏度计算的最佳统计单元大小为2.34 km2,为地貌形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高程 地貌形态 地势起伏度 指标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态服务功能的物质量化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高照良 田红卫 +1 位作者 王冬 郭亚军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9-153,170,共6页
在中国土壤侵蚀严重的情况下,运用生态服务功能的相关理论可以正确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并为合理的生态建设规划提供依据。文章在梳理国内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 在中国土壤侵蚀严重的情况下,运用生态服务功能的相关理论可以正确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并为合理的生态建设规划提供依据。文章在梳理国内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生态环境价值、土壤学、土壤地理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的理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借鉴蓄水拦沙指标体系经济参数,对梯田(淤地坝)蓄水与保土量、梯田(淤地坝)减洪与减沙量的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进行计算,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办法,以期实现水土保持工作的良性发展,为我国水土保持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工程措施 生态服务功能 物质量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帽壳子滑坡形成泥石流的过程和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超 胡凯衡 +1 位作者 宋国虎 田密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98-103,共6页
实地调查了汶川地震灾区北川县帽壳子滑坡转化为坡面泥石流和沟道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和形成过程,并利用能量守恒原理和Takahashi泥石流运动模型对其运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强震诱发的滑坡,其层间碎块石土体强度低,滑坡体内部... 实地调查了汶川地震灾区北川县帽壳子滑坡转化为坡面泥石流和沟道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和形成过程,并利用能量守恒原理和Takahashi泥石流运动模型对其运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强震诱发的滑坡,其层间碎块石土体强度低,滑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在强降雨作用下容易转化为泥石流;滑坡转化为坡面泥石流的过程为岩土体沿基岩面下滑→撞击→强碎屑化→流动→快速停积;滑坡转化为沟道泥石流的过程为滑坡体崩滑→弱碎屑化→水流掺混→掏蚀沟道→流动堆积;滑坡转化为坡面泥石流后,起始速度较快,但没有沟道限制和水力作用,因此运动阻力较大,冲出距离远小于沟道泥石流;利用Takahashi泥石流运动模型计算得到的沟道泥石流冲出距离与实际观察值比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滑坡 汶川地震 转化过程 运动特征 崩滑 坡面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年来长武县耕地数量与农业经济发展计量关系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徐金鹏 张晓萍 +3 位作者 张建军 夏燕 孙艳萍 陈凤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21-226,237,共7页
针对长武县近30年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和耕地数量锐减的现实,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方法,对1980—2010年长武县耕地数量与农业经济数据进行计量关系分析,探索二者间的互馈效应。结果显示,农业经济受耕地... 针对长武县近30年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和耕地数量锐减的现实,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方法,对1980—2010年长武县耕地数量与农业经济数据进行计量关系分析,探索二者间的互馈效应。结果显示,农业经济受耕地数量减少的影响效应为正但不显著,近30年的脉冲响应均值仅为0.8,10年尺度上分别为0.4、0.8、1.6。而耕地数量受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为负,并随时间发展该负效应持续增强,10年尺度上均值分别为-0.3、-0.9、-2.8;30年来长武县耕地资源的变化并未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其时期内最大贡献率仅为22%。而耕地数量减少主要受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后者对前者的贡献率时期内从最大值88.9%稳定到78%。表明耕地数量减少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上存在过度损失,农业经济的发展是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发展农业经济亟需挖掘社会其它要素的作用,以保证耕地数量的持续稳定,避免不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数量 农业经济 互馈效应 脉冲响应函数 长武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的中低分辨率坡度降尺度变换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兰勤 杨勤科 +3 位作者 胡洁 兰敏 刘红艳 李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3-180,共8页
【目的】针对中低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坡度的尺度效应问题,建立一种能够对中低分辨率坡度进行降尺度变换的方法。【方法】利用地形分形特性和半变异函数理论,可知坡度是分辨率和分维数的函数,从而对县南沟流域设立的建模区和检... 【目的】针对中低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坡度的尺度效应问题,建立一种能够对中低分辨率坡度进行降尺度变换的方法。【方法】利用地形分形特性和半变异函数理论,可知坡度是分辨率和分维数的函数,从而对县南沟流域设立的建模区和检验区的坡度进行降尺度变换,并对变换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结果】在0.2~1.0倍的原始分辨率坡度范围内,100,50和25m分辨率坡度分形变换后,与目标较高分辨率坡度在统计意义上相似,并且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其中0.2~0.25倍的原始分辨率坡度为最佳变换范围。【结论】分形变换可以为坡度的降尺度变换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对坡度变换方法的完善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度 降尺度变换 分形 分辨率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碎石种类对土壤入渗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周蓓蓓 邵明安 王全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1-148,共8页
【目的】研究碎石种类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为土石混合介质中水分运动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内蒙古锡林郭勒旗马家塔露天煤矿复垦区及陕西神木六道沟碎石流域,利用盘式吸渗仪,通过设置3种负压(-1.47,-0.3和0kPa),分析不同... 【目的】研究碎石种类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为土石混合介质中水分运动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内蒙古锡林郭勒旗马家塔露天煤矿复垦区及陕西神木六道沟碎石流域,利用盘式吸渗仪,通过设置3种负压(-1.47,-0.3和0kPa),分析不同负压条件下,砾石、料浆石、煤矸石3种土石混合介质的入渗过程。【结果】不同负压条件下,含碎石土壤的初始入渗速率均在负压为-1.47kPa时最大,且随负压的增加初始入渗速率降低;同一负压条件下,稳定入渗率随砾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而随料浆石和煤矸石含量的增加,稳定入渗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分别在料浆石含量为200g/kg及煤矸石含量为600g/kg时达到最小。【结论】碎石对增加入渗、减小产流具有积极作用,其作用因负压及碎石种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 碎石量 砾石 料浆石 煤矸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及治理 被引量:39
19
作者 李永红 高照良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8-153,共6页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但由于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固有的脆弱,长期以来,因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严重,资源被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黄土高原的...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但由于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固有的脆弱,长期以来,因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水土流失严重,资源被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两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文章总结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恶化生态环境、引发黄河水患、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危害农业生产、导致贫穷落后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黄土分布区 水土流失 危害 治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石流体的流变和冲淤特征及其与危险度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裕宜 胡凯衡 +1 位作者 韦方强 陈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22,共6页
从泥石流体流变特性的分析入手,深入地探讨了蒋家沟泥石流阵性流的淤积和冲刷特征。其冲淤变化特征与泥石流体的浓度特性和规模大小的发展过程有很大的关系。根据这些分析,可以将泥石流的危害划分为侵蚀和堆积两大类,并可能进一步完善... 从泥石流体流变特性的分析入手,深入地探讨了蒋家沟泥石流阵性流的淤积和冲刷特征。其冲淤变化特征与泥石流体的浓度特性和规模大小的发展过程有很大的关系。根据这些分析,可以将泥石流的危害划分为侵蚀和堆积两大类,并可能进一步完善泥石流危险度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流变特性 冲淤 灾害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