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甲烷排放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高庆先 杜吴鹏 +4 位作者 卢士庆 张志刚 张恩深 吴建国 任阵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6期269-272,共4页
甲烷(CH4)所引起的温室效应仅次干CO2,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所产生的CH4作为总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源的一部分,估算其排放量对于计算大气中整个温室气体增加所引起的气候效应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城市生活... 甲烷(CH4)所引起的温室效应仅次干CO2,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所产生的CH4作为总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源的一部分,估算其排放量对于计算大气中整个温室气体增加所引起的气候效应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城市生活垃圾的采样分析,确定了最近几年中国城市固体废弃物(MSW)中可降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并根据IPCC计算CH4排放量的方法以及全国不同区域废弃物管理程度状况,估算得到CH4排放量在全国范围内从东部到西部逐渐减少,且在1994-2004年排放量逐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城市固体废弃物 甲烷(CH4)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OVS卫星资料同化对三江源暴雨预报影响的试验研究
2
作者 钟浩斌 王磊 +2 位作者 李谢辉 陈旭 梁周彤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0-475,共16页
选取3个三江源的典型降水个例(2018年6月30日、7月5日、8月24日),利用NCEP FNL再分析数据,并加入ATOVS湿度探测器MHS资料同化,基于WRF模式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对三江源区域3次降水过程进行循环同化试验,分析3次事件的模拟状况,并定量... 选取3个三江源的典型降水个例(2018年6月30日、7月5日、8月24日),利用NCEP FNL再分析数据,并加入ATOVS湿度探测器MHS资料同化,基于WRF模式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对三江源区域3次降水过程进行循环同化试验,分析3次事件的模拟状况,并定量分析降水结果。结果表明,3次降水事件在加入MHS资料同化后,1)模拟的水汽增大,在中层体现最明显且更符合实际情况,高空水汽和风模拟较好,地面温度预报欠佳;2)MHS资料对降水预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区面积和降水量的增大,提高了降水预报水平,但也带来较多空报区域;3)从TS、ETS、POD评分结果来看,有两个降水试验的提升较为明显,其中“0630”试验TS评分结果在0.5~10 mm之间提升了0.05~0.1,ETS在5 mm提升超过0.08,在10~20 mm之间也有少量提升,POD检验在0.5~20 mm之间均有提升,在0.5~10 mm之间提升最为明显,提升了0.1~0.25,“0824”试验TS与ETS在10~20 mm之间提升超过0.1,POD检验在6~20 mm之间提升了0.1~0.4,同化后降水预报有所改善,且在大阈值降水尤为明显;4)MHS资料同化对“0705”试验降水预报改善不明显,说明同化并不是每次都能给结果带来正效应,因此在使用MHS资料时不能过于信赖它,但总体上,同化MHS资料能够提升预报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降水 WRF模式 资料同化 微波辐射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椭球形雨滴和冰粒后向散射实验与理论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庆安 刘黎平 +1 位作者 巢增明 张尧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35-744,共10页
本文介绍了对扁椭球形雨滴和冰(雹)粒散射能力的实验模拟和测量技术,报告了一个系列扁水(冰)椭球后向散射截面的实验测量结果;并用扩张边界条件法(EBCM)计算出相应的理论值,用Mie公式计算出等容积球形后向散射截面。将... 本文介绍了对扁椭球形雨滴和冰(雹)粒散射能力的实验模拟和测量技术,报告了一个系列扁水(冰)椭球后向散射截面的实验测量结果;并用扩张边界条件法(EBCM)计算出相应的理论值,用Mie公式计算出等容积球形后向散射截面。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作了综合对比分析,得到了若干有用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 冰粒 后向散射实验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籽粒镉积累模型初步研究
4
作者 刘影 黄耀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469-,共1页
  近年来水稻籽粒镉积累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关于水稻籽粒镉与镉污染土壤的关系研究很多,但大部分是阐述水稻籽粒镉的积累与分配,难以从区域层面上评价土壤镉污染对水稻籽粒镉含量的影响,直接制约着调控措施的制定.……
关键词 环境科学 可交换态 水稻籽粒 统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黑格比”和“灿都”台风期间湍流数据的曳力系数和动力粗糙度长度参数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小华 毕雪岩 +5 位作者 高志球 刘长炜 彭文武 曾智华 杨楠 李煜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共6页
海面的曳力系数和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长度是计算海气动量、感热和水汽通量交换必需的参数。基于在“黑格比”和“灿都”台风期间收集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数据,文章研究了10m风速和摩擦速度之间、10m风速和曳力系数之间、以及10m风速和动力... 海面的曳力系数和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长度是计算海气动量、感热和水汽通量交换必需的参数。基于在“黑格比”和“灿都”台风期间收集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数据,文章研究了10m风速和摩擦速度之间、10m风速和曳力系数之间、以及10m风速和动力粗糙度长度之间的参数化关系。结果表明:曳力系数和摩擦速度及10m风速之间存在抛物线关系,动力粗糙度长度与摩擦速度及10m风速之间存在自然指数关系;临界摩擦速度为0.83m·s^(-1),临界10m级风速为23.69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曳力系数 参数化 台风 黑格比 灿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旬邑地区冰雹云的早期识别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93
6
作者 肖辉 吴玉霞 +7 位作者 胡朝霞 李宏宇 雷恒池 洪延超 黄美元 樊鹏 梁谷 屈铁木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9-166,共8页
分析了1997年到1999年在陕西省旬邑防雹实验区用3 cm雷达观测到的146块雷暴和雹暴云回波资料, 结果表明, 冰雹云和雷雨云的雷达回波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冰雹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都生成于5.0 km(0~-5℃)左... 分析了1997年到1999年在陕西省旬邑防雹实验区用3 cm雷达观测到的146块雷暴和雹暴云回波资料, 结果表明, 冰雹云和雷雨云的雷达回波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冰雹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都生成于5.0 km(0~-5℃)左右高度, 然后向上伸展或向上向下同时伸展, 以45 dBz回波顶高≥7.0 km, 顶温<-14℃。雷雨云初期回波和强回波出现高度比较低, 强回波生成后向下伸展; 45 dBz回波顶高<7.0 km,  顶温高于-14℃。以45 dBz回波顶高≥7.0 km, 或以45 dBz回波顶温度低于-14℃, 作为识别冰雹云的指标, 再根据强回波生长情况, 可提前5~10 min识别出冰雹云, 1999年现场识别准确率为86%。三维冰雹云模式计算结果表明, 云的强回波顶高和强度出现剧烈增长是云内冰雹生成引起的, 这也和雷达观测到的冰雹云降雹的先兆特征“跃增增长”现象一致, 而雷雨云的这些特征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旬邑地区 冰雹云 早期识别 数值模拟 雷雨云 雷达回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分割的最优尺度选择 被引量:27
7
作者 刘兆祎 李鑫慧 +4 位作者 沈润平 朱枫 张凯 王恬 王媛媛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2014年第6期144-147,共4页
面向对象的最优尺度选择是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多尺度分割技术中的关键问题。最优分割尺度的确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图像信息提取与分析。在模型计算法的基础上,改进并实现了一种全局最优尺度计算模型。该最优尺度计算模型可以根据多波段信... 面向对象的最优尺度选择是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多尺度分割技术中的关键问题。最优分割尺度的确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图像信息提取与分析。在模型计算法的基础上,改进并实现了一种全局最优尺度计算模型。该最优尺度计算模型可以根据多波段信息自动选择最优尺度,从而避免了人目视的主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对象 最优尺度选择 模型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夏东南亚季风建立过程的气候诊断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宋正山 鲍媛媛 杨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9-127,共9页
利用1980-1989年ECMWF提供的5 d候平均资料, 分析了5月份东南亚季风建立前后季风区的热量和水汽收支, 从青藏高原的动力热力作用 、 中南半岛的热源作用、 水汽来源及水汽凝结潜热反馈作用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东... 利用1980-1989年ECMWF提供的5 d候平均资料, 分析了5月份东南亚季风建立前后季风区的热量和水汽收支, 从青藏高原的动力热力作用 、 中南半岛的热源作用、 水汽来源及水汽凝结潜热反馈作用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东南亚季风建立的物理成因。提出东南亚季风建立是在亚洲季风区从春到夏的季节变动的背景条件下, 在青藏高原存在的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中, 主要由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及中南半岛热源所产生的季风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南半岛 青藏高原 热源 水汽输送 东南亚季风 热力作用 气候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月北极涛动对北半球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对流活动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胡淼 龚道溢 +2 位作者 王璐 周天军 张自银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9-491,共13页
利用1979—2008年日分辨率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去除ENSO影响后,分析了1—3月北极涛动对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大西洋对流活动及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偏强(弱)时,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对流活动显著偏强(弱)。北... 利用1979—2008年日分辨率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去除ENSO影响后,分析了1—3月北极涛动对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大西洋对流活动及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偏强(弱)时,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对流活动显著偏强(弱)。北半球热带大洋冬季平均向外长波辐射与北极涛动指数的相关系数存在两个显著负相关区:一个位于中太平洋区,大致包括13°—20°N、160°E—170°W;另外一个位于热带大西洋,显著区覆盖的范围大体包括5°—20°N、15°—70°W。这些区域的降水量也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向外长波辐射、强对流面积指数、强对流强度指数、平均降水量等指标与北极涛动指数的相关均以冬季同期最高,随时间滞后相关迅速减弱。与此对应的对流层低层大气环流也有显著变化,850hPa风场的变化表现为热带太平洋有异常的气旋性环流,气旋中心区与显著强对流和降水异常区一致。而热带大西洋有显著的经向环流辐合和风切变,与异常对流和降水区吻合。海洋模式的模拟结果表明,与北极涛动有关联的海温分布,很大程度上与大气强迫有关,说明热带1—3月降水和对流活动与海温的关联较弱。北极涛动与热带太平洋、大西洋对流和降水活动之间主要是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动产生联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对流活动 热带太平洋 热带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B辐射对土壤-冬小麦系统碳氮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牛传坡 蒋静艳 黄耀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470-471,共2页
  平流层臭氧浓度的降低直接导致到达地表的太阳紫外UV-B辐射增强,为探明UV-B辐射强度改变对土壤-冬小麦系统碳氮转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室内盆栽实验的方法.……
关键词 UV-B 冬小麦 碳氮代谢 呼吸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ka古里雅冰芯记录的温湿配置多尺度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戴新刚 尤莉 +1 位作者 汪萍 封国林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3期167-171,共5页
采用正交小波分解研究了近2ka来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记录的气温和冰川积累量演变多尺度特征,得到了与构成序列中主要气候事件对应的尺度分量。用130a尺度以上分量几乎可以重建冰芯记录中的主要冷暖或干湿气候事件。平均而言,温度和冰川... 采用正交小波分解研究了近2ka来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记录的气温和冰川积累量演变多尺度特征,得到了与构成序列中主要气候事件对应的尺度分量。用130a尺度以上分量几乎可以重建冰芯记录中的主要冷暖或干湿气候事件。平均而言,温度和冰川积累量配置在大多数时间尺度上都呈正相关,即暖湿/冷干配置,但在130a尺度上是负相关,即冷湿/暖干配置。20世纪以来的快速增暖增湿发生在260a尺度上。线性增暖趋势和千年尺度分量都是暖湿/冷干配置并占有较大的方差,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百年尺度上的温湿配置。二者的结合直接导致千年尺度上温湿配置在8世纪出现由冷湿/暖干向暖湿/冷干气候型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里雅冰芯 正交小波分解 温度和冰川积累量 配置 多时间尺度 非平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对末次冰期冰盛期东亚区域气候模拟的研究
12
作者 梁潇云 姜大膀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3期138-143,共6页
末次冰期冰盛期(或称为末次盛冰期),为第四纪更新世最后一个冰期的鼎盛时期,该时期的气候与当代气候迥然不同。近年来,中国科研工作者已就末次冰期冰盛期东亚区域气候开展了一些数值模拟工作。结果表明:该时期中国大陆地表气温降低,中... 末次冰期冰盛期(或称为末次盛冰期),为第四纪更新世最后一个冰期的鼎盛时期,该时期的气候与当代气候迥然不同。近年来,中国科研工作者已就末次冰期冰盛期东亚区域气候开展了一些数值模拟工作。结果表明:该时期中国大陆地表气温降低,中东部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亚冬季风增强、夏季风显著减弱。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PMIP)标准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东亚植被的反馈作用、青藏高原可能冰川的反馈作用、以及西太平洋表面温度的作用能够引起额外的气候效应,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进PMIP标准试验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期冰盛期 数值模拟 东亚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原太阳辐射能收支的季节变化
13
作者 季国良 吕兰芝 邹基玲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40-346,共7页
利用藏北高原五道梁所获取的一年地面辐射观测资料(1993年8月一1994年7月),计算分析了该地区26个晴天个例的辐射收支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透明度高,太阳直接辐射和总辐射强,太阳总辐射3月的剧增和10月的锐减... 利用藏北高原五道梁所获取的一年地面辐射观测资料(1993年8月一1994年7月),计算分析了该地区26个晴天个例的辐射收支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透明度高,太阳直接辐射和总辐射强,太阳总辐射3月的剧增和10月的锐减造成地面加热场强度的突变,影响高原行星边界层内平均气压系统的季节性转换,地表反射率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地表反射率为0.19—0.25,冬季则高达0.30—0.34;太阳紫外总辐射较平原地区强,夏半年紫外总辐射与太阳总辐射的比值超过4%,冬半年则在3.5%左右;地表有效辐射较强,其年变化特征为春、秋季有效辐射强,冬、夏季较弱;地表净辐射夏季强,冬季弱,12月份净辐射日总量可出现负值,但由于冬季土壤中有部分热量释放弥补了地表净辐射的亏损,致使该地区全年地面加热场可能均为热源,夏季加热强度较大,冬季则非常弱,11一1月加热强度仅为1—2MJ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收支 季节变化 地面 加热场 太阳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