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客观地看待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的现状——关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有关问题的讨论和建议 被引量:161
1
作者 王玉军 刘存 +1 位作者 周东美 陈怀满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65-1473,共9页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是调查样点真实而表观的反映。之所以说它是真实的,因为它是从大约630万km2实际调查面积中所取土壤样品分析结果所获得的结论;继之说它是表观的,因为它对于数据形成的原因缺乏必要的深度分析,因而对土壤环...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是调查样点真实而表观的反映。之所以说它是真实的,因为它是从大约630万km2实际调查面积中所取土壤样品分析结果所获得的结论;继之说它是表观的,因为它对于数据形成的原因缺乏必要的深度分析,因而对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的描述需要客观而理性的对待。文章第一部分就有关标准、耕地超标判别的关键因素、高背景值土壤样点问题、污染或超标点位的溯源性分析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下列见解:(1)需要明确评价标准。就耕地土壤重金属而言,其标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当在公报中表明质量状况时,应该说明评估的标准,它应该与土壤和农作物类型密切相关。(2)需要给出对应土壤样点农产品中有关元素的含量。农产品可食部分重金属含量是判断土壤重金属影响的关键指标,缺乏相关数据则无法判断土壤是否污染。(3)高背景值土壤不应列为污染土壤。根据土壤污染的定义,它不具有污染的特征要素。在一些地区因母质和自然成土过程所形成的高背景值,通常归属于环境异常;在利用方面应属于"土宜学"范畴。(4)污染或超标点位的原因应该慎重甄别。从物料平衡的角度考虑,区域性Cd增量要达到50%或者40%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考虑。文章的第二部分讨论了采用负载容量管理法对土壤环境质量管控的优势和可行性。从正常土壤考虑,有利于从单一标准过渡到双标准管理,从而兼顾土壤自然环境质量的可持续性和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污染土壤考虑,有利于修复标准的确定;从污染源影响的赔偿考虑,根据外源物质所消耗的容量值,可量化有偿利用和恢复容量的经济评估;从责任主体考虑,有利于责任主体的认定和保护措施的落实;从方法的简便性和可操作性考虑,简单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公报 土壤污染 土壤环境质量 重金属 容量管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价和生物修复 Ⅱ.石油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75
2
作者 刘五星 骆永明 +2 位作者 滕应 李振高 吴龙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48-853,共6页
采用常规土壤理化分析、微生物培养法以及碳素利用法(Biolog)和发光细菌生物毒性测定等新兴微生态研究方法,研究了石油污染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等微生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石油污染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pH降低,而对全... 采用常规土壤理化分析、微生物培养法以及碳素利用法(Biolog)和发光细菌生物毒性测定等新兴微生态研究方法,研究了石油污染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等微生态的变化。结果表明,石油污染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pH降低,而对全磷、全钾、速效钾、全氮和水解氮无显著影响。平板计数显示石油污染对土壤中的细菌总量没有显著影响,但由于石油污染物的刺激作用导致污染土壤中总烃降解菌数以及芳烃降解菌数增加了几个数量级。Biolog的研究也表明,石油污染导致土壤微生物Gini指数、McIn-tosh指数和McIntosh均匀度等多样性指数增加,说明石油污染刺激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使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增加。而生物毒性试验表明,石油污染土壤对发光细菌具有毒性,其EC50为1 950μg 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土壤污染 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与标准研究Ⅳ.保护人体健康的土壤苯并[a]芘的临界浓度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国庆 骆永明 +2 位作者 宋静 赵其国 夏家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03-611,共9页
基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或标准是当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方法。本文全面调研了国际上保护人体健康的土壤苯并[a]芘(B[a]P)的各类临界浓度,初步确定了量化土壤中B[a]P暴露剂量的暴露场景和暴露参数,率先提出了制定我... 基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或标准是当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方法。本文全面调研了国际上保护人体健康的土壤苯并[a]芘(B[a]P)的各类临界浓度,初步确定了量化土壤中B[a]P暴露剂量的暴露场景和暴露参数,率先提出了制定我国土壤中保护人体健康的B[a]P临界浓度的方法体系,这种方法可用来制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土壤临界浓度。考虑了口腔摄入、皮肤接触、呼吸摄入和取食污染蔬菜摄入四个主要暴露途径,探讨了B[a]P的致癌风险水平为10-5或10-6时,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方式下土壤中B[a]P的临界浓度,同时制定了保护地下水的土壤B[a]P的临界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土壤 苯并[A]芘 土壤质量 指导值/标准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钝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邢金峰 仓龙 +1 位作者 葛礼强 周东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71-1277,共7页
为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AP)钝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稳定性,采用一次性添加不同用量(0.5%、1%、2%,W/W)的NAP进行水稻盆栽试验,研究了一年和三年后土壤性质、有效态重金属(Cd、Cu、Zn、Pb)含量和水稻体内重... 为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AP)钝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稳定性,采用一次性添加不同用量(0.5%、1%、2%,W/W)的NAP进行水稻盆栽试验,研究了一年和三年后土壤性质、有效态重金属(Cd、Cu、Zn、Pb)含量和水稻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NAP施用量下土壤p H值在第一年和第三年分别显著提高了0.71~1.24和0.60~1.16,年际间p H提高幅度的差异较小,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第三年土壤中有效态Cd、Cu和Zn含量与对照相比降幅(62.7%~96.5%)要显著低于第一年(66.6%~98.4%),而有效态Pb含量的降幅(百分比)则略有提高,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NAP固定土壤Cd、Cu和Zn含量的能力有所减弱,而对Pb的固定能力有所增强。添加NAP显著降低了水稻根中的重金属含量和糙米中Cd含量,糙米中的Pb、Cu和Zn含量也有所降低。糙米中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表明NAP通过降低土壤有效态重金属来降低重金属在水稻籽粒中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 重金属 土壤 钝化修复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5
作者 陈雄 李辉信 +3 位作者 李方卉 张振 胡锋 徐莉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7-403,共7页
多氯联苯由于具有较强的化学惰性和热稳定性,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土壤是其在环境中最主要的归宿.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多样,有覆盖、稳定化技术相结合的物理修复方法;微波分解的热处理技术;氧化还原、化学淋洗以及光解等化学修... 多氯联苯由于具有较强的化学惰性和热稳定性,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土壤是其在环境中最主要的归宿.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多样,有覆盖、稳定化技术相结合的物理修复方法;微波分解的热处理技术;氧化还原、化学淋洗以及光解等化学修复方法;还有以植物、微生物、动物为主体的生物修复方法,每种修复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一定的局限性.如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原位修复正朝着绿色、环境友好的生物修复以及多元联合杂交的综合修复等技术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土壤 多氯联苯 原位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重金属影响研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玉军 陈怀满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89-1293,共5页
重金属的环境问题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然而,在土壤环境质量重金属影响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包括确切理解土壤环境质量的概念。这不完全是一个土壤污染的问题,而是包含了背景状况、外来物质的侵袭与累积(沾污)状况、污染... 重金属的环境问题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然而,在土壤环境质量重金属影响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包括确切理解土壤环境质量的概念。这不完全是一个土壤污染的问题,而是包含了背景状况、外来物质的侵袭与累积(沾污)状况、污染状况,因而要明确区分土壤沾污和土壤污染问题。采用合适的评价参比值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并讨论了制订标准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必须因地制宜地制订系列标准或标准系列,以客观反映土壤组成的复杂性和空间变异性。背景值仅可用于化学物质的累积性评估,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是一种正常现象,在评估中应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质量 重金属 土壤沾污 土壤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质量演变和风险管理研究展望 被引量:10
7
作者 骆永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46-851,共6页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提出开展土壤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质量演变和风险管理研究。认为将土壤环境划分为内部、界面和外部三部分,有助于认识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的交换与循环规律及其相互影响。强调了开展土壤环境的物理...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提出开展土壤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质量演变和风险管理研究。认为将土壤环境划分为内部、界面和外部三部分,有助于认识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的交换与循环规律及其相互影响。强调了开展土壤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地学交叉、综合研究的必要性,并从土壤颗粒表面-溶液、土壤-生物、土壤-植物、土壤-大气、土壤-水体等土壤环境子系统探讨了科学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促进不同尺度土壤环境的质量变化规律与修复调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 环境质量 风险管理 污染物循环 土壤环境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多环芳烃污染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8
作者 姚丹丹 王辉 +4 位作者 田坤 王宁 代威 程功弼 刘云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4-170,共7页
主要针对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降解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进行综述。介绍了PAHs的污染现状及毒性效应,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来源与分类进行了总结,重点从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植物联合... 主要针对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降解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进行综述。介绍了PAHs的污染现状及毒性效应,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来源与分类进行了总结,重点从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三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PAHs生物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强化生物降解PAHs的影响,分析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PAHs降解机理以及目前存在的技术缺陷和瓶颈,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PAHS污染土壤 强化技术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价和生物修复Ⅲ.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五星 骆永明 +2 位作者 滕应 李振高 吴龙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94-999,共6页
在对石油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接种含石油降解菌的菌剂、添加营养、定期翻动以及栽种植物等方式对其进行了修复。试验表明,添加氮磷等营养后,土壤中的烃降解菌明显增加,石油降解速率显著加快,但接种菌剂以及... 在对石油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接种含石油降解菌的菌剂、添加营养、定期翻动以及栽种植物等方式对其进行了修复。试验表明,添加氮磷等营养后,土壤中的烃降解菌明显增加,石油降解速率显著加快,但接种菌剂以及定期翻动对降解率没有显著影响。在修复试验进行到120 d后,对部分处理进行了植物修复。试验表明栽种狼尾草后,土壤中石油降解速率显著加快,生物毒性明显降低。另外,试验结束后对土壤中的总DNA进行了提取和基于16S rDNA V3区的PCR-DGGE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修复处理改变了土壤中优势细菌的群落结构,使土壤细菌多样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土壤污染 生物修复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典型设施菜地有机肥和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污染特征调查 被引量:31
10
作者 罗凯 李文红 +5 位作者 章海波 黄玉娟 马婷婷 吴龙华 刘鸿雁 骆永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0-338,共9页
在南京市范围内采集谷里村、锁石村和东庐村3个地区的典型设施菜地有机肥及土壤样品,并利用超声波提取,固相萃取一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分析的方法测定了其中的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强力霉素等4环素类抗生素。结果表明,采集的... 在南京市范围内采集谷里村、锁石村和东庐村3个地区的典型设施菜地有机肥及土壤样品,并利用超声波提取,固相萃取一高效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分析的方法测定了其中的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强力霉素等4环素类抗生素。结果表明,采集的有机肥和土壤样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均被检测出,其浓度以土霉素为最高,四环素和强力霉素其次,金霉素浓度较低。在调查的3个地区中,谷里村的有机肥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浓度最高,锁石村其次,东庐村则相对较低,各地区抗生素总量范围分别在126~8071、266~3326和339~373μg/kg,平均浓度分别为2152、1188和356μg/kg;不同种类的有机肥中抗生素的浓度差异很大,其中人畜粪便的抗生素总量为371~7820μg/kg;而对3个地区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浓度的分析结果表明,谷里村仍为最高,总量范围为18.4~483μg/kg。由此可见,施用含有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有机肥已对土壤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有机肥农用的潜在问题应当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地 有机肥 四环素抗生素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土壤环境质量重金属标准的独立性与依存性 被引量:22
11
作者 周东美 王玉军 陈怀满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5-216,共12页
土壤环境质量重金属标准的独立性与依存性是指其土壤环境标准赋值时的依据。依据土壤背景状况所建议之土壤自然质量保护基准值或目标值,视为赋值的独立性;而将土壤作为资源利用或健康与生态风险评估时所规定之元素的限量值,称为赋值的... 土壤环境质量重金属标准的独立性与依存性是指其土壤环境标准赋值时的依据。依据土壤背景状况所建议之土壤自然质量保护基准值或目标值,视为赋值的独立性;而将土壤作为资源利用或健康与生态风险评估时所规定之元素的限量值,称为赋值的依存性。文中讨论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与方法,论述了独立性、依存性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赋值的独立性是主动保护土壤资源的需要,通常以背景值为依据获得土壤自然质量保护基准值,它不以土壤资源利用的差异而改变,是保护土壤自然环境质量的目标值;可以土类为单元制定全国标准,土壤重金属可用总量标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赋值的依存性是土壤作为资源利用的需要,基准或标准受制于多种因素,因而具有依存性和相对性,很难给出一个全国的统一标准,可由产业部门和地方单位制定,以重金属总量或可提取态标示均可。就农产品产地而言,可从食品污染物限量或其他合适的指标推导土壤临界值。在全面考虑土壤环境质量的独立性和依存性的基础上,建议土壤环境质量的保护应该从简单的依靠质量标准,过渡到以污染物负载容量为依据的管理模式——一个新的土壤环境质量的管理思路,它强调了外源物质的动态平衡,以切实保障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质量 重金属 临界值 标准 容量管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良剂对污染土壤中Cd形态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刘丽娟 董元华 +1 位作者 刘云 葛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78-1785,共8页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4种改良剂对污染土壤中Cd形态的影响。外源添加cd的土壤中,重金属cd主要以可交换态cd的形式存在,所占比例为全量的35.2%~44.0%。施加改良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pH值,从而影响土壤中cd的形态分布,...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4种改良剂对污染土壤中Cd形态的影响。外源添加cd的土壤中,重金属cd主要以可交换态cd的形式存在,所占比例为全量的35.2%~44.0%。施加改良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pH值,从而影响土壤中cd的形态分布,其影响效果为改良剂1〉改良剂4〉改良剂3〉改良剂2。施加改良剂并在室温下培养35d后,土壤中cd形态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1mg·kg。和10mg·kg。的cd污染土壤中,可交换态cd含量降低,残渣态cd含量增加,而在5mg·kg。的cd污染土壤中,残渣态cd含量降低,可交换态cd含量增7311;培养过程中碳酸盐结合态cd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含量并未产生较大变化,土壤中有机质结合态cd所占比例非常小,改良剂施用对其含量的影响也不明显。总体上来讲,改良剂的施用可使土壤cd由可交换态向残渣态转化,Cd的生物有效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改良剂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氯联苯复合污染农田土壤的植物协同修复效应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向辉 滕应 +2 位作者 骆永明 吴龙华 李振高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81-1286,共6页
采用田间微域试验,初步研究了紫花苜蓿与海州香薷、伴矿景天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多氯联苯(PCBs)复合污染农田土壤的协同修复作用.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海州香薷、伴矿景天混作对PCBs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明显高于紫花苜蓿单作,其中紫花... 采用田间微域试验,初步研究了紫花苜蓿与海州香薷、伴矿景天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对多氯联苯(PCBs)复合污染农田土壤的协同修复作用.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海州香薷、伴矿景天混作对PCBs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明显高于紫花苜蓿单作,其中紫花苜蓿-海州香薷混作、紫花苜蓿-海州香薷-伴矿景天混作种植120d后,土壤中PCBs含量比紫花苜蓿单作时分别降低43.0%和47.8%,强化效果显著.与紫花苜蓿单作相比,紫花苜蓿与海州香薷、伴矿景天混作可有效提高植株总生物量,增强植物对土壤中PCBs的吸收富集能力.土壤PCBs同系物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植物可有效降低土壤中低氯代PCBs含量,植物混作栽培模式可以促进高氯代PCBs组分向低氯代PCBs组分的转变.可见,紫花苜蓿与海州香薷、伴矿景天混作对多氯联苯复合污染农田土壤具有较好的协同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氯联苯 农田土壤 混作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霉属真菌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潜力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田晔 滕应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6期10877-10882,共6页
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成为目前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安全有效的手段之一,但目前尚待寻找新的耐重金属的多功能真菌用于修复研究。通过对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理及木霉与重金属污染修复相关的功能的分析,初步阐明了木霉... 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成为目前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安全有效的手段之一,但目前尚待寻找新的耐重金属的多功能真菌用于修复研究。通过对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理及木霉与重金属污染修复相关的功能的分析,初步阐明了木霉属真菌在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潜力,为开发新的安全高效的重金属修复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 重金属污染 土壤修复 植物修复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污水污泥与健康安全风险研究--Ⅲ.苏、杭二城市污水污泥所施土壤中Cu和Zn的释放动态及其环境风险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玉焕 骆永明 +1 位作者 滕应 李振高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25-832,共8页
未经处理的污泥农业利用后,不仅会增加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而且会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污泥中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后,表现出先释放,后固定的变化趋势,而且随培养时间的增加,施污泥土壤中EDTA和CaCl2提取态Cu和Z... 未经处理的污泥农业利用后,不仅会增加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而且会威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污泥中的重金属进入土壤后,表现出先释放,后固定的变化趋势,而且随培养时间的增加,施污泥土壤中EDTA和CaCl2提取态Cu和Zn含量逐渐增加,150d时其含量达到最高。与对照处理相比,施污泥土壤中EDTA提取态Cu和Zn含量分别增加了21.4mgkg-1和26.1mgkg-1,而CaCl2提取态Cu和Zn含量分别增加了0.10mgkg-1和3.37mgkg-1。重金属不合格的污泥农业利用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风险,且其风险大小与土壤类型、污泥种类和培养时间及污泥的土壤施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选择适宜的土壤类型、污泥种类、施用时间及控制污泥施用量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污泥中重金属农业利用的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CU ZN 环境风险 动态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植物系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界面过程与自修复——以多氯联苯为例 被引量:6
16
作者 骆永明 涂晨 《土壤与作物》 CSCD 2012年第2期65-69,共5页
土壤-植物系统是地球陆地表层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亚系统,对保障粮食安全与人体健康发挥着关键作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土壤环境中难降解、长残留的毒害污染物。这类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组分、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着一系... 土壤-植物系统是地球陆地表层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亚系统,对保障粮食安全与人体健康发挥着关键作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土壤环境中难降解、长残留的毒害污染物。这类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组分、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着一系列的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的界面过程,导致其或者生物有效性的降低和毒性的下降,或者快速降解,进而减少在食物链中传递的风险,达到自然条件下土壤污染净化,实现自修复。以多氯联苯为例,综述了农田土壤-植物系统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土壤组分界面过程、根际界面过程和植物体微界面过程研究进展,提出了发挥土壤-植物系统降解净化作用,实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自修复的新思路。参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系统 根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多氯联苯 生物有效性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点对点土壤-农产品同时采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怀满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在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应该特别注意“点对点”和“同时”两个关键词,这里的“点对点”是指土壤和农产品的样品应该来自同一位点,而“同时”是指采集土壤样品的同时采集生长于该样点的农产品,
关键词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农产品 点对点 同时采样 耕地 同时采集 土壤样品 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在污染农田土壤重金属速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4
18
作者 彭洪柳 杨周生 +11 位作者 赵婕 宋硙 周通 李柱 胡鹏杰 王朝阳 葛延妍 何鸿浮 黄建宁 吕豪 孙剑 吴龙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86-1395,共10页
针对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XRF)法中的高精度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HDXRF)法进行检出限(Cd元素)、稳定性和土壤标准物质准确性的测试,同时对农田土壤中主要重金属元素Cu、Zn、Pb、Cd和类金属As进行快速测定,并将测定结果分别与原子吸收光... 针对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XRF)法中的高精度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HDXRF)法进行检出限(Cd元素)、稳定性和土壤标准物质准确性的测试,同时对农田土壤中主要重金属元素Cu、Zn、Pb、Cd和类金属As进行快速测定,并将测定结果分别与原子吸收光谱(AAS)法、原子荧光光谱(AFS)法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的测定结果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以期分析土壤粒径、水分、有机质及土壤类型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HDXRF法测定土壤中重金属的稳定性高、准确度高、检测限低,对Cd元素的检测下限为0.27 mg·kg-1。颗粒粒径对土壤重金属浓度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样品过100目筛时的测定结果较理想;土壤含水量对HDXRF法的测定结果影响较大,应保证测试土壤样品干燥;有机质对HDXRF法的测定结果存在影响,但可通过调整方程的常数进行校准。HDXRF法测定值更接近实验室ICP-AES法的测定结果,Cu、Zn、Pb和Cd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97 5、0.996 7、0.961 4和0.995 4;HDXRF法与实验室AFS法测定As的决定系数最高可达0.979 8。相比于实验室测定方法,HDXRF法只需简单的前处理,如风干、研磨等,且HDXRF法测定范围宽,适用于土壤中重金属Cu、Zn、Pb、Cd和类金属As的快速测定,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可靠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法 重金属 农田土壤 快速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修复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33
19
作者 周显勇 刘鸿雁 +4 位作者 刘艳萍 刘青栋 涂宇 顾小凤 吴龙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48-1255,共8页
养殖废水污灌易引发土壤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为探索植物修复下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和抗生素变化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利用锌镉超富集植物伴矿景天(Sedum plumbizincicola)修复贵阳市某复合污染菜地土壤,研究植物修复和常规种植模... 养殖废水污灌易引发土壤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为探索植物修复下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和抗生素变化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利用锌镉超富集植物伴矿景天(Sedum plumbizincicola)修复贵阳市某复合污染菜地土壤,研究植物修复和常规种植模式下复合污染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表明:伴矿景天修复后,土壤中重金属Zn、Cd和Pb总量分别降低13.2%、17.8%和12.2%;四环素、土霉素和强力霉素分别下降70.5%、57.4%和76.0%;磺胺甲恶唑、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以及喹诺酮类氧氟沙星和恩诺沙星下降幅度为35.8%~62.3%;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分别增加了18.8%和73.1%;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分别提高了16.5%、65.4%和20.5%。常规种植芹菜(Apium graveolens L.)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抗生素含量也呈降低趋势,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相应提高,但变化幅度小于伴矿景天修复土壤。在植物修复下土壤重金属含量降低,抗生素生物降解作用增强,污染物下降后,其对土壤微生物及酶的抑制减弱,可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改善土壤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伴矿景天 重金属 抗生素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环境因素对微塑料吸附四环素的影响 被引量:33
20
作者 杨杰 仓龙 +2 位作者 邱炜 杨江俐 周东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03-2510,共8页
为探究不同土壤环境因素对于微塑料吸附抗生素的影响,选用三种常见的微塑料: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和聚酰胺(PA),以四环素(TC)代表抗生素,通过批平衡试验来研究微塑料对TC的吸附行为和机理。研究发现,3种微塑料对TC的等温吸附方程均... 为探究不同土壤环境因素对于微塑料吸附抗生素的影响,选用三种常见的微塑料: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和聚酰胺(PA),以四环素(TC)代表抗生素,通过批平衡试验来研究微塑料对TC的吸附行为和机理。研究发现,3种微塑料对TC的等温吸附方程均可用Langmuir方程进行拟合,其吸附能力为PE>PS>PA,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154、0.086、0.075 mg·g^-1。在中性条件下PE对TC的吸附量达到最大,pH对PA吸附TC影响较小,而PS在酸性条件下对TC的吸附量最大,且随着pH增加吸附量逐渐降低。不同浓度的Ca^2+和Mg^2+会影响微塑料对TC的吸附,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吸附量逐渐降低。富里酸的存在抑制了TC在PE上的吸附,但低浓度的富里酸(<1 mg·L^-1)会促进PA和PS吸附TC。结果表明,不同微塑料对TC的吸附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土壤环境因素明显影响了微塑料对TC的吸附行为,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评估微塑料在土壤环境中的吸附行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四环素 吸附 土壤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