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79篇文章
< 1 2 1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湿地研究进展——献给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建所50周年 被引量:76
1
作者 吕宪国 刘晓辉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1-308,共8页
中国湿地研究经历了由面上考察到长期定位研究、由资源调查到结构、功能、过程研究、由沼泽研究扩展到湿地各种类型研究等过程。中国湿地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文章对近30年中国湿地研究主要进展进行了回顾,... 中国湿地研究经历了由面上考察到长期定位研究、由资源调查到结构、功能、过程研究、由沼泽研究扩展到湿地各种类型研究等过程。中国湿地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文章对近30年中国湿地研究主要进展进行了回顾,并对湿地科学进一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湿地 过程 功能 格局 恢复 持续发展 湿地生态系统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回顾与展望——献给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立60周年 被引量:3
2
作者 宋开山 杜云霞 +10 位作者 王宗明 张树文 张柏 刘兆礼 赵凯 李晓峰 毛德华 刘宝江 刘焕军 张树清 李颖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23-1031,共9页
通过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简称东北地理所)及其前身(长春地理研究所)自1978年以来40 a的遥感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的回顾,以主持的国家与地方重要遥感研究项目为主线,首先展现了研究所在遥感队伍建设、人才培养、... 通过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简称东北地理所)及其前身(长春地理研究所)自1978年以来40 a的遥感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的回顾,以主持的国家与地方重要遥感研究项目为主线,首先展现了研究所在遥感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光学与微波遥感基础理论与遥感应用研究、微波遥感器的设计与研制等方面的大量工作;然后结合东北地理所在东北地区及东北亚周边国家开展的研究工作,回顾了研究所在自然资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生态环境演变、灾害监测、农情遥感监测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最后,根据国内外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发展态势和东北地区资源环境特征,对东北地理所遥感研究的发展前景和优先发展领域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光学 微波 应用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庆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立60周年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平宇 刘大千 刘世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12-1022,共11页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区域地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简称东北地理所)人文地理研究一直坚持稳定的学科方向,具有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的时代特征,聚焦不同历史时期东北区域发...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区域地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简称东北地理所)人文地理研究一直坚持稳定的学科方向,具有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的时代特征,聚焦不同历史时期东北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区域研究特色突出。东北地理所建所60 a来在农业和工业发展与布局、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应用与基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向未来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东北地理所人文地理研究仍要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重点研究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布局、国土空间规划与区域治理、跨境区域开发与经济合作、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规律,发扬人文地理研究特色,创新理论与方法,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提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地理 区域发展 学科建设 东北地区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新时代国家生态安全和东北区域农业发展贡献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建所60周年回顾
4
作者 何兴元 苏阳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97-1401,共5页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简称东北地理所)是中国科学院设立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科学、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2018年,东北地理所迎来了60周岁的生日。60 a来,东北地理所不断凝练科学目标,调整和...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简称东北地理所)是中国科学院设立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科学、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2018年,东北地理所迎来了60周岁的生日。60 a来,东北地理所不断凝练科学目标,调整和完善学科布局与科研组织结构,推动了相关学科发展;强化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人才队伍结构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加强;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取得了一批独具特色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一大批有重要影响的技术成果取得突破并应用于国家生态建设与东北区域农业发展;发展和完善了绩效考评体系、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和谐奋进的创新文化环境正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理所 60周年 学科建设 创新成果 人才队伍 支撑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泽湿地环境演变研究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科学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建所50周年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国平 吕宪国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9-313,共5页
沼泽湿地是地球表层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在其形成发育、时空演化及分异等方面与其它生态系统存在明显差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原长春地理所)在沼泽湿地形成发育、时空演化研究方面有丰富的学科积累。1958年,中国科学院确定沼泽为该... 沼泽湿地是地球表层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在其形成发育、时空演化及分异等方面与其它生态系统存在明显差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原长春地理所)在沼泽湿地形成发育、时空演化研究方面有丰富的学科积累。1958年,中国科学院确定沼泽为该所的主攻方向,成为中国最早的专门性沼泽研究机构之一,至今已满50周年。50年来,几代科研人员为沼泽湿地环境演变研究工作贡献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顾与展望 形成发育 时空演化 沼泽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8年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气象数据集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猛 胡波 +1 位作者 韩晓增 李禄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1期65-72,共8页
气象观测数据是开展天气预报预警、气候预测预估、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推动气象科学发展的原动力。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级长期定位研究站,位于126°55'12"E,47°27'14&q... 气象观测数据是开展天气预报预警、气候预测预估、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推动气象科学发展的原动力。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级长期定位研究站,位于126°55'12"E,47°27'14"N,其所在区域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代表了中国东北黑土区农田生态系统。目前公开报道的该站气象数据只局限于个别气象要素,尚未对多个要素全面报道。鉴于此,本文利用海伦站气象观测场VAISALA自动观测系统采集原始数据,经过数据处理、质量控制和评估,以月为尺度,将2009–2018年10年的气温,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气压,水汽压,海平面气压,10 min平均风速月平均,地表温度月平均,5 cm土壤温度月平均,10 cm土壤温度月平均,15 cm土壤温度月平均,20 cm土壤温度月平均,40 cm土壤温度月平均,60 cm土壤温度月平均,100 cm土壤温度月平均和太阳辐射数据共计17个表格116 KB公开报道,以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当地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农田生态系统 气象数据 海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15年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监测样地表层土壤养分数据集 被引量:6
7
作者 郝翔翔 王守宇 +2 位作者 韩晓增 郭志英 李禄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1期99-112,共14页
黑土地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简称“海伦站”)位于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中唯一从事黑土农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研究与示范的国... 黑土地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简称“海伦站”)位于松嫩平原腹地,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中唯一从事黑土农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研究与示范的国家级野外台站。按照CERN的统一规范,海伦站开展了土壤长期监测工作。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海伦站2004–2015年3种不同施肥措施下表层(0–20 cm)土壤养分数据,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pH值、交换性阳离子(钙、镁、钾和钠)和阳离子交换量等14项指标,并附有完整的监测样地背景信息、样地管理记录、采样和分析方法记录以及质控信息。本数据集中10种土壤养分指标测定的相对误差平均为2.37%,重复测定的相对偏差为2.08%。本数据集可为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东北地区农田土壤肥力演变以及区域农业生态研究等工作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监测 土壤养分 黑土 不同施肥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中国科学院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研究机构科研成果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盛春蕾 李晓明 刘峥 《现代情报》 CSSCI 2014年第12期113-117,125,共6页
利用Thomson Data Anlyzer(TDA)、Incites软件,对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文献数据库中收录的1980-2014年2月25日间的中国科学院地球表层系统科学7个研究机构SCIE论文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通过年度发... 利用Thomson Data Anlyzer(TDA)、Incites软件,对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文献数据库中收录的1980-2014年2月25日间的中国科学院地球表层系统科学7个研究机构SCIE论文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通过年度发文与引文、高产作者与核心作者群、合作国家、基金资助、发文期刊等文献计量指标,参照2年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h指数和ESI基准值,揭示和判定各个研究所的研究特色、优势、水平与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 of SCIENCE 中国科学院 地球表层系统 科学研究机构 科研成果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5年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水分监测数据集
9
作者 张加双 路永正 宋长春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1期123-128,共6页
本文水分监测数据集选自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三江站)的水文观测数据,包括2005–2015年的地下水水位、沼泽湿地积水水深、水面蒸发。数据采集和质量控制严格按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制定的《陆地生态... 本文水分监测数据集选自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三江站)的水文观测数据,包括2005–2015年的地下水水位、沼泽湿地积水水深、水面蒸发。数据采集和质量控制严格按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制定的《陆地生态系统水环境观测规范》进行,对开展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水文特征研究具有良好的数据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水位 沼泽湿地积水水深 水面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信息环境下专业图书馆联盟与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为例 被引量:9
10
作者 范广兵 王燕海 盛春蕾 《现代情报》 2009年第12期102-104,108,共4页
中国科学院系统拥有大量的专业图书馆集群,因此讨论新信息环境下的专业图书馆联盟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为例最具有代表性。文章首先论述了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对新信息环境下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三大服... 中国科学院系统拥有大量的专业图书馆集群,因此讨论新信息环境下的专业图书馆联盟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为例最具有代表性。文章首先论述了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对新信息环境下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三大服务体系——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体系、文献资源集团采购体系和学科化服务体系的介绍,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联盟体系的建设使联盟内各成员馆的资源、资金和服务都得到了有效的外延;文章最后论述了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图书馆联盟 学科化服务 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 集团采购 中国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8年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气象辐射数据集 被引量:4
11
作者 乔田华 宋长春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0年第2期119-127,共9页
气候因子是湿地发育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湿地形成、发育和产生不同特征差异的控制因素。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简称三江站)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态站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三江站地处的三江平原是中... 气候因子是湿地发育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湿地形成、发育和产生不同特征差异的控制因素。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简称三江站)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态站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三江站地处的三江平原是中国最大淡水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区,是全球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在全球温带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也是重要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针对目前三江平原地区长时间序列多要素气象辐射数据发表较少的现状,本文利用三江站气象观测场Vaisala(芬兰)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经过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将2009–2018年10年气象辐射数据共计14个表格102 KB公开报道,以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提供数据积累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因子 三江平原 沼泽湿地 气象辐射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视角下吉林省粮食生产效率偏差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12
作者 李冬梅 祁悦 +2 位作者 龚河阳 杨奇峰 张平宇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0-1061,共12页
本文从粮食生产的生态视角出发,在构建绿色粮食生产效率和传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率模型的基础上,分析2000—2019年吉林省县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剖析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发现:①吉林省传统粮食生产效率与... 本文从粮食生产的生态视角出发,在构建绿色粮食生产效率和传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率模型的基础上,分析2000—2019年吉林省县域粮食生产效率偏差的时空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剖析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发现:①吉林省传统粮食生产效率与绿色粮食生产效率综合水平的变化趋势均为“U”型,但传统粮食生产效率整体上更优;二者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现中西部稳定高值,中、东部剧烈波动,边缘区轻微波动的特征。②吉林省东、中、西部地区粮食生产效率均为负向偏差,前期效率偏差加重,后期略有缓和。空间上,2类粮食生产效率高且稳定的地区,偏差程度相对更轻。③要素投入水平、社会经济水平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但作用强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吉林省东部地区应重点关注要素投入水平对效率偏差的影响,中部地区需综合考虑3类要素的复杂强影响;西部地区应统筹考虑3类要素的均衡弱影响,为更好平衡粮食增产和绿色发展,应在分区管控的基础上,探索并落实切实可行的农户绿色生产方式,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和科技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效率 绿色生产 效率偏差 生态安全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自然湿地维管束植物的多样性研究
13
作者 张琪瑶 娄彦景 +5 位作者 张鹏 李庞微 金祥龙 周梦蝶 刘波 王桂君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443,共9页
为全面了解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的资源现状,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资料及调查结果的系统整合,整理形成了中国自然湿地维管束植物名录,并分析其多样性特点。结果显示,我国湿地维管束植物共182科789属3007种,其中,蕨类24科52属101种,裸子类3科... 为全面了解中国湿地维管束植物的资源现状,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资料及调查结果的系统整合,整理形成了中国自然湿地维管束植物名录,并分析其多样性特点。结果显示,我国湿地维管束植物共182科789属3007种,其中,蕨类24科52属101种,裸子类3科5属5种,被子类155科732属2901种。种数多于100的科为莎草科、禾本科、菊科、毛茛科;种数多于50的属有薹草属(Carex)、柳属(Salix)、凤仙花属(Impatiens)。专性(水生和沼生植物)和兼性(湿生植物)湿地维管束植物分别占总种数的41.87%和58.13%。收录特有植物97种,受威胁濒危植物13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4种,极小种群5种,外来入侵植物62种。我国自然湿地维管束植物总体及特有种、濒危物种等类群在省域尺度上的分布均极不均衡,总体呈南多北少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湿地维管束植物 物种编目 地理分布 生态类群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然科学基金角度探析湿地科学基础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14
作者 高阳 张中浩 +4 位作者 安雨 蔡顺 杨艳丽 张琍 熊巨华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2,共13页
湿地作为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较为活跃的地理单元,在调蓄洪水、水质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与人类福祉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湿地科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科... 湿地作为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较为活跃的地理单元,在调蓄洪水、水质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与人类福祉和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湿地科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科学发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资助湿地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也是推动湿地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驱动力,项目资助情况可反映湿地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本文梳理了1986-2023年地理科学学科资助下(申请代码D01),项目题目或关键词中包含“湿地”“沼泽”“泥炭地”“红树林”或“滩涂”,共计资助的519个湿地科学相关项目。研究从项目申请代码、研究区域、研究内容、关键词等角度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湿地科学资助项目经历了从2002-2012年、2013-2023年2个“十年”快速增长与平稳增长阶段;获得资助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景观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D0105)、遥感科学(D0113)和生物地理与土壤地理(D0103)3个申请代码。研究对象上,以内陆沼泽湿地、滨海湿地为主;研究内容上,“遥感监测”“过程”“气候变化”“植被”“功能”等内容出现频率较高。关键词网络关系显示,遥感与光谱、遥感与植被、景观与格局3对关键词共现频次较高,表征了目前湿地科学发展的地理学特点和研究方法的更迭。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科学学科正进一步优化分支学科布局与关键词,强化跨领域、跨学科交叉与融合,引导聚焦湿地科学基础理论与前沿热点,推动中国湿地科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热点分析 地理科学 湿地科学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SI Web of Science的《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文献计量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曹会聪 朱立禄 王桂敏 《现代情报》 CSSCI 2014年第1期89-93,共5页
《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是我国创办最早的综合性英文地理期刊,分析其发文被引用情况可以了解该刊十几年来变化情况,又可以为刊物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本文利用Web of Science的引文检索功能,统计了该刊2002-2012年的被引用情况,... 《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是我国创办最早的综合性英文地理期刊,分析其发文被引用情况可以了解该刊十几年来变化情况,又可以为刊物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本文利用Web of Science的引文检索功能,统计了该刊2002-2012年的被引用情况,从载文量、篇均被引频次、单篇被引频次、被引频次年代分布、被引论文专业分布和引文类型分布等几个方面,基于地理学学科特点和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总结该刊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以期为刊物发展提供参考,更好地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地理学 载文 被引分析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农业生态景观格局及变化研究--以德惠市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艳芬 张柏 +1 位作者 马超群 张学林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37-841,共5页
目的以德惠市为黑土区代表,研究其农业生态景观格局及其动态,为黑土区农业生态建设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上各类斑块的分布特点,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德惠市的农业景观主要以旱地和水... 目的以德惠市为黑土区代表,研究其农业生态景观格局及其动态,为黑土区农业生态建设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上各类斑块的分布特点,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德惠市的农业景观主要以旱地和水田构成,形成以旱地为基质,水田为斑块镶嵌于其上的格局。水田较多沿松花江分布在东北部分,居民地基本上呈东北-西南走向且平行排列。其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为各类用地向水田转化。结论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德惠市的农业生态景观格局。德惠市农业属于扩大耕地面积的"外延式"发展,甚至仍然存在开垦林、草地为耕地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惠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在耕地资源总量减少的情况下,提高农村收入,促进黑土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是今后农村生态建设的重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农业 黑土区 德惠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样带生态环境区划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岳书平 闫业超 张树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33,共5页
从国内外生态区划、生态土地分类和生态-生产范式的研究和发展入手,从生态利用的角度出发,以生态要素区划为基础,依据自然生态因子(如: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的特点,运用经验判别法和RS与GIS技术进行生态... 从国内外生态区划、生态土地分类和生态-生产范式的研究和发展入手,从生态利用的角度出发,以生态要素区划为基础,依据自然生态因子(如: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的特点,运用经验判别法和RS与GIS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综合区划,将中国东北样带分为5个生态环境区,命名方式采用地理位置+地貌类型+干湿状况+土地利用组合状况。即:长白山中低山湿润针阔混交林生态环境区、牡丹江-辽源低山丘陵湿润农林交错生态环境区、大青山-大黑山山前台地湿润半湿润农业生态环境区、松嫩平原半湿润半干旱农牧交错生态环境区、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干旱半干旱牧业生态环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区划 区划指标 RS和GIS技术 中国东北样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理论的中国东北样带生态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岳书平 闫业超 张树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16418-16423,共6页
参照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等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压力-状态-恢复力概念模型,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指标的筛选,构建中国东北样带不同类型区生... 参照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等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压力-状态-恢复力概念模型,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指标的筛选,构建中国东北样带不同类型区生态可持续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引入"隶属函数"的概念来描述指标差异的中间过渡,利用层次分析(AHP)与信息熵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建立NECT不同类型区生态可持续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可持续性 压力-状态-恢复力概念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中国东北样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2021年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气象数据集
19
作者 胡加枫 梁正伟 杨昊谕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115-125,共11页
气象数据可以提供准确的天气预警,同时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处松嫩平原西部,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该区大面积分布的盐碱土严重影响了... 气象数据可以提供准确的天气预警,同时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处松嫩平原西部,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该区大面积分布的盐碱土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本数据集利用大安站气象观测场的原始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以时尺度、日尺度和月尺度将2017-2021年的气象观测数据汇编成集,内容包括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降雨、土壤温度(0-20 cm)、总辐射、反射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土壤热通量和日照时数,旨在为研究东北苏打盐碱土,发展盐碱地特色生态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基础数据,为我国盐碱荒漠化治理与盐碱地综合利用等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数据集 松嫩平原 苏打盐碱土 大安站 2017–2021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乡村聚落空间重构
20
作者 刘继斌 伊梦晗 +2 位作者 杜雪 赵瀚 马佐澎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6-338,共13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在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应对农业农村现代化作用要素变化的适应性调整与目标情景的结构性...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在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应对农业农村现代化作用要素变化的适应性调整与目标情景的结构性重构叠加过程,中国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具有保障粮食安全等多目标导向性、职能类型与空间组织复杂性、聚落层级与重构治理差异性等特征。研究认为中国乡村聚落空间重构面临着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促进乡村产业现代化、重构乡村空间秩序与引导乡村建设现代化、重构城乡融合格局与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重塑乡村功能与促进乡村转型发展等任务;提出了中国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应关注城乡对等理念下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理论体系建设,科技创新等新质生产力作用下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机制,多样化、特色化乡村职能导向下的聚落发展类型与地域空间组织,学科融合、技术集成支持下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方法,以及乡村现代化情景目标下的聚落重构规模与空间组织等内容,以支持农业强国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聚落 空间重构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