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西走廊及兰州地区土壤中典型有机氯农药残留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柳敏 吴有方 +4 位作者 方利江 丁中原 张干 李军 高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8-344,共7页
应用Agilent7890-5975CGC-MSD对甘肃省河西走廊及兰州地区17个表层土壤样品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的残留水平进行分析,并对其来源进行初步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DDTs残留范围为0.22~53.69ng·g-1,平均值为8.5... 应用Agilent7890-5975CGC-MSD对甘肃省河西走廊及兰州地区17个表层土壤样品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的残留水平进行分析,并对其来源进行初步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DDTs残留范围为0.22~53.69ng·g-1,平均值为8.58ng·g-1;HCHs残留范围为0.07~9.16ng·g-1,平均值为1.32ng·g-1;DDTs的残留较HCHs占优势,约占二者总残留量的87%。(DDE+DDD)/DDT比值介于0.12~0.48之间,平均值为0.27,o,p′-DDT/p,p′-DDT比值在0.11~0.79之间,平均值为0.34,表明研究区土壤中的DDTs主要来源于工业源DDTs残留。α-HCH/γ-HCH介于0.64~15.5间,平均值为3.19,可推断研究区近期内不存在HCHs的使用,土壤中的HCHs残留主要来源于历史上工业HCHs和林丹的共同输入。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土壤相比,该地区HCHs和DDTs的残留量处于较低水平;依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要求,研究区各采样点土壤环境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兰州地区 土壤 有机氯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莱盆地莱阳凹陷构造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34
2
作者 翟慎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37-142,共6页
莱阳凹陷是白垩纪残留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在地震剖面解释和地面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将该凹陷的基本构造特征总结为:白垩系各群组充填差异明显,上下白垩纪之间存在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褶皱断裂构造发育。通过计算剥蚀量、编制构造... 莱阳凹陷是白垩纪残留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在地震剖面解释和地面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将该凹陷的基本构造特征总结为:白垩系各群组充填差异明显,上下白垩纪之间存在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褶皱断裂构造发育。通过计算剥蚀量、编制构造演化剖面和综合地质分析,将莱阳凹陷的构造演化历史划分为莱阳期拉分断陷、青山期扩展断陷、青山期末挤压褶皱、王氏期再次拉分断陷和新生代抬升剥蚀5个阶段。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油气的形成条件,晚白垩世和新生代的构造活动则对油气藏进行了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残留盆地 构造演化 莱阳凹陷 胶莱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地雷达在浸润线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兴新 吴晋 +3 位作者 吴相安 李富才 沈锦音 黄顺明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2-44,共3页
探地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电性界面会发生散射的原理,通过向地下发射电磁脉冲,并接收由地下返回地面的回波信号来进行地下探测的.研究表明,浸润线上、下层土壤由于水饱和程度不同而存在一电性界面,为应用探地雷达技术... 探地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电性界面会发生散射的原理,通过向地下发射电磁脉冲,并接收由地下返回地面的回波信号来进行地下探测的.研究表明,浸润线上、下层土壤由于水饱和程度不同而存在一电性界面,为应用探地雷达技术检测提供了条件.通过应用探地雷达技术可对浸润线进行检测,并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可绘制出浸润面等值线图.探地雷达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精度,可较方便地对浸润面进行全面的检测,是一种应用价值较高的浸润线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浸润线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