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二五”期间中国区域低碳经济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朱松丽 汪航 +2 位作者 王文涛 周湘 刘燕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5-142,共8页
有别于单纯的"区域竞争"模式,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逐渐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区域开发应满足前者的基本要求。本文根据各省基于县级单元的主体功能区划,以2010年为基年,通过建立人口、经济、产业结构和温室气体... 有别于单纯的"区域竞争"模式,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逐渐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区域开发应满足前者的基本要求。本文根据各省基于县级单元的主体功能区划,以2010年为基年,通过建立人口、经济、产业结构和温室气体排放等多层次指标体系,评价"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低碳经济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协调发展的进展程度。研究发现,城市化地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以占不到1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2以上的人口和3/4的经济产出;农产品主产区的面积占比超过1/4,人口比例接近1/3;重点生态功能区面积比例接近56%,人口比例低于10%。2010—2014年,从全国范围看,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态势与其功能定位基本吻合,表现为优化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和经济集聚度均有微降,而重点开发区有所上升;各区产业结构均有所优化,但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幅度小于城市化地区。具体到各省,研究发现本文所研究的"协调性"进展与传统意义上的东、中、西区域划分和发展水平并无直接关系,例如同为东部地区的京津冀三地,协调性进展有显著差异,也显示出三地协同发展的难度。相反,一些惯常认为发展较为落后的省区,例如河北、青海、山西等地,在经济发展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协调性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效走在前列。部分地区低碳发展与其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呈现出相对不协调的态势,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保护区都出现了经济集聚度上升、产业结构劣化、CO_2排放大幅度上升、排放强度甚至也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低碳经济 主体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CIAMACHY遥感资料研究我国NO_2柱浓度及其时空分布 被引量:18
2
作者 姚凌 吕宁 师华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9-424,共6页
利用SCIAMACHY/ENVISAT 2003—2009年月均观测数据,结合1∶4 000 000行政区划图,得到了近7 a来我国城市级别NO2柱浓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并采用Seasonal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各城市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我... 利用SCIAMACHY/ENVISAT 2003—2009年月均观测数据,结合1∶4 000 000行政区划图,得到了近7 a来我国城市级别NO2柱浓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并采用Seasonal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各城市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NO2分布东高西低,NO2柱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长江三角洲北部及广东省等地区.近7 a来我国北部和中部地区的NO2增长趋势显著,NO2柱浓度平均值最高和增速最快的前20个城市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和安徽等省的二级城市郊县和小城市.与统计年鉴工业废气排放数据的比较表明,工业废气排放与NO2柱浓度及其时空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种新的NO2污染格局应该引起重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污染监管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2 柱浓度 SCIAMACHY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预测的空间多点残差修正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晓蕾 刘睿 +1 位作者 田永瑞 谢炳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5-128,共4页
在分析灰色单点预测模型不足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变形点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提出将残差修正应用于空间多点模型,引入空间多点残差修正模型。对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B断面沉降监测结果的分析表明,该模型整体模拟与预测相对误差绝对值之... 在分析灰色单点预测模型不足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变形点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提出将残差修正应用于空间多点模型,引入空间多点残差修正模型。对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B断面沉降监测结果的分析表明,该模型整体模拟与预测相对误差绝对值之和(5个周期)为122%,优于空间多点模型的179%与GM(1,1)模型的284%。同时,短周期数据模拟(5个周期内)相对误差能够控制在20%以内,具有最好的数据拟合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预测 变形分析 残差修正 空间多点残差修正模型 沉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交换与荧光同步测量估算植物光合电子流的分配 被引量:6
4
作者 康华靖 李红 +3 位作者 陶月良 张海利 权伟 欧阳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17-1224,共8页
光合电子流分配是植物光合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电子流分配的计算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如:(1)低估了光呼吸每释放一个CO2分子所消耗的电子数;(2)混淆了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和绝对电子传递速率;(3)忽略了除碳同化... 光合电子流分配是植物光合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电子流分配的计算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如:(1)低估了光呼吸每释放一个CO2分子所消耗的电子数;(2)混淆了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和绝对电子传递速率;(3)忽略了除碳同化和光呼吸外的其他电子流分配途径;(4)难以准确获取光下暗呼吸速率值,从而导致碳同化电子流(JC)及光呼吸速率(Rp)的不准确估算等。以小麦和大豆气体交换与荧光同步测量数据为例,结果表明大豆电子传递速率与碳同化两者对光强的响应一致性较好,同时达到最大值;而小麦的一致性相对较差,说明电子传递速率和碳同化并非完全一致,推测认为有可能与作物对同化产物输出的模式不同有关。通过光呼吸速率换算出的电子流(12×Rp)与实际测量电子流(ΔJO)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传统方法估算出的光呼吸速率(估算值)与光呼吸测量值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绝对光合速率与相对电子传递速率之间差异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交换 荧光 电子流分配 碳同化 光呼吸 光下暗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旗叶光呼吸对光强和CO_2浓度的响应 被引量:5
5
作者 康华靖 王巍伟 +2 位作者 权伟 杨翔 欧阳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08-1215,共8页
为给C3作物光呼吸等光合参数以及光响应模型和CO2响应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定量研究了小麦花期旗叶光呼吸速率对光强和CO2浓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在21%和2%O2下小麦旗叶光饱和点分别为1 960.629和2 030.120μmol·m-2·s-1。在较... 为给C3作物光呼吸等光合参数以及光响应模型和CO2响应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定量研究了小麦花期旗叶光呼吸速率对光强和CO2浓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在21%和2%O2下小麦旗叶光饱和点分别为1 960.629和2 030.120μmol·m-2·s-1。在较弱光强(小于800μmol·m-2·s-1)下,小麦的总光呼吸速率(Rpt)与表观光呼吸(Rpa)均随着光强的升高而增大;当光强大于800μmol·m-2·s-1时,Rpt和Rpa趋于稳定;整体上,不同光强下Rpt与Rpa之间差异较小(P>0.05),这主要是由于在380μmol·mol-1 CO2下,光呼吸的CO2回收利用率较低。饱和光强下,Rpa随着CO2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Rpa最大值(Rpmax)所对应的外界CO2浓度为600μmol·mol-1,而Rpt则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低浓度CO2(小于380μmol·mol-1)条件下,Rpt与Rpa之间差异显著(P<0.05)。Rpt与羧化速率的比值(Rpt/Vc)随着胞间CO2浓度的升高而呈下降的趋势,而不同光强下Rpt/Vc相对稳定,整体上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光呼吸 CO2浓度 光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冬小麦旗叶光饱和点探讨 被引量:7
6
作者 康华靖 陶月良 +2 位作者 权伟 王伟 欧阳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52-1257,共6页
为准确估算冬小麦旗叶光饱和点的范围,采用Li-6400—40荧光探头提供不同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同步测量了不同品种(系)、不同时期(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不同CO2浓度及不同施氮量下小麦旗叶的气体交换和荧光参数。结果表明,运用... 为准确估算冬小麦旗叶光饱和点的范围,采用Li-6400—40荧光探头提供不同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同步测量了不同品种(系)、不同时期(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不同CO2浓度及不同施氮量下小麦旗叶的气体交换和荧光参数。结果表明,运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的饱和光强与实际观测值较为接近。外界CO2浓度和施氮量对小麦旗叶光饱和点具有较大影响,低CO2浓度(300μmol·mol^-1)和低施氮量(70kg·hm^-2)下光饱和点均比较低;而品种(系)间和测定时期间小麦旗叶光饱和点整体差异不明显。正常条件下,小麦旗叶的光饱和点整体集中在1700~2000mol·mol^-2·s^-1范围,远高于目前普遍认为的1200mol·mol^-2·s^-1,这与小麦叶片的阳生特点及实际观测结果相一致。早期广泛采用的老版本光合助手(PhotosynthesisAssistant)的拟合结果明显低于观测值(P〈0.05)。综合试验结果推测,早期光饱和点的研究结果偏低可能与测量CO2浓度、氮素营养以及所用的拟合模型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旗叶 光饱和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酸化复合菌系强化堆肥优势微生物演替规律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宋彩红 齐辉 +2 位作者 张亚丽 席北斗 夏训峰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07-811,818,共6页
设置接种组(接种抗酸化复合菌系(AAMC))、加碱组(添加MgO和K 2HPO 4)和对照组(自然堆肥)3个堆肥处理,采用元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AAMC对餐厨垃圾堆肥优势微生物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1)接种和加碱组均可规避堆体温度延滞上升问题,分别在... 设置接种组(接种抗酸化复合菌系(AAMC))、加碱组(添加MgO和K 2HPO 4)和对照组(自然堆肥)3个堆肥处理,采用元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AAMC对餐厨垃圾堆肥优势微生物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1)接种和加碱组均可规避堆体温度延滞上升问题,分别在第5、6天即可满足美国环境保护署固废无害化标准。83.9%~94.1%的细菌群落集中在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芽孢杆菌纲(Bacilli)、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dae)和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79.03%~89.09%的真菌群落集中在酵母纲(Saccharomycetes)、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裂殖酵母纲(Schizosaccharomycetes)和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2)接种组放线菌纲相对丰度较大(7.28%~27.00%),加碱、对照组则分别为3.66%~6.12%、2.70%~10.71%。接种AAMC可显著提高乙酸和丙酸降解菌相对丰度和微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堆肥 抗酸化复合菌系 元蛋白质组学技术 优势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红外的四种土壤含水量估算方法对比 被引量:12
8
作者 杨永民 邱建秀 +2 位作者 苏红波 田静 张仁华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59-467,476,共10页
基于遥感的区域土壤水分反演是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农作物灌溉制度制定、区域旱情监测、农作物估产等方面的基础.本文对四种可见光/热红外土壤水分反演方法进行评估对比,这四种土壤水分估算方法包括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土壤... 基于遥感的区域土壤水分反演是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农作物灌溉制度制定、区域旱情监测、农作物估产等方面的基础.本文对四种可见光/热红外土壤水分反演方法进行评估对比,这四种土壤水分估算方法包括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土壤水分估算方法和三种基于蒸散比/潜在蒸散比的土壤水分估算方法(EFM1,EFM2和EFM3).基于以上四种土壤水分估算方法,本文使用ASTER数据估算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土壤水分状况,使用研究区内生态水文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流域水文气象观测站点的土壤水分观测对四个模型进行了验证评估.结果表明,TVDI方法因其干、湿边确定的经验性,会导致土壤水分估算的误差.而基于蒸散比/潜在蒸散比的土壤水分估算方法会在一定程度改善TVDI方法估算的经验性.通过蒸散比/潜在蒸散比的三种方法对比显示基于EFM1和EFM3方法优于EFM2方法.此外,基于热红外的土壤水分估算方法都需要土壤参数信息,土壤参数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土壤水分估算的误差,高精度的土壤参数会改善基于热红外的土壤水分估算方法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遥感 土壤水分 黑河流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