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铜文教授团队NSR:新一代离子交换膜——限域离子膜
1
作者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6-206,共1页
离子交换膜是电渗析、液流电池、电解水、电化学合成氨等电膜过程的关键材料,在离子精准分离、可再生能源储存和转换以及清洁能源生产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子交换膜的主要功能是快速和选择性传递离子、隔离阳极和阴极反应,离... 离子交换膜是电渗析、液流电池、电解水、电化学合成氨等电膜过程的关键材料,在离子精准分离、可再生能源储存和转换以及清洁能源生产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子交换膜的主要功能是快速和选择性传递离子、隔离阳极和阴极反应,离子的渗透性和选择性取决于离子在膜中荷电通道的传递特性,这也决定了电膜过程的效率.本文梳理了离子交换膜历程,并认为发展进程中有三个里程碑:第一个是1925年Michaelis和Fujita首次报道人工合成的离子交换膜;第二个是1978年以微相分离通道而闻名的Nafion膜,并由杜邦公司产业化;第三个是2020年前后随着离子交换膜应用于电化学器件,涌现出超微孔结构的新一代离子交换膜,离子传递不仅依赖功能基团,还取决于膜通道结构和壁面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膜 可再生能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NAFION膜 阴极反应 离子膜 膜通道 离子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提升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办刊能力 被引量:9
2
作者 郑永飞 彭斌 严谨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36,共5页
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综合竞争力。以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的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为依托,对692位科研人员(包括42位院士)和40位期刊管理人员... 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综合竞争力。以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的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为依托,对692位科研人员(包括42位院士)和40位期刊管理人员进行关于《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的发展战略研究》的问卷调查。根据调研结果,作者从创新办刊兴刊理念、提升组稿审稿水平、改进出版传播服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提高办刊能力的思路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学术期刊 办刊能力 问卷调查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期刊选题组稿的路径、瓶颈及突破策略
3
作者 于世美 王艳敏 +1 位作者 杨洁 孙书军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2,共8页
研究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选题组稿策略吸引优质稿源,助力期刊影响力提升。归纳了基于大数据分析、借助会议平台和发动编委力量进行选题组稿的三种常见路径,分析了三种选题组稿路径下的关键瓶颈和突破之策,总结了《中国科学:技术科学(英文... 研究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选题组稿策略吸引优质稿源,助力期刊影响力提升。归纳了基于大数据分析、借助会议平台和发动编委力量进行选题组稿的三种常见路径,分析了三种选题组稿路径下的关键瓶颈和突破之策,总结了《中国科学:技术科学(英文版)》(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的实践经验,探讨了选题组稿对期刊影响因子的有效贡献,以期为同行期刊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期刊编辑需进一步开拓创新,探索更多选题组稿之策,争取更广泛的学术话语权和品牌影响力,为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学术交流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期刊 选题组稿路径 策略 期刊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题策划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以《科学通报》(化学学科)为例 被引量:31
4
作者 付利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2-35,共4页
结合《科学通报》(化学学科)策划出版的一系列专题的情况,探讨科技期刊专题在选题策划、编辑流程策划、宣传推广策划与专家资源整合策划方面的策略和实施措施。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专题策划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科技期刊 专题策划 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沿科学》创刊问世
5
作者 丁朝模 《中国工程科学》 2007年第4期I0001-I0001,共1页
关键词 前沿科学 发刊词 大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金坑锡铜多金属矿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
6
作者 孙海瑞 吕志成 +3 位作者 李永胜 韩志锐 于晓飞 杜轶伦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7-194,共18页
金坑锡铜多金属矿位于广东莲花山断裂带北东段,是近些年来在粤东地区新发现的典型锡铜多金属矿,关于该矿床的成因类型和成矿机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矿区勘查工作在马山矿段首次发现伴有明显铜矿化的热液隐爆角砾岩,对于揭示矿床成因具... 金坑锡铜多金属矿位于广东莲花山断裂带北东段,是近些年来在粤东地区新发现的典型锡铜多金属矿,关于该矿床的成因类型和成矿机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矿区勘查工作在马山矿段首次发现伴有明显铜矿化的热液隐爆角砾岩,对于揭示矿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LA-ICP-MS锆石U-Pb年代分析结果显示,花岗质角砾成岩年龄约为150 Ma,ε_(Hf)(t)值为-8.20~-4.55,二阶段Hf模式年龄值为1.73~1.49 Ga,指示岩浆主要来自于中元古代地壳物质,并有地幔物质加入。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阶段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差别。第一阶段(Py-Ⅰ)和第二阶段(Py-Ⅱ)黄铁矿存在显著的硫同位素变化,前者为-0.65‰~1.11‰(n=5),后者为1.30‰~1.93‰(n=5),与Py-Ⅱ共生黄铜矿同位素值为1.42‰~1.87‰(n=16)。第三阶段硫化物中黄铜矿δ^(34)S值为3.69‰~4.32‰(n=4),其中隐爆角砾岩胶结物中黄铜矿(Ccp-Ⅲa)δ^(34)S为3.69‰~3.74‰,略低于第三阶段石英-绿泥石脉中黄铜矿(Ccp-Ⅲb)δ^(34)S值(4.29‰~4.32‰)。第四阶段黄铁矿(Py-Ⅳ)δ^(34)S值为-4.87‰(n=1),黄铜矿(Ccp-Ⅳ)δ^(34)S值为-3.07‰(n=1)。基于成岩成矿年代及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分析,文章认为金坑锡铜多金属矿床可能存在两期岩浆热液活动的叠加,其中~150 Ma壳幔混合来源花岗质岩浆活动可能是触发矿区铜矿化的重要岩浆事件,早于后期锡矿的形成(~144 Ma),这一发现有望为莲花山断裂带锡铜多金属矿指引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花山断裂 热液叠加 锡铜多金属矿 粤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水深分布及现代湖沼学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王君波 朱立平 +4 位作者 Gerhard Daut 鞠建廷 林晓 汪勇 甄晓林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8-134,共7页
2005-2007年对西藏最大的湖泊——纳木错进行了三次综合考察,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材料.本文简要报道纳木错水深测量及其现代湖沼学特征的初步结果等深线图显示纳木错是一个高海拔的深水湖,湖盆中部是一个水深超过90m底部较为平... 2005-2007年对西藏最大的湖泊——纳木错进行了三次综合考察,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材料.本文简要报道纳木错水深测量及其现代湖沼学特征的初步结果等深线图显示纳木错是一个高海拔的深水湖,湖盆中部是一个水深超过90m底部较为平坦的盆地.考察中发现湖泊西北部出现了两个小岛,而1970s考察时仍为半岛,因而水深数据提供了近30年来纳木错湖面上升的有力证据.现场水质测量在16个站点进行,覆盖了除东部湖区以外的大部分湖面范围,结果显示表层水的温度、pH、溶解氧、电导率和环境光的平均值分别为11 63℃、9.13、7 93mg/L、1839μS/cm、2582μmol/(s·m^2).根据湖水特征的垂直变化,较深水域的湖水显示了明显的分层特征:上层湖水从表层到约18-20m,水质参数均一,温度较高,光照充足;中间层范围约为20-60m,是一个明显的温跃层;底层水性质也很稳定,水温很低几乎没有光线到达,形成了寒冷黑暗的深水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深测量 湖面上升 湖沼学特征 温跃层 纳木错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东部湖水及入湖河流水化学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42
8
作者 王君波 朱立平 +1 位作者 鞠建廷 汪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88-293,共6页
对西藏纳木错东部湖区中不同点位的湖水和周边不同位置的入湖河流进行取样,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在主要阴阳离子组成中,Na+和Ca2+分别是湖水和河水的主要阳离子,分别占其阳离子总量的72.4%和71.9%,而湖水和河水的主要阴离子都是HCO3-,分... 对西藏纳木错东部湖区中不同点位的湖水和周边不同位置的入湖河流进行取样,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在主要阴阳离子组成中,Na+和Ca2+分别是湖水和河水的主要阳离子,分别占其阳离子总量的72.4%和71.9%,而湖水和河水的主要阴离子都是HCO3-,分别占其阴离子总量的71.9%和91.2%。从水化学的控制影响因素来看,纳木错湖水主要受蒸发-结晶作用控制,而河水则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影响,其中碳酸盐和硅酸盐的风化影响最为重要,其次是部分蒸发岩的溶解,而区域内湖水蒸发与大气海盐传输也有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水水化学 河流水化学 蒸发-结晶 岩石风化 纳木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普莫雍错不同岩芯环境指标的对比研究及其反映的近200年来环境变化 被引量:8
9
作者 王君波 朱立平 +2 位作者 鞠建廷 谢曼平 汪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19-826,共8页
在西藏南部普莫雍错不同位置处采集了四支岩芯沉积物,对其中一支利用210Pb和137Cs方法建立了沉积物的年代序列,并对其他三支岩芯的上部沉积物进行了总有机碳、无机碳、粒度及化学元素含量的分析.结合沉积物年代,对不同岩芯的环境代用指... 在西藏南部普莫雍错不同位置处采集了四支岩芯沉积物,对其中一支利用210Pb和137Cs方法建立了沉积物的年代序列,并对其他三支岩芯的上部沉积物进行了总有机碳、无机碳、粒度及化学元素含量的分析.结合沉积物年代,对不同岩芯的环境代用指标进行对比,讨论了该地区近200年来的环境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不同位置处采集的岩芯其环境指标变化趋势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在细节变化与环境指标的数值上仍具有明显的差异,显示了湖泊内部沉积状况的空间差异性,这可能是由于采样点水深、水下地形以及与主要补给河流距离的不同而造成的.PY04岩芯环境指标显示普莫雍错湖区环境在约1900AD之前较为稳定;在约1900-1940AD之间湖区环境波动加剧,地表侵蚀增强,沉积速率加快;湖区环境在1940AD左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温度显著升高,沉积物粒度增大,湖泊处于退缩状态,表明湖泊环境向暖干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多岩芯 环境变化 普莫雍错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24太阳活动周中纬度电离层低电离水平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于世美 郝永强 +1 位作者 张东和 肖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512-3522,共11页
延续2008--2009年的太阳极低活动期,第24太阳活动周开始后太阳活动性上升缓慢,即使在趋近峰年时太阳极紫外(EuV)辐射通量的水平仍显著低于前几个活动周.比较第23、24周的太阳辐射水平,及日本国分寺和子午工程武汉站的电离层测高... 延续2008--2009年的太阳极低活动期,第24太阳活动周开始后太阳活动性上升缓慢,即使在趋近峰年时太阳极紫外(EuV)辐射通量的水平仍显著低于前几个活动周.比较第23、24周的太阳辐射水平,及日本国分寺和子午工程武汉站的电离层测高仪观测,发现第24周的太阳EUV辐射、电离层F区临界频率(foF2)和峰值高度(hmF2)都显著低于第23周的同期水平;在较低高度上,偏低的EuV辐射带来的电子密度变化不明显,而峰值电子密度(NmF2)和0.1~50nm太阳EuV辐射通量在多数时候都同步的偏低25%~50%;但是在夏季NmF2与EUV辐射的关联性较差,即NmF2的偏低在夏季较少.分析认为这与热层中性风的季节特点有关2在夏季午后,吹向极区的子午向风总是较弱,在第24周偏低的EuV辐射背景下,减弱的离子曳力使其他季节的极区向风得到增强,进一步促进了NmF2和hmF2的降低,使这一机制的效果非常显著.基于上述结论,在对第24周电离层进行预测预报时,需更多地考虑非直接电离机制的影响.总体而言,第24周的热层和电离层变化特征可能将有别于之前几个活动周的观测,并偏离人们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活动周 电离层 子午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轴式双旋翼悬停诱导速度场的PIV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马杨超 于世美 邓彦敏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20,共5页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对悬停状态下共轴式双旋翼和单旋翼的流场特性进行了水洞实验测量,得到流场矢量图和涡量云图数据。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深入分析,得出了悬停状态下共轴双旋翼流场特性的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如:共轴式双...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对悬停状态下共轴式双旋翼和单旋翼的流场特性进行了水洞实验测量,得到流场矢量图和涡量云图数据。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深入分析,得出了悬停状态下共轴双旋翼流场特性的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如:共轴式双旋翼产生的轴向诱导速度大于单独靠下旋翼产生的轴向诱导速度,但小于其两倍;沿旋翼轴向下,轴向诱导速度逐渐增大。径向诱导速度在桨尖区域表现为快速向内收缩,上旋翼收缩速度比下旋翼快,收缩范围大;对于单双旋翼,周向诱导速度都存在一个方向转向的半径位置,在其内和该旋翼转向相同,在其外则相反,对于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轴式旋翼 旋翼流场 诱导速度 悬停 PI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期刊“代理”网站对论文写作与出版的干预和影响:基于对科研人员和编辑出版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程维红 佟昔 +2 位作者 任胜利 黄丽洋 马聪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5-81,共7页
基于1148位科研工作者和587位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人员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学术期刊“代理”网站对科技论文写作的干预及对期刊出版的影响,并综合文献调研及调查问卷中反馈的数据统计和有关治理学术期刊“代理”网站的建议,从破除研究评... 基于1148位科研工作者和587位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人员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学术期刊“代理”网站对科技论文写作的干预及对期刊出版的影响,并综合文献调研及调查问卷中反馈的数据统计和有关治理学术期刊“代理”网站的建议,从破除研究评价中“唯论文”的不良导向、搜索引擎运营商要构筑用户友好的网络环境、相关司法部门要坚决打击非法学术期刊“代理”网站诈骗行为、学术期刊要加强期刊官网建设并畅通与作者的沟通机制等方面阐述遏制学术期刊“代理”网站的存在和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代理”网站 论文写作 期刊出版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1年我国地球化学研究论文的产出与影响:基于SCI数据库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任胜利 胡素芳 +1 位作者 刘亚辉 周新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9-262,共14页
基于科研产出的视角,以WoS论文为数据基础,应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地球化学领域的论文产出及引用进行分析,统计数据包括固体地球科学(尤其是地球化学领域)论文的产出、被引用、关键词与期刊分布、主要机构及高被引学者、基金资助、国际合作... 基于科研产出的视角,以WoS论文为数据基础,应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地球化学领域的论文产出及引用进行分析,统计数据包括固体地球科学(尤其是地球化学领域)论文的产出、被引用、关键词与期刊分布、主要机构及高被引学者、基金资助、国际合作等不同维度,旨在比较分析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与产出概貌。本文研究显示,中国固体地球科学及地球化学领域的论文产出数量和学术影响力指标在2000年以来均呈快速上升的态势,论文产出数量、引用份额、高被引论文产出等均位于世界第1,基金资助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成效显著,国际合作较为活跃且呈持续上升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 国际合作 研究主题 基金资助 地球化学 固体地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资源化是改善环境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有生 丁朝模 《中国工程科学》 2005年第S1期112-116,共5页
简要介绍了全球及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指出了当前我国污水排放量巨大,处理及回收利用率很低,水环境污染及水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开发污水高效、可靠处理及综合回收利用的工艺技术,大幅度提高工业废水及城市污水的回收利用率,是改善环... 简要介绍了全球及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指出了当前我国污水排放量巨大,处理及回收利用率很低,水环境污染及水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开发污水高效、可靠处理及综合回收利用的工艺技术,大幅度提高工业废水及城市污水的回收利用率,是改善环境、解决我国淡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 污水 污水处理新工艺 污水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的改革措施
15
作者 丁乃刚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7-37,共1页
我们的改革措施中国科学杂志社社长丁乃刚《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下简称“两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的、代表我国高科技水平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两刊”近年来加大改革力度,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回顾两刊... 我们的改革措施中国科学杂志社社长丁乃刚《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下简称“两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的、代表我国高科技水平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两刊”近年来加大改革力度,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回顾两刊创刊40多年的历程:70年代以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措施 《中国科学》 杂志社 中国科学院 数据库 基金赞助 编辑手段现代化 编委会 《科学引文索引》 考核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来源与空间分布特征
16
作者 林晓 朱立平 +5 位作者 王君波 汪勇 甄晓林 鞠建廷 谢曼平 彭萍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4-662,共9页
通过测定纳木错现代植物和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正构烷烃,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明确了表层沉积物中烷烃的主要来源,并初步分析了它们在湖泊中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沉水植物所含烷烃以n-C21-C25为主,具有n-C23的峰值;陆生植物主要含... 通过测定纳木错现代植物和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正构烷烃,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明确了表层沉积物中烷烃的主要来源,并初步分析了它们在湖泊中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沉水植物所含烷烃以n-C21-C25为主,具有n-C23的峰值;陆生植物主要含n-C27-C33烷烃,具有n-C29或n-C31的峰值;但垫状点地梅(Androsace tapete)和香柏(Sabina pingii)的主峰碳却是n-C33烷烃,这在以往研究中鲜有报道.在纳木错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具有典型的n-C31和n-C23双峰分布形式,来源于低等菌藻类、沉水植物以及陆生植物.其中碳数小于C20的短链烷烃主要来源于低等菌藻类,其空间分布均一,由低等菌藻类的浮游生活型所决定;长链烷烃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含量从滨岸到湖中心逐渐减少,这与其在运移和沉积过程中受微生物的持续降解作用有关.此外,来源于陆生植物的n-C27-C33烷烃因河流汇水面积和流量不同而存在空间差异,这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正构烷烃 空间分布 纳木错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