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肺癌是所有恶性肿瘤中致死率排名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所有肺癌的80%-85%。肺叶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淋巴结清扫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清扫方式和...背景与目的肺癌是所有恶性肿瘤中致死率排名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所有肺癌的80%-85%。肺叶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淋巴结清扫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清扫方式和清扫范围的选择一直备受关注,可能影响术后并发症,尤其慢性咳嗽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淋巴结清扫方式和清扫区域对行肺叶切除术的NSCLC患者术后慢性咳嗽的影响,为优化手术策略、减少术后慢性咳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65例接受肺叶切除术治疗的NSCLC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术后慢性咳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收集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8周2个时间节点的中文版莱斯特咳嗽问卷(Mandarin Chinese version of the 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ire,LCQ-MC)评分数据。根据淋巴结清扫方式分组,探讨淋巴结清扫方式与肺叶切除术后患者慢性咳嗽之间的关系。另外,根据术后是否存在慢性咳嗽分为慢性咳嗽组和非慢性咳嗽组,探讨围手术期资料、淋巴结清扫方式及淋巴结清扫区域是否是其影响因素。结果行肺叶切除术患者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组较淋巴结采样组患者更易发生术后慢性咳嗽(P<0.05)。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组患者术后8周LCQ-MC量表评估显示,其心理、生理、社会及总分均显著低于淋巴结采样组(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麻醉时间、手术位置、淋巴结清扫方式、是否行上纵隔区淋巴结清扫、上纵隔区淋巴结清扫数目、是否行下纵隔区淋巴结清扫和清扫淋巴结总数目是NSCLC患者术后慢性咳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SCLC患者行肺叶切除术治疗时,选择淋巴结采样较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慢性咳嗽的发生风险。清扫上纵隔区和下纵隔区淋巴结以及清扫淋巴结的数目可能增加患者术后咳嗽的发生风险,降低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展开更多
背景与目的肺癌的死亡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但对于早期肺腺癌患者不同的肺段切除术之间手术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评估术前规划联合荧光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与传统肺段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对早期肺腺癌患者肺...背景与目的肺癌的死亡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但对于早期肺腺癌患者不同的肺段切除术之间手术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评估术前规划联合荧光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与传统肺段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对早期肺腺癌患者肺功能保留程度和近期结果比较。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1日-2020年10月31日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患者60例,精准组30例,传统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围手术期资料和术后肺功能情况。结果精准组在手术时间上较传统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肺功能精准组与传统组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和一氧化碳弥散量(carbon monoxide diffusing capacity, DLCO)分别为:(3.65±0.63)L vs (3.54±0.64)L、(2.72±0.50)L vs (2.54±0.48)L及(20.36±3.02)m L/mm Hg/min vs (19.16±3.18)m L/mm Hg/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肺功能精准组与传统组的FVC、FEV1和DLCO分别为:(3.35±0.63)L vs (2.89±0.57)L、(2.39±0.54)L vs (2.09±0.48)L及(17.43±3.10)m L/mm Hg/min vs (15.78±2.86)m L/mm Hg/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肺功能精准组与传统组的FVC和DLCO分别为:(3.47±0.63)Lvs(3.20±0.56)L、(19.38±3.02)m L/mm Hg/min vs(17.79±3.21)m L/mm Hg/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规划联合荧光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在段间平面识别、解剖血管及术后恢复等方便提供了优势,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使治疗更为精准。展开更多
背景与目的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尚无关于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预测模型。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相关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背景与目的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尚无关于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预测模型。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相关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肺部切除术的4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咳嗽情况,按7:3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训练集(n=348)和验证集(n=151),根据训练集患者术后是否慢性咳嗽分为咳嗽组和非咳嗽组。使用中文版莱斯特咳嗽问卷(The Mandarin-Chinese version of 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re,LCQ-MC)评估术前、术后咳嗽的严重程度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采用咳嗽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自拟的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术后慢性咳嗽,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和模型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一致性,绘制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出术前用力呼气第1秒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FEV_(1)/FVC)、手术方式、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行隆突下淋巴结清扫、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是术后慢性咳嗽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54(95%CI:0.930-0.978),最大约登指数所对应的临界值为0.171,此时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86.6%。Bootstrap法抽样1000次,校准曲线图预测的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与实际发生风险高度一致。DCA显示当预测模型概率的预概率为0.1-0.9之间,患者表现为正的净收益。结论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列线图的可视化展现形式有助于准确预测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展开更多
背景与目的咳嗽是肺部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保留迷走神经肺支可能降低患者术后咳嗽发生率。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保留迷走神经肺支是否能够降低I期肺腺癌患者术后慢性咳嗽发生率。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6月...背景与目的咳嗽是肺部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保留迷走神经肺支可能降低患者术后咳嗽发生率。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保留迷走神经肺支是否能够降低I期肺腺癌患者术后慢性咳嗽发生率。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行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25例,根据术中是否保留迷走神经肺支分为保留迷走神经肺支组(n=61)和传统组(n=64)。记录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围手术期情况、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前及术后8周中文版莱斯特咳嗽问卷(Mandarin Chinese version of the 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ire,LCQ-MC)评分。将两组患者根据术中淋巴结清扫后是否填塞自体脂肪或吸收性明胶海绵分为填塞组及非填塞组,比较两组亚组间LCQ-MC评分及术后慢性咳嗽情况。结果传统组术后8周LCQ-MC评分在生理、心理、社会及总分方面明显低于保留迷走神经肺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患者较保留迷走神经肺支组更多(P=0.006)。保留迷走神经肺支组和传统组分别进行亚组分析,保留迷走神经肺支组患者和传统组患者中,非填塞组术后8周LCQ-MC评分均低于填塞组(P<0.05),非填塞组术后8周咳嗽患者均较填塞组更多(P=0.001,P=0.024)。结论对于I期周围型肺腺癌患者行手术治疗时,保留迷走神经肺支安全有效,能够降低患者术后慢性咳嗽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与目的肺癌是所有恶性肿瘤中致死率排名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所有肺癌的80%-85%。肺叶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淋巴结清扫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清扫方式和清扫范围的选择一直备受关注,可能影响术后并发症,尤其慢性咳嗽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淋巴结清扫方式和清扫区域对行肺叶切除术的NSCLC患者术后慢性咳嗽的影响,为优化手术策略、减少术后慢性咳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65例接受肺叶切除术治疗的NSCLC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术后慢性咳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收集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8周2个时间节点的中文版莱斯特咳嗽问卷(Mandarin Chinese version of the 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ire,LCQ-MC)评分数据。根据淋巴结清扫方式分组,探讨淋巴结清扫方式与肺叶切除术后患者慢性咳嗽之间的关系。另外,根据术后是否存在慢性咳嗽分为慢性咳嗽组和非慢性咳嗽组,探讨围手术期资料、淋巴结清扫方式及淋巴结清扫区域是否是其影响因素。结果行肺叶切除术患者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组较淋巴结采样组患者更易发生术后慢性咳嗽(P<0.05)。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组患者术后8周LCQ-MC量表评估显示,其心理、生理、社会及总分均显著低于淋巴结采样组(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麻醉时间、手术位置、淋巴结清扫方式、是否行上纵隔区淋巴结清扫、上纵隔区淋巴结清扫数目、是否行下纵隔区淋巴结清扫和清扫淋巴结总数目是NSCLC患者术后慢性咳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SCLC患者行肺叶切除术治疗时,选择淋巴结采样较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慢性咳嗽的发生风险。清扫上纵隔区和下纵隔区淋巴结以及清扫淋巴结的数目可能增加患者术后咳嗽的发生风险,降低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文摘背景与目的肺癌的死亡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但对于早期肺腺癌患者不同的肺段切除术之间手术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评估术前规划联合荧光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与传统肺段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对早期肺腺癌患者肺功能保留程度和近期结果比较。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1日-2020年10月31日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患者60例,精准组30例,传统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围手术期资料和术后肺功能情况。结果精准组在手术时间上较传统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肺功能精准组与传统组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和一氧化碳弥散量(carbon monoxide diffusing capacity, DLCO)分别为:(3.65±0.63)L vs (3.54±0.64)L、(2.72±0.50)L vs (2.54±0.48)L及(20.36±3.02)m L/mm Hg/min vs (19.16±3.18)m L/mm Hg/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肺功能精准组与传统组的FVC、FEV1和DLCO分别为:(3.35±0.63)L vs (2.89±0.57)L、(2.39±0.54)L vs (2.09±0.48)L及(17.43±3.10)m L/mm Hg/min vs (15.78±2.86)m L/mm Hg/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肺功能精准组与传统组的FVC和DLCO分别为:(3.47±0.63)Lvs(3.20±0.56)L、(19.38±3.02)m L/mm Hg/min vs(17.79±3.21)m L/mm Hg/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规划联合荧光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在段间平面识别、解剖血管及术后恢复等方便提供了优势,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使治疗更为精准。
文摘背景与目的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尚无关于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预测模型。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相关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肺部切除术的4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咳嗽情况,按7:3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训练集(n=348)和验证集(n=151),根据训练集患者术后是否慢性咳嗽分为咳嗽组和非咳嗽组。使用中文版莱斯特咳嗽问卷(The Mandarin-Chinese version of 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re,LCQ-MC)评估术前、术后咳嗽的严重程度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采用咳嗽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自拟的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术后慢性咳嗽,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和模型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一致性,绘制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出术前用力呼气第1秒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FEV_(1)/FVC)、手术方式、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行隆突下淋巴结清扫、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是术后慢性咳嗽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54(95%CI:0.930-0.978),最大约登指数所对应的临界值为0.171,此时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86.6%。Bootstrap法抽样1000次,校准曲线图预测的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与实际发生风险高度一致。DCA显示当预测模型概率的预概率为0.1-0.9之间,患者表现为正的净收益。结论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列线图的可视化展现形式有助于准确预测肺部切除术后慢性咳嗽,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
文摘背景与目的咳嗽是肺部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保留迷走神经肺支可能降低患者术后咳嗽发生率。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保留迷走神经肺支是否能够降低I期肺腺癌患者术后慢性咳嗽发生率。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行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25例,根据术中是否保留迷走神经肺支分为保留迷走神经肺支组(n=61)和传统组(n=64)。记录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围手术期情况、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前及术后8周中文版莱斯特咳嗽问卷(Mandarin Chinese version of the 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ire,LCQ-MC)评分。将两组患者根据术中淋巴结清扫后是否填塞自体脂肪或吸收性明胶海绵分为填塞组及非填塞组,比较两组亚组间LCQ-MC评分及术后慢性咳嗽情况。结果传统组术后8周LCQ-MC评分在生理、心理、社会及总分方面明显低于保留迷走神经肺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患者较保留迷走神经肺支组更多(P=0.006)。保留迷走神经肺支组和传统组分别进行亚组分析,保留迷走神经肺支组患者和传统组患者中,非填塞组术后8周LCQ-MC评分均低于填塞组(P<0.05),非填塞组术后8周咳嗽患者均较填塞组更多(P=0.001,P=0.024)。结论对于I期周围型肺腺癌患者行手术治疗时,保留迷走神经肺支安全有效,能够降低患者术后慢性咳嗽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