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包载铑纳米颗粒的复合水凝胶对胰腺癌BxPC-3细胞的杀伤效应
1
作者 王宁薇 张聪 +1 位作者 刘刚 余跃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0-1046,共7页
目的探究包载铑纳米颗粒的复合水凝胶NPN+Rh-PEG NPs(NRP)对胰腺癌BxPC-3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首先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嵌段共聚物,再通过水相法合成PEG修饰的铑纳米颗粒,并通过超声混匀制备预混液后升温合成负载纳米颗粒... 目的探究包载铑纳米颗粒的复合水凝胶NPN+Rh-PEG NPs(NRP)对胰腺癌BxPC-3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首先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嵌段共聚物,再通过水相法合成PEG修饰的铑纳米颗粒,并通过超声混匀制备预混液后升温合成负载纳米颗粒的复合水凝胶NRP。对其进行表征和催化性能验证。利用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对铑纳米颗粒和复合水凝胶NRP进行形貌表征。用热成像仪检测复合水凝胶NRP的光热性能,然后用噻唑蓝比色法(MTT)和活-死细胞染色法观察其对BxPC-3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后,使用MTT和血液相容性测试验证其生物安全性。结果成功制备出粒径约为10 nm的铑纳米(Rh-PEG)。在冷冻扫描电镜下复合水凝胶显示多孔结构,铑元素均匀分布在复合水凝胶内部。在激光功率1 W/cm^(2)的808 nm近红外光(NIR)照射下,80μg/ml的NRP生成活性氧(ROS)的能力是纯水凝胶(NPN)的19.6倍(P<0.05);光照条件下,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率高达96.8%。在激光功率1 W/cm^(2)的808 nm NIR照射下,5 min内80μg/ml的NRP能够升温至58.9℃。MTT结果显示,40μg/ml的NRP在1 W/cm^(2)的808 nm NIR照射后,BxPC-3细胞存活率最低,仅为14.8%。活-死细胞染色结果证明,与不使用808 nm NIR照射比较,光照下40μg/ml的NRP的细胞杀伤作用更强。结论均匀包载铑纳米颗粒的复合水凝胶NRP有效地增强对胰腺癌BxPC-3细胞的杀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铑纳米颗粒 水凝胶 活性氧 胰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德地 王亚雷 张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29-1332,共4页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中随访观察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的变化。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CAG患者在根除HP前后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PGR)、促胃液素-17(G-17)的变化,OLGA分期和OLGIM...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中随访观察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的变化。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CAG患者在根除HP前后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PGR)、促胃液素-17(G-17)的变化,OLGA分期和OLGIM分期进行比较分析。CAG患者中,根除HP治疗结束6个月后来随访的患者共有36例,而在根除治疗12个月后来随访的患者共有51例。与根除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的血清G-17水平下降,OLGA分期中Ⅲ期患者减少(P<0.05)。在成功根除HP 12个月后,CAG患者的血清PGR水平上升,而血清G-17水平下降;随访对象中萎缩患者减少;OLGA分期中的0期患者增加,OLGIM分期中的Ⅰ期患者也增加(P均<0.05)。根除HP可以部分逆转慢性胃炎中萎缩的发生,血清学指标可反映CAG严重程度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促胃液素-17 幽门螺杆菌 慢性萎缩性胃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PDGF诱导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岳彩飞 洪汝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21-1424,共4页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el)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诱导的肝星状细胞-T6(hepatic stellate cell-T6,HSC-T6)中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HSC-T6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M...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el)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诱导的肝星状细胞-T6(hepatic stellate cell-T6,HSC-T6)中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HSC-T6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Mel 1 nmol/L、Mel 1μmol/L、Mel 0.1 mmol/L)、抑制剂组(AG490为JAK2/STAT3通路的抑制剂),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HSC-T6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Ⅰ,collagen-Ⅰ) mRNA表达,免疫组化检测HSC-T6细胞中JAK-2、P-JAK2、STAT3、P-STAT3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GF能明显激活HSC-T6增殖,明显上调HSC-T6中α-SMA、collagen-ⅠmRNA及JAK-2、P-JAK2、STAT3、P-STAT3表达;与模型组比较,褪黑素及JAK2/STAT3通路抑制剂可抑制PDGF诱导的HSC-T6增殖,明显下调α-SMA、collagen-ⅠmRNA及JAK-2、P-JAK2、STAT3、P-STAT3表达。结论:褪黑素可抑制PDGF诱导的HSC-T6活化与增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这可能是褪黑素改善肝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肝星状细胞 JAK2/STAT3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6例青年胃癌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史玉雪 赵卫刚 +1 位作者 钟少东 丁西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67-871,共5页
目的探讨40岁以下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126例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入组胃癌患者的平均年龄33.6岁,女性多于男性(女∶... 目的探讨40岁以下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126例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入组胃癌患者的平均年龄33.6岁,女性多于男性(女∶男=1.25∶1),临床表现以上腹疼痛及饱胀不适最为常见,好发部位为胃窦角(43.7%)和胃体(42.9%)。Lauren分型以弥漫型为主(89.7%),中村分型以未分化型为主(91.3%),WHO分型以低黏附性癌最为常见(46.8%),71.4%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肿瘤进展期,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腹膜。患者的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7.3%和46.7%。单因素分析提示血清CA199升高、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手术性质均可能影响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提示血清CA199升高、原发肿瘤浸润深度及手术根治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青年胃癌恶性程度高,生物学侵袭性强,大多数患者在肿瘤进展期被确诊,总体预后差。血清CA199升高、原发肿瘤浸润深度及手术根治性是影响青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胃癌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变范围仅0.5 cm的胃印戒细胞癌1例报道
5
作者 岳彩飞 洪汝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91,共2页
1病史资料患者,女,58岁,因“体检发现胃黏膜病变1个月”入院,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体检行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黏膜病变(性质待定),随后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胃黏膜病变”收治入院,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2型糖... 1病史资料患者,女,58岁,因“体检发现胃黏膜病变1个月”入院,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体检行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黏膜病变(性质待定),随后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胃黏膜病变”收治入院,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病史,2015年因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医院体检 病史资料 胃黏膜病变 胃印戒细胞癌 胃镜检查 胆囊结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颖的荧光生物传感系统对大肠杆菌的荧光检测 被引量:1
6
作者 任乐 杨席席 +1 位作者 韦瑞林 余跃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102,共6页
探究一种新颖的一维(1D)结构的凝胶/PDA纤维为基础的光波导传感系统应用于大肠杆菌(E.coli)的荧光检测.分别将E.coli(ATCC25922)、鼠沙门氏细菌(CS09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与制备好的1D结构的凝胶/PDA纤维共培养,利用荧光显微... 探究一种新颖的一维(1D)结构的凝胶/PDA纤维为基础的光波导传感系统应用于大肠杆菌(E.coli)的荧光检测.分别将E.coli(ATCC25922)、鼠沙门氏细菌(CS09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与制备好的1D结构的凝胶/PDA纤维共培养,利用荧光显微镜每隔2h观察并记录纤维产生的荧光,同时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共培养前后的纤维表面的变化.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组和其他细菌组相比,E.coli组纤维的荧光显著增强(p<0.05).SEM显示纤维在与E.coli共培养4h后表面出现了E.coli聚集和生物膜形成.不同浓度的E.coli和纤维共培养6h后,细菌浓度的对数值和纤维输出端的耦合光强度呈现线性关系(Y=42.328X-420.633).此方法方便快捷,可为E.coli的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二乙炔(PDA) 大肠杆菌(E.coli) 生物传感器 荧光检测 光波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视角下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管理策略及反思
7
作者 江秋霞 刘金凤 班春景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第6期753-756,共4页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国的正常医疗卫生秩序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炎症性肠病是一类需定期住院复查及用药的慢性疾病,如何在严峻的疫情之下确保患者生命伦理的基本权益成为疫情防控期间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为保...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国的正常医疗卫生秩序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炎症性肠病是一类需定期住院复查及用药的慢性疾病,如何在严峻的疫情之下确保患者生命伦理的基本权益成为疫情防控期间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为保证患者诊疗的延续,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医学人文要求及患者需要的就医诊疗及用药管理方案。在进行既往的管理经验总结基础之上,也对医患之间的伦理关系进行了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炎症性肠病 医学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