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2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利杰 张森 +3 位作者 吴文清 陈晶晶 顾萍 翁海燕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24-1329,共6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子宫颈ISMC的临床资料,分别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PAS染色,应用qRT-PC... 目的探讨子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子宫颈ISMC的临床资料,分别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PAS染色,应用qRT-PCR法进行HPV检测,并进行电镜观察。结果22例子宫颈ISMC患者年龄32~68岁,中位年龄47岁,平均45.9岁。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巢团状或腺管状排列,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及柱状,细胞质丰富,部分胞质空亮,胞质内可见多少不等的黏液,周边细胞栅栏状排列,细胞均无角化或细胞间桥形态出现。所有病例均可见腔缘的核分裂象或凋亡小体(22/22),多数病例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17/22)。免疫表型:p16均弥漫强阳性,CK7、CAM5.2、CEA弥漫阳性或部分阳性,CK5/6、p40、p63散在阳性或阴性,PAX-8部分局灶阳性,ER、PR阴性。PAS染色均可见多少不等的细胞内黏液。qRT-PCR结果显示22例患者均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电镜显示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绒毛,可见胞质内空腔及大小较一致的黏液空泡,核膜清晰。肿瘤细胞间以缝隙连接为主,未见桥粒结构,并且缺乏细胞张力丝。多数患者行广泛全子宫+双侧附件及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部分年轻患者及有特殊要求的患者保留双侧附件或双侧卵巢,术后辅助放、化疗或联合放化疗。22例患者中有21例存活,1例死亡(术后6个月)。结论ISMC是与HPV感染有关的、少见的子宫颈腺癌,具有HPV相关型腺癌的形态学特点,易与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混淆,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HPV相关型腺癌 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ALK、ROS1基因突变和PD-L1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伍锦凤 何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33-1136,共4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EGFR、ALK及ROS1基因突变和PD-L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4例NSCLC标本,采用突变扩增阻止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MRS)技术检测E...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EGFR、ALK及ROS1基因突变和PD-L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4例NSCLC标本,采用突变扩增阻止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MRS)技术检测EGFR基因突变;采用FISH技术检测ALK和ROS1基因重排;采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检测EGFR、ALK、ROS1基因突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D-L1(22C3)蛋白表达。结果84例NSCLC中,45例EGFR突变,2例ALK融合,1例ROS1融合;PD-L1不表达38例(45.2%),低表达23例(27.4%),高表达23例(27.4%)。EGFR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吸烟、肿瘤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有关(P<0.05),EGFR突变和ALK或ROS1重排具有排他性,未见同时出现。PD-L1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有关(P<0.05),PD-L1蛋白表达与EGFR、ALK、ROS1基因突变等无关(P>0.05)。结论NSCLC患者应同时行多基因检测和免疫相关蛋白检测,有助于筛选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对象,指导临床个体化精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EGFR ALK ROS1 PD-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胺银滴染法在真菌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琦 吴海波 +4 位作者 许璐璐 钟文 王月娥 王晓秋 顾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65-866,共2页
六胺银染色是特殊染色中常用的真菌检测方法之一,其敏感性高且能够清晰的显示真菌的形态,是组织病理学检测真菌的重要手段[1]。以往六胺银染色多采用高身5片立式染缸浸染法,但该方法浪费试剂,并且受染色缸清洁度的影响,易出现银镜反应... 六胺银染色是特殊染色中常用的真菌检测方法之一,其敏感性高且能够清晰的显示真菌的形态,是组织病理学检测真菌的重要手段[1]。以往六胺银染色多采用高身5片立式染缸浸染法,但该方法浪费试剂,并且受染色缸清洁度的影响,易出现银镜反应和银沉淀污染[1-2]。本科室采用了一种滴染法,效果稳定,且可节省试剂,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胺银染色 真菌 滴染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