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期双侧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双肺多发结节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徐广文 解明然 +3 位作者 王高祥 张天赐 田界勇 李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2-1019,共8页
【目的】探讨同期双侧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双肺多发结节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行同期双侧单孔胸腔镜手术的4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围手术期资料。男性12例... 【目的】探讨同期双侧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双肺多发结节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行同期双侧单孔胸腔镜手术的4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围手术期资料。男性1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2±8.8)岁,中位数为[52.5(47.25~58)]岁。【结果】40例患者共切除107个肺结节,85个为恶性。病理诊断有30例多原发肺癌,6例单原发肺癌。手术出血量(48.87±19.29)mL,中位数为[40(30~67.5)]mL,手术时间(147.70±54.24)min,中位数为[145(113.5~170)]min,淋巴结清扫数6.20±9.13,中位数为[3(0~12)]个,术后首日NRS评分5.08±2.23。胸腔引流总量为(375.95±243.69)mL,中位数为[292.5(215~517.5)]mL。平均胸引管留置时间为(3.38±1.49)min,中位数为[3(3~4)]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08±1.81)d,中位数为[4(3~5)]d。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并发症包括2例切口感染,3例一过性房颤,1例肺持续漏气,1例咯血,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同期双侧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治疗双肺多发结节是安全可行的,对于心肺功能良好,无严重基础疾病的有手术指征的双肺结节患者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胸腔镜手术 同期手术 双肺多发结节 多原发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骨后重建路径联合术后辅助放疗在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近期并发症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田界勇 梅新宇 +2 位作者 张天赐 徐广文 熊燃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3-660,共8页
【目的】分析管状胃经胸骨后路径和后纵隔路径联合术后辅助放疗对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近期并发症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行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 【目的】分析管状胃经胸骨后路径和后纵隔路径联合术后辅助放疗对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近期并发症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行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89例,部分患者接受术后辅助放疗,根据管状胃上提途径分为胸骨后路径及后纵隔路径两组,其中胸骨后路径组39例,后纵隔路径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情况,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骨后路径组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高于后纵隔路径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后纵隔路径组较胸骨后路径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更高,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纵隔路径组较胸骨后路径组胃食管反流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共30例患者接受辅助放疗(其中胸骨后路径组10例,后纵隔路径组20例),胸骨后路径组患者出现放射性胃炎发生率低于后纵隔路径患者(胸骨后路径组:1例患者出现急性放射性食管(胃)炎,为1级;后纵隔路径组:6例患者出现急性放射性食管(胃)炎,其中1、2级分别为2例、4例)。【结论】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管状胃经胸骨后路径与经后纵隔路径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一致,但经胸骨后路径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Mckeown手术 辅助放疗 胸骨后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在食管鳞癌中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田界勇 徐广文 +1 位作者 熊燃 梅新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2-467,共6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LR)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313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中性粒细胞计...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LR)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313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比计算出NLR。根据ROC曲线得出NLR最佳Cut-off值,根据最佳Cut-off值分为高NLR组和低NLR组,使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使用Kaplan Meier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NLR对食管癌预后的影响。【结果】ROC曲线下面积为0.74,最佳Cut-off值为2.50时Youden指数最大,灵敏度为56.00%,特异度79.70%。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及术后有无辅助治疗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NLR组中位生存期和第5年生存率分别为(61.20月、53.20%),高NLR组中位生存期和第5年生存率分别为(34.80月、34.1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和NLR水平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术前NLR水平与食管鳞癌患者远期预后显著相关,可结合TNM分期作为判断食管癌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 食管肿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