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1例横纹肌肉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晓亮 吴海波 《安徽医学》 2020年第11期1269-1272,共4页
目的分析横纹肌肉瘤(R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对此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确诊的41例RMS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RMS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发... 目的分析横纹肌肉瘤(R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临床对此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确诊的41例RMS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RMS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理特征(组织形态、免疫组化表型)等。结果41例患者中,男女发病比例1.16∶1,发病年龄2~79岁,年龄<40岁者25例(60.97%);发病部位:头颈部23例(56.09%)、四肢9例(21.95%);病理亚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RMS)、腺泡状横纹肌肉瘤(ARMS)、多形性横纹肌肉瘤、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及上皮样横纹肌肉瘤,其中以ARMS多见,有20例(48.78%),其次为ERMS,有10例(24.39%)。ARMS和ERMS的病理组织形态由原始间叶小圆细胞和横纹肌母细胞组成,ARMS易见腺泡样结构,ERMS肿瘤细胞围绕血管生长并易受挤压。RMS患者免疫组化共同表达结蛋白(Desmin)、肌调节蛋白(MyoD1)、肌浆蛋白(Myogenin)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CD56),MyoD1在ERMS中强表达,而Myogenin在ARMS中阳性率表达更高,强度更强,CD56在RMS中敏感性较高。结论RMS好发于儿童和中青年人群,发病部位常见于头颈部和四肢;RMS病理亚型以ARMS和ERMS最为常见,并共同表达肌源性标志物Desmin、MyoD1、Myogenin和CD56;MyoD1、Myogenin表达的差异和病理组织形态特征可帮助鉴别诊断ERMS和A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纹肌肉瘤 骨髓 免疫组化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 被引量:5
2
作者 叶磊 朱亚娟 +7 位作者 丁作鹏 汪林 李喆 胡春梅 罗媛媛 马小鹏 黄亮亮 刘卫勇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3期447-451,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中央区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7例接受淋巴结根治术的PTC患者,按转移区域将患者分为未转移组(NLNM,n=152)、单纯中央区转移组(CLNM组,n=47)、侧颈区转移组(LLNM组,n=4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中央区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7例接受淋巴结根治术的PTC患者,按转移区域将患者分为未转移组(NLNM,n=152)、单纯中央区转移组(CLNM组,n=47)、侧颈区转移组(LLNM组,n=48),单因素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灶最大径、纵横比、包膜接触对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χ^(2)=27.842、32.554、8.716、30.770,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病灶最大径是预测CLNM及L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OR=0.203、2.657);包膜接触范围仅是L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1,OR=2.090)。年龄与CLNM和LLNM均呈负相关(β=-1.596、-1.285)。结论年龄<45岁、病灶最大径>10 mm、包膜接触对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预测价值。病灶包膜接触范围对于LLNM有显著的预测价值,包膜接触范围越大,发生转移可能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部淋巴结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出血和囊性变的甲状旁腺腺瘤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姚晓波 张然 +2 位作者 张丹凤 吴海波 程义壮 《安徽医学》 2018年第10期1287-1288,共2页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6岁,因“左颈部肿块1年余”就诊,无明显压痛,无吞咽困难,无饮水呛咳及声音嘶哑,无畏寒发热,无肢体抽搐及麻木,无腹胀、恶心及骨痛,无尿路感染及肾绞痛,无外伤及手术史。查体:体温 36.4℃ ,血压136/88...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6岁,因“左颈部肿块1年余”就诊,无明显压痛,无吞咽困难,无饮水呛咳及声音嘶哑,无畏寒发热,无肢体抽搐及麻木,无腹胀、恶心及骨痛,无尿路感染及肾绞痛,无外伤及手术史。查体:体温 36.4℃ ,血压136/88 mmHg,脉搏80次/分, 呼吸19次/分;神志清醒,精神可;气管居中,左颈部可及一肿块,约5 cm×6 cm大小,随吞咽上下移动,边界清,表面光滑,易推动,无压痛,双侧颈部无肿大淋巴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血清碱性磷酸酶524(40~150)U/L,血清钙3.3(2.0~2.6) mmol/L,血清磷0.69(0.78~1.53) mmol/L, 血清氯110(96~ 110) mmol/L ,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 iPTH)923(11.0~67.0)ng/L。颈部B超(见图A):甲状腺左叶下极囊实性包块,大小约6.0 cm×3.5 cm;颈部CT(见图B):甲状腺左叶下极外侧部位囊实性混杂密度影,内见多发线样等密度分隔影(图中白色箭头),病灶边界尚清,大小约 5.4 cm ×4.1 cm。临床诊断:①甲状腺肿物;②高钙血症。 患者行 99m 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technetium-99m labeled methoxy isobutyl isonitrile, 99m Tc-MIBI)双时相法甲状旁腺显像,早期相(见图C)见甲状腺显影清晰,其左叶下极外侧包块部位见类似环状的 99m Tc-MIBI浓聚灶,大小约6.0 cm×5.4 cm,形态欠规整,边缘厚度不一,其内 99m Tc-MIBI分布稀疏;延迟相(见图D)见甲状腺及其左叶下极外侧包块部位 99m Tc-MIBI分布减低;次日行 99m TcO 4- 甲状腺静态显像,结果(见图E)显示:甲状腺形态、大小及 99m TcO 4- 分布正常,甲状腺左叶下极外侧包块未见显影。结合病史,左颈部肿块考虑为甲状腺组织以外来源,甲状旁腺病变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放射性核素显像 甲状旁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