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美托咪定调控LC-ACC神经环路缓解尼古丁戒断后痛觉敏化
1
作者 张雨卓 沈亮 +1 位作者 王迪 胡姗姗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86-1692,共7页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缓解尼古丁戒断应激引起小鼠痛觉敏化和焦虑样行为的中枢机制。方法建立尼古丁戒断小鼠模型,给予DEX检测其对尼古丁戒断小鼠行为学影响。von Frey机械痛测试小鼠痛阈,旷场试验行为学方法检测小...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缓解尼古丁戒断应激引起小鼠痛觉敏化和焦虑样行为的中枢机制。方法建立尼古丁戒断小鼠模型,给予DEX检测其对尼古丁戒断小鼠行为学影响。von Frey机械痛测试小鼠痛阈,旷场试验行为学方法检测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尼古丁戒断小鼠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和蓝斑(locus coeruleus,LC)脑区神经元变化。顺行、逆行示踪病毒检测LC-ACC投射连接。化学遗传学方法调控LC神经元活性。纤维光度法检测ACC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以及神经元活性。结果尼古丁戒断小鼠出现痛觉敏化和焦虑样行为;尼古丁戒断小鼠LC、ACC神经元活性增加;LC-ACC神经环路存在功能性投射连接;激活LC-ACC神经环路诱导小鼠产生痛敏和焦虑样行为;DEX通过LC-ACC神经环路缓解尼古丁戒断引起的痛敏和焦虑样行为。结论DEX通过作用于LC-ACC神经环路,抑制ACC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以及神经元活性,缓解尼古丁戒断诱导的痛觉敏化和焦虑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蓝斑 尼古丁戒断 痛觉过敏 前扣带回皮层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霉菌感染流行病学分析: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丽 康梅 +19 位作者 陈中举 曹存巍 马玲 朱敏 金炎 夏云 褚云卓 刘文恩 郭大文 黄颖 段金菊 王俊瑞 徐雪松 马筱玲 李彬 廖康 朱鹏飞 王瑶 徐英春 明亮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3期559-565,共7页
目的分析我国霉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病监测网中19家参与单位的霉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采用WHONET软件分析霉菌菌种构成及临床感染情况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纳入16285例霉菌感染患者... 目的分析我国霉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病监测网中19家参与单位的霉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采用WHONET软件分析霉菌菌种构成及临床感染情况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纳入16285例霉菌感染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占比(62.1%)高于女性患者(37.9%);以老年患者为主,年龄中位数为60岁,年龄≥61岁患者占比49.3%(8023/16285);主要分布科室为内科、ICU及外科;标本类型以下呼吸道标本为主(81.7%),其次为脓液及分泌物标本(7.8%);霉菌菌种构成以曲霉属为主(84.8%),青霉属、镰刀菌属、毛霉目和赛多孢霉占比分别为5.1%、3.0%、1.3%和0.4%;霉菌引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中,下呼吸道感染霉菌以曲霉属为主(88.7%),其中烟曲霉最为常见(47.8%);耳部感染霉菌中曲霉属占比高达98.7%,其中土曲霉占比最高(39.7%);眼部感染霉菌中镰刀菌属占比最高(54.6%)。结论霉菌引起的下呼吸道、耳部和眼部感染的主要菌种分别为烟曲霉、土曲霉和镰刀菌属,在临床治疗时需注意不同部位霉菌感染的菌种分布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霉菌 感染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分子特征和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黄家祥 王中新 +1 位作者 潘亚萍 徐元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4-578,共5页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CREC)的耐药特点、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并分析CREC的同源性。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6092株大肠埃希菌,筛选出71株CREC,采用Vitek-2 Compact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改良Hodge试验(MHT...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CREC)的耐药特点、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并分析CREC的同源性。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6092株大肠埃希菌,筛选出71株CREC,采用Vitek-2 Compact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改良Hodge试验(MHT)、改良碳青霉烯类灭活法(mCIM)和Carba NP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的表型确证。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bla KPC、bla NDM、bla VIM、bla IMP等碳青霉烯酶基因,将阳性菌株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在Blast程序中进行比对。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PCR(ERIC-PCR)指纹图谱确定CREC不同菌株之间的克隆关系。结果CREC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ICU)和烧伤科,标本来源以尿液为主。药敏结果显示CREC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都在70%以上,仅对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低于50%。71株CREC中MHT、mCIM和Carba NP实验阳性的菌株数分别为45株、67株和69株,阳性率分别为63.38%、94.37%、97.18%。43株CREC检出碳青霉烯酶基因,34株(79.07%,34/43)携带bla NDM,9株(20.93%,9/43)携带bla KPC-2。另外,携带bla NDM的菌株中bla NDM-1占20.59%(7/34),bla NDM-5占79.41%(27/34),未检出bla IMP、bla VIM和bla OXA-48等碳青霉烯酶基因。依据ERIC-PCR指纹图谱,CREC被分为A-S共19种基因型,未发现优势基因型。结论本院临床分离的CREC耐药率较高,呈现多重耐药现象,CREC主要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基因是bla NDM,本院流行的CREC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同源性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碳青霉烯酶 同源性 分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皮增强肽介导的表皮生长因子调控小鼠毛发生长的研究
4
作者 金佩佩 王岩石 +3 位作者 周馨 叶书来 汪莹 万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49-954,共6页
TD1是一个具有11个氨基酸的短肽(ACSSSPSKHCG),能够促进蛋白药物的透皮转运进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前期研究显示,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得到的TD1-hEGF(T-E)融合蛋白与普通的hEGF相比,其透过完整动物皮肤的效率可提高16倍;基于蛋白的透皮效... TD1是一个具有11个氨基酸的短肽(ACSSSPSKHCG),能够促进蛋白药物的透皮转运进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前期研究显示,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得到的TD1-hEGF(T-E)融合蛋白与普通的hEGF相比,其透过完整动物皮肤的效率可提高16倍;基于蛋白的透皮效率具有TD1浓度依赖性的特点设计合成的二代TD1-hEGF:TD1-hEGF-TD1 (T-E-T)及TD1-TD1-hEGF (2T-E),具有更强的透皮效率.为进一步检测TD1介导的透皮hEGF的生物学效应,我们进行了小鼠毛发生长实验.研究发现T-E,T-E-T和2T-E这三种融合蛋白均可不同程度地诱导小鼠毛囊由休止期转为生长期,调控小鼠毛发的生长.以上结果为透皮增强肽在医学及美容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皮给药 表皮生长因子 毛发生长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替福新对耐氟康唑白念珠菌耐药性的体外逆转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永琴 应春妹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目的探讨米替福新对临床分离耐氟康唑白念珠菌耐药性的影响,对米替福新降低白念珠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复苏实验室冻存的25株临床分离耐氟康唑白念珠菌,采用棋盘式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米替福新与氟康唑联用时的MIC,并以... 目的探讨米替福新对临床分离耐氟康唑白念珠菌耐药性的影响,对米替福新降低白念珠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复苏实验室冻存的25株临床分离耐氟康唑白念珠菌,采用棋盘式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米替福新与氟康唑联用时的MIC,并以部分抑菌浓度指数评估药物联用的协同效果;通过RT-qPCR检测耐氟康唑白念珠菌外排泵基因CDR1和CDR2的表达水平,并通过罗丹明6G外排实验和ATP含量测定评估米替福新对外排泵活性的影响。结果米替福新和氟康唑对部分耐氟康唑白念珠菌(11株,44%)表现出协同抑菌效果,而且这部分白念珠菌均高表达外排泵基因CDR1和CDR2;米替福新不能抑制CDR1和CDR2的表达,但能抑制白念珠菌的外排能力,并显著降低白念珠菌胞内ATP水平。结论米替福新可体外逆转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性,其机制主要是通过阻断白念珠菌能量ATP的供应而抑制菌株外排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米替福新 氟康唑 耐药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对真菌血症流行病学影响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曹晓光 苏丹 +2 位作者 王春艳 戴媛媛 周树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41-1143,共3页
回顾2012~2019年真菌血流感染病例共115例,以了解不同年龄段真菌血症流行病学特点。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0例、热带假丝酵母菌29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7例,光滑假丝酵母菌16例,克柔假丝酵母菌4例,其他9例。真菌血症发病率以男性、青年患... 回顾2012~2019年真菌血流感染病例共115例,以了解不同年龄段真菌血症流行病学特点。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0例、热带假丝酵母菌29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7例,光滑假丝酵母菌16例,克柔假丝酵母菌4例,其他9例。真菌血症发病率以男性、青年患者为主;ICU、内科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外科、血液科发病率呈负相关。性别、ICU、血液科、糖皮质激素、呼吸窘迫、糖尿病、药物运用等因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后因素中ICU、休克、内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结合不同因素具体分析,以辅助诊断,改善疾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血症 病原学 临床分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