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卒中护士服务能力培训体系的构建及实践 被引量:2
1
作者 陈霞 刘连 +4 位作者 赵方方 杨贝贝 戴晓熹 陶菊 窦敏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3期321-326,共6页
目的:构建安徽省卒中护士服务能力培训体系,并验证其实践效果。方法:在前期建设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基础上,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安徽省卒中护士服务能力培训体系;在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的4期培训班中应用该培训体系,分析其培训效果,... 目的:构建安徽省卒中护士服务能力培训体系,并验证其实践效果。方法:在前期建设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基础上,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安徽省卒中护士服务能力培训体系;在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的4期培训班中应用该培训体系,分析其培训效果,包括学员综合量化考核和临床实践核心能力自评,并调查学员返岗后相关工作开展和对培训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应用该培训体系后,4期学员综合量化考核成绩为(82.49±3.23)分,考核通过率为100.00%,优秀率为13.56%;学员临床实践核心能力自评得分入科为(76.08±4.05)分、出科为(93.62±2.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学员均表示该培训对返岗后相关工作开展及个人职业规划有正向影响,但有57.14%的学员反映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多种阻碍因素;学员对科室培训的满意度评分为(96.22±2.05)分,且反映带教老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结论:该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有助于提高安徽省卒中护士的岗位胜任力,为卒中领域护士培训积累了经验,可为卒中护士的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岗位胜任力 卒中护士 服务能力 培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用于心肺复苏及预后评估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徐伟 林文风 +1 位作者 张洪辉 程宝珍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2-36,共5页
目的 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监测在急诊科心肺复苏质量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为临床终止CPR提供参考。方法 将急诊科收治的62例心脏骤停患者,根据复苏结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组(ROSC组)32例和非自主循环恢复组(非ROSC组)30例... 目的 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监测在急诊科心肺复苏质量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为临床终止CPR提供参考。方法 将急诊科收治的62例心脏骤停患者,根据复苏结果分为自主循环恢复组(ROSC组)32例和非自主循环恢复组(非ROSC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不同时间节点P_(ET)CO_(2)。根据复苏后7 d、28 d生存情况将自主循环恢复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节点P_(ET)CO_(2)。绘制ROC曲线,根据约登指数得出预测ROSC、7 d及28 d生存率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ROSC组和非ROSC组发病地点、CPR持续时间、肾上腺素及5%碳酸氢钠累计使用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心肺复苏10 min及之后各个时间节点的P_(ET)CO_(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30 min以内,20 min时P_(ET)CO_(2)预测ROSC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982,95%CI:0.955~1.000),P_(ET)CO_(2)最佳截断值为16.5 mmHg,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8%和96.7%,约登指数0.904。ROSC后7 d生存组与死亡组在ROSC时、心肺复苏15 min及之后各时间节点的P_(ET)CO_(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肺复苏20 min时P_(ET)CO_(2)值预测ROSC后7 d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82,95%CI:0.739~1.000),最佳截断值为30 mmHg,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83.3%,约登指数0.667;ROSC后28 d生存组与死亡组在ROSC时、心肺复苏10 min及之后的各时间节点的P_(ET)CO_(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肺复苏50 min时P_(ET)CO_(2)值预测ROSC后28 d生存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93,95%CI:0.764~1.000),最佳截断值为27.5 mmHg,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73.3%,约登指数0.733。结论 呼气末P_(ET)CO_(2)能够指导急诊护理人员评价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质量,并可作为预测患者临床结局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自主循环恢复 复苏质量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