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离层-均匀地球模型中地表水平电偶极子激发的电磁场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志锋 吴小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497-2506,共10页
本文在电离层-均匀地球模型中使用Debye势方法,在电磁场一般性边界条件下导出了地表水平电偶极子源在地球介质中激发的电磁场的表达式.对球Bessel函数使用指数函数近似,并采用加速算法,计算了地表及地下的电磁场.其正确性得到理论计算... 本文在电离层-均匀地球模型中使用Debye势方法,在电磁场一般性边界条件下导出了地表水平电偶极子源在地球介质中激发的电磁场的表达式.对球Bessel函数使用指数函数近似,并采用加速算法,计算了地表及地下的电磁场.其正确性得到理论计算和实际观测数据的多方面支持.结果表明,在收发距离大于1000 km,电磁场强度很稳定,几乎没有衰减的迹象;电磁场受电离层的影响很大,由于电离层高度升高或电导率减小引起的电磁场幅度的减少可以达到50%,但是由电场和磁场得到的视电阻率变化却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频/极低频电磁波 水平电偶极子 地球-电离层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波在含双裂纹岩体中的传播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徐松林 刘永贵 +2 位作者 席道瑛 李广场 谭子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44-952,共9页
岩石和岩体是具有复杂细微观结构的非均匀介质.弹性波在岩体中传播时,与岩体细微观缺陷相互作用表现出弹性波的频散效应.为研究岩体内部细观结构对弹性波频散效应的作用,本文采用双裂纹模型:在模型内部,考虑裂纹间的相互作用对弹性波的... 岩石和岩体是具有复杂细微观结构的非均匀介质.弹性波在岩体中传播时,与岩体细微观缺陷相互作用表现出弹性波的频散效应.为研究岩体内部细观结构对弹性波频散效应的作用,本文采用双裂纹模型:在模型内部,考虑裂纹间的相互作用对弹性波的影响,以分析弹性波在双裂纹体系间的多次散射作用;在双裂纹体系间,采用线性叠加分析法,以考虑岩体缺陷影响的局部化.对波动方程应用Green函数基本解,利用边界积分方法,将双裂纹体系作为内边界处理,得到相应的频散方程,由此对比分析了双裂纹体系在上述两种分析方法下的区别,进一步探讨了双裂纹体系参数、孔隙流体压力和卸荷对岩体频散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弹性谐波 频散效应 双裂纹体系 Green函数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砂岩的黏弹行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席道瑛 徐松林 +2 位作者 席军 易良坤 杜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302-2308,共7页
通过Metravib热机械分析仪,用正弦波进行加载,实验时固定静载为100N,正弦波动载荷恒为60 N,将总载荷控制在屈服点以下;在温度为—50~125℃,升温速率为1℃/min,频率为5~1000 Hz的条件下,对泵油饱和长石砂岩、彭山砂岩样品进行单轴循环... 通过Metravib热机械分析仪,用正弦波进行加载,实验时固定静载为100N,正弦波动载荷恒为60 N,将总载荷控制在屈服点以下;在温度为—50~125℃,升温速率为1℃/min,频率为5~1000 Hz的条件下,对泵油饱和长石砂岩、彭山砂岩样品进行单轴循环加载实验,求取泵油饱和长石砂岩和彭山砂岩的衰减、耗散角、模量、波速与温度和频率的关系.以此研究了饱和多孔岩石在弹性范围内的衰减、耗散角、杨氏模量和弹性波波速随温度和频率的变化规律.取得了随频率或温度增高饱和多孔岩石的衰减峰和耗散角峰的峰位向高温或高频方向移动的热激活弛豫规律.以低频共振衰减解释了随频率增高衰减强度增大;用阻尼衰减和以岩石天然孔隙裂缝随疲劳载荷时间的增长,裂缝纵横比增加,解释了随频率增高,衰减峰的峰位向高频方向移动和衰减峰的强度降低的另一实验结果.这些实验结果与低频共振的驻波实验取得了同样的热激活弛豫规律,说明热激活弛豫机制在饱和多孔岩石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本文还获得了杨氏模量和弹性波波速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随频率增高而增大,具有频散效应,随温度升高频散效应有减弱的趋势.该研究结果对理论模型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对地震资料的解释具有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弦波加载 饱和岩石 热弛豫规律 衰减和频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多种尺寸缺陷岩体中的弹性波散射 被引量:9
4
作者 谭子翰 徐松林 +1 位作者 刘永贵 席道瑛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8,共11页
研究了含多种尺寸扁平椭圆缺陷的岩体中弹性波散射规律.细观上应用Green函数方法,考虑了入射波与基本的扁平椭圆缺陷相互作用,宏观上采用线性叠加原理,得到了缺陷岩体的频散和衰减规律.频散曲线中特征频率与裂纹尺寸负相关.含几种不连... 研究了含多种尺寸扁平椭圆缺陷的岩体中弹性波散射规律.细观上应用Green函数方法,考虑了入射波与基本的扁平椭圆缺陷相互作用,宏观上采用线性叠加原理,得到了缺陷岩体的频散和衰减规律.频散曲线中特征频率与裂纹尺寸负相关.含几种不连续尺寸裂纹的岩体中其频散曲线呈"阶梯跳跃"形,其衰减曲线也有不同的峰值;而含"均匀分布"与"正态分布"裂纹尺寸的岩体,与含单一尺寸缺陷的岩体相比,其频散曲线具有较宽的特征频率段.结合两个声波测试实例,讨论了这一理论模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陷岩体 频散效应 多种尺寸缺陷 特征频率 GREEN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源电磁三维频率域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40
5
作者 徐志锋 吴小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31-1939,共9页
本文采用电磁场的磁矢量位和电标量势,将Maxwell方程组化为位势的类似于Helmholtz型方程,并引入罚项及稳定化方法克服了电磁三维有限元算法中的伪解及数值不稳定性;采用人工边界把计算区域局域化,将均匀半空间中水平电偶极子源产生的位... 本文采用电磁场的磁矢量位和电标量势,将Maxwell方程组化为位势的类似于Helmholtz型方程,并引入罚项及稳定化方法克服了电磁三维有限元算法中的伪解及数值不稳定性;采用人工边界把计算区域局域化,将均匀半空间中水平电偶极子源产生的位势值作为人工边界上的第一类边界条件以表示源的作用,减少了实际的计算区域.理论模型和复杂模型的计算结果均表明,可控源电磁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给出了稳定、可靠的电磁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源电磁 有限元法 三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砂岩滞弹性弛豫衰减机理的探索 被引量:3
6
作者 席道瑛 周城光 +2 位作者 徐松林 杜赟 席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362-2370,共9页
本文采用从法国引进的Metravib热机械分析仪用正弦波加载方式,首次对四种不同孔隙度的饱和砂岩的衰减进行了实验研究,在5~400Hz的频率,-50℃~100℃的温度范围获得衰减的热弛豫规律,由此求得它们的激活能和原子振动频率,其激活能和弛... 本文采用从法国引进的Metravib热机械分析仪用正弦波加载方式,首次对四种不同孔隙度的饱和砂岩的衰减进行了实验研究,在5~400Hz的频率,-50℃~100℃的温度范围获得衰减的热弛豫规律,由此求得它们的激活能和原子振动频率,其激活能和弛豫时间是处在原子和电子的激活能和弛豫时间之间.可见,在饱和岩石的晶粒间界缺陷处参与扩散的是原子、电子.并得出随孔隙度增大,衰减强度和激活能增大,原子的振动速率加快,弛豫时间缩短.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由多种矿物晶体胶结而成的饱和砂岩是一种多晶、多相的固体,由于内部结构复杂,损伤、缺陷广布,弛豫衰减是普遍存在的.饱和砂岩中存在的晶界、相界等许多缺陷,以及缺陷间的相互作用,比如饱和岩石中的饱和液体与岩石骨架之间的作用等等都可以产生弛豫衰减峰,弛豫过程还受晶界上原子扩散所控制.由于饱和岩石中的种种缺陷、相界等等导致上述矿物颗粒或晶界之间的多重弛豫,才使弛豫衰减峰变宽,分布宽度增大.用饱和砂岩中特有的饱和液体及砂岩内部结构的复杂性解释了饱和砂岩的衰减机理,很自然地将其宏观衰减特征与微细观结构紧紧联在一起.衰减及其机理的研究既具有科学意义,对地球物理勘探又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岩石 滞弹性 衰减机理 缺陷 多重弛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应力—应变法研究饱和砂岩的黏弹性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席道瑛 易良坤 +1 位作者 席军 杜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9-623,682+515,共5页
应用Metravib热机械分析仪,选取适宜实验参数(固定静载为140N,正弦波动载荷为80N,且将总载荷控制在屈服点以下;温度为-30℃~150℃,升温速率为1.5℃/min;频率为1~1000Hz),对泵油饱和长石砂岩和彭山砂岩进行正弦波单轴循环加载,以研究... 应用Metravib热机械分析仪,选取适宜实验参数(固定静载为140N,正弦波动载荷为80N,且将总载荷控制在屈服点以下;温度为-30℃~150℃,升温速率为1.5℃/min;频率为1~1000Hz),对泵油饱和长石砂岩和彭山砂岩进行正弦波单轴循环加载,以研究饱和多孔岩石在弹性范围内的衰减、杨氏模量和弹性波波速随温度和频率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饱和多孔岩石的衰减峰峰位表现为随频率增高而向高温方向移动的热激活弛豫规律和Arrhenius关系。该实验与低频共振驻波实验取得了同样的热激活弛豫规律,说明热激活弛豫机制在饱和多孔岩石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由分析实验数据还得知:杨氏模量和弹性波波速具有随频率增高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普遍规律;存在较强的频散效应,且频散效应具有随温度升高而减弱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性 饱和砂岩 弛豫规律 衰减和频散 应力-应变曲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滞弹性衰减特征及其损伤的累积效应
8
作者 席道瑛 席军 宛新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19-2038,共20页
在地铁、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下,长期滞弹性微损伤累积效应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对动载和高频效应的关注.本文在频率0.01~1000 Hz、温度-50~200℃内研究了弹性范围内的饱和砂岩、大理岩,在强迫共振、单轴循环加载下的温度... 在地铁、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下,长期滞弹性微损伤累积效应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对动载和高频效应的关注.本文在频率0.01~1000 Hz、温度-50~200℃内研究了弹性范围内的饱和砂岩、大理岩,在强迫共振、单轴循环加载下的温度和频率的滞弹性行为的弛豫衰减峰.结果显示,弹性模量和波速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且下降梯度比一般岩石的力学实验结果要陡;随着频率提高,弹性模量和波速显著增大,频散效应会加强.该结果反映了在应力诱导下岩石内部微缺陷等微损伤之间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微观过程,该过程会导致微结构变化,进而引起微观的位移,产生微损伤;微损伤经历一段时间或很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就可能造成疲劳损伤断裂.岩石内部微观结构的非均匀性和矿物晶粒间界等缺陷是最薄弱的部位,在循环应力作用下再次形成新的微裂纹系统,从而加速损伤的积累,引起断裂.除此之外,岩石中多种渠道的残余应力会导致疲劳损伤;振动频率的提高,也会加速岩石的损伤;结合温度升高的综合效应会引起岩石内部微裂纹增长,导致岩石微结构变化并引起微损伤,虽然这是在屈服点以下引发的滞弹性微损伤,但最终它们都将使岩石的品质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砂岩 弛豫衰减峰 滞弹性损伤 弹性模量亏损 频率和温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