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大蒙城流星雷达观测中间层-低热层大气风场和潮汐研究
1
作者 易稳 薛向辉 +5 位作者 曾洁 王鉴远 周宝柱 叶海伦 陈廷娣 窦贤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I0001,I0008,共14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蒙城流星雷达(33.4°N,116.5°E)自2014年4月运行以来,已经持续观测超过了8 a。本文报道了该流星雷达8 a的水平风场和大气潮汐波动观测结果。另外,给出了该流星雷达观测和Navy Global Environmental Model-High...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蒙城流星雷达(33.4°N,116.5°E)自2014年4月运行以来,已经持续观测超过了8 a。本文报道了该流星雷达8 a的水平风场和大气潮汐波动观测结果。另外,给出了该流星雷达观测和Navy Global Environmental Model-High Altitude(NAVGEM-HA)模拟的对比结果。观测结果表明在北半球较低中纬度地区,流星雷达观测的流星数量存在明显的周日变化,流星数量在当地时间的上午增多,在午后和夜晚降低。同时流星数量也存在明显的周年变化,在9和10月份出现大值,在2月份出现低值。此外,北半球较低中纬度地区中间层-低热层大气水平风场存在明显的周年变化,在84 km以上,纬向水平风场在夏季表现为东向风场,冬季表现为西向风场;而在84 km以下,冬季为东向风场,春季为西向风场。经向风场则表现出冬季为北向风场,夏季为南向风场。此外,大气风场存在明显的太阳热力潮汐波动,主要表现为周日潮汐,半日潮汐次之。其中纬向和经向周日潮汐均在春季3月份出现了最大值,振幅分别可达到40和30 m/s,而在秋季9月份出现较大值,振幅分别可达到30和25 m/s。周日潮汐振幅基本表现为在春秋分日附近出现增强,在冬夏至日附近出现减弱的特征。半日潮汐主要在90 km高度以上出现明显增强,而在季节变化特征上,在春季(4月)和秋季(9月)出现明显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层-低热层区域 流星雷达 中间层顶 水平风场 大气潮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多分量频率-贝塞尔变换法研究郯庐断裂带潍坊段上地壳径向各向异性结构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桂理 罗松 姚华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7-1052,共16页
郯庐断裂带潍坊段位于郯庐断裂带中部,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总体呈现“两堑夹一垒”的构造格局.相比于郯庐断裂带其他区域,潍坊段地震活动性较弱,属于地震空区,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尚不明确.前人对该地区的研究目前仅局限于速度结构... 郯庐断裂带潍坊段位于郯庐断裂带中部,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总体呈现“两堑夹一垒”的构造格局.相比于郯庐断裂带其他区域,潍坊段地震活动性较弱,属于地震空区,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尚不明确.前人对该地区的研究目前仅局限于速度结构和方位各向异性结构,对于上地壳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特征鲜有报道.因此,研究该区域上地壳速度模型和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郯庐断裂带潍坊段浅地壳(<10 km)变形特征,评估该区域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我们利用2017年在潍坊段所布设的302个短周期地震仪采集的背景噪声数据,基于改进的多分量频率-贝塞尔变换(MMFJ)法,同时提取到潍坊段东南侧四个区域子阵列的Rayleigh波和Love波的基阶及高阶频散数据,并且进一步反演这些频散数据得到了SV波和SH波速度以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数值实验结果表明,高阶模式频散数据的加入能够降低反演的非唯一性,更好地约束浅地壳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实例中的径向各向异性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潍坊段四个区域都有近似相同的变形特征:在约2 km以浅,径向各向异性为负(V_(SH)<V_(SV)),这可能主要源于潍坊段垂向断裂结构的控制作用;5~7.5 km,径向各向异性为正(V_(SH)>V_(SV)),这可能与早期地壳伸展沉积导致的水平变形结构有关.2~5 km,四个区域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各有不同,但总体处于由负到正的转折状态.这可能因为2~5 km不仅受到断裂结构的控制作用,也受到水平沉积结构的影响,导致径向各向异性结构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的多分量频率-贝塞尔变换法 径向各向异性 郯庐断裂带 沂沭断裂带 背景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GS地震目录中4~5级震源深度异常地震可靠性初步研究:以南北地震带若干地震为例 被引量:27
3
作者 李志伟 黄志斌 +3 位作者 王晓欣 韩立波 陈伟文 包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36-1250,共15页
在南北地震带地区,USGS全球地震目录中存在一些震源深度大于30km的地震.这些地震的震源深度是否可靠,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孕震机制、岩石圈强度和构造演化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北地震带2012年发生的5个4~5级地震为例,利用区... 在南北地震带地区,USGS全球地震目录中存在一些震源深度大于30km的地震.这些地震的震源深度是否可靠,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孕震机制、岩石圈强度和构造演化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北地震带2012年发生的5个4~5级地震为例,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数据,基于sPL深度震相、短周期瑞利面波以及CAP等独立方法测定了其震源深度.结果表明:sPL深度震相和CAP方法给出的震源深度比较一致,差别小于2~3km,能够得到比较可靠的震源深度;短周期瑞利面波及其与P波振幅比也确定了地震震源深度较浅的特征.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宁夏会宁4.7级、云南富民4.8级和四川会东4.7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为8~12km左右,仍为发生于上地壳的地震,USGS地震目录给出的30km甚至更深的震源深度存在明显偏差;对于四川隆昌4.6和4.9级地震,本文给出的震源深度为1~2km,属于极浅源地震,USGS地震目录给出的10km和35km的震源深度结果尚需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深度 sPL深度震相 短周期瑞利波 C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动方法研究五大连池火山区尾山火山锥浅层剪切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宝龙 李志伟 +3 位作者 包丰 邓阳 游庆瑜 张森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662-3673,共12页
为了研究五大连池火山区尾山火山锥浅层三维波速结构特征,在尾山火山锥附近区域布设了无线地震检波器密集台阵,记录连续地震背景噪声波形数据.基于微动方法(拓展空间自相关方法)提取了台站间2~5 Hz频率范围的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曲... 为了研究五大连池火山区尾山火山锥浅层三维波速结构特征,在尾山火山锥附近区域布设了无线地震检波器密集台阵,记录连续地震背景噪声波形数据.基于微动方法(拓展空间自相关方法)提取了台站间2~5 Hz频率范围的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利用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2~5 Hz Rayleigh面波二维相速度图像,基于每一个网格节点的频散曲线,进一步反演获得了尾山火山锥附近区域地表至700m深度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在0~150m较浅深度,靠近尾山火山锥区域显示为相对高速异常,远离火山锥区域则显示为相对低速异常.而至150~700m较深深度,波速异常特征与浅部相反,靠近尾山火山锥的区域显示为相对低速异常,远离火山锥的区域显示为相对高速异常.在远离尾山火山锥区域,浅层的相对低速异常可能与松散沉积层有关,深部的高速异常则反映了结晶变质岩的影响.在靠近尾山火山锥区域,浅部的相对高速异常应该反映了出露地表的玄武岩,而深部的相对低速异常则可能反映了火山通道周围广泛发育的破碎裂隙结构及其火山喷发后孔隙流体填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结构 剪切波 微动方法 面波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线性台阵被动源面波频散数据筛选叠加及应用
5
作者 王嫣 高级 +1 位作者 潘登 张海江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51-2865,共15页
利用地震干涉技术从背景噪声中提取面波信号,进而获取地下介质速度结构的探测方法,已在不同尺度的成像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的核心环节是从面波信号中提取可靠的频散速度数据.然而,在浅地表介质成像时,高频噪声源的时空变化会降低... 利用地震干涉技术从背景噪声中提取面波信号,进而获取地下介质速度结构的探测方法,已在不同尺度的成像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的核心环节是从面波信号中提取可靠的频散速度数据.然而,在浅地表介质成像时,高频噪声源的时空变化会降低面波频散速度的可靠性,进而影响地下速度结构成像的准确性.为提高线性台阵面波频散数据的可靠性,通常做法是通过增加采集时间来提高叠加次数,但将所有时间段的数据叠加后,仍然难以消除非稳相区噪声源的干扰.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数据筛选叠加方法.首先,使用ResNet-50深度学习网络对不同时间段频散数据进行质量评估;然后,将判断为高质量频散数据的时间段进行叠加获得最终的频散.我们将新发展的频散数据筛选叠加技术应用于某工区实际被动源数据处理中,不仅显著提高了频散谱的信噪比,还大幅缩减了数据处理时间.同时,通过另外一个工区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训练网络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ResNet-50 频散谱 噪声数据筛选 噪声源时空变化 扩展空间自相关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伴随方法的线性台阵背景噪声面波和远震体波联合成像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超 姚华建 +2 位作者 童平 刘沁雅 雷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065-4079,共15页
伴随层析成像(Adjoint Tomography)通过求解全波方程来准确模拟地震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并利用波形信息来反演地下结构,是新一代的高分辨率成像方法.其中3-D伴随层析成像需要庞大的计算资源,而2-D反演相对更具计算效率.面波和远震体... 伴随层析成像(Adjoint Tomography)通过求解全波方程来准确模拟地震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并利用波形信息来反演地下结构,是新一代的高分辨率成像方法.其中3-D伴随层析成像需要庞大的计算资源,而2-D反演相对更具计算效率.面波和远震体波是研究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重要方法,它们对S波速度及Moho面的敏感度不同,通过联合反演,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S波速度结构及Moho面.通过两种数据的高度互补性,本文提出基于伴随方法的线性台阵背景噪声面波和远震体波联合成像方法,同时约束台阵下方S波速度结构及Moho面形态.我们将该方法应用到符合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典型结构特征的理论模型上,测试结果表明联合反演方法优势明显,相比于面波伴随层析成像,能获得更高分辨率的S波速度结构,同时能精准约束Moho面形态.相比于体波伴随层析成像,联合反演能有效压制高频假象,降低波形反演过程中的非线性化程度.本研究有望提供一种更为高效精准的线性台阵成像方法,搭建联合伴随层析成像理论框架,提升岩石圈成像分辨率,并为后续其他类型波形数据的引入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随层析成像 背景噪声 远震体波 联合反演 线性地震台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图壁气枪数据中面波振幅变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于雯 杨欣颖 +1 位作者 喻静 孙道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32,共11页
利用新疆呼图壁气枪数据,在引入小波传播子方法测量到时延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面波振幅作为监测地下介质变化的一个重要参数。结果表明:相对于到时的突跳,面波振幅能克服气枪源震源强度突变带来的测量不稳定;同时,通过面波到时延迟和... 利用新疆呼图壁气枪数据,在引入小波传播子方法测量到时延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面波振幅作为监测地下介质变化的一个重要参数。结果表明:相对于到时的突跳,面波振幅能克服气枪源震源强度突变带来的测量不稳定;同时,通过面波到时延迟和振幅变化特征的模拟,发现面波振幅和到时延迟测量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且可以用介质速度变化所导致的聚焦和散焦效应来解释。面波振幅也可以作为较为稳定的参数来衡量地下介质的波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图壁气枪源 面波振幅 小波传播子 到时延迟 地震波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科交叉的岩体损伤监测实验教学 被引量:4
8
作者 郑强强 荣传新 +5 位作者 徐颖 蔡海兵 唐彬 程兵 吕闹 郭亚楠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4-249,共6页
为解决传统岩体损伤监测中岩体内部损伤可视化的难题,基于学科交叉理念引入了地震学中的地震成像技术。分析了地震成像的原理、理论算法、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详细阐述了地震成像技术在岩体损伤监测实验中有别于地震监测的细节问题... 为解决传统岩体损伤监测中岩体内部损伤可视化的难题,基于学科交叉理念引入了地震学中的地震成像技术。分析了地震成像的原理、理论算法、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详细阐述了地震成像技术在岩体损伤监测实验中有别于地震监测的细节问题。通过以室内受载岩石的损伤监测为实验教学案例,并将受载岩石内部的损伤进行可视化,揭示了荷载作用下岩石内部损伤的演化规律,弥补了传统岩体损伤监测的缺陷,启发了学生的学科交叉思维,引导他们关注并解决学科交叉过程中的部分“不兼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交叉 岩体监测 地震成像 实验教学 损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一个可能发生在下地壳的地震? 被引量:90
9
作者 韦生吉 倪四道 +2 位作者 崇加军 郑勇 陈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119,共9页
利用宽频带远震数字地震记录,计算赤峰台下方接收函数,得到了MOHO面深度为34~35km,并结合CRUST2.0模型等前人工作成果得到了赤峰地区的速度结构.我们以此速度结构作为模型,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CDSN)5个台站的宽频带地震数据,采用CA... 利用宽频带远震数字地震记录,计算赤峰台下方接收函数,得到了MOHO面深度为34~35km,并结合CRUST2.0模型等前人工作成果得到了赤峰地区的速度结构.我们以此速度结构作为模型,利用中国国家地震台网(CDSN)5个台站的宽频带地震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震源机制解并初步确定震源深度;再利用IRIS9个台站远震体波数据,通过对比理论计算和观测记录的方法进一步精确确定震源深度并验证反演得到的机制解,得出此次地震矩震级为5.2,震源机制解为:节面I:315°/64°/19°,节面II:216°/74°/152°,震源深度为25±2km,已深达下地壳.本文初步讨论了这样的发震深度所对应的可能发震机理和岩石物理特征,认为赤峰地区的下地壳处于相对低温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震源深度 近震波形 远震波形 下地壳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L,一个近距离确定震源深度的震相 被引量:99
10
作者 崇加军 倪四道 曾祥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620-2630,共11页
实际地震波形观测表明,对于大陆结构相对简单的地壳中的地震而言,有一震相出现在P波和S波之间.一般在30~50km附近发育得较好,其能量主要集中在径向分量,而垂向分量的振幅相对径向要小,切向分量上的振幅很弱,且波形以低频为主,通常没有... 实际地震波形观测表明,对于大陆结构相对简单的地壳中的地震而言,有一震相出现在P波和S波之间.一般在30~50km附近发育得较好,其能量主要集中在径向分量,而垂向分量的振幅相对径向要小,切向分量上的振幅很弱,且波形以低频为主,通常没有P波尖锐.在利用FK方法计算合成地震图的基础上,发现该震相是由S波入射到自由地表形成水平传播的P波(文献称为surface P wave,自由地表P波)或者包括S波入射到地表后形成的多次P波或其散射震相.由于该震相是由S波和P波之间耦合而形成,本文将其定义为sPL(s coupled into P)震相.理论波形研究表明,sPL相对直达P波的到时差对震中距离不敏感,而随着震源深度的增加几乎呈线性增加,因此可以很好的约束震源深度.本文以2005年江西九江地震为例,证实了sPL确定震源深度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在观测到sPL震相的情况下,离震源50km以内的一个三分量地震台站的波形就可以帮助获得可靠的震源深度,而不需要精确的震中距离.由于sPL震相出现距离较近,对于较小(三级以上)的地震也可以应用,因此在稀疏台网布局情形下sPL对于确定中小地震深度应该具有很好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深度 深度震相 sPL震相 地表P波 波形对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集台阵背景噪声成像揭示郯庐断裂带潍坊段地壳浅层速度结构及变形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靳佳琪 罗松 +1 位作者 姚华建 田晓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8-575,共18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走滑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大地震,而潍坊段(沂沭断裂带北部)有历史记录的地震较少,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尚不清楚.因此,研究潍坊段地壳浅层精细结构,将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重要的...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走滑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大地震,而潍坊段(沂沭断裂带北部)有历史记录的地震较少,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尚不清楚.因此,研究潍坊段地壳浅层精细结构,将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模型,同时也将有助于深入了解郯庐断裂带潍坊段的动力学过程.我们利用302个短周期流动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在2017年8-10月期间记录的垂向分量连续背景噪声数据,通过预处理、计算噪声互相关函数、手动提取频散曲线并进行质量控制,共得到17614条0.6~6 s周期的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然后基于面波直接成像法反演了该区域地下0~7.5 km的三维各向同性和方位各向异性横波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断裂带东边界条带状低速异常从近地表延续至地下4 km深度,表现出明显的高低速异常过渡的构造边界特征.地壳浅部的速度结构与地表构造单元一致性较好,其中凹陷区和隆起区分别显示低速和高速异常.0~4 km深度的快波方向主要为NNE向和NE向,且集中分布在低速异常区,可能与断裂带的左旋走滑有关.4~7.5 km深度,研究区出现大范围的NEE向和近EW向快波方向,可能与白垩世地壳NWW-SEE向伸展变形和现今华北地区最大主压应力场(NEE-SWW向和近EW向)的共同作用有关.潍坊凹陷处0~4 km呈现特殊的环绕凹陷边界的“圆环状”快波方向,可能与新生代岩浆活动形成的熔岩沿凹陷边界溢流和断裂带受EW向挤压作用而发生右行平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沂沭断裂带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浅层结构 方位各向异性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冲带库仑楔形体力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7-426,共10页
楔形体理论研究楔形体在底部摩擦力、重力和边界外力共同作用下内部的应力状态,有助于我们定量分析断层强度和岩石性质与楔形体稳定状态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基于不同楔形体材料而得出的应力解析解.然后介绍基于理想弹塑性材料... 楔形体理论研究楔形体在底部摩擦力、重力和边界外力共同作用下内部的应力状态,有助于我们定量分析断层强度和岩石性质与楔形体稳定状态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基于不同楔形体材料而得出的应力解析解.然后介绍基于理想弹塑性材料的俯冲带库仑楔应力解析解.最后介绍基于该解析解而提出的动态库仑楔形体理论.俯冲带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表明,弧前靠近海沟部分地表坡度比较陡,其内部经历复杂永久塑性变形(称为外部楔形体,outer wedge).而靠近内陆部分地表坡度比较平缓,反射剖面显示沉积层呈水平规则分布,常伴随沉积盆地(称为内部楔形体,inner wedge).动态库仑楔形体理论认为弧前这种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特征的不同,可能反映了断层面摩擦性质的差异性.内部楔形体对应于断层面上的生震带,在地震周期可能主要经历弹性变形.而外部楔形体对应于断层面上的无震蠕滑部分,在地震发生时可能产生塑性破坏、永久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体 应力解析解 断层面摩擦性质 弧前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化效应对三维时间域航空电磁数据的影响
13
作者 刘慧 岳明鑫 +1 位作者 杨晓冬 李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39-1648,共10页
磁性异常对时间域航空电磁观测数据有明显影响,但关于同时存在电导率和磁导率异常的时域航空电磁三维正演模拟的工作还未见报道。本文发展了考虑磁化效应的频率域电磁三维矢量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在此基础上,利用时-频转换实现同时考虑... 磁性异常对时间域航空电磁观测数据有明显影响,但关于同时存在电导率和磁导率异常的时域航空电磁三维正演模拟的工作还未见报道。本文发展了考虑磁化效应的频率域电磁三维矢量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在此基础上,利用时-频转换实现同时考虑地下电导率和磁导率异常的三维时间域航空电磁正演计算,理论模型验证了该算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磁化异常显著增强了时间域航空电磁响应强度,特别是在强磁性环境背景下,时间域航空电磁的响应值在良导体中反而比在高阻体中更小,这个新现象对具有潜在异常磁导率地区的时间域航空电磁数据解释及其应用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域航空电磁法 磁导率 矢量有限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