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改性碳基涂层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辛洋 郭鹏 +4 位作者 李昊 陈仁德 孙丽丽 马冠水 汪爱英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33,共12页
对比了碳基涂层改性金属极板、未涂覆的金属极板和传统石墨极板性能的优劣,阐述了碳基涂层在优化金属极板导电耐蚀性能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以及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PEMFCs)环境长期运行后,碳基... 对比了碳基涂层改性金属极板、未涂覆的金属极板和传统石墨极板性能的优劣,阐述了碳基涂层在优化金属极板导电耐蚀性能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以及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PEMFCs)环境长期运行后,碳基涂层出现性能失效及寿命受限等问题。通过分析影响碳基涂层性能的因素,指出由于非晶碳材料设计、微观结构等对其性能影响规律的系统化研究不足,导致非晶碳涂层/金属极板损伤及退化机理不明确。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关于PEMFCs金属极板改性碳基涂层材料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调控本征碳基涂层(a-C)微观形貌优化涂层性能;采用理论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制备金属掺杂碳基涂层(a-C:Me),解决涂层与特定金属基体间粘附性差、压应力高等问题;设计多层结构碳基涂层以减少贯穿性缺陷。探讨了几类涂层失效机制,并对金属极板改性用碳基涂层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双极板 碳基涂层 导电性能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谐MEMS-VCSEL微桥梁制备及其应力的影响
2
作者 朱鲁江 孙玉润 +2 位作者 张琪 于淑珍 董建荣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9-594,共6页
针对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中静电驱动微桥梁结构制备工艺开展研究,旨在制备平直的悬空微桥梁结构,并通过工艺优化提高其可靠性。利用干法刻蚀和湿法腐蚀相结合的方法刻蚀Ge牺牲层,这种方法既能够防止湿法腐... 针对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中静电驱动微桥梁结构制备工艺开展研究,旨在制备平直的悬空微桥梁结构,并通过工艺优化提高其可靠性。利用干法刻蚀和湿法腐蚀相结合的方法刻蚀Ge牺牲层,这种方法既能够防止湿法腐蚀横向刻蚀过多,还可以提高Ge和底部电极Ti的刻蚀比。通过XeF_(2)气体干法刻蚀去除剩余的Ge以释放微桥梁结构,避免湿法腐蚀释放造成的微桥梁结构与衬底粘附问题,测试结果表明XeF_(2)横向腐蚀Ge的速率高达150μm/min。此外,选用SiNx介质作为微桥梁结构层,并通过优化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工艺条件调控薄膜应力为低张应力,解决了残余应力导致的微桥梁结构弯曲和断裂问题,制备了平直的悬空微桥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 微桥梁结构 Ge刻蚀 XeF_(2)干法刻蚀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子点颜色转换层的Micro LED研究进展
3
作者 程旭东 陈祖康 +3 位作者 张针霖 朱艳青 徐刚 徐雪青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20,共14页
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ED)显示器是由微米级半导体发光像元阵列所组成的新型显示技术,是显示技术与LED技术复合集成的综合性技术。与液晶显示器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相比,Micro LED具有对比度高、功耗低、寿命长、响应时间短等优点。然... 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ED)显示器是由微米级半导体发光像元阵列所组成的新型显示技术,是显示技术与LED技术复合集成的综合性技术。与液晶显示器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相比,Micro LED具有对比度高、功耗低、寿命长、响应时间短等优点。然而,由于LED芯片尺寸缩小至20μm以下,导致其吸收截面减小,使得传统的荧光粉颜色转换技术无法提供足够的亮度和产量,以满足高分辨率显示的需求。而量子点材料凭借其高量子产率、宽色域、颜色可调等优点,有望成为代替荧光粉的最佳材料。结合了量子点颜色转换技术的Micro LED光电器件具有高亮度、高效率和宽色域的优势,在显示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许多学界和产业界的研究者对全彩显示的Micro LED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实现了Micro LED的商业化。简要回顾了广泛应用于显示领域的量子点材料合成和优异性能的重要研究成果,然后以印刷技术、光刻技术、微流控技术、激光写入技术这四种效果突出的颜色转换层沉积工艺分类总结了基于量子点颜色转换技术Micro LED的全彩显示策略与性能优劣。最后,对基于量子点颜色转换层的Micro LED光电器件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Micro LED 颜色转换层 全彩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Ti对ZnO纳米颗粒的微观结构与光学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张正中 刘昊 吴阳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49-1054,共6页
本研究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_xZn_(1-x)O纳米粒子,并且分析了Ti掺杂对ZnO纳米粒子晶体结构与光学特性的影响.微观结构分析得知Ti掺杂会使ZnO结晶较差,晶格常数与压缩应力增大,但可使晶粒缩小至5 nm左右.光致发光(PL)光谱分析得出Ti掺... 本研究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_xZn_(1-x)O纳米粒子,并且分析了Ti掺杂对ZnO纳米粒子晶体结构与光学特性的影响.微观结构分析得知Ti掺杂会使ZnO结晶较差,晶格常数与压缩应力增大,但可使晶粒缩小至5 nm左右.光致发光(PL)光谱分析得出Ti掺杂会造成氧空位缺陷减少,近带边发光(NBE)峰值蓝移,但NBE峰值强度增幅变化却不大.拉曼光谱分析表明Ti_xZn_(1-x)O的结晶品质不佳且NBE峰值强度的增幅未完全依循多声子模态信号减弱而增强的规律,其原因是NBE峰值强度除受多声子模态信号影响外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TC(002)值越高时样品的多声子模态信号会越弱,而NBE峰值强度增幅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 纳米颗粒 钛掺杂 微观结构 光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薄膜/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叠层材料的防弹性能 被引量:7
5
作者 胡东梅 黄献聪 +4 位作者 李丹 康越 刘涛 孙宝忠 李清文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1-346,共6页
以浮动催化法生长的连续碳纳米管薄膜(CNTF)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为原料,设计了4种不同结构的CNTF/UHMWPE靶片,探讨了弹道冲击对靶片的凹陷深度、v_(50)值及破坏形貌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碳纳米管薄膜具有优越的能量吸收特性;当... 以浮动催化法生长的连续碳纳米管薄膜(CNTF)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为原料,设计了4种不同结构的CNTF/UHMWPE靶片,探讨了弹道冲击对靶片的凹陷深度、v_(50)值及破坏形貌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碳纳米管薄膜具有优越的能量吸收特性;当以UHMWPE材料作为前端和后端、CNTF集中在中端时三明治夹层结构的靶片防弹性能最优;当CNTF/UHMWPE靶片面密度为2.89 kg/m^2时,其v_(50)。值可达520 m/s,凹陷深度较UHMWPE材料靶片可降低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薄膜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层合结构设计 防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氨纶复合导线的制备及高拉伸下的导电性能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威艳 赵静娜 +4 位作者 邹菁云 姜春阳 王文楼 张骁骅 李清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5-88,共4页
以具有优异弹性的氨纶作为基底,将具有良好导电性和柔性的碳纳米管薄膜以不同的包覆角度和层数缠绕在氨纶上,通过调节碳纳米管薄膜交叠层数、包覆角度以及采用聚苯胺、纳米银线等作为夹心层,制得的银纳米线包覆的夹心型碳纳米管/氨纶复... 以具有优异弹性的氨纶作为基底,将具有良好导电性和柔性的碳纳米管薄膜以不同的包覆角度和层数缠绕在氨纶上,通过调节碳纳米管薄膜交叠层数、包覆角度以及采用聚苯胺、纳米银线等作为夹心层,制得的银纳米线包覆的夹心型碳纳米管/氨纶复合导线的电阻率变化最小,在拉伸45%条件下电阻变化率仅为0.71%。有望在可拉伸电子器件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氨纶 可拉伸导线 拉伸率 电阻变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Xene/多壁碳纳米管的柔性压力传感器 被引量:7
7
作者 王苏 白元元 +2 位作者 王书琪 李铁 张珽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8,共4页
采用廉价易得的商用聚氨酯海绵(PU)为基底,通过多次浸渍涂覆的方法将迈科烯/多壁碳纳米管(MXene/MWCNT)复合材料负载在海绵基底上,制备出一种柔性压力传感器。经测试,传感器具有检测范围宽(0~50 kPa)、灵敏度高(0.16 kPa^(-1))等优异特... 采用廉价易得的商用聚氨酯海绵(PU)为基底,通过多次浸渍涂覆的方法将迈科烯/多壁碳纳米管(MXene/MWCNT)复合材料负载在海绵基底上,制备出一种柔性压力传感器。经测试,传感器具有检测范围宽(0~50 kPa)、灵敏度高(0.16 kPa^(-1))等优异特性。该传感器还能实现对于微小压力、吹气以及人体指部弯曲运动信号的检测,为低成本、大规模制备柔性高性能柔性压力传感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穿戴电子 迈克烯 多壁碳纳米管 复合材料 柔性压力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吡咯@二氧化锰/碳纳米管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在高性能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沈晓帆 王晓娜 +7 位作者 俞能晟 杨薇 周雨融 石艳红 王玉莲 董立忠 邸江涛 李清文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59,共8页
中性/弱酸性水系锌锰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价格低廉、环境友好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的二氧化锰正极材料存在导电性能差,在充放电过程中易于溶解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阻碍了中性锌锰电池的应用。为... 中性/弱酸性水系锌锰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价格低廉、环境友好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的二氧化锰正极材料存在导电性能差,在充放电过程中易于溶解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阻碍了中性锌锰电池的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以碳纳米管(CNT)网络薄膜为导电基底沉积聚吡咯(PPy)包覆二氧化锰(PPy@MnO_(2)/CNT)的多级结构电极。碳纳米管和聚吡咯组装形成高比表面积的三维交联导电网络,为活性材料提供了快速的电子、离子传输通道;聚吡咯包覆纳米级二氧化锰能够有效地抑制二氧化锰的溶解,进而提升电池的倍率特性和循环稳定性。以PPy@MnO_(2)/CNT作为正极材料组装的水系锌锰电池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比容量达到210 mAh·g^(-1),循环1000圈后,电池依然具有较高的容量保持率(85.7%)。本工作的导电聚合物包覆活性物质的策略可为发展高稳定柔性储能器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离子电池 聚吡咯@二氧化锰 碳纳米管 柔性电池 长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铜碳/海藻酸钠复合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宗平 李之勇 +3 位作者 张敏 白煜 连崑 李超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22,共6页
以吸附了硫酸铜的天然棉纤维为原料,高温热解制备纳米铜碳复合材料(NCCC),并利用原位释放法以二价钙离子为交联剂制备出纳米铜碳复合材料/海藻酸钠(NCCC/SA)复合水凝胶,来缓释抑藻材料NCCC。调节CaCO_(3)/SA的质量比,考察海藻酸钠水凝... 以吸附了硫酸铜的天然棉纤维为原料,高温热解制备纳米铜碳复合材料(NCCC),并利用原位释放法以二价钙离子为交联剂制备出纳米铜碳复合材料/海藻酸钠(NCCC/SA)复合水凝胶,来缓释抑藻材料NCCC。调节CaCO_(3)/SA的质量比,考察海藻酸钠水凝胶的力学性能、溶胀和降解性能来优选凝胶载体。调节NCCC/SA质量比,考察NCCC/SA复合水凝胶力学性能、溶胀和降解性能。NCCC/SA质量比越大,复合水凝胶的力学性能越差,但其溶胀和降解性能几乎没有影响。为了应对动态水环境的使用要求,最终选用CaCO_(3)/SA的质量比为18.18%的海藻酸钠水凝胶为载体,NCCC/SA质量比为2∶1来制备复合水凝胶,并模拟NCCC的缓释,为NCCC应用于抑藻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铜碳复合材料 海藻酸钠水凝胶 原位释放 缓释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大马士革工艺的纳米孪晶铜脉冲电沉积研究
10
作者 王玉玺 高丽茵 +2 位作者 万永强 李哲 刘志权 《电化学(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1-30,共10页
本文在前期优化的电镀液的基础上,使用脉冲电镀工艺获得了高密度的纳米孪晶铜。为了进一步揭示孪晶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了系列MPS浓度在镀液中的作用。当镀液中并未添加MPS时,镀层由粗大的晶粒组成,平均晶粒大小为0.9μm,晶粒内部含有... 本文在前期优化的电镀液的基础上,使用脉冲电镀工艺获得了高密度的纳米孪晶铜。为了进一步揭示孪晶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了系列MPS浓度在镀液中的作用。当镀液中并未添加MPS时,镀层由粗大的晶粒组成,平均晶粒大小为0.9μm,晶粒内部含有少量的垂直或倾斜于膜面的孪晶界,镀层的晶粒取向为(110)和(111)共存,两者织构比例分别为49%和27.8%。从FIB微观组织观察和X射线衍射的结果可知,当镀液中添加10 ppm的MPS后,镀层组织变为柱状纳米孪晶铜组织,柱状晶内部含有高密度水平方向的孪晶界,同时晶粒取向变为高度择优的(111)。当MPS含量从10 ppm持续上升至40 ppm,镀层组织和晶粒取向无明显变化。具体地,当镀液中添加40 ppm的MPS时,镀层晶粒大小为0.6μm,且镀层晶粒(110)和(111)的织构比例分别为3.45%和95.1%。这说明,可以通过MPS的含量调节提高纳米孪晶铜电镀液的填充能力,而纳米孪晶微观组织的形成并不受影响。基于上述结果,我们使用该电镀液配方及工艺进行了大马士革微盲孔的填充。结果表明,当MPS含量为40 ppm时,可以实现大马士革微盲孔的无孔填充。纳米孪晶铜电镀液填充能力的提升使得纳米孪晶铜在IC制造应用成为可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下一代互连材料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镀 纳米孪晶铜 盲孔填充 大马士革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腈基功能化有机硅氧烷成膜添加剂的合成及其在NCM811/Li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鸳鸳 吴海莹 +4 位作者 骆萱 陈程 闫晓丹 郭佳丽 张灵志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0-407,共8页
设计合成了一种腈基功能化有机硅氧烷化合物2-甲基-4-(1,1,3,3,3-五甲基二硅氧烷)丁腈(DSMCN),研究其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在高能量密度高镍三元NCM811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测试了DSMCN的氧化电位,考察了DSMCN添加... 设计合成了一种腈基功能化有机硅氧烷化合物2-甲基-4-(1,1,3,3,3-五甲基二硅氧烷)丁腈(DSMCN),研究其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在高能量密度高镍三元NCM811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测试了DSMCN的氧化电位,考察了DSMCN添加剂对富镍三元NCM811电池的循环、倍率和高温等条件下的电化学性能。在25℃下,NCM811/Li电池在1 C倍率下循环200圈后,容量保持率由基础电解液的80.93%提升至94.89%;在55℃的高温下,容量保持率从59.52%提升至88.09%。电化学阻抗谱(EI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测试发现,DSMCN化合物能够在NCM811电极表面参与形成更稳定、均匀致密的正极电解质界面膜,展现出更优的电化学动力学特征,降低了界面阻抗,有利于常/高温下电极/电解液界面的Li+扩散和电荷转移,从而提高了NCM811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 电解液添加剂 高镍NCM811正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微球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文超 杨润泽 +7 位作者 肖沛文 周全 韩雪 陆逸昕 王平美 徐文晴 高鑫 潘革波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38-5046,共9页
二氧化硅微球是一种无机填料,由于其比表面积大、化学稳定性高、耐温性能优良、机械强度高以及环保无污染等优点,在电子封装、生物医药、机械抛光以及流体输送等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主要综述了当前常见的制备方法,如溶胶-凝胶法、气相... 二氧化硅微球是一种无机填料,由于其比表面积大、化学稳定性高、耐温性能优良、机械强度高以及环保无污染等优点,在电子封装、生物医药、机械抛光以及流体输送等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主要综述了当前常见的制备方法,如溶胶-凝胶法、气相法和高温球化法等,并指出了以上方法的优缺点,同时介绍了二氧化硅微球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并对这些方法的改进以及后续研究方向提出了观点。此外,还简要介绍了独创的气相氧化法的原理、优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二氧化硅 溶胶-凝胶法 气相法 高温球化法 气相氧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MS静电驱动微镜阵列的设计与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钰玮 王俊铎 +3 位作者 单亚蒙 钱磊 于悦 沈文江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3-116,共4页
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工艺,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应用于光通信领域的二维准静态驱动微镜阵列(MMA)。相比于梳齿驱动,平行板电容式静电微镜更易于形成高占空比的阵列排布,有利于作为光开关矩阵应用在全光交换中。通过设计弹性系数小的“竖蛇... 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工艺,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应用于光通信领域的二维准静态驱动微镜阵列(MMA)。相比于梳齿驱动,平行板电容式静电微镜更易于形成高占空比的阵列排布,有利于作为光开关矩阵应用在全光交换中。通过设计弹性系数小的“竖蛇形”双扭转轴结构,有效降低了微镜的驱动电压;并采用硅—玻璃阳极键合工艺来实现平板电容结构,将绝缘的玻璃作为电极基底与绝缘体上硅(SOI)硅器件层键合,不仅实现了良好的电隔离,提高了器件的稳定性,且能很好地与阵列扩展兼容。制备出的1×4微镜阵列可实现X/Y方向的二维(2D)准静态驱动,测试结果与有限元仿真结果基本吻合。结果表明,微镜内、外轴可分别在26.5V和29.5V的直流电压驱动下达到±2°机械转角,微镜响应时间为5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电系统 微镜阵列 平行板静电驱动 阳极键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阻燃席夫碱衍生物改性蒙脱土复合涂层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唐高玉 程建军 +3 位作者 余赵燊 许吉 朱能杰 蓝席建 《中国表面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8-439,共12页
环氧树脂(EP)因其良好的综合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涂料、胶粘剂等领域。然而EP高度易燃,燃烧时产生熔滴,同时伴随大量有毒烟气释放,容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另外EP质脆的缺点限制了其在舰船领域的应用。因此提升EP... 环氧树脂(EP)因其良好的综合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涂料、胶粘剂等领域。然而EP高度易燃,燃烧时产生熔滴,同时伴随大量有毒烟气释放,容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另外EP质脆的缺点限制了其在舰船领域的应用。因此提升EP的阻燃性能和韧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一锅法以多聚甲醛(POM)、二乙醇胺(DEA)和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为原料,合成DOPO醇胺席夫碱衍生物(DHDOPO)。再采用离子交换法将DHDOPO插层进蒙脱土(MMT)层间制得阻燃增韧型蒙脱土(DMMT),进一步将DMMT分散到环氧体系制得环氧/阻燃席夫碱衍生物改性蒙脱土(EP/DMMT)复合涂层。通过透射电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X射线衍射仪(XRD)测试验证DHDOPO成功嵌入MMT片层中,对EP/DMMT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MT被DHDOPO成功修饰得到DMMT,片层间距由1.49 nm扩大至1.90 nm。当DMMT含量为2%时,环氧复合涂层拉伸强度从49.61 MPa提升至73.13MPa,断裂伸长率从3.06%提升至5.05%,力学性能最佳;随着DMMT含量增加,阻燃效果逐渐提升,其中DMMT加量2%以上时效果更加显著。气相产物分析及燃烧后的炭渣证明DMMT在凝聚相和气相发挥协同阻燃效果,为舰船防火增韧一体化涂料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 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 席夫碱 蒙脱土 阻燃性 增韧 环氧树脂 复合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氮氟共掺杂碳气凝胶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15
作者 徐伟君 胡金龙 +2 位作者 余德馨 傅儒生 张灵志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4-302,共9页
锂硫电池以其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一代电化学储能技术,但硫正极存在电导率低、体积膨胀、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等技术瓶颈问题,制约了其实际应用。通过甲醛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醛胺缩合和溶胶-凝胶化反应合成了... 锂硫电池以其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一代电化学储能技术,但硫正极存在电导率低、体积膨胀、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等技术瓶颈问题,制约了其实际应用。通过甲醛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醛胺缩合和溶胶-凝胶化反应合成了席夫碱二氧化硅凝胶,经与聚四氟乙烯乳液冷冻干燥、热处理同步刻蚀二氧化硅以及碳化制备了多孔氮氟共掺杂碳气凝胶(NF-CA)。以NF-CA为载体制备的NF-CA/S正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0.2 C循环初始放电比容量高达1322 mA∙h/g,1 C循环200圈可逆比容量可保持564 mA∙h/g,2C倍率下可逆比容量高达598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氮氟共掺杂 碳气凝胶 NF-CA/S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英砂中甲烷水合物渗透率实验与模型验证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刚 李超 +1 位作者 李小森 魏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3-60,共8页
多孔介质渗透率是影响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重要物理参数,目前研究该参数所采用的测试手段和多孔介质差别很大,没有形成较为公认的实验手段和测量结果。为此,研制了含甲烷水合物多孔介质渗透率一维测试装置,利用该装置合成甲烷水合物,并... 多孔介质渗透率是影响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重要物理参数,目前研究该参数所采用的测试手段和多孔介质差别很大,没有形成较为公认的实验手段和测量结果。为此,研制了含甲烷水合物多孔介质渗透率一维测试装置,利用该装置合成甲烷水合物,并在稳定流态条件下测量流入液态水的流体流量和压差;基于达西定律的基本原理,采用稳态法注水计算了30~40目石英砂中甲烷水合物体系的渗透率。结果表明:(1)该装置可以在稳定压力、温度的条件下,获得稳定流体流量和压差,满足达西定律的基本条件,进而计算出渗透率;(2)该装置可在渗透率试验中有效控制甲烷水合物饱和度,保证了含甲烷水合物石英砂渗透率测量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3)甲烷水合物晶体在孔隙中心形成并逐渐生长,占据孔隙空间并阻碍流动通道,液相有效渗透率随甲烷水合物饱和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4)Masuda模型、Dai模型和Li模型渗透率参数值分别为13.0、7.0和4.0时,其计算的渗透率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为含甲烷水合物的多孔介质中流体渗透率的量化,提供了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石英砂 甲烷水合物 渗透率 饱和度 实验室模拟 数学模型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纤维素多元醇液化及液化产物提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海军 张海荣 +4 位作者 丁帅 黎海龙 彭芬 熊莲 陈新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228-3238,共11页
生物质作为唯一的可再生含碳资源,通过热化学液化可以实现其高附加值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品。木质纤维素多元醇液化产物富含活性羟基,具有可调变的羟值和黏度,在聚氨酯材料的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液化过程中同时存在缩聚、重排等... 生物质作为唯一的可再生含碳资源,通过热化学液化可以实现其高附加值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品。木质纤维素多元醇液化产物富含活性羟基,具有可调变的羟值和黏度,在聚氨酯材料的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液化过程中同时存在缩聚、重排等副反应的发生,导致液化产物中含有醛、酮、酸、酯等羰基化合物,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对液化产物进行加氢提质是提高下游聚氨酯泡沫品质的必需步骤。为此,对木质纤维素多元醇液化工艺、液化动力学和液化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对液化产物的提质方法及工艺技术的选取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液化耦合提质”的新工艺,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液化 羰基化合物 提质 加氢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La2O2CO3催化剂对山梨醇氢解产物的选择性调控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涛 刘琪英 +2 位作者 张彩红 张琦 马隆龙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59-2367,共9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具有协同稳定作用的Ni/La_2O_2CO_3催化剂,用于山梨醇选择性氢解为小分子醇的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CO_2程序升温脱附和扫描电镜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配比Ni、La的加氢位点和碱性调控对...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具有协同稳定作用的Ni/La_2O_2CO_3催化剂,用于山梨醇选择性氢解为小分子醇的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CO_2程序升温脱附和扫描电镜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不同配比Ni、La的加氢位点和碱性调控对山梨醇氢解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Ni、La摩尔比为2:3时,山梨醇转化率达到98.6%,C_2~C_3多元醇的产率达到43.8%,催化剂经2次反应后对山梨醇的转化率仍高达90%。探究了催化剂从酸性到碱性调变过程中,山梨醇氢解的产物分布,并提出了反应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梨醇 选择性催化还原 纳米材料 加氢 共沉淀 C2~C3多元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镉胁迫下鱼腥草抗氧化酶响应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许娜 蒋安民 +1 位作者 储俊 刘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65-870,共6页
文章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铅(Pb)、镉(Cd)单一及复合胁迫下鱼腥草抗氧化酶活和膜脂过氧化响应规律。结果表明:Pb、Cd单一胁迫时,随着处理质量浓度的增加,鱼腥草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表现... 文章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铅(Pb)、镉(Cd)单一及复合胁迫下鱼腥草抗氧化酶活和膜脂过氧化响应规律。结果表明:Pb、Cd单一胁迫时,随着处理质量浓度的增加,鱼腥草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丙二醛(MDA)浓度呈上升趋势,Cd对鱼腥草的影响和伤害作用明显大于Pb,表明鱼腥草具有较强的耐Pb能力;Pb、Cd复合胁迫时,正交实验结果显示Pb对SOD、MDA影响极显著,Cd对CAT影响极显著,而两者对POD均无显著影响;与单一胁迫相比,复合胁迫下鱼腥草叶片MDA浓度对POD、SOD活性有抑制作用,对CAT活性影响变化不大,表明Pb、Cd复合胁迫对植物细胞的过氧化损伤加重,对鱼腥草的毒害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抗氧化系统 重金属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凸棒石负载Cu-Fe-Co基催化剂组合体系用于CO加氢制备低碳醇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海军 李清林 +4 位作者 张海荣 熊莲 彭芬 姚时苗 陈新德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46-1356,I0005,共12页
采用浸渍法(IM)和浸渍燃烧法(IMSC)制备了凹凸棒石(ATP)及凹凸棒石-多孔硅胶微球混合物(ATPS)负载Cu-Fe-Co基改性费托催化剂,通过N 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H2-程序升温还原(... 采用浸渍法(IM)和浸渍燃烧法(IMSC)制备了凹凸棒石(ATP)及凹凸棒石-多孔硅胶微球混合物(ATPS)负载Cu-Fe-Co基改性费托催化剂,通过N 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CO2-程序升温脱附(CO2-TP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将它们应用于CO加氢制备低碳醇反应。结果表明,IMSC较IM制备催化剂更有利于CuO的负载、分散和还原,促进H2和CO与Cu活性位的接触,但两者的最佳低碳醇合成温度均为280℃。通过对ATP和ATPS负载Cu-Fe-Co基催化剂(CFCK/ATP、CFCK/ATPS)与Cu/ZnO/Al2O3(CZA)甲醇催化剂的组合体系的优化,获得较理想的低碳醇合成催化剂组合体系CZA║CFCK/ATPS-IMSC。利用它们之间的“产物转化耦合效应”,实现CO转化率为46.3%,低碳醇选择性为39.6%,C 2+醇含量为2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石 CO加氢 低碳醇 催化剂组合体系 产物转化耦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