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铜器铅同位素指示意义的范铸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秦颍 王昌燧 +2 位作者 朱继平 董亚巍 龚长根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年第2期36-38,共3页
铅同位素比值作为探索青铜器产地和矿料来源的指示剂而被广泛采用 ,为论证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进行了仿古范铸实验。测试分析表明 ,长江中、下游出土古铜锭含铅量大多在 1%以下 ,样品中添加铅的含量远高于铜、锡料所带入的微量铅。结果证... 铅同位素比值作为探索青铜器产地和矿料来源的指示剂而被广泛采用 ,为论证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进行了仿古范铸实验。测试分析表明 ,长江中、下游出土古铜锭含铅量大多在 1%以下 ,样品中添加铅的含量远高于铜、锡料所带入的微量铅。结果证明 ,青铜器铅同位素的指示意义是不确定的 ,并且在冶铸过程中可能存在铅同位素的分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同位素 青铜器 范铸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渚文化陶器功用的初步科学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乃胜 李清临 +1 位作者 姚政权 毛振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1-235,共5页
良渚文化是中国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对于良渚文化的某些陶器如加砂缸和鼎的功用,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探针技术,对取自良渚遗址的加砂缸及鼎的残片样品进行了线扫描,主要分析了Cl,Ca和P元素,... 良渚文化是中国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对于良渚文化的某些陶器如加砂缸和鼎的功用,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运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探针技术,对取自良渚遗址的加砂缸及鼎的残片样品进行了线扫描,主要分析了Cl,Ca和P元素,以探讨这两种陶器的功用。结果表明,加砂缸底部的内侧与外侧在Cl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态势上均未出现异常,因此可以基本确定良渚文化的加砂缸并非用于制盐或存盐,至于加砂缸的真正用途,则还需更进一步的工作予以确认。而另一个器形鼎,则在Ca及P元素含量上表现出明显高于加砂缸以及其他同时期古代陶器的特征,且器物内侧的Ca及P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外侧的,由此推断良渚文化的鼎属于煮器,且以烹煮肉类食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陶器 功用 EDX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巩窑唐代早期白瓷的EDXRF线扫描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凌雪 毛振伟 +3 位作者 冯敏 胡耀武 王昌燧 刘洪淼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145-1150,共6页
具有悠久瓷器生产历史的巩窑,是我国古代北方烧制白瓷的3个代表性窑口之一。在唐代早期,为了掩盖瓷胎表面的粗糙状态和较深的胎体颜色,提高瓷器的质量和白度,巩窑白瓷在胎的表面施加了一层装饰层———化妆土。用能量色散X射线探针技术... 具有悠久瓷器生产历史的巩窑,是我国古代北方烧制白瓷的3个代表性窑口之一。在唐代早期,为了掩盖瓷胎表面的粗糙状态和较深的胎体颜色,提高瓷器的质量和白度,巩窑白瓷在胎的表面施加了一层装饰层———化妆土。用能量色散X射线探针技术对这些白瓷碎片的剖面进行了主要化学成分的线扫描分析,结果表明:巩窑唐代早期白瓷的化妆土使用了不同的原料,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相符合。另外,白瓷釉可能是加有草木灰的钙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窑 化妆土 线扫描分析 钙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凌家滩“红陶块” 被引量:8
4
作者 李乃胜 张敬国 +2 位作者 毛振伟 冯敏 王昌燧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27-132,共6页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应该是距今5500年左右的凌家滩"红陶块".对凌家滩"红陶块"的物相组成、烧成温度、吸水率与抗压强度进行了测试,同时对比分析了明砖、汉砖、现代砖的物理性能,结果发现:&q...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应该是距今5500年左右的凌家滩"红陶块".对凌家滩"红陶块"的物相组成、烧成温度、吸水率与抗压强度进行了测试,同时对比分析了明砖、汉砖、现代砖的物理性能,结果发现:"红陶块"系粘土原料在950°C以上烧制而成,其吸水率和抗压强度由外向内呈梯度变化,内层的荷载极限、吸水率接近于现代砖和汉砖,业已超过明砖样品.所有这些分析结果,皆支持了考古学家关于凌家滩"红陶块"为砖的雏型的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陶块 吸水率 应力 应变 差热 粘土 物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北地区商周时期的海盐业 被引量:17
5
作者 朱继平 王青 +4 位作者 燕生东 秦颍 常叙政 佟佩华 王昌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9-142,共4页
采用 XRD和 XRF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山东省渤海湾地区滨州市阳信县李屋遗址和寿光市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陶器———盔形器及附着土壤.样品的Na元素和Cl元素XRF分析结果表明:李屋遗址和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的盔形器的含盐量明显高... 采用 XRD和 XRF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山东省渤海湾地区滨州市阳信县李屋遗址和寿光市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陶器———盔形器及附着土壤.样品的Na元素和Cl元素XRF分析结果表明:李屋遗址和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的盔形器的含盐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品,显示这二地的盔形器与早期海盐生产有关.李屋遗址出土的盔形器表面附着土样用去离子水过滤后,滤液结晶体的 XRD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该盔形器是商周时期渤海湾地区海盐生产的器物.大荒北央遗址出土的盔形器的内壁沉淀物与长江三峡中坝遗址出土的花边陶釜的内壁沉淀物具有基本相同的物相,这进一步表明其与海盐生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盐生产 商周时期 盔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XRF探针分析古瓷产地的尝试 被引量:18
6
作者 杨益民 毛振伟 +6 位作者 朱铁权 冯敏 梁宝鎏 王昌燧 孙新民 郭木森 范新生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3年第3期1-8,共8页
由于古汝瓷原料产地的信息能为汝瓷科技鉴定工作提供可靠的借鉴 ,本工作采用EDXRF探针技术测试了若干汝瓷和钧瓷等样品中的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再利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处理成分数据 ,对各样品的因子得分用因子轮廓图和聚类分析图... 由于古汝瓷原料产地的信息能为汝瓷科技鉴定工作提供可靠的借鉴 ,本工作采用EDXRF探针技术测试了若干汝瓷和钧瓷等样品中的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再利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处理成分数据 ,对各样品的因子得分用因子轮廓图和聚类分析图来表示。结果表明 ,新安钧瓷、古汝瓷和现代仿汝瓷能较好地加以区分 ,金钧和元钧能从釉的微量元素上加以区分 ,严和店窑青瓷也能和其他样品区分开。这说明上述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相结合能较好地反映出样品中所隐含的产地信息 ,从而为汝瓷科技鉴定和其他古陶瓷的产地分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汝瓷 EDXRF 产地分析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无损检测 古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示踪古代青铜器铜矿料来源的可行性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清临 朱君孝 +3 位作者 秦颍 王昌燧 董亚巍 龚长根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年第3期13-17,共5页
目前 ,微量元素示踪法在青铜器矿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不尽人意。为此 ,模拟熔铸青铜器 ,对它们的微量元素作多元统计分析 ,旨在探讨利用微量元素探索古代青铜器铜矿料来源的可行性。分析表明 :若舍弃冶炼后富集于炉渣中的亲石亲铁元素 ,... 目前 ,微量元素示踪法在青铜器矿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不尽人意。为此 ,模拟熔铸青铜器 ,对它们的微量元素作多元统计分析 ,旨在探讨利用微量元素探索古代青铜器铜矿料来源的可行性。分析表明 :若舍弃冶炼后富集于炉渣中的亲石亲铁元素 ,而仅选取富集于铜料中的亲铜元素及一些凡具有亲铜性 ,又具有亲铁性元素的成分数据 ,则通过多元统计分析 ,能较好地区别不同产地的铜矿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铜矿料来源 模拟实验 微量元素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示踪法在古代青铜器铜矿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清临 朱君孝 +3 位作者 秦颍 毛振伟 王昌燧 陈建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700-1702,共3页
青铜模拟熔铸实验表明,利用ICP-AES法测定的青铜中亲铜元素的成分数据,通过聚类分析,可以较好地区分不同产地的铜矿料及其青铜产物。文章将这一方法具体应用于盘龙城商代遗址和鄂州出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数据的分析,以考察其可行性和应... 青铜模拟熔铸实验表明,利用ICP-AES法测定的青铜中亲铜元素的成分数据,通过聚类分析,可以较好地区分不同产地的铜矿料及其青铜产物。文章将这一方法具体应用于盘龙城商代遗址和鄂州出土青铜器的微量元素数据的分析,以考察其可行性和应用价值。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青铜模拟熔铸实验所得结论,亦可应用于盘龙城和鄂州青铜器铜矿料的区分,进一步验证了微量元素示踪古代青铜器铜矿料来源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P-AES 青铜器 铜矿料来源 亲铜元素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湖遗址绿松石产地初探 被引量:20
9
作者 冯敏 毛振伟 +1 位作者 潘伟斌 张仕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3年第3期9-12,共4页
为探索河南省贾湖遗址中绿松石的产地问题 ,通过对伴生岩石的岩相、物相分析以及对绿松石矿物的化学组成分析 ,对比研究了贾湖遗址与湖北、陕西、安徽等现代主要绿松石矿区的绿松石。结果表明 ,贾湖遗址的绿松石与上述现代绿松石矿存在... 为探索河南省贾湖遗址中绿松石的产地问题 ,通过对伴生岩石的岩相、物相分析以及对绿松石矿物的化学组成分析 ,对比研究了贾湖遗址与湖北、陕西、安徽等现代主要绿松石矿区的绿松石。结果表明 ,贾湖遗址的绿松石与上述现代绿松石矿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今后应重点研究河南省淅川县所产的绿松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松石 产地 贾湖遗址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晖墓壁画颜料的高分辨电镜和拉曼光谱分析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晓琪 王昌燧 +3 位作者 杨景龙 陈霖 冯健 史弥力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共4页
利用高分辨率电镜(HREM)和拉曼光谱等方法 ,对五代冯晖墓内壁画不同颜料的结构与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红色、黄色、黑色等矿物颜料保存都较为完好 ,未发生显著的变化 ,这为以后壁画保护方案的确立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证明 ,在... 利用高分辨率电镜(HREM)和拉曼光谱等方法 ,对五代冯晖墓内壁画不同颜料的结构与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红色、黄色、黑色等矿物颜料保存都较为完好 ,未发生显著的变化 ,这为以后壁画保护方案的确立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证明 ,在样品量极少的情况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电镜(HREM) 拉曼光谱 壁画 颜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千年前陶质建材的测试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乃胜 张敬国 +3 位作者 毛振伟 冯敏 胡耀武 王昌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年第2期13-20,共8页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表明 ,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 ,应该是距今 5 5 0 0年左右的凌家滩“红陶块”。考古学家推测其原料为粘土矿物 ,烧成温度约 80 0~ 10 0 0℃ ,且其物理性能与砖质建材较为接近 ,应为“砖的雏形” ,为此 ,本工作测试分析...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表明 ,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 ,应该是距今 5 5 0 0年左右的凌家滩“红陶块”。考古学家推测其原料为粘土矿物 ,烧成温度约 80 0~ 10 0 0℃ ,且其物理性能与砖质建材较为接近 ,应为“砖的雏形” ,为此 ,本工作测试分析了凌家滩“红陶块”的物相组成、烧成温度、吸水率与抗压强度 ,同时对比分析了明砖、汉砖、现代砖的物理性能 ,发现“红陶块”系粘土原料在 95 0℃以上温度烧制而成 ,其吸水率和抗压强度由外向内呈梯度变化 ,内层的抗压强度、吸水率接近于现代砖和汉砖 ,业已超过明砖样品 ,所有这些分析结果 ,皆支持考古学家关于凌家滩“红陶块”为砖的雏型的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陶块” 吸水率 应力 应变 XRD 差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繁昌窑青白瓷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冯敏 李广宁 +2 位作者 凌雪 徐繁 王昌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年第3期29-32,共4页
通过用电子显微镜 ,X射线衍射 ,电子探针等多种方法 ,初步分析研究了繁昌窑青白釉瓷片、匣钵及原料的结构与成分 ,得到如下结论 :1)繁昌窑青白瓷的釉层较薄 ,约为 0 .2mm ,常有开裂纹 ,颜色多为白中泛青。瓷片的透明度与釉中析晶层密切... 通过用电子显微镜 ,X射线衍射 ,电子探针等多种方法 ,初步分析研究了繁昌窑青白釉瓷片、匣钵及原料的结构与成分 ,得到如下结论 :1)繁昌窑青白瓷的釉层较薄 ,约为 0 .2mm ,常有开裂纹 ,颜色多为白中泛青。瓷片的透明度与釉中析晶层密切相关。 2 )柯家冲窑址附近的白色岩石不是瓷石矿料 ,不能单独用作制瓷原料。 3)匣钵外特殊釉层的形成与窑汗无关 ,可能是由匣钵转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昌窑 青白瓷 匣钵 瓷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检测参考样应用于古陶瓷XRF分析中的探讨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仕定 朱剑 +3 位作者 毛振伟 吴隽 汪邓民 王昌燧 《陶瓷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21-225,共5页
本文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XRF),利用自制的陶瓷检测参考样制作工作曲线,对江西吴城遗址出土的商代原始瓷残片胎中的主、次量元素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其结果与ICP-AES的结果颇为吻合。实践证明,使用该套陶瓷检测参考样检测的精密... 本文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XRF),利用自制的陶瓷检测参考样制作工作曲线,对江西吴城遗址出土的商代原始瓷残片胎中的主、次量元素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其结果与ICP-AES的结果颇为吻合。实践证明,使用该套陶瓷检测参考样检测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完全能满足古陶瓷样品成分分析的要求,可以用于古陶瓷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陶瓷 XRF X射线荧光光谱 元素含量 成分分析 准确度 精密度 证明 谱分析 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北方古白瓷釉化学组成的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凌雪 冯敏 +4 位作者 毛振伟 胡耀武 王昌燧 梁宝鎏 刘洪淼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46-750,共5页
利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法(EDXRFS)测定了我国北方的四个窑口———邢窑、定窑、巩窑和宜阳窑所烧制白瓷釉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和多元统计的方法,揭示出不同窑口化学组成的分区特征,并且发现宜阳窑的白瓷与我国北... 利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法(EDXRFS)测定了我国北方的四个窑口———邢窑、定窑、巩窑和宜阳窑所烧制白瓷釉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和多元统计的方法,揭示出不同窑口化学组成的分区特征,并且发现宜阳窑的白瓷与我国北方三个代表性白瓷窑口之一———巩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XRFS 白瓷釉 白瓷 宜阳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沿江地区部分出土青铜器的铜矿料来源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秦颍 王昌燧 +2 位作者 杨立新 汪景辉 张国茂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年第1期9-12,共4页
根据要想追溯青铜器铜矿料来源,必须先了解古铜矿及其冶炼金属产物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研究其输出方向这一思路,以前期提出的以较高含量的Se、Te、Ni(Co/Ni大多小于1)、Ag、Au等及相对低含量的Sb、Bi、Mo等作为安徽铜陵等地古铜矿... 根据要想追溯青铜器铜矿料来源,必须先了解古铜矿及其冶炼金属产物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研究其输出方向这一思路,以前期提出的以较高含量的Se、Te、Ni(Co/Ni大多小于1)、Ag、Au等及相对低含量的Sb、Bi、Mo等作为安徽铜陵等地古铜矿冶炼产物-铜锭产地的特征指示元素为综合判别标志,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对皖南沿江地区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进行多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样品Tc2007、Tc2005、fc12所用铜料不大可能来自铜陵地区,其余样品可能来自当地。鼎、(?)等大件样品可能在其它地区铸造后传入本地。研究结果说明,利用微量元素判断青铜器铜矿料来源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矿料来源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梁钱范的残留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施继龙 龚明 +2 位作者 邵磊 戴志强 王昌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年第3期7-12,共6页
为弄清镇江出土的萧梁钱范是铸造铜钱还是铁钱 ,或是两者兼铸。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及其配备的X射线能谱仪 (EDS) ,分析了出土的萧梁公式女钱范的残留物。钱范ZJ1的正、反面和胎的点扫描和面扫描分析结果表明 ,其应为铸造铜钱之范... 为弄清镇江出土的萧梁钱范是铸造铜钱还是铁钱 ,或是两者兼铸。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及其配备的X射线能谱仪 (EDS) ,分析了出土的萧梁公式女钱范的残留物。钱范ZJ1的正、反面和胎的点扫描和面扫描分析结果表明 ,其应为铸造铜钱之范。而钱范ZJ2剖面的线扫描分析指出 ,其铜含量从正、反表面向胎的内部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布 ,从而进一步验证了这些钱范铸造的是铜钱 ,而不是铁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梁钱范 残留物 SEM-EDS 铜钱 铁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绵阳出土的西汉饱水漆木器的前期保护工作 被引量:6
17
作者 金普军 赵树中 +1 位作者 吕春林 杨伟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年第1期39-42,共4页
为保护四川绵阳出土的西汉饱水漆木器,使用脱水定型法对20件文物进行了保护。选用甲醇脱水,十八烷醇加固定型的方法,继而作旧,封护。结果表明,经保护处理的文物,其弦向平均收缩率为8%左右,径向平均收缩率为1%左右,说明保护处理是成功... 为保护四川绵阳出土的西汉饱水漆木器,使用脱水定型法对20件文物进行了保护。选用甲醇脱水,十八烷醇加固定型的方法,继而作旧,封护。结果表明,经保护处理的文物,其弦向平均收缩率为8%左右,径向平均收缩率为1%左右,说明保护处理是成功的。实验说明,甲醇一十八烷醇脱水定型法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阳 漆木器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低岭头窑青瓷与传统越窑青瓷和汝瓷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守梅 毛振伟 +4 位作者 冯敏 朱剑 王昌燧 沈岳明 张仕定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1-94,共4页
关键词 越窑青瓷 汝瓷 传统 南宋 技术发展 陶瓷工艺 北宋时期 东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山遗址陶器导热性能初探
19
作者 温睿 胡芃 +4 位作者 赵晓军 刘歆益 毛振伟 陈则韶 王昌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43-646,共4页
用瞬态热丝法对西山遗址出土的泥质陶和搀砂陶进行了导热系数测试 .结果表明 ,搀砂陶的导热系数明显高于泥质陶 ,并且同种陶片内部的导热系数相差较小 .从而说明其时的制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制陶工艺稳定并且古人已经有意识的根据陶器... 用瞬态热丝法对西山遗址出土的泥质陶和搀砂陶进行了导热系数测试 .结果表明 ,搀砂陶的导热系数明显高于泥质陶 ,并且同种陶片内部的导热系数相差较小 .从而说明其时的制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制陶工艺稳定并且古人已经有意识的根据陶器的不同用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山遗址 陶器 导热系数 瞬态热丝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