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量子信息科技在中国的发展——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丁兆君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4-404,共11页
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当今最前沿的学术领域之一。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潘建伟、杜江峰等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抓住机遇,参与国际竞争,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论述了量子信息科技在中国... 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当今最前沿的学术领域之一。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潘建伟、杜江峰等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抓住机遇,参与国际竞争,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论述了量子信息科技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从国家、单位、个人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中国量子信息科技之所以能快速起步并获得蓬勃发展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信息 郭光灿 潘建伟 杜江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教联结:中国科学院理学研究生教育的恢复与探索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安轶 林思纯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7,共8页
中国科学院是改革开放初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开拓者。1977年中国科学院在率先请示恢复招收研究生的同时先行开展了包括建立全国首个研究生院等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探索。事实上,这种率先恢复是作为基础科学“火车头”的中国科学院敏锐把握... 中国科学院是改革开放初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开拓者。1977年中国科学院在率先请示恢复招收研究生的同时先行开展了包括建立全国首个研究生院等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探索。事实上,这种率先恢复是作为基础科学“火车头”的中国科学院敏锐把握国家基础科学发展需求的体现,更是为了解决院里基础科学人才梯队断层问题而采取的“紧急措施”。基于历史文献的研究还表明,中国科学院在研究生制度重建过程中通过研究生院集中师资教学、开设研究生班汇聚专家教学、依托分院集合教学资源、联合院属大学教学力量等方式扩充自身的教育职能,充分发挥研究所的科研优势以科研课题带动学生培养,借鉴国际前沿经验探索出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的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我国走向科研化的理学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模式示范,加速了高层次基础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理学研究生 基础科学 科研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陶瓷科技考古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3
作者 王安轶 刘霁樟 范安川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0-335,共16页
1928年,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成立。在所长周仁的带领下,该所将陶瓷业作为最早谋划开展研究的工业领域之一,旨在尝试以实验室和试验场相结合的工业实验室模式,用科学的方法改良中国经验制瓷传统。文章借助新史料,通过考察该所对南宋官... 1928年,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成立。在所长周仁的带领下,该所将陶瓷业作为最早谋划开展研究的工业领域之一,旨在尝试以实验室和试验场相结合的工业实验室模式,用科学的方法改良中国经验制瓷传统。文章借助新史料,通过考察该所对南宋官窑古瓷的发掘和工艺总结、全国瓷土原料调查分析、古瓷釉料分析和仿制等工作,分析该所尝试改良陶瓷工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发现,工程研究所将科学分析实验的设计视为古陶瓷研究的基础,运用包括化学成分分析、物理性质分析等方法为改良中国陶瓷工业提供科学依据,并由此形成了中国陶瓷科技考古方法的早期实践。虽然工程研究所在其早期发展的十年间未能彻底实现改良传统陶瓷工业的目标,但其对古陶瓷理化研究的尝试,无疑为中国传统考古工作带来了新方法,推动了现代陶瓷科技考古研究的发展,使之成为中国古陶瓷考古与科技研究的先行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研究院 工程研究所 陶瓷 科技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史研究应文献与实证并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秉伦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9-422,共4页
古代留下极为丰富的文献史料,其中含有大量的科技内容和相关信息,只有掌握了科技文献史料的分析方法,才能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不足,解决许多单纯由文献资料研究所难以解决的问... 古代留下极为丰富的文献史料,其中含有大量的科技内容和相关信息,只有掌握了科技文献史料的分析方法,才能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不足,解决许多单纯由文献资料研究所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对古代的工艺技术细节有更准确的理解,避免许多历史文献记载不详而导致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史 文献史料 实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的科技政策分析与现实借鉴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泽艺 张志辉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3-179,共7页
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PSAC)以其独特的运行机制、职能属性和政策成就,成为美国冷战时期科技政策史中的线索机构。本文对PSAC主导的科技政策以科学技术、科学伦理、科学价值三个维度进行成就评估,同时对PSAC的双重职能属性做政策价值... 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PSAC)以其独特的运行机制、职能属性和政策成就,成为美国冷战时期科技政策史中的线索机构。本文对PSAC主导的科技政策以科学技术、科学伦理、科学价值三个维度进行成就评估,同时对PSAC的双重职能属性做政策价值取向的深入分析。时至今日,PSAC提供的科技政策咨询仍然具有现实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PSAC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若干结论,对当今中国科学咨询机构的建制提出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 科技政策 现实借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琼中水会所城遗址看明代官田、民田种植制度——以植物考古为视角
6
作者 李魏同欣 田玮馨 +2 位作者 何国俊 贾世杰 罗武宏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1,共9页
明代土地制度,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炭化植物遗存、植硅体和孢粉分析方法,对琼中水会所城遗址官田、民田遗迹土壤样品进行研究,揭示了官田、民田在明代的农作物种类、种植强度和田间管理方式,认为官田、民田在水会所城... 明代土地制度,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炭化植物遗存、植硅体和孢粉分析方法,对琼中水会所城遗址官田、民田遗迹土壤样品进行研究,揭示了官田、民田在明代的农作物种类、种植强度和田间管理方式,认为官田、民田在水会所城建立前属于疏林湿地景观,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和黍。明代耕作层中,水稻植硅体浓度显著增加,表明农业活动增强,尤其是水稻种植的扩张。官田与民田在水稻种植强度和田间管理上存在差异,民田的水稻种植强度高于官田,而官田的田间管理较为粗放。此外,敏感型与固定型植硅体比例(S/F值)的差异表明官田可能长时间处于湿润状态,民田则显示出更为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本研究结果为理解明代海南土地种植制度提供了微观视角和科学依据,对海南卫所制度和古代城址发展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会所城遗址 种植制度 植物考古 卫所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碰撞与响应:中国气候区划的初步发展(1929—1966)
7
作者 郭庆 付邦红 《自然科学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6,共15页
气候区划不仅是气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也对指导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新史料,考察了中国气候区划在初步发展阶段的历史进程,重点关注对外来理论的吸收与改进、中苏亚热带北界之争,以及农业气候区划原则的生成逻辑。研究... 气候区划不仅是气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也对指导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新史料,考察了中国气候区划在初步发展阶段的历史进程,重点关注对外来理论的吸收与改进、中苏亚热带北界之争,以及农业气候区划原则的生成逻辑。研究表明,中国学者对国际区划理论并非简单因袭,而是结合中国气候特征,不断改进并突破外来理论的束缚。其中,中苏关于亚热带北界的争论是重要节点。中国学者成功论证了秦岭—淮河线作为亚热带北界的合理性,这一事件是中国气候学自主性确立的里程碑。此外,在这一时期,农业服务导向贯穿学科发展全过程,气候学家构建了统一又灵活的气候区划原则,也使气候区划成为连接科学理论与民间智慧的重要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竺可桢 气候区划 本土化 中苏科学交流 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首台万兆瓦可调谐新型钕玻璃激光装置(华光装置)研制史
8
作者 林心月 王龙 刘锐 《量子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434,共10页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强激光物理实验室研究人员克服了理论、技术和经费上的种种困难,成功研制出国际首台万兆瓦级可调谐新型钕玻璃激光装置(华光装置),于1989年11月25日稳定输出激光并通过鉴定。华光装置的研制成功,为激光与...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强激光物理实验室研究人员克服了理论、技术和经费上的种种困难,成功研制出国际首台万兆瓦级可调谐新型钕玻璃激光装置(华光装置),于1989年11月25日稳定输出激光并通过鉴定。华光装置的研制成功,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水平激光技术人才。本文梳理了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结合对参与华光装置研制的主要实验人员的访谈资料,系统回顾了该激光装置研制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并对该装置研制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史 万兆瓦钕玻璃激光器 华光装置 研制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科学技术在古陶瓷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龚钰轩 李谦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55,共7页
随着古陶瓷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传统研究手段难以满足科研者的需求。因此,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古陶瓷进行科学化研究已然成为常态。统计了国内从2015年至2019年间发表的古陶瓷科技研究论文。总结归纳现代科学技术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概... 随着古陶瓷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传统研究手段难以满足科研者的需求。因此,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古陶瓷进行科学化研究已然成为常态。统计了国内从2015年至2019年间发表的古陶瓷科技研究论文。总结归纳现代科学技术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概况,结果显示在古陶瓷研究中常用到的科技手段主要有X-射线衍射分析(XRD)、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EDXRF)、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穆斯堡尔谱仪分析、热膨胀分析、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S)、拉曼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CT)、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热释光分析、质子激发X荧光光谱分析法(PIXE)等。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古陶瓷年代的测定;2、古陶瓷胎釉成分、烧制工艺、真伪鉴定及产地溯源研究;3、古陶瓷病害机理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总结我国近五年内古陶瓷科技研究在陶瓷辨伪方面不足、地域分布上不平衡、研究手段单一及缺少国际视野等问题。提出既要引用新技术和方法,又要进一步加强对新技术的研发,特别是无损分析技术;其次,扩宽研究视野及思路,积极申请古陶瓷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同时加强国际间的研究与交流合作的展望;最后,有望集各单位已有研究成果编撰一本关于古陶瓷科技分析手段的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手段 古陶瓷 年代测定 胎釉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汤家墩遗址冶炼遗物的科技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魏国锋 高顺利 +1 位作者 秦颍 王乐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29-932,共4页
采用X射线荧光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现代检测手段对汤家墩遗址的炉壁、炉渣及炉渣中的金属颗粒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汤家墩古铜冶炼技术。结果表明:汤家墩遗址的炉壁为冶炼炉炉壁,炉渣为... 采用X射线荧光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现代检测手段对汤家墩遗址的炉壁、炉渣及炉渣中的金属颗粒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汤家墩古铜冶炼技术。结果表明:汤家墩遗址的炉壁为冶炼炉炉壁,炉渣为还原渣;根据铜颗粒中As,Ag,Sb,Bi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可以计算出汤家墩遗址炼渣中的铜颗粒来自于硫化铜矿的概率高达87.87%以上,从而表明汤家墩是采用"硫化铜—铜"的冶铜工艺进行冶炼的早期青铜文化遗址。这一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枞阳地区青铜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而且对于探究枞庐地区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与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壁 炉渣 冶炼技术 硫化铜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南陵地区古铜矿冶遗址炉渣的科技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魏国锋 郑晓平 +4 位作者 秦颍 张爱冰 方青 王东明 崔彪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629-3636,共8页
安徽铜陵、南陵地区铜矿资源丰富,古代矿冶遗址数量众多,最早可追溯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各遗址遍地分布的炉渣、炉壁等矿冶遗物,为研究中国早期的铜矿冶炼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本工作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X射线荧光分析(XRF)... 安徽铜陵、南陵地区铜矿资源丰富,古代矿冶遗址数量众多,最早可追溯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各遗址遍地分布的炉渣、炉壁等矿冶遗物,为研究中国早期的铜矿冶炼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本工作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X射线荧光分析(XRF)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安徽铜陵、南陵地区古铜矿冶遗址的炉渣样品进行检测分析,以了解该地区早期的铜矿冶炼技术。XRD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炉渣样品的物相以铁橄榄石、辉石、钙铁辉石为主,伴有石英、方石英、磁铁矿等矿物,符合炼铜渣的物相特征。根据炉渣的SiO2,CaO和Fe2O3的含量,可将51个炉渣样品分为三大类:Ⅰ类炉渣、Ⅱ类炉渣和Ⅲ类炉渣。其中,Ⅰ类炉渣钙、硅、铁含量较高,其CaO含量远高于Ⅱ类和Ⅲ类炉渣,为铁硅钙系。相较而言,Ⅱ类炉渣为高铁系,其Fe2O3含量明显高于Ⅰ类和Ⅲ类炉渣;Ⅲ类炉渣为高硅系,其SiO2含量较高,钙、铁含量较低。所有炉渣样品的铁含量均高于普通熔炼渣,结合其物相分析结果,可推测全部炉渣为冶炼渣。Ⅰ类、Ⅱ类炉渣的Ca和Fe含量呈现很强的负相关性,且波动范围很大,显示二者的含量并非人工调控,更可能是来自矿石中的天然成分。据此可以推测,本地区的早期工匠可能尚未认识到含钙和含铁助熔剂的作用,没有掌握不同类型铜矿石的配矿技术。SEM-EDS的分析结果表明,炉渣中的金属颗粒夹杂以冰铜、红铜和砷铜为主,表明该地区同时存在红铜和砷铜的冶炼活动。不同品位的冰铜颗粒大多来自不同遗址,尚没有在同一遗址发现较多品位依次升高的冰铜颗粒,因而难以确认冰铜熔炼环节的存在,不能证明上述遗址是否已采用了“硫化铜矿-冰铜-铜”的冶炼技术。所发现的冰铜颗粒,可能是采用硫化铜矿死焙烧工艺或混合矿原料冶炼的结果。铜陵夏家墩遗址炉渣中砷铜颗粒的存在,表明该地区早至西周时期,很可能已掌握了采用共熔还原法冶炼砷铜的技术。相关研究结果,对探讨砷铜技术的起源和传播,以及中国早期冶金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组织状况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冶遗址 炉渣 冶炼技术 铜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走向 被引量:13
12
作者 谢治国 胡化凯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7-140,共4页
冷战后美国政府的科技政策正在逐步离开原来的以国防科研为主,同时兼顾民用科技“副产品”的两用模式,而向以提高经济竞争力为直接目的的科技政策方向发展。
关键词 冷战 美国 科技政策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金衢盆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上山文化陶器科技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玉璋 张茂林 +2 位作者 蒋乐平 李为亚 张居中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62,共7页
金衢盆地位于浙江中西部钱塘江流域,是上山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域。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对盆地内5处遗址出土上山文化(11000-9000 BP)陶器的化学组成、岩相、烧成温度和吸水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样品胎体具有南方陶器共有的“高硅低铝... 金衢盆地位于浙江中西部钱塘江流域,是上山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域。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对盆地内5处遗址出土上山文化(11000-9000 BP)陶器的化学组成、岩相、烧成温度和吸水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样品胎体具有南方陶器共有的“高硅低铝”的特征,且P元素含量较高,但不同遗址样品中熔剂氧化物的含量有明显差异,综合岩相分析结果,推测上述5处遗址制陶原料为普通易熔黏土且胎体中羼杂了大量植物茎叶等有机质,胎料物质来源为当地广泛存在的河湖相沉积岩、少量火山岩地层风化产物以及第四纪红土。陶器烧成温度普遍在800~900℃,高于同时期南北方多数遗址,胎体吸水率较高,多在10%~20%之间,这一现象应与陶胎夹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衢盆地 上山文化 陶器 制陶原料 烧成温度 吸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而不立欲速不达——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开展的科学批判活动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化凯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9-208,共30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中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等“资产阶级思想”的活动,并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50年代末期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了三次批判高潮。其间尽管中共中央采...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中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等“资产阶级思想”的活动,并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50年代末期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了三次批判高潮。其间尽管中共中央采取过一些措施对之进行制止,但由于一些特殊因素的干扰,使得效果有限,批判活动仍然一再出现回潮。三次批判高潮的出现,既有不同的直接的社会原因,也有共同的潜在的历史原因。批判者认为,只有清除科学中的“资产阶级思想”,才能使其快速发展。但事与愿违,所谓的科学批判不但没有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反而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20世纪50至70年代 自然科学 资产阶级思想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初期青年工人文化技术补习工作探析——以上海小三线为中心 被引量:1
15
作者 石云里 鲁小凡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8,共10页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开展青年工人文化技术补习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上海市积极响应,在上海小三线企业中采用多元化的工作模式,开展了以政治学习为基础、文化和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经济基础知...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开展青年工人文化技术补习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上海市积极响应,在上海小三线企业中采用多元化的工作模式,开展了以政治学习为基础、文化和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经济基础知识为辅助的文化技术补习工作。虽在开展此项工作过程中存在保障措施不足、法治教育薄弱和新老职工待遇没有平衡好等问题,但也提高了上海小三线青年工人的学历层次,提升了小三线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为区域工业化进程提供了人才支撑。此项工作既总结了前期职工教育的不足,也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上海小三线 青年工人 文化技术补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FT-IR、Py-GC/MS和THM-Py-GC/MS微损分析技术探索油画文物复杂的有机基质组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欣雨 赵丹丹 +3 位作者 佘媛 郝锌颖 颜宇 陈静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4,共11页
近现代油画有机基质组分复杂、难辨,其分析鉴定是当今文物保护科技研究的难点之一。利用微损分析技术研究油画文物复杂的基质结构、材料和技法,可以阐明油画特定层的性质和状况,对于专业保护人员制定修复决策至关重要——这对选择正确... 近现代油画有机基质组分复杂、难辨,其分析鉴定是当今文物保护科技研究的难点之一。利用微损分析技术研究油画文物复杂的基质结构、材料和技法,可以阐明油画特定层的性质和状况,对于专业保护人员制定修复决策至关重要——这对选择正确修复技术非常有用,关系到修复后油画的安全状态,因此已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和热辅助水解甲基化-裂解气相色谱-质谱(THM-Py-GC/MS)等微损分析技术对一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油画《德涅泊尔河的秋天》进行科技分析。研究发现,综合运用这些微损分析技术可以有效识别油画用的胶结介质和其中添加剂的种类,最大限度、准确、完整地提取样品中所蕴含的信息。结果表明,该油画的有机胶结材料为聚乙烯醋酸酯类材料和亚麻籽油,同时聚乙烯醋酸酯类材料中使用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作为增塑剂。裂解产物中不含光油树脂类成分,说明画作下部的光亮层并非作者有意上的光油层。此外,油画部分区域还添加了蜂蜡作为改性材料,起到增加颜料稠度、可塑性和减弱光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画 有机组成 胶结材料 红外光谱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热辅助水解甲基化-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化热重分析技术对宣纸热分解形态的研究
17
作者 谭静 韩媛 +5 位作者 付小航 卢郁静 朱玥玮 狄雨萌 陈彪 丁延伟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69,共8页
为研究宣纸形态在受热过程中的实时变化特征,使用高清摄像系统原位记录宣纸样品在氮气和空气中热分解的图像序列,并结合红外光谱测试宣纸在不同温度时对应的结构状态以分析相关热解过程。结果表明,宣纸在氮气热分解中颜色逐渐变黑,直径... 为研究宣纸形态在受热过程中的实时变化特征,使用高清摄像系统原位记录宣纸样品在氮气和空气中热分解的图像序列,并结合红外光谱测试宣纸在不同温度时对应的结构状态以分析相关热解过程。结果表明,宣纸在氮气热分解中颜色逐渐变黑,直径尺寸随着温度增加而减小,这与宣纸纤维逐渐降解炭化有关;在空气热分解中,宣纸颜色出现先黑后白的现象,是由炭化物在空气中氧化分解引起。亮度变化率(ΔL)和收缩率(Δd)可量化宣纸形态在热分解过程中的变化程度,其亮度约在150℃后逐渐降低,在氮气热分解中最终下降62.2%,尺寸收缩25.0%;在空气热分解中,宣纸的亮度下降63.2%后开始回升最终高于初始亮度,其尺寸收缩了50%。宣纸的颜色变化与内部纤维的热分解程度密切相关,将ΔL与热解转化率(α)进行回归分析,两者存在指数量化关系。基于所得指数模型,可根据宣纸的ΔL计算α值,进一步无损评估宣纸老化后其内部纤维组分的降解情况,为珍贵纸张的老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纸 热分解 形态可视化 量化分析 老化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十三届国际东亚科学史大会在合肥召开
18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1-503,共3页
7月25日上午,来自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八十余名代表齐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水上报告厅,参加第十三届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大会的开幕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长飞副校长代表学校到会致辞,国际科学技术史联合会主席刘钝、国际东亚... 7月25日上午,来自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八十余名代表齐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水上报告厅,参加第十三届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大会的开幕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长飞副校长代表学校到会致辞,国际科学技术史联合会主席刘钝、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主席文树德(Paul U.Unschu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史 国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东亚 合肥 科学技术史 医学史 报告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在考古中应用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21
19
作者 朱剑 毛振伟 张仕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41-2345,共5页
叙述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在文物的鉴定、断代、产地及其矿料来源分析、制作工艺和保护等考古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指出目前研究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并展望了XRF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意在提请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和考古工... 叙述了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在文物的鉴定、断代、产地及其矿料来源分析、制作工艺和保护等考古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指出目前研究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并展望了XRF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意在提请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和考古工作者的注意,共同推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向纵深发展,为我国的考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荧光光谱 科技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麇地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与金相组织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罗武干 秦颍 +1 位作者 黄凤春 王昌燧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9-338,共10页
利用金相显微镜、XRF等方法分析了郧县五峰乡乔家院墓群出土部分青铜器样品。此批青铜器合金配比中,容器的含锡量比兵器低;而工具、兵器的含铅量要低于容器。对强度、硬度要求较高的样品(如剑等),合金配制中几乎不加铅,而加入较高的锡;... 利用金相显微镜、XRF等方法分析了郧县五峰乡乔家院墓群出土部分青铜器样品。此批青铜器合金配比中,容器的含锡量比兵器低;而工具、兵器的含铅量要低于容器。对强度、硬度要求较高的样品(如剑等),合金配制中几乎不加铅,而加入较高的锡;对需要进行锻打成形的样品则严格采用低铅用量,适度控制锡含量。同时,对含锡量中等的青铜削刀(Sn 12.83%),古代工匠将热处理、冷加工等加工工艺与合金配比结合起来,制成了性能更为优良的工具。另外,XRF分析指出,12件铸造成型的青铜容器均具有非常高的铅含量。分析表明,古麇地出土青铜器的合金技术较高,此时对合金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麇地 青铜器 合金工艺 乔家院墓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