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遗传有限单元反演法研究东亚部分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力源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
作者 安美建 石耀霖 李方全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25-231,共7页
利用遗传有限单元反演法对东亚部分地区构造应力场进行二维平面应力模型拟合反演运算,得到了影响该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分布的边界作用力相对值和方向.其中,陆陆碰撞边界的挤压作用力最强;洋壳俯冲边界的挤压边界力较弱;活动边缘海... 利用遗传有限单元反演法对东亚部分地区构造应力场进行二维平面应力模型拟合反演运算,得到了影响该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分布的边界作用力相对值和方向.其中,陆陆碰撞边界的挤压作用力最强;洋壳俯冲边界的挤压边界力较弱;活动边缘海盆地存在拉张边界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动态遗传算法 板块边界 挤压作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低频电磁辐射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郭自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1期261-268,共8页
大震前1至数小时内观测到的低频电磁辐射现象,由于它与地震前兆有关而引起人们的兴趣,为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物理机制,曾进行了大量观测和实验工作.本文概述观测和实验研究结果,并对已提出的几种理论机制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地震前兆 电磁辐射 地震电磁效应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观测应力场应力取向数据的加权统计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魏东平 左如斌 濑野徹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0-56,共7页
论文将全球划分成一系列的 5°× 5°基本单元 ,通过对世界应力图计划中的全球应力指标数据进行加权系数法统计分析 ,计算了全球应力场在尺度为 5 0 0km左右的平均应力取向 ;用Rayleigh检验检验了应力取向是否为随机分布 ;... 论文将全球划分成一系列的 5°× 5°基本单元 ,通过对世界应力图计划中的全球应力指标数据进行加权系数法统计分析 ,计算了全球应力场在尺度为 5 0 0km左右的平均应力取向 ;用Rayleigh检验检验了应力取向是否为随机分布 ;讨论了应力取向的统计分析和检验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 :考虑了加权系数情况下的有关统计结果相对比较符合实际 ,它提高了高质量数据在统计分析中的作用 ,并降低了观测数据呈随机分布特征的可能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应力图计划 应力取向 加权统计分析 统计检验 加权系数 全球应力场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波频散反演地球内部构造的遗传算法 被引量:92
4
作者 石耀霖 金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介绍了一种新的算法——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及其在地震面波反演地球内部构造中的应用,指出了使用遗传算法的注意事项.提出了通过对初步搜索结果参数分布直方图进行分析,从而修改和缩小进一步搜索的范围,逐步搜索以提高搜索... 介绍了一种新的算法——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及其在地震面波反演地球内部构造中的应用,指出了使用遗传算法的注意事项.提出了通过对初步搜索结果参数分布直方图进行分析,从而修改和缩小进一步搜索的范围,逐步搜索以提高搜索效率的方法.并对3层含低速层的理论模型和青藏高原的实际频散资料进行遗传算法反演,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讨论了遗传算法在其他地震学问题中进一步应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地球物理反演 面波频散 地球内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破裂中多裂纹辐射模型 被引量:4
5
作者 郭子祺 郭自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72-177,共6页
以往有关岩石破裂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EM)理论均建立在单裂纹模型之上,但实验表明,岩石破裂中存在着多裂纹同步扩展的现象,因而存在多裂纹同步扩展产生的电磁辐射。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多裂纹同步扩展的简化辐射模型,计算了电磁辐射... 以往有关岩石破裂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EM)理论均建立在单裂纹模型之上,但实验表明,岩石破裂中存在着多裂纹同步扩展的现象,因而存在多裂纹同步扩展产生的电磁辐射。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多裂纹同步扩展的简化辐射模型,计算了电磁辐射场的特性。结果表明,这种电磁辐射比单裂纹辐射场强振幅大N倍和具有更强的方向性,用实验测量值与该模型的计算值进行了比较,二者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破裂 电磁辐射 多裂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俯冲板块边界变形分配的力学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石耀霖 王其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06-612,共7页
本文研究斜俯冲板块边界由俯冲的逆掩断层和平行于火山弧的走滑断层所切割出的岩石层窄条的宏观力学状态.分析计算表明,当断层强度小而构造压应力大时,海沟处板块俯冲形成的逆掩断层地震滑动方向与斜收敛板块运动方向将不一致,震源... 本文研究斜俯冲板块边界由俯冲的逆掩断层和平行于火山弧的走滑断层所切割出的岩石层窄条的宏观力学状态.分析计算表明,当断层强度小而构造压应力大时,海沟处板块俯冲形成的逆掩断层地震滑动方向与斜收敛板块运动方向将不一致,震源机制反映的主压应力和断层错动方向变得近乎垂直于海沟;板块间的强耦合和大陆板块边缘软弱带的存在为窄条滑动提供了有利条件.给定俯冲倾角和震源机制滑动角的观测值,可以计算逆掩和走滑断层上的有效摩擦系数.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断层上的有效摩擦系数一般都不大于0.2,反映或存在着高孔隙水压,或存在断层泥之类弱物质,或两者兼而有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俯冲 板块边界 变形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构造热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7
作者 石耀霖 朱元清 沈显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710-720,共11页
从构造热演化的角度研究了青藏高原的形成模式,对形成机制中的两种主要假说:双地壳模型和叠瓦状模型进行了热模拟.在模拟时考虑了逆冲断层、均衡地壳抬升和沉积覆盖层对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地壳模型的热演化结果和实际观测资料明... 从构造热演化的角度研究了青藏高原的形成模式,对形成机制中的两种主要假说:双地壳模型和叠瓦状模型进行了热模拟.在模拟时考虑了逆冲断层、均衡地壳抬升和沉积覆盖层对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地壳模型的热演化结果和实际观测资料明显不符;叠瓦状模型的结果在藏南地区能够较好地符合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和解释地质构造运动.除较高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外,断层的摩擦剪切热和沉积盖层热折射伴随地体的抬升侵蚀是喜马拉雅两条花岗岩带和反转的高温变质岩带的主要成因,并和现今上地壳水热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构造 热演化 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