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XPs/SGRs:strange stars with crusts?
1
作者 Guojun Qiao Lunhua Shang +5 位作者 Renxin Xu Kejia Lee Yongquan Xue Qijun Zhi Jiguang Lu Juntao Bai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1,I0001,共13页
The emission of anomalous X-ray pulsars(AXPs)and soft gamma-ray repeaters(SGRs)is believed to be powered by the dissipation of their strong magnetic fields,which coined the name“magnetar”.By combining timing and ene... The emission of anomalous X-ray pulsars(AXPs)and soft gamma-ray repeaters(SGRs)is believed to be powered by the dissipation of their strong magnetic fields,which coined the name“magnetar”.By combining timing and energy observational results,the magnetar model can be easily appreciated.From a timing perspective,the magnetic field strengths of AXPs and SGRs,which are calculated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dipole radiation,are extremely strong.From an energy perspective,the X-ray/soft gamma-ray luminosities of AXPs and SGRs are larger than their rotational energy loss rates(i.e.,L_(x>E_(rot)).It is thus reasonable to assume that the high-energy radiation comes from magnetic energy decay,and the magnetar model has been extensively discussed(or accepted).However,we argue that:(ⅰ)Calculating magnetic fields by assuming that rotational energy loss is dominated by dipole radiation(i.e.,E_(rot)■E_(μ))may be controversial,and we suggest that the energies carried by outflowing particles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ⅱ)The fact that X-ray luminosity is greater than the rotational energy loss rate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the emission energy comes from the magnetic field decaying,which requires further observational testing.Furthermore,some observational facts conflict with the“magnetar”model,such as observations of anti-magnetars,high magnetic field pulsars,and radio and X-ray observations of AXPs/SGRs.Therefore,we propose a crusted strange star model as an alternative,which can explain many more observational facts of AXPs/SG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LSARS anomalous X-ray pulsars soft gamma-ray repeaters MAGNETARS strange sta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 joint analysing XMM-NuSTAR spectra of active galactic nuclei
2
作者 Jialai Kang Junxian Wan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33,18,I0002,共17页
A recently released XMM-Newton note revealed a significant calibration issue between nuclea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 array(NuSTAR)and XMM-Newton European Photon Imaging Camera(EPIC)and provided an empirical correction... A recently released XMM-Newton note revealed a significant calibration issue between nuclea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 array(NuSTAR)and XMM-Newton European Photon Imaging Camera(EPIC)and provided an empirical correction to the EPIC effective area.To quantify the bias caused by the calibration issue in the joint analysis of XMM-NuSTAR spectra and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rrection,in this work,we perform joint-fitting of the NuSTAR and EPIC-pn spectra for a large sample of 104 observation pairs of 44 X-ray bright active galactic nuclei(AGN).The spectra were extracted after requiring perfect simultaneity between the XMM-Newton and NuSTAR exposures(merging good time intervals(GTIs)from two missions)to avoid bias due to the rapid spectral variability of the AGN.Before the correction,the EPIC-pn spectra are systematically hard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NuSTAR spectra by■subsequently yielding significantly underestimated cutoff energy E_(cut)and the strength of reflection component R when performing joint-fitting.We confirm that the correction is highly effective and can commendably erase the discrepancy in best-fitΓ,E_(cut),and R.We thus urge the community to apply the correction when joint-fitting XMM-NuSTAR spectra,but note that the correction is limited to 3–12 keV and therefore not applicable when the soft X-ray band data are included.Besides,we show that as merging GTIs from two missions would cause severe loss of NuSTAR net exposure time,in many cases,joint-fitting yields no advantage compared with utilizing NuSTAR data alone.Finally,We present a technical note on filtering periods of high background flares for XMM-Newton EPIC-pn exposures in the small window(SW)m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galactic nuclei X-ray spectroscopy XMM-NEWTON NuSTAR cross-calibration iss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与早期宇宙结构形成 被引量:10
3
作者 龚雪飞 徐生年 +19 位作者 袁业飞 白姗 边星 曹周键 陈葛锐 董鹏 高天舒 高伟 黄双林 李玉龙 刘影 罗子人 邵明学 孙宝三 唐文林 于品 徐鹏 臧云龙 张海鹏 刘润球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83,共25页
空间引力波探测是研究宇宙早期恒星演化和星系形成、黑洞和星系的共同成长等天文学和宇宙学重大问题的一条重要可能途径。经过两期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空间科学预研究课题的开展,通过权衡技术的可行性与科学的前瞻性,选择以高红移开始的... 空间引力波探测是研究宇宙早期恒星演化和星系形成、黑洞和星系的共同成长等天文学和宇宙学重大问题的一条重要可能途径。经过两期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空间科学预研究课题的开展,通过权衡技术的可行性与科学的前瞻性,选择以高红移开始的中至大质量双黑洞并合系统、星团等稠密动力学环境中涉及中等质量黑洞的双黑洞引力波波源为主要科学目标,给出了我国毫赫兹至赫兹频段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计划的初步设计。以该任务设计建议为依据,简要介绍空间引力波探测及其作为一种新的天文观测手段的科学内涵,以及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设计的科学目标和探测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波 冷暗物质等级结构形成模型 中等质量黑洞 双黑洞并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力波与引力波源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文 张星 +19 位作者 刘小金 张杨 王运永 张帆 肇宇航 郭越凡 陈奕康 艾舜柯 朱宗宏 WANG Xiao-ge LEBIGOT Eric 都志辉 曹军威 钱进 殷聪 王建波 BLAIR David JU Li ZHAO Chun-nong WEN Lin-qing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6-344,共29页
引力波爆发事件GW150914的发现,标志着引力波天文学时代的到来,它为人类打开了全新的窗口来研究强引力场、极致密天体、极高能过程、极早期宇宙等极端物理过程和现象。介绍广义相对论中引力波的基本性质、观测效应以及主要的产生机制。... 引力波爆发事件GW150914的发现,标志着引力波天文学时代的到来,它为人类打开了全新的窗口来研究强引力场、极致密天体、极高能过程、极早期宇宙等极端物理过程和现象。介绍广义相对论中引力波的基本性质、观测效应以及主要的产生机制。并着重介绍宇宙中的几类比较重要的引力波源的主要性质、探测方法,以及探测现状和未来展望。具体包括:旋转的中子星、稳定的双星系统等连续的引力波源,超新星爆发、双星并合等爆发式的引力波源,以及天体物理过程和宇宙暴胀产生的随机引力波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波 中子星 致密双星 超新星 暴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AKARI/FIS观测到的长寿命原行星盘
5
作者 刘琼 刘尧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3-129,共7页
基于日本红外卫星AKARI/FIS的年轻恒星体样本,通过匹配Hipparcos(High Precision Parallax Collecting Satellite)的数据库共计得到21个太阳系附近的年轻恒星体,可靠性为90%.恒星的光谱类型从B型到M型星.利用Hipparcos精确的三角视差测... 基于日本红外卫星AKARI/FIS的年轻恒星体样本,通过匹配Hipparcos(High Precision Parallax Collecting Satellite)的数据库共计得到21个太阳系附近的年轻恒星体,可靠性为90%.恒星的光谱类型从B型到M型星.利用Hipparcos精确的三角视差测量,定出源在赫罗图位置分布,进而与理论的演化轨迹等时线比较估算恒星的年龄.结果发现样本中存在两个年龄大于10 Myr的年轻恒星体.光学至红外能谱分布表明这两个源是II型年轻恒星体,即有原行星盘.通过进一步的能谱拟合表明这两个源的年龄分别为(14.1±4.2)Myr和(16.8±4.4)Myr.长寿命原行星盘与行星形成关系紧密,是理想的原行星诞生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前主序星 原行星盘 三角视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式极地大气参数测量系统I.研制与试观测 被引量:4
6
作者 田启国 柴博 +4 位作者 吴晓庆 姜鹏 纪拓 金鑫淼 周宏岩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25-131,共7页
研制了移动式极地大气参数测量系统。采用温度脉动仪和三维超声风速计分别对大气湍流强度C2n进行测量。在合肥和上海两地进行了约500 h的仪器性能测试,结果显示仪器运行稳定、两种方法测得的C2n符合得很好。仪器将在2013/2014年度中国... 研制了移动式极地大气参数测量系统。采用温度脉动仪和三维超声风速计分别对大气湍流强度C2n进行测量。在合肥和上海两地进行了约500 h的仪器性能测试,结果显示仪器运行稳定、两种方法测得的C2n符合得很好。仪器将在2013/2014年度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泰山站建站期间首次对泰山站的C2n进行测量、越冬期间首次对中山站的C2n进行测量,并计划在2014/2015年度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对昆仑站的近地面大气湍流强度进行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脉动仪 三维超声风速计 大气湍流 台址参数 南极 昆仑站 泰山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J287双黑洞轨道计算:3.5阶后牛顿近似 被引量:1
7
作者 武曙光 张杨 付正文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5-196,共12页
大质量双黑洞OJ287是一个强引力辐射源.为了探测其引力波信号,需要知道波形,而这主要是由轨道运动所决定.为此,从广义相对论3.5阶后牛顿近似的运动方程出发对OJ287的轨道进行仔细研究,取大黑洞位置固定作为近似,给出了后牛顿近似下3.5... 大质量双黑洞OJ287是一个强引力辐射源.为了探测其引力波信号,需要知道波形,而这主要是由轨道运动所决定.为此,从广义相对论3.5阶后牛顿近似的运动方程出发对OJ287的轨道进行仔细研究,取大黑洞位置固定作为近似,给出了后牛顿近似下3.5阶的次黑洞轨道解,比他人2.5阶的工作高了一阶.次黑洞撞击吸积盘面到光学爆发存在时间延迟,这对于确定轨道参数有很大影响.利用径向距离与爆发时间关系的线性模型,对最近7次爆发时刻的观测值拟合,给出了更精确的OJ287双黑洞的轨道参数及其运动轨道.分析了计算结果,研究运动特征,并且发现了两个新性质:次黑洞进动在初期增加,在晚期接近并和时,进动达到最大值,然后减小并越过0而趋于负值.尚不能确定晚期的这个行为是否由3.5阶近似不够准确所造成.运动方程中耗散性的辐射项,后牛顿2.5阶和3.5阶的系数具有相反的符号.这意味着3.5阶项反而是从外界吸收能量.但2.5阶与3.5阶之和仍然是向外辐射引力波的,体系能量变化率为负.这个工作的计算结果可以用来更精确地计算OJ287的引力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星体 个别 OJ287 星系 运动学和动力学 引力 后牛顿近似 引力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SMOS场中高红移大质量星系的形态分类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方官文 马仲阳 孔旭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25-435,共11页
基于COSMOS(Cosmic Evolution Survey)天区的多波段测光数据和HST(Hubble Space Telescope)近红外高分辨率观测图像,利用质量限(恒星质量M*≥1010.5M⊙)选取了362个红移分布在1≤z≤3的星系样本,并对这些大质量星系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 基于COSMOS(Cosmic Evolution Survey)天区的多波段测光数据和HST(Hubble Space Telescope)近红外高分辨率观测图像,利用质量限(恒星质量M*≥1010.5M⊙)选取了362个红移分布在1≤z≤3的星系样本,并对这些大质量星系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类研究.来自UVJ(U-V和V-J)双色图分类系统、目视分类系统、非模型化分类系统(基尼系数G和矩指数M20)和模型化分类系统(S′ersic index,n)的分类结果彼此相一致.相比较于恒星形成星系(SFGs),通过UVJ双色图定义的宁静星系(QGs)表现出致密的椭圆结构,而且G和n值偏大,但M20和星系有效半径(re)偏小.不同星系分类系统(双色图分类系统、非模型化分类系统和模型化分类系统)定义的SFGs和QGs样本,都明显存在星系的大小随红移的演化关系,这种演化趋势QGs比SFGs更剧烈,而且不依赖于星系分类方法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 演化 星系 基本参数 星系 结构 星系 高红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星体SDSS J0916+2921的类银河系2175 ?尘埃消光特征
9
作者 时雪草 潘翔 +4 位作者 窦立明 王建国 姜鹏 杨臣威 周宏岩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50,共11页
光谱观测显示类星体SDSS J091613.60+292106.1 (简称J0916+2921,系统红移zem=1.1418±0.0018)中有特殊的2175?尘埃消光特征,其强度显著大于银河系平均强度.光谱同时探测到与尘埃成协的丰富气体吸收线,确定吸收线系统红移为zabs=1.14... 光谱观测显示类星体SDSS J091613.60+292106.1 (简称J0916+2921,系统红移zem=1.1418±0.0018)中有特殊的2175?尘埃消光特征,其强度显著大于银河系平均强度.光谱同时探测到与尘埃成协的丰富气体吸收线,确定吸收线系统红移为zabs=1.1413±0.0002,和类星体红移一致.气态金属离子柱密度相对太阳丰度的比例为[Al/Zn]=-1.68±0.10,[Cr/Zn]=-0.49±0.10,[Fe/Zn]=-0.81±0.18.尘埃耗散作用显著,说明该系统中尘埃十分丰富,与观测的强尘埃消光特征吻合.类银河系的2175?尘埃消光特征在类星体光谱中多见于中间插入吸收线系统,至今未明确认证内禀吸收线系统出现该特征,类星体SDSS J0916+2921是目前仅有的数个候选者之一.该类星体X射线辐射相较一般类星体更强,后续可用作研究2175?尘埃在强高能射线照射条件下的形成与离解平衡,以揭示2175?尘埃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活动星系核 星际介质:消光 类星体:吸收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星系动力学状态对星系属性的依赖
10
作者 裴远 王慧元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7-110,共14页
基于Sloan Digital Sky Survey(SDSS)数据,采用van den Bosch等发展的自适应方法从星系样本中挑选出中央星系及其卫星星系,然后研究卫星星系速度弥散与中央星系/卫星星系属性的关系.和之前的研究一致,卫星星系平均速度弥散随着中央星系... 基于Sloan Digital Sky Survey(SDSS)数据,采用van den Bosch等发展的自适应方法从星系样本中挑选出中央星系及其卫星星系,然后研究卫星星系速度弥散与中央星系/卫星星系属性的关系.和之前的研究一致,卫星星系平均速度弥散随着中央星系质量增大而增大,并且红中央星系所在星系群的速度弥散比蓝中央星系要大.发现平均而言,在红中央星系周围,卫星星系的速度弥散和其质量之间没有明显关联.但是在蓝中央星系周围,质量大的卫星星系速度弥散偏大,而红卫星星系的速度弥散要比蓝卫星星系偏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暗晕中,卫星星系速度弥散和卫星星系质量并不相关.有意思的是,如果红中央星系周围同时有红和蓝卫星星系,那么红卫星星系的速度要小,对其中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此外还发现,若中央星系周围只有红或蓝(质量大或小)的卫星星系时,有红(或质量大)的卫星星系所在的暗晕的速度弥散要大于有蓝(或者质量小)的卫星星系的暗晕,这表明卫星星系属性对于暗晕质量测量是有影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 暗晕 星系 运动学与动力学 方法 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NDELS场中高红移大质量星系的形态结构性质
11
作者 方官文 林泽森 孔旭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8-116,共9页
基于CANDELS(Cosmic Assembly Near-infrared Deep Extragalactic Legacy Survey)5个深场巡天的多波段测光数据和HST WFC3(Hubble Space Telescope Wide Field Camera 3)近红外(F125W和F160W)高分辨率观测图像,利用质量限(恒星质量M_*&g... 基于CANDELS(Cosmic Assembly Near-infrared Deep Extragalactic Legacy Survey)5个深场巡天的多波段测光数据和HST WFC3(Hubble Space Telescope Wide Field Camera 3)近红外(F125W和F160W)高分辨率观测图像,利用质量限(恒星质量M_*>10^(10)M_⊙)选取了8002个红移分布在1<z<3范围内的星系样本,并对这些大质量星系的形态和结构性质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通过星系形态的神经网络分类方法(Conv Nets),将样本中的星系划分为4类:椭球星系(SPHeroids,SPH)、早型盘星系(Early-Type Disks,ETD)、晚型盘星系(Late-Type Disks,LTD)和不规则星系(IRRegulars,IRR).结果发现星系的形态和结构随红移发生演化,在高红移宇宙星系主要表现出不规则形态,但到低红移处椭球和盘主导的哈勃星系形态序列已经形成.在相同红移区间内,不同类型星系的物理尺寸(r_e)中值从大到小的排序是IRR、LTD、ETD和SPH,而对应的Sersic指数(n)中值大小排序却相反.另外,不同类型星系的re与红移之间存在明显的演化关系,但这样的现象在平均轴比(b/a)和Sersic指数与红移的关系中并没有被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演化 星系:基本参数 星系:结构 星系:高红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大质量星系的尺度演化研究进展
12
作者 方官文 林泽森 孔旭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3-286,共14页
星系(恒星质量M_*>10^(10)M_⊙)的尺度(re)与M*之间有着明显的re_∝Mα_*关系。已有的研究揭示晚型星系(LTGs)和早型星系(ETGs)的α值分别对应0.22±0.03和0.75±0.05。另外,星系的尺度r_e与红移z之间存在演化关系:re_∝(1+... 星系(恒星质量M_*>10^(10)M_⊙)的尺度(re)与M*之间有着明显的re_∝Mα_*关系。已有的研究揭示晚型星系(LTGs)和早型星系(ETGs)的α值分别对应0.22±0.03和0.75±0.05。另外,星系的尺度r_e与红移z之间存在演化关系:re_∝(1+z)~β。对于z<3的ETGs来说,它们在静止光学波段的尺度随时间生长的指数β=-1.5~-1.2,其在LTGs中对应β=-0.8~-0.6。介绍了星系形成理论模型,星系尺度的测量,星系恒星质量与星系尺度之间的关系,不同类型星系的尺度演化,以及阐述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系观测 星系形态 星系结构 星系形成 星系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移z≈2极亮红外星系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方官文 林泽森 孔旭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34,共19页
极亮红外星系(ULIRGs)是指红外(IR,8~1000μm)光度L_(IR)>10^(12)L_⊙的一类星系。研究表明,红移z≈2处极亮红外星系是大质量(M_*>10^(11)M_⊙)、富尘埃和强恒星形成(大于100 M_⊙·a^(-1))的特殊星系。极亮红外星系可分成活... 极亮红外星系(ULIRGs)是指红外(IR,8~1000μm)光度L_(IR)>10^(12)L_⊙的一类星系。研究表明,红移z≈2处极亮红外星系是大质量(M_*>10^(11)M_⊙)、富尘埃和强恒星形成(大于100 M_⊙·a^(-1))的特殊星系。极亮红外星系可分成活动星系核起主导作用的源和恒星形成占主导的星系。恒星形成主导的源,中红外光谱有明显的多环芳香烃辐射;而活动星系核主导的星系,光谱呈现出幂律形式并有很强的硅线吸收。极亮红外星系的静止光学波段形态存在多样化,既有并合结构特征,又有椭圆形态。这类星系很可能是近邻大质量宁静星系的前身星系。介绍了红移z=2附近极亮红外星系的各种物理性质的研究进展,如形态和结构、光谱特征、成团性、尘埃分布和形成机制等,以及阐述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红移星系 星系观测 星系形态 星系光谱 星系成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彗状致密HⅡ区的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
14
作者 朱逢尧 朱青峰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0-226,共17页
研究表明,在新形成大质量恒星辐射的影响下,分子云中会形成高密度的HⅡ区。近年来观测到一些非球对称彗星状致密HⅡ区,学者们为了解释这类目标的产生,先后建立了一系列HⅡ区动力学模型。这些工作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致密HⅡ区的形成和演化... 研究表明,在新形成大质量恒星辐射的影响下,分子云中会形成高密度的HⅡ区。近年来观测到一些非球对称彗星状致密HⅡ区,学者们为了解释这类目标的产生,先后建立了一系列HⅡ区动力学模型。这些工作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致密HⅡ区的形成和演化及大质量恒星的形成。这里介绍了彗星状致密HⅡ区的模型模拟和计算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香槟流和弓形激波两种解释模型的异同,以及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力学 HII区 恒星风 星际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和低红移活动星系核CⅣ宽线区动力学
15
作者 高姗 王慧元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1-332,共22页
基于斯隆巡天的高红移类星体以及IUE和HST低红移活动星系核光谱样本,仔细分析CⅣ的等值宽度、半高全宽、蓝移不对称参数和活动星系核吸积状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得到,当爱丁顿比Lbol/LEdd<0.1时,CⅣ发射线类似于低电离线,接近位力化... 基于斯隆巡天的高红移类星体以及IUE和HST低红移活动星系核光谱样本,仔细分析CⅣ的等值宽度、半高全宽、蓝移不对称参数和活动星系核吸积状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得到,当爱丁顿比Lbol/LEdd<0.1时,CⅣ发射线类似于低电离线,接近位力化状态;而Lbol/LEdd>0.1时,呈现出明显的外流特征。这表明Lbol/LEdd>0.1时,辐射压对宽线区云团运动状态的影响变得比较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星系核 发射线 线轮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星系核X射线本征谱指数与爱丁顿比关系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倪嘉阳 薛永泉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8-416,共19页
活动星系核是中央核区有剧烈活动的(河外)星系总称。随着观测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对活动星系核的研究越来越多,对其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总结整理了近年来对活动星系核X射线本征谱指数与爱丁顿比关系的观测结果,揭示出如下V形关系图像:随着... 活动星系核是中央核区有剧烈活动的(河外)星系总称。随着观测技术不断进步,人们对活动星系核的研究越来越多,对其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总结整理了近年来对活动星系核X射线本征谱指数与爱丁顿比关系的观测结果,揭示出如下V形关系图像:随着爱丁顿比由大变小,X射线本征谱指数与爱丁顿比由存在正相关关系,转变为存在负相关关系。一般认为,这一观测现象反映了随着吸积率的降低,黑洞吸积模式发生了变化,由高吸积率时的标准薄盘吸积变为低吸积率时的辐射无效吸积流。这表明,基于标准薄盘的最基本的活动星系核统一模型虽然能够成功地解释较高光度活动星系核的很多观测现象,但却需要做一定的修正,以解释低光度活动星系核的一些观测性质。同时,将来有希望利用这一相关关系估算活动星系核一些重要参数,如中央超大黑洞质量、吸积率等,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活动星系核的辐射机制和演化过程。最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星系核 X射线天文学 吸积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