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极苔原沼泽温室气体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培 叶文娟 +1 位作者 朱仁斌 徐华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24,共12页
以南极阿德雷岛苔原沼泽为研究区域,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南极夏季期间观测研究了温室气体CH4、CO2和N2O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干旱苔原沼泽表现为CH4吸收,通量为(–5.4±4.3)μg CH4·... 以南极阿德雷岛苔原沼泽为研究区域,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南极夏季期间观测研究了温室气体CH4、CO2和N2O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干旱苔原沼泽表现为CH4吸收,通量为(–5.4±4.3)μg CH4·m^–2·h^–1,半干旱苔原与淹水苔原沼泽表现为净排放;三个类型苔原沼泽观测点均表现为N2O净吸收,最高吸收通量出现在淹水苔原,为(–2.6±2.4)μg N2O·m^–2·h^–1;黑暗条件下苔原沼泽一致表现为CH4和N2O净排放。光照与土壤水分减少增加了苔原CH4有氧氧化吸收,同时促进了反硝化作用对N2O的还原转化。观测期间所有观测点均表现为CO2的汇,最高CO2净交换量与光合作用强度都出现在淹水苔原区,分别为(–40.1±17.6)μg CO2·m^–2·h^–1和(91.2±26.5)mg CO2·m^–2·h^–1;而最高苔原沼泽呼吸速率出现在干旱苔原观测点,为(73.1±17.6)μg CO2·m^–2·h^–1。夏季适宜的温度、降水条件促进了苔原植被的光合作用,增加了苔原沼泽CO2吸收量。CO2、N2O、CH4通量随时间变化的相互关系规律不显著(P>0.05),但在降水与温度波动下,N2O与CH4通量都随CO2通量呈现相似的波动。三种温室气体与各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CH4、N2O排放量的估算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苔原沼泽 CO2通量 N2O通量 CH4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高纬度苔原CO_(2)净通量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陈清清 包韬 +1 位作者 朱仁斌 徐华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2-495,共14页
北极夏季无冰区苔原CO_(2)的释放对全球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2008年7月26日—8月5日)期间,采用密闭箱法在北极新奥尔松(Ny-Ålesund)黄河站区附近的鸟类保护区苔原(Tundra in Seabird Sanctuary,TSB)、普通... 北极夏季无冰区苔原CO_(2)的释放对全球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2008年7月26日—8月5日)期间,采用密闭箱法在北极新奥尔松(Ny-Ålesund)黄河站区附近的鸟类保护区苔原(Tundra in Seabird Sanctuary,TSB)、普通海滩苔原(Tundra in Non-seabird Colony,TNS)和两者间的过渡苔原(Tundra in Transition Zone,TTR)监测CO_(2)净通量(Net CO_(2)Fluxes,NEE)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鸟类保护区苔原TSB的平均NEE为(–39.0±6.0)mg·m^(–2)·h^(–1),为CO_(2)吸收汇,且对CO_(2)的吸收随着植被覆盖度和海鸟活动强度的增强而显著增强;普通海滩苔原TNS和过渡苔原TTR的平均NEE分别为(12.0±6.3)mg·m^(–2)·h^(–1)和(40.5±29.3)mg·m^(–2)·h^(–1),均为CO_(2)净排放源。普通海滩苔原TNS的CO_(2)排放强度随土壤水分的减少和地势增高而增强;过渡苔原TTR中高地苔原区的平均NEE为(106.4±23.1)mg·m^(–2)·h^(–1),为CO_(2)强排放源;而泥炭苔原区的平均NEE为(–58.3±9.5)mg·m^(–2)·h^(–1),为CO_(2)强吸收汇。苔原土壤的理化性质对苔原NEE有重要影响,鸟类保护区苔原TSB和普通海滩苔原TNS的NEE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44,P=0.003)。鸟类保护区苔原TSB的NEE与土壤温度弱正相关(r=0.32,P=0.06),与NH4+-N(P<0.05)和NO_(3)^(–)-N(P<0.05)含量均显著负相关。在全球变暖的驱使下,不同地形地貌和海鸟活动特征的北极苔原区域CO_(2)排放的复杂性将显著增强,对全球碳循环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也将为此提供科研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净通量 北极 新奥尔松 高纬度苔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砗磲Sr/Ca比值测试:XRF和ICP-OES方法对比研究(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梅衍俊 邵达 +7 位作者 王玉宏 杨仲康 杨文卿 高月嵩 何上明 郑怡 李爱国 孙立广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40-1647,共8页
对采自中国南海的5个砗磲(1个现代砗磲、4个化石砗磲)进行了两种高分辨率Sr/Ca比值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得到的Sr/Ca比值呈现出年周期变化,且与海表面温度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表明Sr/Ca可作为良好的SST替代性指标。I... 对采自中国南海的5个砗磲(1个现代砗磲、4个化石砗磲)进行了两种高分辨率Sr/Ca比值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得到的Sr/Ca比值呈现出年周期变化,且与海表面温度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表明Sr/Ca可作为良好的SST替代性指标。ICP-OES是测试砗磲壳体Sr/Ca常用的方法,但大量的样品需要钻样及预处理,相当耗时。而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SR-XRF)可以克服这些缺点,它只需要前期的样品制备,并允许固态样品原位无损快速分析,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微米级)、高灵敏度和多元素分析的特点。在本研究中,我们用SR-XRF方法测试砗磲样品化学元素的可行性。据查阅,目前尚未有类似的相关研究文献。本文实验结果显示SR-XRF数据能够揭示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变化。且SR-XRF测得的砗磲Sr/Ca比值与ICP-OES分析方法测得的Sr/Ca通过相关统计分析发现其显著性水平p值(5个砗磲样品的p值均<0.05)非常显著,表明高分辨率SR-XRF测得的砗磲Sr/Ca比值在一定程度上代替ICP-OES分析方法的可能性非常大。SR-XRF方法在砗磲重建古气候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XRF ICP-OES 砗磲Sr/Ca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