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夏季热带及副热带穿透性对流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鹏 王雨 +2 位作者 冯沙 李崇银 傅云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9-589,共11页
文中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搭载的测雨雷达(PR)1998~2007年的探测结果,就热带及副热带地区穿透性对流的频次、条件降水强度及垂直廓线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深对流和穿透性对流都主要发生在热带辐合带(ITCZ)、南太平洋辐合... 文中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搭载的测雨雷达(PR)1998~2007年的探测结果,就热带及副热带地区穿透性对流的频次、条件降水强度及垂直廓线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深对流和穿透性对流都主要发生在热带辐合带(ITCZ)、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亚洲季风区、20°N以南的非洲以及美洲等地区,它们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变化特征,而且陆地深对流更容易发展成为穿透性对流,但绝大部分地区的穿透性对流频次不超过0.2%。对穿透性对流条件降水强度的分析表明,热带及副热带大部分地区的穿透性对流条件降水强度在10mm/h以上,且洋面的条件降水强度要比陆地大,但由于其频次较小导致其对总降水的贡献并不大。尽管深对流和穿透性对流降水廓线的外形比较相似,但相同的高度,深对流的降水强度要比穿透性对流偏小,而且这种差异随海陆和纬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此外,热带地区(15°S~15°N)冬、夏季深对流和穿透性对流降水廓线都只存在较小差异,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雨雷达 穿透性对流 降水频次 降水强度 降水廓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持续性降水日变化在淮河南北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51
2
作者 原韦华 宇如聪 傅云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52-759,共8页
本文利用1961—2006年我国285站观测的逐时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东部不同地区夏季平均降水日变化随降水持续时间的变化特征.虽然整个东部地区都表现为短时降水峰值较一致地出现在下午17时左右,持续较长时间降水在清晨前后发生峰值降水,... 本文利用1961—2006年我国285站观测的逐时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东部不同地区夏季平均降水日变化随降水持续时间的变化特征.虽然整个东部地区都表现为短时降水峰值较一致地出现在下午17时左右,持续较长时间降水在清晨前后发生峰值降水,但持续性降水日变化的平均峰值时间以淮河为界存在显著南北差异.北部地区的持续性降水峰值主要出现在02—06时前后;南部地区的持续性降水峰值时间出现在06—10时.无论是降水强度或频次的日变化峰值的南北差异均较明显,但降水强度差异更为突出,且主要表现在持续性强降水中.进一步分析发现:一方面北部地区持续性强降水开始时间较南部地区更早;另一方面,北部地区降水从开始到峰值经历的时间更短.最后,对持续性强降水峰值时间南北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日变化 持续性降水 南北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海表风速与海表温度日变化关系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洪星园 傅云飞 +3 位作者 冼桃 王雨 杨元建 衡志炜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7-451,共15页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搭载的微波成像仪(TMI)探测结果,在像元分辨率上同步反演的10年海表温度(SST)和海表风速(SSW)资料,研究了热带地区非降水条件下SSW变化对SST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地区SST日变化显著,SST日最小...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搭载的微波成像仪(TMI)探测结果,在像元分辨率上同步反演的10年海表温度(SST)和海表风速(SSW)资料,研究了热带地区非降水条件下SSW变化对SST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地区SST日变化显著,SST日最小值多出现在早晨03:00(当地时间,下同)至06:00,日最大值多出现在午后17:00至19:00,SST日绝对振幅为1.9~3.4℃,日相对振幅为5%~7%。SSW变化对SST日最小值和日最大值的出现时间及SST日振幅均有明显的影响,且均呈现出区域性差异。热带地区SST日绝对振幅随SSW增大而减小,当SSW增加至9m/s之后,SST日绝对振幅变化不再明显;二者符合特定的正弦函数关系。在风速小的情况下,暖池区域平均SST日绝对振幅异常减小了0.16℃;在风速大的情况下,秘鲁沿岸区域平均SST目绝对振幅异常增大了0.17℃,且SST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大。上述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研究海表感热和潜热日变化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风速 海表温度 日变化 热带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学厚度和有效半径的白天降水云识别方案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显通 刘奇 傅云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03-911,共9页
基于卫星资料观测和反演降水是当前监测全球尺度降水的主要方式,而其中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将降水云与非降水云在像素尺度进行有效分离,这也是准确反演地表降水量的基本前提。为建立一套适用于常见星载可见光/红外探测仪器的降水云识别方法... 基于卫星资料观测和反演降水是当前监测全球尺度降水的主要方式,而其中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将降水云与非降水云在像素尺度进行有效分离,这也是准确反演地表降水量的基本前提。为建立一套适用于常见星载可见光/红外探测仪器的降水云识别方法,本文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可见光/红外辐射计(VIRS)和测雨雷达(PR)的融合观测资料,针对选定的代表性区域,统计分析了较长时间尺度上降水云与非降水云的典型云属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云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的白天降水云识别方案(IPCτRe)。由于用来获取上述云参数的可见光/红外信号无法透过降水性云层,此方案不受下垫面条件的影响,适用于陆地和海洋区域。为验证IPCτRe方案的降水云识别效果,本文以PR瞬时降水探测结果为真值,采用三种二元预报评价因子对识别结果进行了定量评估,并与Inoue and Aonashi(2000)和Nauss and Kokhanovsky(2006)提出的降水云识别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IPCτRe方案的降水云识别性能均高于其它两种方案。特别是在洋面上,降水云识别比例达到84%,而对非降水云的误判率只有6%,到达了降水卫星监测和预报业务所要求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云识别 光学厚度 有效半径 热带测雨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