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3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量子信息科技在中国的发展——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丁兆君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4-404,共11页
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当今最前沿的学术领域之一。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潘建伟、杜江峰等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抓住机遇,参与国际竞争,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论述了量子信息科技在中国... 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当今最前沿的学术领域之一。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潘建伟、杜江峰等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抓住机遇,参与国际竞争,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论述了量子信息科技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从国家、单位、个人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中国量子信息科技之所以能快速起步并获得蓬勃发展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信息 郭光灿 潘建伟 杜江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举办双边联合研讨会
2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4-504,共1页
7月30日到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双边学术研讨会在黄山市召开,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的11名国内专家与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和李约瑟研究所的7名专家齐聚一堂,就"... 7月30日到3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双边学术研讨会在黄山市召开,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的11名国内专家与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和李约瑟研究所的7名专家齐聚一堂,就"东西方的人与自然"主题展开来了深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英国剑桥大学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双边 北京科技大学 李约瑟研究所 学术研讨会 人与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教联结:中国科学院理学研究生教育的恢复与探索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安轶 林思纯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7,共8页
中国科学院是改革开放初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开拓者。1977年中国科学院在率先请示恢复招收研究生的同时先行开展了包括建立全国首个研究生院等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探索。事实上,这种率先恢复是作为基础科学“火车头”的中国科学院敏锐把握... 中国科学院是改革开放初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开拓者。1977年中国科学院在率先请示恢复招收研究生的同时先行开展了包括建立全国首个研究生院等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探索。事实上,这种率先恢复是作为基础科学“火车头”的中国科学院敏锐把握国家基础科学发展需求的体现,更是为了解决院里基础科学人才梯队断层问题而采取的“紧急措施”。基于历史文献的研究还表明,中国科学院在研究生制度重建过程中通过研究生院集中师资教学、开设研究生班汇聚专家教学、依托分院集合教学资源、联合院属大学教学力量等方式扩充自身的教育职能,充分发挥研究所的科研优势以科研课题带动学生培养,借鉴国际前沿经验探索出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的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我国走向科研化的理学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模式示范,加速了高层次基础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理学研究生 基础科学 科研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建设——学习江泽民同志《论科学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茆诗珍 吴静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29-30,共2页
研究科技创新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对创新的根本性研究之一。社会环境是创新的催化剂。只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促成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江泽民同志在《论科学技术》里反复强调:科技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要提... 研究科技创新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对创新的根本性研究之一。社会环境是创新的催化剂。只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促成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江泽民同志在《论科学技术》里反复强调:科技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素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全社会树立和发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风尚,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理解这一切,对于今天的创新事业有着积极而深刻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环境 科技创新 知识产权 科技政策 创新教育 江泽民 《论科学技术》 科技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技术与“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5
作者 张允熠 孙显元 吴静波 《江淮论坛》 CSSCI 2003年第1期13-18,共6页
“三个代表”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总纲领和指导思想,在“三个代表”中,“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排列首位,这既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非常新颖和深刻的内涵。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历史... “三个代表”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总纲领和指导思想,在“三个代表”中,“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排列首位,这既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非常新颖和深刻的内涵。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21世纪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就是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党要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就必须不失时机地抢占当代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始终代表最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因此,能否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检验我们党能否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忠实代表的试金石。要进一步加深对“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这一论断的认识。要全心全意依靠知识工人阶级,始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从而领导中国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的先进性 知识工人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德文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52-155,共4页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生产中实现了紧密的结合,科技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于是学术界就科技的社会功能问题展开了争论。在前人理论争论的基础上,强调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物质生产力功...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生产中实现了紧密的结合,科技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于是学术界就科技的社会功能问题展开了争论。在前人理论争论的基础上,强调科学技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物质生产力功能和精神动力功能,并就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理论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和谐社会 构建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融汇创新 被引量:5
7
作者 吴兆雪 江宏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57-59,共3页
系统论述了自然科学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揭示了两大学科融汇与创新的方法和道路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学科融合 推动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科学的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孙显元 《江淮论坛》 CSSCI 1992年第2期70-75,共6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给予了极其高度的评价。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里所说的科学,显然是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科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关键词 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 推动作用 恩格斯 社会历史发展 自然科学 价值主体 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 社会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科技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9
作者 潘正祥 《学术界》 2002年第5期25-27,共3页
关键词 高科技时代 哲学 社会科学 发展 政治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科学技术在古陶瓷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龚钰轩 李谦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55,共7页
随着古陶瓷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传统研究手段难以满足科研者的需求。因此,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古陶瓷进行科学化研究已然成为常态。统计了国内从2015年至2019年间发表的古陶瓷科技研究论文。总结归纳现代科学技术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概... 随着古陶瓷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传统研究手段难以满足科研者的需求。因此,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古陶瓷进行科学化研究已然成为常态。统计了国内从2015年至2019年间发表的古陶瓷科技研究论文。总结归纳现代科学技术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概况,结果显示在古陶瓷研究中常用到的科技手段主要有X-射线衍射分析(XRD)、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EDXRF)、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穆斯堡尔谱仪分析、热膨胀分析、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S)、拉曼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CT)、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热释光分析、质子激发X荧光光谱分析法(PIXE)等。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古陶瓷年代的测定;2、古陶瓷胎釉成分、烧制工艺、真伪鉴定及产地溯源研究;3、古陶瓷病害机理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总结我国近五年内古陶瓷科技研究在陶瓷辨伪方面不足、地域分布上不平衡、研究手段单一及缺少国际视野等问题。提出既要引用新技术和方法,又要进一步加强对新技术的研发,特别是无损分析技术;其次,扩宽研究视野及思路,积极申请古陶瓷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同时加强国际间的研究与交流合作的展望;最后,有望集各单位已有研究成果编撰一本关于古陶瓷科技分析手段的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手段 古陶瓷 年代测定 胎釉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初期青年工人文化技术补习工作探析——以上海小三线为中心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云里 鲁小凡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8,共10页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开展青年工人文化技术补习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上海市积极响应,在上海小三线企业中采用多元化的工作模式,开展了以政治学习为基础、文化和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经济基础知...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开展青年工人文化技术补习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上海市积极响应,在上海小三线企业中采用多元化的工作模式,开展了以政治学习为基础、文化和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经济基础知识为辅助的文化技术补习工作。虽在开展此项工作过程中存在保障措施不足、法治教育薄弱和新老职工待遇没有平衡好等问题,但也提高了上海小三线青年工人的学历层次,提升了小三线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为区域工业化进程提供了人才支撑。此项工作既总结了前期职工教育的不足,也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上海小三线 青年工人 文化技术补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蓝 陈纪梁 +2 位作者 邢鸿飞 刘海清 万洪英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2011年第3期17-21,共5页
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在当今多元社会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英语语言教育者的任务不是去寻求更好的教学法,而是要探索一套能够满足学生需求且与学生学习体验相一致的教与学的策略。为此,有必要构建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 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在当今多元社会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英语语言教育者的任务不是去寻求更好的教学法,而是要探索一套能够满足学生需求且与学生学习体验相一致的教与学的策略。为此,有必要构建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以便在英语教学中逐步形成一种教师对学生进行密切的学术指导与细致的个性化帮助的英语语言学习文化。这种学习文化关注的是英语学习对研究生成长和服务社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英语 教学改革 公共服务平台 个性化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兆雪 王梅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71,共8页
一定的发展理念是一定的发展观的内核所在。从发展理念和精神深层看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层内涵 ,是科学发展观对以往发展理念的历史性提升。因此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思想之魂。
关键词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科学发展观 科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而不立欲速不达——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开展的科学批判活动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化凯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9-208,共30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中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等“资产阶级思想”的活动,并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50年代末期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了三次批判高潮。其间尽管中共中央采...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中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等“资产阶级思想”的活动,并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50年代末期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了三次批判高潮。其间尽管中共中央采取过一些措施对之进行制止,但由于一些特殊因素的干扰,使得效果有限,批判活动仍然一再出现回潮。三次批判高潮的出现,既有不同的直接的社会原因,也有共同的潜在的历史原因。批判者认为,只有清除科学中的“资产阶级思想”,才能使其快速发展。但事与愿违,所谓的科学批判不但没有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反而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20世纪50至70年代 自然科学 资产阶级思想 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30年述略——中国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正祥 方贤绪 《教育与现代化》 CSSCI 2009年第3期70-75,共6页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科技大学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逐步走上正轨。"两课"体系的形成和98方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趋向完善,16号文件和05方案则开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时期。总体而言,30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积累了丰富...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科技大学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逐步走上正轨。"两课"体系的形成和98方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趋向完善,16号文件和05方案则开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时期。总体而言,30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也有一些不足有待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 中国科技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文化的异化及其对人文美的覆盖和消弭 被引量:1
16
作者 方贤绪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5年第4期22-28,共7页
科学和人文是人类文化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科学技术的滥用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背弃,是文化的异化。因此造成的文化后果和文化危机,不仅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心理处境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覆盖和消弭了传统文化的人文... 科学和人文是人类文化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科学技术的滥用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背弃,是文化的异化。因此造成的文化后果和文化危机,不仅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心理处境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覆盖和消弭了传统文化的人文美。科学文化的异化问题既属于价值范畴,又属于美学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人文 异化 理性 文化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与中国农学西传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晓萍 《农业考古》 2019年第4期202-206,共5页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传统文化的核心本体是农业文化,同时农业科学文化研究也是研究中国科技与文化互动关系必不可少之环节。本文尝试以李约瑟对中国农学发展的关注、他和多位农学专家对中国农学典籍西向传播的贡献、《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传统文化的核心本体是农业文化,同时农业科学文化研究也是研究中国科技与文化互动关系必不可少之环节。本文尝试以李约瑟对中国农学发展的关注、他和多位农学专家对中国农学典籍西向传播的贡献、《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对中国农书的译介为进路,梳理中国农业文化与西方的交流及其产生的影响,重新发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中国农业文化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知识创新高水平收敛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浩东 王高峰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9,共13页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和重大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简称科学中心)在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多重使命。本文旨在考察科学中心建设对区域知识创新及其收敛性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中国城际面板数据,采用...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和重大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简称科学中心)在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多重使命。本文旨在考察科学中心建设对区域知识创新及其收敛性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中国城际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估计,对科学中心实施效果展开评估。研究发现:①基础效应层面。科学中心建设促进城市知识创新“量质齐升”。其中,财政科技投入与科技从业人数增加是其重要机制,而高能级平台数量正向调节这一积极影响。②网络效应层面。科学中心建设增加了城市与科研合作网络中的直接联系,强化了中心位置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身的结构洞属性。③收敛效应层面。虽然科学中心通过地理邻近和科研合作渠道实现了知识扩散,但对区域知识收敛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创新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创新收敛 创新网络 知识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科学传播机构的科普智库功能发挥与价值实现——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为例
19
作者 周慎 李晓萌 林泽地 《智库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30,共9页
[目的/意义]科普智库建设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条件保障,是强化科普能力的重要环节。明晰国际知名科学传播机构的智库功能发挥方式有助于提升我国科普智库能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端科普智库。[方法/过程]本文对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 [目的/意义]科普智库建设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条件保障,是强化科普能力的重要环节。明晰国际知名科学传播机构的智库功能发挥方式有助于提升我国科普智库能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端科普智库。[方法/过程]本文对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传播+”战略进行案例深描,从决策咨询、理论创新、知识服务、公共外交、舆论引导、人才储备6个智库功能维度加以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美国科学促进会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其价值:构建多元化的政策对话平台,创新公众参与科学的理论,提供面向科学共同体及公众的科普资源,畅通科技工作者的国际交流途径,培育多样化和包容的科学文化,以及培养科学家的公共领导力。在获得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发挥我国科普智库在大科普格局中的转译功能等6点促进科普智库社会功能发挥及价值实现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普智库 智库功能 科学传播 公众参与科学 美国科学促进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碰撞与响应:中国气候区划的初步发展(1929—1966)
20
作者 郭庆 付邦红 《自然科学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6,共15页
气候区划不仅是气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也对指导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新史料,考察了中国气候区划在初步发展阶段的历史进程,重点关注对外来理论的吸收与改进、中苏亚热带北界之争,以及农业气候区划原则的生成逻辑。研究... 气候区划不仅是气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也对指导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新史料,考察了中国气候区划在初步发展阶段的历史进程,重点关注对外来理论的吸收与改进、中苏亚热带北界之争,以及农业气候区划原则的生成逻辑。研究表明,中国学者对国际区划理论并非简单因袭,而是结合中国气候特征,不断改进并突破外来理论的束缚。其中,中苏关于亚热带北界的争论是重要节点。中国学者成功论证了秦岭—淮河线作为亚热带北界的合理性,这一事件是中国气候学自主性确立的里程碑。此外,在这一时期,农业服务导向贯穿学科发展全过程,气候学家构建了统一又灵活的气候区划原则,也使气候区划成为连接科学理论与民间智慧的重要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竺可桢 气候区划 本土化 中苏科学交流 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