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电薄膜的检测与表征研究进展:角度、空间、时间分辨技术
1
作者 龚正 张树钱 +7 位作者 郭焱民 苏昊 李俊龙 王堃 吴朝兴 张永爱 周雄图 郭太良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25-840,共16页
高效、准确、全面地衡量光电薄膜,可以深入了解其结构特性、电学与光学特性等方面的信息,在器件的设计和性能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光电薄膜的检测与表征也为光电薄膜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推动了光电器... 高效、准确、全面地衡量光电薄膜,可以深入了解其结构特性、电学与光学特性等方面的信息,在器件的设计和性能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光电薄膜的检测与表征也为光电薄膜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推动了光电器件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拓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近些年,涌现出多种新型检测与表征技术,然而相关综述文献较少,难以直观地了解各种最新表征方法的原理及其在器件性能优化中的具体应用。文章围绕角度分辨、空间分辨、时间分辨三个表征维度,综述了目前光电薄膜检测与表征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并介绍了相关技术在光电薄膜的发光特性、可视化空间异质性、载流子动力学等方面的应用进展。最后,讨论并展望了光电薄膜检测与表征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薄膜 光电特性 空间异质性 载流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色彩校正和结构信息的双路低光照图像增强 被引量:2
2
作者 林珊玲 陈燕 +4 位作者 张雪 林志贤 林坚普 吕珊红 郭太良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5-88,共14页
为改善暗环境下图像的成像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无监督双路低光照图像增强算法,结合了色彩校正和结构信息。该算法基于生成对抗网络,其中生成器采用双分支结构同时处理图像的色彩与结构细节,以实现更自然的颜色恢复和更清晰的纹理细节。... 为改善暗环境下图像的成像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无监督双路低光照图像增强算法,结合了色彩校正和结构信息。该算法基于生成对抗网络,其中生成器采用双分支结构同时处理图像的色彩与结构细节,以实现更自然的颜色恢复和更清晰的纹理细节。判别器引入空间辨别模块(spatial-discriminative block,SDB),以增强其判别能力,推动生成器生成更真实的图像。图像色彩校正模块(Illumination-guided color correction block,IGCB)利用光照特征引导,减少低光照环境下噪声和伪影的影响。通过多尺度通道融合模块(selective kernel channel fusion,SKCF)和优化的注意力卷积模块(convolution attention block,CAB),增强了图像的语义信息和局部细节。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LOL和LSRW数据集上表现优于经典方法,在LOLv1和LOLv2数据集上,PSNR和SSIM指标分别达到19.89与0.672,以及20.08与0.693,整体性能优于现有无监督算法。实际应用验证了该算法在恢复低光照图像的亮度、对比度和色彩方面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光照图像增强 色彩校正 注意力卷积 多尺度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场发射原理的无载流子注入型量子点发光器件光电研究
3
作者 谢彪 吴朝兴 郭太良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85-790,共6页
工作于无载流子注入工作模式下的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因其简单的结构而受到关注。由于没有外部载流子参与电致发光,揭示该器件稳定工作时所需载流子的来源对于理解器件工作机理、优化器件结构具有重要价值。文章研究了多层量子点薄膜在... 工作于无载流子注入工作模式下的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因其简单的结构而受到关注。由于没有外部载流子参与电致发光,揭示该器件稳定工作时所需载流子的来源对于理解器件工作机理、优化器件结构具有重要价值。文章研究了多层量子点薄膜在无载流子注入工作模式下的光电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发光强度会随着交流驱动电压的幅度的增加迅速增加到一个最大值,然后逐渐降低;同样地,发光强度会随着交流驱动频率的增加而增加,然后逐渐降低。此外,在不同电压和频率下该发光谱具有完全相同的中心波长和半峰宽。结合量子点之间存在的绝缘有机配体环境,提出了基于内场发射原理的多层量子点无载流子注入发光模型。该研究有望为获得先进量子点发光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发光 量子点 能量势垒 无载流子注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润湿电子纸的图像灰度信息自适应误差扩散
4
作者 蔡苾芃 梅婷 +5 位作者 林珊玲 王廷雨 毛文杰 张建豪 郭太良 林志贤 《光学精密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554-3565,共12页
为解决当前电润湿电子纸显示灰度等级受驱动芯片限制和油墨回流影响,存在图像显示灰度等级丰富度不足,细节难以区分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电润湿电子纸的图像灰度信息自适应误差扩散技术。首先,对输入图像进行去噪和灰度化处理,以... 为解决当前电润湿电子纸显示灰度等级受驱动芯片限制和油墨回流影响,存在图像显示灰度等级丰富度不足,细节难以区分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电润湿电子纸的图像灰度信息自适应误差扩散技术。首先,对输入图像进行去噪和灰度化处理,以获得一个具有256级灰度的灰度图作为原始参考图;其次,通过亚像素边缘检测将图像细致地划分为边缘区域和平滑区域:本文强调了边缘区域,同时根据图像邻域灰度的变化,对平滑区域的纹理进行了优化,以符合人眼的局部视觉特性;最后,本文根据原始图像的灰度信息分布特点,调节阈值进行自适应误差扩散,以实现更精细的图像还原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处理后的图像在五分制的平均意见得分中获得4.2278分,图像峰值信噪比的平均值达45.9033 dB,相较于其他先进技术提升了16.47%~48.89%;平均视觉信息保真度达0.9643,相较于其他先进技术提升了1.53%~50.02%。本文所提方法使电润湿电子纸显示的图像边缘更加清晰、细节还原度更高,提升了电润湿电子纸的可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润湿电子纸 灰度等级 误差扩散 图像灰度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带权有向图的印刷电路板群组布线算法
5
作者 邓新国 张鑫泓 +2 位作者 陈家瑞 刘清海 陈传东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48-1961,共14页
布线是印刷电路板设计中的重要一环.现有的印刷电路板设计多依赖于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处理,而传统的自动布线研究多聚焦于总线布线,没有将布线时确定的群组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未经总线分组,可能存在群组中线网较多的情况,这将导致群组... 布线是印刷电路板设计中的重要一环.现有的印刷电路板设计多依赖于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处理,而传统的自动布线研究多聚焦于总线布线,没有将布线时确定的群组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未经总线分组,可能存在群组中线网较多的情况,这将导致群组所占据的线宽与线间距比原先总线布线中各总线组分别占据的线宽与线间距更大,从而给实际布线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带权有向图的群组布线算法.首先构建仅含有合并边以及它们之间邻接关系的Hanan网格图.接着,利用合并边信息构建带权有向图,完成对电路板上布线资源的表示.然后,使用一种具有多线避让功能的启发式搜索算法来进行布线规划.最后,通过将布线归类为数种可能的情况分别考虑,完成详细布线并得到群组布线的最终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已经测试过的工业界复杂例子上均能达到100%的布通率,并且不会违反所有工业印刷电路板基准用例的设计规则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设计自动化 印刷电路板 群组布线 带权有向图 路径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基色显示中色域映射算法研究
6
作者 林成 张家展 +4 位作者 肖宇泽 徐胜 叶芸 郭太良 陈恩果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0-171,共12页
多基色显示技术是实现色域扩展的重要技术路线,通过增加白色子像素可提升显示亮度和能效,而驱动“红绿蓝白”显示则需进行色域映射。针对“红绿蓝白”多基色显示建立色域映射变换模型,从理论上解释色域映射的基本原理,分析算法的组成,... 多基色显示技术是实现色域扩展的重要技术路线,通过增加白色子像素可提升显示亮度和能效,而驱动“红绿蓝白”显示则需进行色域映射。针对“红绿蓝白”多基色显示建立色域映射变换模型,从理论上解释色域映射的基本原理,分析算法的组成,提出平均亮度提升倍率、平均彩色子像素放大倍率、平均白色子像素利用率、平均饱和度比例四元一体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此构建了更高效且简化的色域映射算法。在平板显示器与投影仪双平台上分别进行了仿真模拟和实物验证,并测量了整体显示与投影亮度,测量结果表明,新算法在平板显示器与投影仪平台上的亮度提升可达2.26倍与2.59倍。指标方面,新算法平均亮度提升倍率达到2.304,平均彩色子像素放大倍率达到1.677,平均亮度提升倍率达传统算法的2.3倍,彩色子像素驱动值对亮度提升的贡献为传统算法的1.67倍,亮度提升更显著。平均白色子像素利用率为0.261,平均饱和度比例为0.733,较好地平衡了画面整体亮度与饱和度。该算法能够显著增强显示画面亮度,且色彩保留程度较好。评价指标计算结果、实测结果和仿真验证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可为后续的“红绿蓝白”算法评价、多基色显示色域映射算法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基色显示 RGBW 算法评价 亮度 彩色子像素 白色子像素 饱和度 RGBW投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投式视网膜投影增强现实近眼显示光学系统的设计与验证(内封面文章·特邀)
7
作者 张家展 肖宇泽 +4 位作者 颜舒展 叶芸 徐胜 郭太良 陈恩果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76,共9页
针对当前主流增强现实显示设备中的光学组合器存在的光效低,或系统复杂,或不便携带等问题,提出了直投式视网膜投影增强现实近眼显示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案。光学系统自像面至物面之间依次包括视网膜投影透镜、平行光像源和补偿透镜组三个... 针对当前主流增强现实显示设备中的光学组合器存在的光效低,或系统复杂,或不便携带等问题,提出了直投式视网膜投影增强现实近眼显示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案。光学系统自像面至物面之间依次包括视网膜投影透镜、平行光像源和补偿透镜组三个部分。在仿真过程中,使用玻璃平板替代平行光像源,视网膜投影透镜选择双胶合透镜作为初始结构进行仿真和优化,在设计和仿真补偿透镜组时引入偶次非球面进行设计,同时仿真过程中使用人眼模型进行辅助优化,以模拟实际应用情况。最后,光学系统中的平行光像源使用激光光源及相关光学器件,并使用几何透镜搭建了该光学系统的实物样机以验证系统的显示效果。经过仿真和优化,所设计的光学系统工作在486~656 nm波段,对平行的像源光线进行成像时,点列图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半径为9.59μm,在截止频率处的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大于0.8;加入补偿透镜组后,整个系统对环境光成像时,在0°、3.75°和7.5°的三个半视场的点列图RMS半径分别为3.28μm、4.44μm和5.36μm,且全视场在截止频率处的MTF大于0.6,所设计的光学系统对显示像源和环境光的功率衰减分别在10%以下及30%以下。该系统可实现视网膜投影成像同时对环境光进行补偿,所搭建的样机可实现增强现实显示效果,系统有好的成像质量、高光效和结构简单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眼显示 增强现实 光学设计 视网膜投影 环境光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短链配体调控提升MAPbBr_(3)量子点性能及广色域LED显示应用
8
作者 李恭明 蔡俊虎 +6 位作者 赖文宗 陈晓钢 查楠 叶芸 徐胜 郭太良 陈恩果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量子点(Quantum dots)凭借其尺寸可调控、卓越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以及宽光谱吸收等特性,展现出了卓越的光学性能,使其成为全彩广色域显示中LED色转换层的理想材料选择。特别是MAPbBr_(3)钙钛矿量子点(PQDs),不仅制备工艺简单,并... 量子点(Quantum dots)凭借其尺寸可调控、卓越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以及宽光谱吸收等特性,展现出了卓越的光学性能,使其成为全彩广色域显示中LED色转换层的理想材料选择。特别是MAPbBr_(3)钙钛矿量子点(PQDs),不仅制备工艺简单,并且还拥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因而被视为极具商业化潜力的材料。然而,MAPbBr_(3) PQDs在合成后其表面的配体极易脱落,导致表面缺陷态密度增加,这使得它们在水氧等环境因素下稳定性较差,最终导致其PLQY进一步降低。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高效的一步合成MAPbBr_(3) PQDs策略:通过配体辅助再沉积技术(LARP),并创新性地使用2-己基癸酸(DA)配体替换传统的油酸(OA)配体,在室温条件下成功地合成了具有出色稳定性和高PLQY的MAPbBr_(3) PQDs。与单长碳链的OA配体相比,双短链的DA配体能与MAPbBr_(3) PQDs建立起更强的配位键。配体与PQDs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有助于全面钝化晶格缺陷,从而减弱非辐射过程并提高材料的环境稳定性。因此,DA修饰后的MAPbBr_(3) PQDs不仅展现出高达87.8%的PLQY,而且在水氧环境中也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室温环境下,使用DA配体修饰后的MAPbBr_(3) PQDs的PL峰值在放置半个月后仍保持在原来的68.3%,而OA配体修饰的PQDs表现出几乎完全的荧光猝灭。随后,将DA配体修饰后的绿色发射MAPbBr_(3) PQDs、红色发射CsPbBrI2 PQDs以及蓝色发射CsPbCl1.5Br1.5 PQDs置于聚苯乙烯(PS)环境中包覆固化成膜,替代传统荧光粉应用于显示器件发光二极管(LED)的色转换层,测试其色域范围达到了NTSC标准的137.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PbBr_(3)PQDs DA配体 稳定性 广色域 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离子掺杂CsPbI_(3)量子点及其色转换LED应用(封面文章·特邀)
9
作者 查楠 蔡俊虎 +3 位作者 叶芸 徐胜 郭太良 陈恩果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因其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Yield,PLQY)、带隙可调、高色纯度等特性,在宽色域显示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其表面缺陷与晶格不稳定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通过热注入法将ZnI2作为掺杂剂成功合成了Z... 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因其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Yield,PLQY)、带隙可调、高色纯度等特性,在宽色域显示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其表面缺陷与晶格不稳定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通过热注入法将ZnI2作为掺杂剂成功合成了Zn^(2+)掺杂的CsPbI_(3)量子点(Zn:CsPbI_(3)量子点)。试验表明,Zn部分取代了Pb,钙钛矿晶格逐渐收缩但晶型保持不变,提高了辐射衰减率,有效消除量子点缺陷态。Zn:CsPbI_(3)量子点相较于原始CsPbI_(3)量子点具有更好的相稳定性,PLQY也从56%提升至98%,同时PLQY在10天后仍可保持在80%以上。选用窄发射的Zn:CsPbI_(3),CsPbBr3与CsPbCl_(3)量子点作为LED颜色转换材料,在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NTSC)标准下,其色域达到了135.22%,证明了其在直视型LED显示屏或者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背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科学 Zn离子掺杂CsPbI_(3) 热注入法 离子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纳米导模共振结构的偶氮染料薄膜偏振片研究(特邀)
10
作者 江昊男 范祯桂 +6 位作者 邱健滨 李元行 陈宇怀 郑文俊 杨思恩 陈恩果 郭海成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共9页
高性能薄膜偏振片一直是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相比于市面上常见的线栅偏振片,它在保持高二向色性的同时实现了小于微米级的厚度,是高对比度超薄LCD显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偶氮染料(Azo Dye,AD)... 高性能薄膜偏振片一直是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相比于市面上常见的线栅偏振片,它在保持高二向色性的同时实现了小于微米级的厚度,是高对比度超薄LCD显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偶氮染料(Azo Dye,AD)类各向异性材料因其光致转向和强各向异性吸收的特点,拥有制备简单、厚度薄、大二向色性比(Dichroic Ratio,DR)等优势,被看作是用于超薄LCD显示器的高性能薄膜偏振片的理想材料。然而,AD在强线偏振光照射下,分子排列易被破坏导致性能下降,分子结构调控可以使其稳定性提升,但同时也使DR性能急剧下滑,因此,对其进行结构化调控以提升性能亟需突破。通过在AD薄膜层上引入纳米导模共振周期性结构,将分子级各向异性吸收和结构级强共振吸收相结合,实现了AD薄膜偏振片的双重吸收增强。通过针对纳米导模共振单元和薄膜层厚度的优化,与150 nm单一AD薄膜偏振片相比,实现平均DR提升83.3%,最小和最大值分别达到40.5%和149.5%,而偏振片总体厚度仅为220 nm。这项研究为AD高性能薄膜偏振片的设计制备提供了思路,在高对比度超薄LCD显示设备的研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取向技术 薄膜偏振片 偶氮染料 液晶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相位相关与聚类思想的Micro-LED芯片显微图像拼接
11
作者 林坚普 王廷雨 +6 位作者 蔡苾芃 张建豪 梅婷 林珊玲 林志贤 乐建避 吴朝兴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1-652,共12页
针对现有Micro-LED芯片的显微图像由于存在大量相似且整齐排列的LED而导致算法拼接速度慢及准确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类思想的Micro-LED芯片显微图像拼接方法。首先使用最大类间方差法对图像进行预处理,随后使用自适应面积... 针对现有Micro-LED芯片的显微图像由于存在大量相似且整齐排列的LED而导致算法拼接速度慢及准确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类思想的Micro-LED芯片显微图像拼接方法。首先使用最大类间方差法对图像进行预处理,随后使用自适应面积拓展相位相关算法对相邻两幅图像的重叠区域进行峰值计算以求得初步配准的偏移量,接着使用图像分块联合差异值哈希算法的优化配准策略得到优化后的偏移量,最后引入基于密度的噪声应用空间聚类对可能存在的错误偏移量进行自动筛出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平均耗时为64 ms,满足拼接实时性的需求,拼接正确率达到99.4%,配准精度控制在1个pixel之内,融合处理后在主观上可以达到完美的拼接效果,为错误偏移量导致的整体错位问题也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本文算法有效解决了晶圆级Micro-LED芯片检测中显微图像拼接的关键环节,并可推广应用于具有重复特征且高精度要求的其他机器视觉自动化领域,具有较高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拼接 Micro-LED芯片显微图像 相位相关 差异值哈希 聚类思想 缺陷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P型层状钙钛矿CHA_(2)PbBr_(4)单晶的高效X射线探测
12
作者 郑璐瑛 王芳 +2 位作者 许谢铭 王帅华 吴少凡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72-1281,共10页
半导体辐射探测材料作为X射线成像技术的核心元件,在医学影像、工业检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三维钙钛矿材料凭借大原子序数、强光电转换及低制备成本,在半导体辐射探测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然而,该材料体系面临显著的离... 半导体辐射探测材料作为X射线成像技术的核心元件,在医学影像、工业检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三维钙钛矿材料凭借大原子序数、强光电转换及低制备成本,在半导体辐射探测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然而,该材料体系面临显著的离子迁移特性带来的暗电流高、稳定性差等挑战,严重制约其器件化应用进程。本工作聚焦结构维度调控策略,引入环己胺(CHA)来切割三维卤铅骨架,形成层状钙钛矿CHA_(2)PbBr_(4),实现高效稳定的X射线探测。基于优化降温的溶剂热合成工艺,制备出毫米级CHA_(2)PbBr_(4)单晶,呈现出定向生长的层状形貌。得益于层状结构对离子迁移与暗电流的抑制特性,CHA_(2)PbBr_(4)单晶呈现1.64×10^(10)Ω·cm的高电阻率,且该单晶器件在高电场条件下展现出可达3 791.4μC·Gy_(air)^(-1)·cm^(-2)的高灵敏度性能及低至84.55 nGy_(air)·s^(-1)的优异探测极限。上述结果表明引入有机长链带来的结构层状化可实现辐射探测多性能的协同优化,这为开发综合性能优异的X射线探测器提供了潜力备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钙钛矿 二维结构 单晶探测器 X射线探测 性能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YOLACTR的无锚框实例分割算法
13
作者 梅婷 赵敬伟 +3 位作者 林珊玲 谢子昱 林志贤 郭太良 《光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3,共13页
针对基于边界框检测的单阶段YOLACT算法缺少对感兴趣区域进行定位提取,且两个边界框存在相互重叠而难以区分的问题,基于改进的YOLACTR算法,提出一种无锚框实例分割方法,将掩码生成解耦成特征学习和卷积核学习,利用特征聚合网络生成掩码... 针对基于边界框检测的单阶段YOLACT算法缺少对感兴趣区域进行定位提取,且两个边界框存在相互重叠而难以区分的问题,基于改进的YOLACTR算法,提出一种无锚框实例分割方法,将掩码生成解耦成特征学习和卷积核学习,利用特征聚合网络生成掩码特征,将位置信息添加到特征图,采用多层Transformer和双向注意力来获得动态卷积核。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MS COCO公共数据集的掩码精度(AP)达到35.2%,相对于YOLACT算法,掩码精度提升25.7%,小目标检测精度提升37.1%,中等目标检测精度提升25.8%,大目标检测精度提升21.9%。相较YOLACT、Mask R-CNN、SOLO等方法,所提算法在分割精度和边缘细节保留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特别在重叠物体的分割和小目标检测中表现更为出色,有效解决传统方法在实例边界重叠区域的错误分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LACT 无锚框实例分割 动态卷积 TRANSFORM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苯基马来酰亚胺改性的量子点光刻胶制备色转换像素化薄膜
14
作者 蒋博瑞 宋博翔 +2 位作者 陈恩果 罗家俊 唐江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544,共9页
光刻法是一种制备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像素化色转换薄膜的可靠方案,但存在量子点与光刻胶兼容性的难题。本文开发了一种通过N-苯基马来酰亚胺(NPMI)侧链改性的丙烯酸树脂制备兼容量子点的光刻胶,侧链基团上C==O键能与量子点形成... 光刻法是一种制备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像素化色转换薄膜的可靠方案,但存在量子点与光刻胶兼容性的难题。本文开发了一种通过N-苯基马来酰亚胺(NPMI)侧链改性的丙烯酸树脂制备兼容量子点的光刻胶,侧链基团上C==O键能与量子点形成配位键从而钝化表面缺陷,并提高量子点分散性,使光刻胶溶液的量子产率(PLQY)达到76.1%(红色)和43.4%(绿色)。最终制备色转换薄膜时钝化效果仍然存在,绿色和红色的PLQY分别达到了66.4%和36.4%,像素化图形最小尺寸可实现10μm×10μm的矩形阵列。本研究中的树脂侧链改性方法为开发兼容量子点的光刻胶提供了指导,为Micro-LED全彩化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一种简便且可行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光刻胶 色转换 树脂改性 像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导装置的吸波材料电磁参数测量方法不确定度分析
15
作者 杨辉 吴刚 吕佩文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6,共8页
材料电磁参数采用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来表征。由于基于传输/反射法的电磁参数求解公式的非线性、诸多不确定度来源及其相关性,运用解析法分析材料电磁参数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极为复杂,本研究引入蒙特卡洛法以简化分析计算并研究影响... 材料电磁参数采用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来表征。由于基于传输/反射法的电磁参数求解公式的非线性、诸多不确定度来源及其相关性,运用解析法分析材料电磁参数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极为复杂,本研究引入蒙特卡洛法以简化分析计算并研究影响系统不确定度的关键因素。对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S参数幅度和相位不确定度、波导夹具尺寸容差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了推导,并分析了各项不确定来源及概率密度函数。以聚四氟乙烯样品18~26.5 GHz频段电磁参数测量为例,使用蒙特卡洛法分析了其系统不确定度并给出了22 GHz频点处的不确定预算。阐释了样品电磁参数本身对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蒙特卡洛法可有效分析基于波导装置的材料电磁参数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对于示例频段内的聚四氟乙烯样品,S参数幅值及相位不确定度的是影响电磁参数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若被测样品电磁参数使矢量网络分析仪接收机接收功率处于底噪及串扰影响区,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将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参数 传输/反射法 不确定度 蒙特卡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集成的μLED显示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6
作者 严子雯 严群 +5 位作者 李典伦 张永爱 周雄图 叶芸 郭太良 孙捷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09-1317,共9页
微型发光二极管(μLED)是当今国际最前沿的显示技术之一,它一般指单个尺寸小于50μm的LED阵列。μLED相对于液晶显示(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等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寿命长、响应时间短、亮度高。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实现高度集成... 微型发光二极管(μLED)是当今国际最前沿的显示技术之一,它一般指单个尺寸小于50μm的LED阵列。μLED相对于液晶显示(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等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寿命长、响应时间短、亮度高。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实现高度集成显示,既包括像素密度远远高于常规显示技术的高PPI显示器件,也包括我们首次提出的集成了某些非显示元件的超大规模集成半导体信息显示器件(HISID)。在许多显示技术的指标上,μLED的性能都很优异。但是,由于μLED将常规LED器件的尺寸大大缩小,且往往密度提高,因此产生了许多新的技术和物理上的挑战,例如巨量转移技术、全彩化显示等,所以μLED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本文对高度集成μLED显示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首先对μLED的基本原理和结构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其重点核心技术进行了分类研究和点评,最后对μLED显示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其应用前景做出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发光二极管(μLED) 驱动 巨量转移 全彩化 高度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圆级Micro-LED芯片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7
作者 苏昊 李文豪 +6 位作者 李俊龙 刘慧 王堃 张永爱 周雄图 吴朝兴 郭太良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2-594,共13页
随着微型氮化镓(GaN)发光二极管(LED)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Micro-LED显示有望成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并在近眼显示、大尺寸高清显示器件、柔性屏幕等领域大放异彩。在Micro-LED显示众多技术环节中,晶圆级Micro-LED芯片的检测是实现坏点拦截,... 随着微型氮化镓(GaN)发光二极管(LED)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Micro-LED显示有望成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并在近眼显示、大尺寸高清显示器件、柔性屏幕等领域大放异彩。在Micro-LED显示众多技术环节中,晶圆级Micro-LED芯片的检测是实现坏点拦截,提升显示屏良品率、降低整机制造成本的关键环节。针对大数量(百万数量级)、小尺寸(<50μm)的晶圆级Micro-LED芯片阵列,现有的电学检测手段存在检测效率低、成本高等缺点。因此,提高检测效率、提升检测准确度、降低检测成本是晶圆级Micro-LED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首先介绍了晶圆级Micro-LED芯片检测时所需要检测的几个指标,其次详细介绍并分析了现有的或已经提出的检测手段,最后对晶圆级Micro-LED芯片检测技术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LED 缺陷检测 接触型检测 无接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电学接触型氮化镓基Micro-LED器件光电性能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海龙 陈孔杰 +4 位作者 陈培崎 周雄图 郭太良 吴朝兴 张永爱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92-1600,共9页
针对传统Micro-LED芯片巨量转移与键合、发光芯片与驱动电极高质量接触等技术难题,本文采用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和原子层沉积工艺制备无电学接触型氮化镓基Micro-LED器件,研究了器件的伏安特性、亮度-频率特性、发光延迟特性及阻... 针对传统Micro-LED芯片巨量转移与键合、发光芯片与驱动电极高质量接触等技术难题,本文采用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和原子层沉积工艺制备无电学接触型氮化镓基Micro-LED器件,研究了器件的伏安特性、亮度-频率特性、发光延迟特性及阻抗-频率特性等光电特性,并分析了器件工作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交流驱动的无电学接触型Micro-LED器件的电流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且I-V特性呈线性关系。在20V_(pp)的驱动信号下,器件亮度随频率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在频率为25 MHz时,器件亮度达到最大,且发光峰值滞后于电流峰值,说明器件的发光存在延迟。器件的等效阻抗随着频率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且器件在频率53 MHz附近出现负电容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LED器件 氮化镓 无电学接触 交流驱动 光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驱动无电学接触GaN基Micro⁃LED器件光电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韫韵 翁书臣 +5 位作者 邹振游 许海龙 王浩楠 周雄图 吴朝兴 张永爱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42-2249,共8页
针对Micro‐LED器件微型化带来的尺寸效应、高速巨量转移、发光器件与驱动背板的高精度键合等问题,本文通过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和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了一种垂直结构的交流驱动无电学接触型GaN基Micro‐LED器件,研究了其光电特性。结... 针对Micro‐LED器件微型化带来的尺寸效应、高速巨量转移、发光器件与驱动背板的高精度键合等问题,本文通过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和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了一种垂直结构的交流驱动无电学接触型GaN基Micro‐LED器件,研究了其光电特性。结果表明,器件电路模型可等效为RC电路,随着交流驱动信号频率的增大,器件等效阻抗先快速减小后趋于稳定。当频率固定时,器件I⁃V特性呈线性关系,器件等效阻抗稳定,器件亮度随着驱动电压增大而增强。当驱动电压固定时,器件在16~22 MHz频率范围内达到最大亮度,且亮度随频率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此外,由于回路呈电容特性,无电学接触型Micro‐LED器件存在发光延迟效应和电流超前效应。对比传统Micro‐LED器件,无电学接触型Micro‐LED器件与外部电极无电学接触,在交流驱动条件下实现内部载流子复合发光,有望解决Micro‐LED芯片微型化带来的技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LED器件 氮化镓 无电学接触 交流驱动 光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海洋的水下图像处理与视觉技术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炜玲 邱艳玲 +2 位作者 赵铁松 魏宏安 程恩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48-1763,共16页
水下观测是探索海洋最直观的手段之一。受水下光学特性、声学特性以及杂波、水生生物等的影响,水下观测中所采集的图像并不总能满足观测需求。如何对水下图像进行有效的处理、分析与应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尽管图像处理与计算机... 水下观测是探索海洋最直观的手段之一。受水下光学特性、声学特性以及杂波、水生生物等的影响,水下观测中所采集的图像并不总能满足观测需求。如何对水下图像进行有效的处理、分析与应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尽管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技术已在大气环境中得到广泛研究,但鉴于成像原理、应用背景等方面的差异,针对大气自然图像提出的算法无法直接移植到水下任务中,而针对水下场景提出的视觉应用仍存在对任务背景考虑不足、泛化性差等缺陷。本文面向光学图像以及声学图像这两类水下观测的主要手段,从图像特性入手,首次以任务为导向、以需求为脉络,通过梳理国内外成功的水下图像处理、质量评价案例,对水下观测方案的工作思路进行了更完备的总结与分析。此外,本文围绕水下机器视觉应用探讨其发展进程,详细讨论与展望了相关领域的前景与优化方向,为突破海洋视觉应用的瓶颈,建设智慧海洋系统带来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图像处理 质量评价 机器视觉 智慧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