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供氢溶剂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洪学 舒歌平 +1 位作者 杨葛灵 吴剑平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62-2464,2469,共4页
就中国神华集团在煤直接液化供氢溶剂沸腾床制备加工工艺技术、国产化催化剂技术、工艺条件优化技术、专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并对进一步精准开发高性能供氢溶剂技术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供氢溶剂 沸腾床 催化剂 加工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兑蒽油加氢制备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 被引量:7
2
作者 白雪梅 李克健 +2 位作者 章序文 高山松 冯玉艳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9-374,共6页
在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加氢原料中掺兑煤焦油蒽油,采用300mL固定床加氢实验装置考察蒽油掺兑量对循环溶剂性质的影响;采用0.5L高压釜煤液化实验考察蒽油掺兑量对煤液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加氢条件下,在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加... 在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加氢原料中掺兑煤焦油蒽油,采用300mL固定床加氢实验装置考察蒽油掺兑量对循环溶剂性质的影响;采用0.5L高压釜煤液化实验考察蒽油掺兑量对煤液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加氢条件下,在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加氢原料中掺兑5%(质量分数)的蒽油,循环溶剂的芳碳率(fa)降幅3.37%,供氢指数(PDQI)增幅3.68%,供氢性能得到提高,但加氢反应氢耗增加,循环溶剂密度、黏度及硫、氮含量增大。采用此循环溶剂进行煤液化时,煤的转化率提高了0.15%,煤液化油收率增加了0.98%。随着蒽油掺兑质量分数的增加,循环溶剂供氢性能逐渐减弱,煤液化转化率和液化油收率逐渐减小,循环溶剂密度、黏度及硫、氮含量持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蒽油 循环溶剂 溶剂加氢 供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油品组分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姜元博 李群花 施力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24-1328,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煤直接液化油品组分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单体烃组成、族组成和碳数分布、杂原子化合物的分析等方面。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简要展望(引用文献30篇)。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油品 组分分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孙策 姜元博 +1 位作者 李延红 邹滢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56-59,共4页
对比了碱洗提酚法和固相萃取法对煤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提取效果。分别用两种方法提取模型化合物、空白加标油样和液化生成油中的酚类化合物。结果表明,对于液化生成油,采用碱洗提酚法提取的酚类化合物中含有更少的杂质,更适合定性... 对比了碱洗提酚法和固相萃取法对煤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提取效果。分别用两种方法提取模型化合物、空白加标油样和液化生成油中的酚类化合物。结果表明,对于液化生成油,采用碱洗提酚法提取的酚类化合物中含有更少的杂质,更适合定性和定量。考察了液化生成油中邻甲基苯酚、邻乙基苯酚、对丙基苯酚和5-茚酚4种酚类化合物的加标回收率,加标回收率平均值在103.7%-108.0%之间,回收率高,相对标准偏差在1.1%~1.7%之间,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油 酚类化合物 碱洗提酚法 固相萃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油加氢催化剂活性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白雪梅 李克健 +2 位作者 章序文 高山松 冯玉艳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41,共6页
以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加氢稳定单元进料为原料,在300mL加氢装置上进行了煤直接液化油加氢稳定催化剂活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与HTS-358进口催化剂相比,FFT-1B国产催化剂在降低生成油密度和氮含量、提高溶剂油供氢性能方面有较大优势... 以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加氢稳定单元进料为原料,在300mL加氢装置上进行了煤直接液化油加氢稳定催化剂活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与HTS-358进口催化剂相比,FFT-1B国产催化剂在降低生成油密度和氮含量、提高溶剂油供氢性能方面有较大优势,加氢反应化学氢耗高0.2%(质量分数),但裂化活性低;FFT-1B催化剂的活性金属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加氢催化剂 活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液化油中碱性氮化物的分析方法及分布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延红 姜元博 +1 位作者 孙策 邹滢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16-1321,共6页
采用酸液萃取的方法从煤液化油中提取碱性氮化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氮化学发光检测器(GC/NCD)进行定性定量。从分析结果可见,碱性氮化物可以通过酸液萃取与油样达到较完全的分离。用GC-MS定性出全馏程煤液化油中含有38种碱性... 采用酸液萃取的方法从煤液化油中提取碱性氮化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氮化学发光检测器(GC/NCD)进行定性定量。从分析结果可见,碱性氮化物可以通过酸液萃取与油样达到较完全的分离。用GC-MS定性出全馏程煤液化油中含有38种碱性氮化物,主要为吡啶类、苯胺类以及喹啉类氮化物。用GC/NCD对18种全馏程煤液化油中的碱性氮化物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其占碱性氮化物总量的88.9%,其中吡啶类占碱性氮化物总量的24.48%,苯胺类占37.98%,喹啉类占26.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 碱性氮化物 液液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直接液化产品中氯含量测定 被引量:2
7
作者 姜元博 孙策 +2 位作者 李克健 邹滢 高山松 《洁净煤技术》 CAS 2013年第4期64-67,共4页
采用高温裂解燃烧/离子色谱法建立了测定煤直接液化产品微量氯含量分析方法。样品在高温裂解燃烧炉燃烧,其中氯化合物生成HCl气体或Cl2,经水吸收形成含Cl-的水溶液,离子色谱测出水溶液中的Cl-含量,进而计算出样品中的氯含量。优化的测... 采用高温裂解燃烧/离子色谱法建立了测定煤直接液化产品微量氯含量分析方法。样品在高温裂解燃烧炉燃烧,其中氯化合物生成HCl气体或Cl2,经水吸收形成含Cl-的水溶液,离子色谱测出水溶液中的Cl-含量,进而计算出样品中的氯含量。优化的测定条件:燃烧炉温度1300℃,燃烧时间10 min,载气流速1.5 mL/min,样品进样量为0.10~0.16 g。2种不同添加量加标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106.61%和94.82%,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24%和0.18%。通过对多种煤直接液化产品氯含量分析,获得了煤液化产品中氯含量分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产品 氯含量 高温裂解燃烧炉 离子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华煤直接液化转化率及收率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桑磊 舒歌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9-232,共4页
通过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神华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煤转化率及各产物收率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在较低的反应温度、较长的... 通过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神华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煤转化率及各产物收率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在较低的反应温度、较长的反应时间下的煤转化率可以达到和较高反应温度、较短反应时间时差不多,但是液化油收率相对低一些。使用Origin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曲面拟合,得到了煤转化率及各产物收率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关系表达式。每个关系式的校正判定系数都大于0. 95,说明拟合结果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 曲面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液化柴油调和及发动机试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白雪梅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51,共8页
对煤直接液化柴油(diesel of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DDCL)和煤间接液化柴油(diesel of indirect coal liquefaction,DICL)的性质进行了分析,通过调和试验考察了二者的相容性、煤液化调和柴油的性质规律及其对润滑性改进剂的感受性;... 对煤直接液化柴油(diesel of direct coal liquefaction,DDCL)和煤间接液化柴油(diesel of indirect coal liquefaction,DICL)的性质进行了分析,通过调和试验考察了二者的相容性、煤液化调和柴油的性质规律及其对润滑性改进剂的感受性;并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考察了煤液化调和柴油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结果表明:DDCL与DICL有很好的相容性;煤液化调和柴油的密度和十六烷值与其中DICL的质量分数呈线性关系,能够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其对润滑性改进剂具有良好的感受性;在国Ⅳ发动机上有很好的动力性,单位质量油耗略有优势,常规排放满足国Ⅳ排放标准,且在NO_x、烟度和PM排放方面有较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柴油 调和 发动机 燃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中饱和烃的分子组成及分布特点 被引量:8
10
作者 高山松 李群花 +1 位作者 舒歌平 吴剑平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5,共9页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GC-TOF MS/FID)从分子水平上对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中的饱和烃进行了表征。TOF MS检测器在信噪比(S/N)为200的条件下共检测到599个单体峰,FID检测器在信噪比(S/N)为1000的...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GC-TOF MS/FID)从分子水平上对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中的饱和烃进行了表征。TOF MS检测器在信噪比(S/N)为200的条件下共检测到599个单体峰,FID检测器在信噪比(S/N)为1000的条件下共检测到458个单体峰。TOF MS的定性结果表明:在GC×GC-TOF MS/FID设定的分析条件下,链烷烃检测到57个单体峰,含有从正戊烷到正三十一烷的完整分布,可达到单体识别;环烷烃共检测到一环烷烃~五环烷烃五种族类,依次检测到104,229,180,28,1个单体峰,可进行每一族类环烷烃中不同碳数的识别。对FID检测器采集的数据进行面积归一化定量,结果表明:链烷烃中主要为正构烷烃,占全部链烷烃的91.86%,一环烷烃中正构烷基环己烷单体的含量比异构烷基环己烷单体的含量大,15种正构烷基环己烷的含量占全部一环烷烃的41.77%;一环烷烃、二环烷烃、三环烷烃、四环烷烃和五环烷烃在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中的含量依次为2.11%,14.90%,17.81%,5.30%和0.15%;芳烃组分的总含量为53.64%;含少量含氧杂原子化合物,其含量为0.26%;碳数分布检测结果显示,一环烷烃、二环烷烃、三环烷烃和四环烷烃含量最高的化合物碳数依次为C 13,C 12,C 14和C 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循环溶剂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饱和烃 分子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条件下萘-四氢萘加氢转化反应行为 被引量:5
11
作者 单贤根 曹雪萍 +2 位作者 舒歌平 高山松 王洪学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68,共8页
以纳米Fe2O3为催化剂,在0.5 L高压釜中考察了反应压力19 MPa下,不同反应温度(435℃~465℃)和反应时间(0 min^120 min)对萘-四氢萘体系加氢转化过程及产物分布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建立了萘-四氢萘体系加氢转化反应机理模型,通过... 以纳米Fe2O3为催化剂,在0.5 L高压釜中考察了反应压力19 MPa下,不同反应温度(435℃~465℃)和反应时间(0 min^120 min)对萘-四氢萘体系加氢转化过程及产物分布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建立了萘-四氢萘体系加氢转化反应机理模型,通过优化算法求解得到各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结果表明:萘很快达到转化平衡状态,且低温和长停留时间有利于萘的加氢转化;萘的加氢反应速率高于四氢萘的脱氢反应速率,在四氢萘的加氢反应中,以异构化反应为主,主要生成甲基茚满和丁基苯。反应物萘、四氢萘、十氢萘(反)、十氢萘(顺)、1-甲基茚满、正丁基苯和烷基苯的质量分数的实验值和模拟值的相对偏差分别为4.56%,1.35%,9.60%,7.24%,8.29%,10.64%和1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氢萘 直接液化 加氢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溶剂下煤直接液化初级产物的物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雪萍 单贤根 +2 位作者 王洪学 高山松 姜元博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4-48,共5页
研究两种不同溶剂条件下,煤直接液化初级产品的物理化学特性,通过实沸点蒸馏装置,将样品油进行了实沸点切割,得到17个窄馏分,并考察了各窄馏分的密度、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组成及临界性质.结果表明,两种煤液化粗油馏分组成差别不大,得到... 研究两种不同溶剂条件下,煤直接液化初级产品的物理化学特性,通过实沸点蒸馏装置,将样品油进行了实沸点切割,得到17个窄馏分,并考察了各窄馏分的密度、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组成及临界性质.结果表明,两种煤液化粗油馏分组成差别不大,得到的相应粗油窄馏分的密度、元素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等相差也较小.加氢后的循环溶剂条件下,煤液化粗油S和N元素含量较低;最后采用经验关联式对两种煤液化粗油窄馏分的假临界性质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两种油的假临界性质差别不大,且随切割馏程升高假临界温度和假临界体积逐渐增大,窄馏分的假临界压力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 溶剂 窄馏分 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影响因素浅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桑磊 舒歌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788-3798,共11页
发展煤直接液化技术是我国缓解石油供需矛盾和保障能源安全的一个较好的战略选择,但影响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因素很多,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分析是该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首先在反应原料方面,主要综述了煤的煤化程度、官能团、显... 发展煤直接液化技术是我国缓解石油供需矛盾和保障能源安全的一个较好的战略选择,但影响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因素很多,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分析是该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首先在反应原料方面,主要综述了煤的煤化程度、官能团、显微组分和无机矿物质,催化剂的种类、特点、作用、添加量和研究热点,溶剂的种类、作用和研究现状,反应气氛的种类和作用,并指出:煤化程度适中、镜质组含量较高、灰分较低的煤更适宜作为直接液化原料;煤粉担载的原位合成高分散铁基催化剂性能较好,并且经过了工业装置的验证;含有较多部分氢化稠环芳香烃的物料适宜作为煤直接液化溶剂;氢气提供活性氢的机理及其他廉价气体替代氢气气氛还需进一步研究。然后在工艺条件方面,主要分析讨论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煤浆浓度、进料空速和气液比高低的影响,认为需综合考虑较高的油收率和装置处理量及装置的平稳运行,选择适当的工艺条件。最后指出这些工作将为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我国的煤直接液化产业也将取得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性能 影响因素 反应原料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时间对神东煤直接液化转化率和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桑磊 舒歌平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84-1088,共5页
采用高压反应釜,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神东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反应时间下,煤转化率大体上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当反应时间较短时,煤转化率增加的幅度较大;当反应时间较长时,煤转化率增加的幅度较... 采用高压反应釜,研究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神东煤直接液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反应时间下,煤转化率大体上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当反应时间较短时,煤转化率增加的幅度较大;当反应时间较长时,煤转化率增加的幅度较小。在不同的反应时间下,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大体上油收率逐渐增大,沥青质收率逐渐减小,水收率变化不明显,气收率逐渐增大。在不同的反应温度下,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煤转化率和油收率都先是快速增大,然后缓慢增大,在反应温度太高时,随反应时间继续延长,煤转化率增加到最大值后基本不变甚至略有减小,油收率增加到最大值后开始减小。当反应温度为460℃,反应时间为90 min时,煤转化率和油收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0.7%和6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液化性能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过程中供氢溶剂的组成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薇 舒歌平 +2 位作者 章序文 王洪学 高山松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55,共8页
采用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MS)鉴定了神华煤直接液化过程中供氢溶剂的主要组成结构.GC-MS检测出100多种化合物,结果表明:供氢溶剂主要由正构烷烃和芳烃化合物组成.芳烃化合物中以氢化芳烃为主,... 采用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MS)鉴定了神华煤直接液化过程中供氢溶剂的主要组成结构.GC-MS检测出100多种化合物,结果表明:供氢溶剂主要由正构烷烃和芳烃化合物组成.芳烃化合物中以氢化芳烃为主,尤其是四氢萘系列含量最高,达18.19%.FT-ICR-MS结果显示,供氢溶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50,表明供氢溶剂主要由复杂的小分子化合物组成.负离子ESI(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 ionization)FT-ICR-MS鉴定出了N1,N2,N1O1,N1O2,O1和O2等多种杂原子类型,正离子ESI FT-ICR-MS鉴定出了CH,N1,N1O1,O1和O2等杂原子类型.供氢溶剂中氢化芳烃化合物和三、四环含杂原子芳烃化合物响应最强,酚类化合物、碱性和非碱性N1类化合物相对丰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液化 供氢溶剂 GC-MS FT-ICR-MS 分子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液化沥青制备超级活性炭及其气体吸附特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辛凡文 李克健 +3 位作者 舒歌平 王洪学 章序文 杨葛灵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7-52,共6页
使用KOH作为活化剂,以煤液化沥青为碳源,制得比表面积在3 000m^2/g以上的活性炭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氮气吸附和脱附等方法对炭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煤液化沥青基活性炭(ACCLA)对H_2,CH_4和CO_2... 使用KOH作为活化剂,以煤液化沥青为碳源,制得比表面积在3 000m^2/g以上的活性炭材料.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氮气吸附和脱附等方法对炭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煤液化沥青基活性炭(ACCLA)对H_2,CH_4和CO_2的吸附量最高分别为24.85 mmol/g(77 K,400kPa),4.62 mmol/g(298 K,400kPa)和3.57 mmol/g(298 K,100kPa),发现超级活性炭在气体吸附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对多孔结构特性与吸附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讨论.发现在测试条件下,H_2在吸附量受材料比表面积大小影响很大,而对于CH_4和CO_2孔径尺寸的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沥青 超级活性炭 KOH活化法 孔隙结构 气体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煤浆黏温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彦军 舒歌平 +2 位作者 章序文 高山松 王洪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003-4011,共9页
煤直接液化技术是缓解石油供需矛盾、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油煤浆的黏温特性对其配制、输送、加压、预热及反应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油煤浆黏温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方法、变化机理、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煤直接液化技术是缓解石油供需矛盾、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油煤浆的黏温特性对其配制、输送、加压、预热及反应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油煤浆黏温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方法、变化机理、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升温过程中,油煤浆流变特性表现为非牛顿流体,具有剪切稀化特性;高温高压下黏度测定方法主要有4种;分析黏温特性变化机理:煤浆制备和升温阶段黏度变化主要由溶胀作用导致,高温阶段主要由煤裂解产生沥青质(尤其是前沥青烯)导致;从溶剂、煤的性质(煤阶、显微组分及粒径分布)、剪切速率、油煤浆浓度、催化剂和氢分压等方面分析了油煤浆黏温特性的影响因素。最后指出了未来油煤浆黏温特性的研究方向,为我国煤直接液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油煤浆 黏温特性 变化机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密煤与塔河重油共加氢反应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贾梦婷 高山松 +1 位作者 张彦军 张德祥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02-908,共7页
采用高压釜考察了哈密煤与塔河重油单独加氢反应性能和共加氢反应性能,探索了哈密煤与塔河渣油共加氢的可行性技术路线。实验结果表明,哈密煤具有良好的液化反应性能,合适的反应温度为445℃,在445℃、9 MPa时转化率达98.74%,油收率达68.... 采用高压釜考察了哈密煤与塔河重油单独加氢反应性能和共加氢反应性能,探索了哈密煤与塔河渣油共加氢的可行性技术路线。实验结果表明,哈密煤具有良好的液化反应性能,合适的反应温度为445℃,在445℃、9 MPa时转化率达98.74%,油收率达68.54%;塔河渣油单独加氢在较低反应温度时表现出明显的结焦倾向,很难实现加氢轻质化,430℃时,转化率仅有66.38%,轻质油收率也仅有50.01%,结焦率却高达9.45%,随着反应温度升高,结焦速率加剧;哈密煤与塔河渣油共加氢时转化率较低,结焦明显,煤/油比为40∶60时转化率为97.79%,油收率为73.36%。在共加氢体系中引入具有供氢性能溶剂能够有效抑制生焦,提高转化率,实现共加氢轻质化,在煤粉添加量为45%时,塔河渣油合适的添加量为20%,原料的转化率达到98.38%,油收率为74.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煤共加氢 煤液化 渣油 供氢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油共炼双组分溶剂油煤浆黏温特性及液化反应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彦军 舒歌平 +2 位作者 高山松 贾梦婷 王洪学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8-154,共7页
煤油共炼技术是煤与劣质油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以循环溶剂、石油基重质油和褐煤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油煤浆浓度、溶剂性质、双组分溶剂(循环溶剂和重质油)配比对油煤浆黏温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双组分溶剂油煤浆的液化反应性。结果表明... 煤油共炼技术是煤与劣质油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以循环溶剂、石油基重质油和褐煤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油煤浆浓度、溶剂性质、双组分溶剂(循环溶剂和重质油)配比对油煤浆黏温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双组分溶剂油煤浆的液化反应性。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油煤浆黏度迅速降低至较低值;相同条件下,浓度越大,黏度越大。双组分溶剂油煤浆流变特性优于重质油油煤浆;重质油含量越高,黏度反增温度越低,反增幅度越大;重质油含量为30%时,黏度反增温度为240℃,反增幅度最大。在煤油共炼过程,双组分溶剂可以配制更高浓度的油煤浆。双组分溶剂油煤浆煤油共炼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循环溶剂优化了活性氢的传递转移,阻断了结焦过程。当重质油加入量小于等于20%时,可获得更高的油收率和更低的沥青产率。随重质油加入比例增加,产品油馏程升高,双环芳烃和链烷烃含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油共炼 双组分溶剂 油煤浆 黏温特性 液化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油共炼油煤浆黏温特性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彦军 舒歌平 高山松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275-3283,共9页
煤油共炼技术将煤化工技术与劣质重油加工技术耦合,是煤与劣质重油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油煤浆黏温特性是影响规模化制浆、输送、加压、预热设计和生产操作的关键因素。以塔河重油、煤焦油和低阶煤为研究对象,利用热重分析仪、傅里... 煤油共炼技术将煤化工技术与劣质重油加工技术耦合,是煤与劣质重油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油煤浆黏温特性是影响规模化制浆、输送、加压、预热设计和生产操作的关键因素。以塔河重油、煤焦油和低阶煤为研究对象,利用热重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分析仪、表面孔隙结构分析仪及高温黏度计等,分析了煤粉质量分数、溶剂性质、溶胀时间及煤粉孔隙结构对油煤浆黏度的影响,研究了制浆过程和升温预热过程中油煤浆黏温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制浆过程中煤粉质量分数和重质油溶剂性质是影响油煤浆黏度的主要因素;当煤粉质量分数大于35%时,油煤浆黏度显著增大;相同条件下,塔河重油煤浆黏度大于煤焦油重油煤浆。随溶胀时间的增加,重质油煤浆黏度整体呈增大趋势;溶胀12 h以后,油煤浆黏度均快速增大,且塔河重油配制的油煤浆黏度增加更快;溶胀作用之后的煤粉颗粒表面形成新的孔隙结构,产生了大量大孔和部分微孔,导致油煤浆黏度增加;油煤浆制备过程中重质油发生脱氢、吸氧缩合反应而导致性质变化也是影响油煤浆黏度的重要因素。升温预热过程,随着温度升高,油煤浆黏度迅速降低;且煤粉质量分数越高,黏度越大;当温度超过140℃时,黏度均降至较低值;当温度超过240℃时,开始出现黏度反增现象,煤粉质量分数越高煤浆黏度出现反弹的温度越低,反弹幅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油共炼 油煤浆 黏温特性 煤浆制备 升温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