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直接液化柴油加氢制备轻质白油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单贤根 舒歌平 +1 位作者 章序文 曹雪萍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3-47,共5页
为制备轻质白油,采用贵金属加氢催化剂在30mL连续加氢实验装置上对煤直接液化柴油进行了深度加氢实验,考察了不同反应压力(6~12MPa)、反应温度(80~240℃)、体积空速(0.6~1.2h-1)条件下煤直接液化柴油的芳烃饱和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加氢... 为制备轻质白油,采用贵金属加氢催化剂在30mL连续加氢实验装置上对煤直接液化柴油进行了深度加氢实验,考察了不同反应压力(6~12MPa)、反应温度(80~240℃)、体积空速(0.6~1.2h-1)条件下煤直接液化柴油的芳烃饱和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加氢后的柴油馏程、黏度、密度等性质无明显变化,但芳烃含量大幅度下降,在合适的加氢条件下产品油中芳烃质量分数可以降低至0.01%以下,满足环保型轻质白油标准要求。通过蒸馏切割发现,煤直接液化柴油所生产的轻质白油牌号主要集中在W2-40~W2-9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柴油 加氢 轻质白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和煤制油在柴油机上的尾气排放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永伦 白雪梅 +2 位作者 李克健 刘卫林 高海洋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2-56,共5页
为配合车用煤制柴油油品开发,在装备可满足国Ⅳ排放的DOC+POC后处理系统和SCR后处理系统的柴油发动机上,测试3种煤制调和柴油及国Ⅳ、国Ⅴ石化柴油在法规要求的ESC、ETC、ELR循环下的排放性能。结果表明,煤制柴油DY-1整体排放性能表现最... 为配合车用煤制柴油油品开发,在装备可满足国Ⅳ排放的DOC+POC后处理系统和SCR后处理系统的柴油发动机上,测试3种煤制调和柴油及国Ⅳ、国Ⅴ石化柴油在法规要求的ESC、ETC、ELR循环下的排放性能。结果表明,煤制柴油DY-1整体排放性能表现最好,相对于GBⅤ柴油在NO_x方面降低6.7%,在PM方面降低15.9%;同一油品在两类后处理发动机上的NO_x排放整体趋势大致相同,且硫含量对颗粒物的排放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煤制柴油 排放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油制备环烷基油工艺技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洪学 《煤炭技术》 CAS 2019年第1期169-172,共4页
以煤直接液化加氢稳定油为原料,在300 mL煤直接液化加氢装置上,采用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油品加氢工艺条件,实施了煤直接液化油制备环烷基油工艺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油品加氢改质工艺,>165℃馏分油总芳烃由57.6%降至4.2%,... 以煤直接液化加氢稳定油为原料,在300 mL煤直接液化加氢装置上,采用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油品加氢工艺条件,实施了煤直接液化油制备环烷基油工艺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油品加氢改质工艺,>165℃馏分油总芳烃由57.6%降至4.2%,总环烷烃由36.2%升至89.6%,但与深度加氢精制工艺相比,生产油品整体馏程偏低,密度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油 环烷基油 加氢改质 加氢精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焦油馏分油用作煤直接液化起始溶剂的加氢稳定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高山松 李克健 +1 位作者 李永伦 姜元博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36-641,共6页
采用煤焦油馏分油中的洗油与脱晶蒽油以质量比1∶1混合的油为原料,在处理量500kg/h的加氢稳定中试装置上进行洗油与脱晶蒽油混合油的加氢稳定试验。利用常温常压旋转黏度仪测定混合油加氢所得溶剂的黏度,考察其成浆性能;采用0.5L搅拌式... 采用煤焦油馏分油中的洗油与脱晶蒽油以质量比1∶1混合的油为原料,在处理量500kg/h的加氢稳定中试装置上进行洗油与脱晶蒽油混合油的加氢稳定试验。利用常温常压旋转黏度仪测定混合油加氢所得溶剂的黏度,考察其成浆性能;采用0.5L搅拌式高压釜考察了混合油不同次数加氢所得溶剂的煤直接液化反应效果。结果表明,洗油与脱晶蒽油的混合油经过加氢处理后,表观黏度降低,用来配制油煤浆表现出良好的成浆性能;用作煤直接液化溶剂具有较强的供氢性能,以经过3次加氢后所得溶剂作为煤直接液化溶剂,可得到89.47%煤转化率,63.06%油收率。洗油和脱晶蒽油混合油加氢后所得溶剂是一种效果良好的煤直接液化开工用起始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 煤焦油 起始溶剂 催化加氢 供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兑蒽油加氢制备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 被引量:7
5
作者 白雪梅 李克健 +2 位作者 章序文 高山松 冯玉艳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9-374,共6页
在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加氢原料中掺兑煤焦油蒽油,采用300mL固定床加氢实验装置考察蒽油掺兑量对循环溶剂性质的影响;采用0.5L高压釜煤液化实验考察蒽油掺兑量对煤液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加氢条件下,在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加... 在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加氢原料中掺兑煤焦油蒽油,采用300mL固定床加氢实验装置考察蒽油掺兑量对循环溶剂性质的影响;采用0.5L高压釜煤液化实验考察蒽油掺兑量对煤液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加氢条件下,在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加氢原料中掺兑5%(质量分数)的蒽油,循环溶剂的芳碳率(fa)降幅3.37%,供氢指数(PDQI)增幅3.68%,供氢性能得到提高,但加氢反应氢耗增加,循环溶剂密度、黏度及硫、氮含量增大。采用此循环溶剂进行煤液化时,煤的转化率提高了0.15%,煤液化油收率增加了0.98%。随着蒽油掺兑质量分数的增加,循环溶剂供氢性能逐渐减弱,煤液化转化率和液化油收率逐渐减小,循环溶剂密度、黏度及硫、氮含量持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蒽油 循环溶剂 溶剂加氢 供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加氢稳定油加氢生产工业白油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陈茂山 韩来喜 +1 位作者 单贤根 齐振东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9-23,共5页
以煤直接液化加氢稳定油为原料,采用两种型号的加氢精制催化剂匹配进行两段加氢精制生产工业白油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段加氢精制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和体积空速的变化对脱硫、脱氮和芳烃饱和反应有较大的影响,在反应压... 以煤直接液化加氢稳定油为原料,采用两种型号的加氢精制催化剂匹配进行两段加氢精制生产工业白油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段加氢精制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和体积空速的变化对脱硫、脱氮和芳烃饱和反应有较大的影响,在反应压力为15 MPa、反应温度为380℃、体积空速为0.4 h-1的工艺条件下,产品油中的硫、氮质量分数分别为1.6μg/g和1.5μg/g,脱硫率和脱氮率分别达到97.72%和99.81%,此时产品中的芳烃质量分数为31.2%,芳烃饱和率为55.9%;二段深度加氢精制后,产品油中的芳烃质量分数可以降低到5%以下;最终的加氢产品油在实沸点蒸馏装置上切割后,得到的280~300℃、300~320℃馏分油能分别满足5号、7号工业白油(Ⅰ)的行业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加氢稳定油 加氢 工业白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华煤加氢液化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蔺华林 徐熠 +2 位作者 黄珏 张德祥 高晋生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5-828,共4页
以神华煤为原料,四氢萘为溶剂,在微型反应釜中进行了神华煤加氢液化动力学研究,并建立了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起始阶段,煤主要转化为前沥青烯和沥青烯,有少量油气存在。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前沥青烯和沥青烯产率出现最大值,... 以神华煤为原料,四氢萘为溶剂,在微型反应釜中进行了神华煤加氢液化动力学研究,并建立了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起始阶段,煤主要转化为前沥青烯和沥青烯,有少量油气存在。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前沥青烯和沥青烯产率出现最大值,油气产率逐渐增加。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能合理拟合350-440℃范围内神华煤液化动力学过程,其反应速率常数为0.001 8-0.041 6 min-1,表观活化能为29.11-46.45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 灰平衡法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液化油中碱性氮化物的分析方法及分布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延红 姜元博 +1 位作者 孙策 邹滢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16-1321,共6页
采用酸液萃取的方法从煤液化油中提取碱性氮化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氮化学发光检测器(GC/NCD)进行定性定量。从分析结果可见,碱性氮化物可以通过酸液萃取与油样达到较完全的分离。用GC-MS定性出全馏程煤液化油中含有38种碱性... 采用酸液萃取的方法从煤液化油中提取碱性氮化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氮化学发光检测器(GC/NCD)进行定性定量。从分析结果可见,碱性氮化物可以通过酸液萃取与油样达到较完全的分离。用GC-MS定性出全馏程煤液化油中含有38种碱性氮化物,主要为吡啶类、苯胺类以及喹啉类氮化物。用GC/NCD对18种全馏程煤液化油中的碱性氮化物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其占碱性氮化物总量的88.9%,其中吡啶类占碱性氮化物总量的24.48%,苯胺类占37.98%,喹啉类占26.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 碱性氮化物 液液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液化沥青制备针状焦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常鸿雁 张元新 +2 位作者 李克健 章序文 程时富 《煤炭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74-276,共3页
以煤液化沥青为原料,在高压釜中进行热缩聚炭化合成针状焦,通过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物的形貌和组织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炭化温度是影响针状焦性能的主要因素,炭化温度为420℃~440℃时得到针状焦的性能较好... 以煤液化沥青为原料,在高压釜中进行热缩聚炭化合成针状焦,通过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物的形貌和组织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炭化温度是影响针状焦性能的主要因素,炭化温度为420℃~440℃时得到针状焦的性能较好;炭化时间延长,有利于针状焦的粉末电阻率和真密度的增大。在中试装置上制备出了各项指标优于或相当于国外某品牌优质针状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沥青 针状焦 炭化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油品组分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姜元博 李群花 施力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24-1328,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煤直接液化油品组分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单体烃组成、族组成和碳数分布、杂原子化合物的分析等方面。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简要展望(引用文献30篇)。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油品 组分分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残渣制备高附加值产品的探索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茂山 要辉 +1 位作者 王洪学 常鸿雁 《中国煤炭》 2020年第5期74-80,共7页
目前国内外的许多机构对煤液化残渣的热解性能和转化利用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燃烧、气化、萃取和加氢转化上。通过对煤直接液化残渣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的分析,提出利用煤直接液化残渣制备沥青改性剂、中间相沥青、针状焦等产品... 目前国内外的许多机构对煤液化残渣的热解性能和转化利用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燃烧、气化、萃取和加氢转化上。通过对煤直接液化残渣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的分析,提出利用煤直接液化残渣制备沥青改性剂、中间相沥青、针状焦等产品,此法将极为有效地提高煤液化残渣的附加值,进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和低碳环保的目标,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残渣 煤液化沥青 中间相沥青 针状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液化柴油及其在发动机上的应用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亮 高章 +3 位作者 刘卫林 赵凯 高海洋 冯玉艳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19年第6期80-83,共4页
阐述了我国煤液化柴油产业的发展现状,介绍了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工艺流程及特点,总结了我国近年来煤直接和间接液化柴油以及混合煤制油在发动机试验方面的成果,对煤制油作为代用燃料的前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关键词 煤制油 工艺 混合煤制油 代用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液化沥青基多孔炭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程时富 《神华科技》 2018年第5期68-72,共5页
以煤液化沥青为炭源,以3种不同形态的SiO_2(正硅酸四乙酯、硅溶胶、纳米SiO_2)为模板,制备多孔炭,通过模板与煤液化沥青的投料比,调整多孔炭的表面结构。采用SEM、N2吸附-脱附、电化学工作站对多孔炭的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以煤液化沥青为炭源,以3种不同形态的SiO_2(正硅酸四乙酯、硅溶胶、纳米SiO_2)为模板,制备多孔炭,通过模板与煤液化沥青的投料比,调整多孔炭的表面结构。采用SEM、N2吸附-脱附、电化学工作站对多孔炭的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板的类型决定多孔炭材料的孔径分布,以正硅酸四乙酯为模板的多孔炭的平均孔径为2~3nm,以硅溶胶为模板的多孔炭的平均孔径为7.8nm,以纳米SiO_2为模板的多孔炭的平均孔径为12nm。以正硅酸四乙酯为模板时,当SiO_2与煤液化沥青的投料为0.6时,多孔炭的总孔容最大,0.605cm^3/g,比表面积为789m^2/g,且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在2000mA/g的电流密度下,比电容为71F/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沥青 模板 多孔炭 孔径分布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华煤两段催化加氢液化研究
14
作者 高山松 舒歌平 李克健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F05期67-71,共5页
以神华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原料煤为原料,在0.18t/d煤直接液化连续试验装置上开展了神华煤直接液化试验研究,对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进行了改进,并与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时,神... 以神华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原料煤为原料,在0.18t/d煤直接液化连续试验装置上开展了神华煤直接液化试验研究,对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进行了改进,并与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时,神华煤的液化转化率为89.89%,蒸馏油收率和萃取油收率分别为53.79%和60.37%,气产率和氢耗分别为15.42%和5.75%;在神华工艺两台串联反应器间设置中间分离器,将煤直接液化反应由一个体系划分为两个体系,神华煤的液化转化率为91.10%,蒸馏油收率和萃取油收率分别为56.76%和64.36%,气产率和氢耗分别为13.98%和5.79%,与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相比,神华煤的液化转化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以上,蒸馏油收率增加了约3个百分点,萃取油收率增加了约4.0个百分点,气产率降低了约1.5个百分点,氢耗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液化 神华煤 两段 溶剂 油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氧化对煤液化沥青制备超级活性炭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辛凡文 李克健 +2 位作者 舒歌平 王洪学 章序文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1-144,共4页
以神华煤直接液化沥青(CLA)为碳源,针对其熔点低、易形成液相炭化、不利于制备超级活性炭的难题,采用KNO3预氧化、KOH活化的方法,制备出比表面积超过3000m2/g的超级活性炭。利用扫描电镜(SEM)、低温氮吸附仪(BET)、红外光谱仪(IR)等多... 以神华煤直接液化沥青(CLA)为碳源,针对其熔点低、易形成液相炭化、不利于制备超级活性炭的难题,采用KNO3预氧化、KOH活化的方法,制备出比表面积超过3000m2/g的超级活性炭。利用扫描电镜(SEM)、低温氮吸附仪(BET)、红外光谱仪(IR)等多种手段对预氧化沥青、炭化沥青和活性炭产品进行了表征测试。发现预氧化可避免煤液化沥青在炭化过程中的相态变化,产生具有初级孔道、富含官能团活性点的炭化物,为制备超级活性炭奠定了物质结构基础。在m(KNO3)/m(CLA)为0~0.4之间,活性炭的比表面积随着KNO3的用量增加先增后减。在预氧化温度250~400℃之间,活性炭的比表面积随着预氧化温度的升高先增后减,拐点为350℃。在预氧化时间30~60min内,活性炭的比表面积随着预氧化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超过60min,延长预氧化时间对活性炭比表面积基本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沥青 预氧化 超级活性炭 比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液化油窄馏分临界性质的研究(Ⅱ)假临界压力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肖曼 毛学锋 +3 位作者 张晓静 单贤根 章序文 赵渊 《洁净煤技术》 CAS 2014年第6期89-91,96,共4页
为考察石油馏分假临界压力的经验关联式对神华煤液化油窄馏分的适用性,对神华煤液化油300℃之前馏分进行实沸点实验,切割成8个窄馏分,利用基团贡献法计算得到110~200℃馏分的假临界压力计算值随着蒸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00~300℃馏... 为考察石油馏分假临界压力的经验关联式对神华煤液化油窄馏分的适用性,对神华煤液化油300℃之前馏分进行实沸点实验,切割成8个窄馏分,利用基团贡献法计算得到110~200℃馏分的假临界压力计算值随着蒸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00~300℃馏分的假临界压力随着蒸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采用不同计算关联式得到的窄馏分假临界压力与基团贡献法计算值相比较,由周佩正推荐式得到的假临界压力计算结果优于其他关联式,除150~180、180~200和220~240℃馏分外,其他馏分的假临界压力计算值与基团贡献法计算值的相对误差都在5%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生成油 窄馏分 假临界压力 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华煤直接液化技术研发进展 被引量:34
17
作者 李克健 程时富 +5 位作者 蔺华林 章序文 常鸿雁 舒成 白雪梅 王国栋 《洁净煤技术》 CAS 2015年第1期50-55,共6页
我国自主建设的世界首座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神华100万t/a煤直接液化装置于2008年底成功试运行。经过几年的优化和完善,2011—2013年间,神华煤直接示范装置持续稳定运行、连续3a盈利。列举了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运行和研发情况,介绍... 我国自主建设的世界首座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神华100万t/a煤直接液化装置于2008年底成功试运行。经过几年的优化和完善,2011—2013年间,神华煤直接示范装置持续稳定运行、连续3a盈利。列举了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运行和研发情况,介绍了煤直接液化基础理论研究,煤液化残渣溶剂萃取分离与应用研究。在煤液化沥青应用研究中,重点介绍了在针状焦、防水卷材、配煤捣固炼焦和COPNA树脂制备技术开发方面取得的的应用效果。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建设、装置稳定运行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实践表明,我国在煤直接液化领域已取得世界领先地位并日趋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技术研发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的萃取分离与利用研发进展 被引量:9
18
作者 常鸿雁 程时富 +6 位作者 王国栋 向柠 舒成 辛凡文 张元新 章序文 李克健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F05期61-66,共6页
以煤焦油馏分油为溶剂,采用萃取—固液分离—溶剂回收等工艺,分离出了约占煤液化残渣总量50%的煤液化沥青,研究了固液分离对煤液化沥青灰分等参数的影响。对不同灰分的煤液化沥青进行了元素、工业和组分等分析,并在防水卷材、C/C复合材... 以煤焦油馏分油为溶剂,采用萃取—固液分离—溶剂回收等工艺,分离出了约占煤液化残渣总量50%的煤液化沥青,研究了固液分离对煤液化沥青灰分等参数的影响。对不同灰分的煤液化沥青进行了元素、工业和组分等分析,并在防水卷材、C/C复合材料浸渍剂沥青、中间相炭微球、针状焦和高比表面活性炭等方面进行了应用研究。剩下约50%的萃余物可作为气化原料,从而实现了煤液化残渣的高效、清洁利用,形成了一套煤液化残渣萃取分离及应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残渣 萃取分离 煤液化沥青 防水卷材 浸渍剂沥青 中间相炭微球 针状焦 高比表面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液化油的梯度洗脱及芳烃组成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蔺华林 李永伦 +2 位作者 王国龙 张德祥 高晋生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8-493,共6页
采用梯度洗脱技术对煤液化油进行了分离,并对芳烃部分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梯度洗脱技术能够将煤液化油分成轻、中和重芳烃。单环芳烃低场部分质子的特征吸收区域在化学位移(δ)... 采用梯度洗脱技术对煤液化油进行了分离,并对芳烃部分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梯度洗脱技术能够将煤液化油分成轻、中和重芳烃。单环芳烃低场部分质子的特征吸收区域在化学位移(δ)为6.9-7.2处,双环和多环芳烃低场部分质子特征吸收区域在δ为7.2-9.0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洗脱 煤液化油 芳烃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聚合温度对煤液化沥青制备中间相沥青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常鸿雁 张元新 +2 位作者 李克健 章序文 程时富 《洁净煤技术》 CAS 2017年第3期76-80,共5页
为制备优质的中间相沥青,以煤液化沥青为原料,在不同热聚合温度下制备中间相沥青,采用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RD、热分析等测试仪器对所得中间相沥青进行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温度对中间相沥青的收率、形貌和结构影响显著。随着温... 为制备优质的中间相沥青,以煤液化沥青为原料,在不同热聚合温度下制备中间相沥青,采用偏光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RD、热分析等测试仪器对所得中间相沥青进行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温度对中间相沥青的收率、形貌和结构影响显著。随着温度升高,中间相沥青的收率降至86.2%,H含量降至3.96%,S含量有所下降,残炭率增大;中间相小球体的尺寸增大,逐渐出现融并现象,最终形成广域型中间相;煤液化沥青中的稠环芳烃、芳香烃的含量明显增加,烷烃成分则明显减少;煤液化沥青中的无定型区含量减少,分子的排列与取向性变好。选择低的热缩聚温度(410~420℃),适当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反应方向的控制,从而达到制备优质中间相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聚合温度 煤液化沥青 中间相沥青 煤直接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