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NA视角下中国虚拟经济总量核算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彭刚 聂富强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2,共10页
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的内核出发,依照SNA的理论基础,探究了虚拟经济总量核算理论、核算范围及难点等问题,并估算了中国2007—2015年虚拟经济资产价值的总量。理论研究表明,虚拟经济总量核算体系的构建,应以虚拟经济资产存量价值总量为基础... 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的内核出发,依照SNA的理论基础,探究了虚拟经济总量核算理论、核算范围及难点等问题,并估算了中国2007—2015年虚拟经济资产价值的总量。理论研究表明,虚拟经济总量核算体系的构建,应以虚拟经济资产存量价值总量为基础,以核算期内虚拟经济资产价值变动总量为核心,以数量变化引起价值变动总量和价格变化引起价值变动总量为结构。测算结果显示,中国虚拟经济资产存量价值扩张迅速,但资产价值变动总量波动较大,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向虚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经济 核算框架 价值变动量 测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制造“低端锁定”破局之路:基于国内外双循环的新视角 被引量:29
2
作者 马丹 郁霞 翁作义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46,共15页
随全球分工网络的不断深化,发达国家借助其掌握的核心技术和品牌服务持续限制着发展中国家的附加值获取能力。本研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估计了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曲线,并验证了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链形态整体符合“微笑曲线”特征,且存在整体... 随全球分工网络的不断深化,发达国家借助其掌握的核心技术和品牌服务持续限制着发展中国家的附加值获取能力。本研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估计了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曲线,并验证了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链形态整体符合“微笑曲线”特征,且存在整体下移和扁平化的趋势。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链长利薄困境,面临着价值链曲线的链内底部锁定和链段整体下移的双重“低端锁定”风险。在传统的测算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上下游生产长度基础上,引入以国内分工为主的国内价值链,构造反映国内外双循环的双重价值链参与度,对比单一全球价值链和双重价值链下的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曲线发现,参与双重价值链分工对企业增加值率有显著提升,其提升效用稳定高于企业单一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效果。首次论证了依托国内外双循环的双重分工,从价值链的链段整体攀升和链条位置升级两个方面突破“低端锁定”的可能路径,为中国制造业依托国内外双循环走出“低端锁定”困境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重要的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笑曲线 低端锁定 双循环分工体系 制造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测算与演变探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马丹 何雅兴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9,共17页
在进口中间产品的贸易格局下,我国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难以持续增长的深层次因素需要从出口国外增加值的演变动态过程中进行分析。本文根据出口中原材料的来源地和国家间增加值的核算平衡关系建立生产核算模型,直观地测算了出口中的国外... 在进口中间产品的贸易格局下,我国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难以持续增长的深层次因素需要从出口国外增加值的演变动态过程中进行分析。本文根据出口中原材料的来源地和国家间增加值的核算平衡关系建立生产核算模型,直观地测算了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将出口中国外增加值的变化分解为进口国增值能力、进口国技术水平、国际贸易联系、我国技术水平、出口水平变化五部分,并讨论了我国出口边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沿着二元边际变动是影响我国出口国外增加值变化的最主要原因。进一步从微观层面分析出口边际的变化,通过对比不同技术水平企业发现,国际贸易环境、规模经济和政策扶持仍然是我国制造业企业持续出口的外在条件,而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因素则为我国高技术企业在海外市场生存提供了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 结构分解 出口边际 企业出口存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机传递、逆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 被引量:11
4
作者 马丹 何雅兴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7-90,共14页
本文构造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指数,从区域和个体角度分析了经济危机传递路径,探讨近年来经济周期联动性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经济周期联动性经历了“倒U型”的发展过程。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并不是... 本文构造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指数,从区域和个体角度分析了经济危机传递路径,探讨近年来经济周期联动性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经济周期联动性经历了“倒U型”的发展过程。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并不是风险的传递载体,风险的传递链条集中在低联动性区域以及低联动性经济体。中国无论是在全样本还是危机中,均处于传染链条之外,相对独立。危机后,非关税壁垒和关税壁垒是降低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的主要原因。此外,贫富差距的扩大、贸易增长率放缓也对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结果表明:积极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增强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是避免危机在局部扩大和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维持稳定有序的世界经济环境、形成非关税的贸易争端解决协商机制、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是推进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经济周期联动 危机传递路径 经济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用评分模型中拒绝推断问题研究:基于半监督协同训练法的改进 被引量:3
5
作者 黎春 周振宇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2-92,共11页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信用评价中的拒绝推断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信用评分模型中存在的有类别标签的样本占比低,并且样本中的类别分布不平衡等问题,本文在半监督学习技术与集成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BCT...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信用评价中的拒绝推断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信用评分模型中存在的有类别标签的样本占比低,并且样本中的类别分布不平衡等问题,本文在半监督学习技术与集成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BCT算法。该算法通过使用动态Bagging生成多个子分类器,引入分类阈值参数来解决样本类别分布不平衡问题,以及设定早停止条件来避免算法迭代过程中存在的过拟合风险,以此对传统半监督协同训练法进行改进。通过在5个真实数据集上的实证分析发现,在不同数据集与不同拒绝比例下,BCT算法的性能均优于其他6种有监督学习和半监督学习算法的信用评分模型,显示了BCT算法具有良好的模型泛化性能和更高的模型评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绝推断 信用评分 半监督协同训练 BCT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数字贸易规则与全球数字价值链 被引量:4
6
作者 马丹 杨钰涵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43,共14页
数字贸易规则体系是国际贸易规则领域的核心议题,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区域数字贸易规则在推动全球价值链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全球价值链倡导的多边贸易体系产生影响。本文基于区域数字贸易规则条款特征构建数字贸易规... 数字贸易规则体系是国际贸易规则领域的核心议题,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区域数字贸易规则在推动全球价值链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全球价值链倡导的多边贸易体系产生影响。本文基于区域数字贸易规则条款特征构建数字贸易规则指标,研究其对全球数字价值链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数字贸易规则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减少贸易壁垒和完善数字贸易网络机制显著提高了各经济体参与全球数字价值链的增加值。进一步分析发现,区域数字贸易规则具有显著的区域主义特征,呈现邻近偏好,更有利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参与全球数字价值链。本研究对我国加快推动构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新型数字贸易规则体系,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字价值链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数字贸易规则 全球数字价值链 贸易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贸易增加值分解新框架下出口增加值的测算与影响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马丹 许建华 史代敏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4,共12页
总值贸易统计对贸易失衡的夸大,引起了部分国家对“不平衡”贸易关系的恐慌,构建合理的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十分必要。采用WIOD数据库的ICIO表,基于GDP核算思路,提出分解出口增加值的不同方法,避免了从出口中剥离重复计算部门可能存在的... 总值贸易统计对贸易失衡的夸大,引起了部分国家对“不平衡”贸易关系的恐慌,构建合理的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十分必要。采用WIOD数据库的ICIO表,基于GDP核算思路,提出分解出口增加值的不同方法,避免了从出口中剥离重复计算部门可能存在的计算误差,更符合现实统计需求。研究发现,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比重下降,但同时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攀升缓慢。主要是由于传统部门依赖严重,服务业出口附加值高,但比重小,高技术制造业等部门未能有效实现高附加值突破。因此,在推动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道路上,应进一步以强大的国内市场为依托,改善贸易便利条件,发挥高技术行业对资本的虹吸效应,培育高附加值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 出口增加值分解 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压力、税收征管与劳动收入份额——来自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的证据 被引量:5
8
作者 赵乐新 彭刚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50,共18页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促进共同富裕是“十四五”规划就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问题做出的明确政策指向。以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工业企业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识别市级政府财政压力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促进共同富裕是“十四五”规划就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问题做出的明确政策指向。以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工业企业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识别市级政府财政压力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改革使市政府辖区内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显著上升。机制分析表明,改革引致的财政压力激励市级政府加强税收征管,提高了企业实际所得税税率、劳动密集度,最终提高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分析发现,改革效果仅体现在所得税由地税局负责征管的企业;同时,改革的影响在税基窄、土地财政能力弱、税收征管强度弱的地区更为明显。此研究有助于解读“压力型”财政激励下地方政府的应对策略及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省直管县” 劳动收入份额 财政压力 税收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