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机器成为艺术生产主体:人工智能引发文论生产工艺学转向 被引量:23
1
作者 刘方喜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人工智能正在引发诸多社会文化新现象,在资本框架下,成为"智能主体"的"机器"也在成为艺术"生产主体",标志着文化智能生产之机器体系正在走向成熟,文论诸多旧范式已无法再对此作充分有效解释,亟待新转型... 人工智能正在引发诸多社会文化新现象,在资本框架下,成为"智能主体"的"机器"也在成为艺术"生产主体",标志着文化智能生产之机器体系正在走向成熟,文论诸多旧范式已无法再对此作充分有效解释,亟待新转型。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关注"怎样生产""生产工具"而非"生产什么""产品特性",强调生产工艺方式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生产之现代机器体系经历的动能、智能自动化两大阶段相伴随,文艺、文化生产之现代机器体系经历了"机械复制"和"机械原创"两大阶段:现代印刷机、电影、电视等使其进入动能自动化机械复制的半自动阶段,文化产品的物质部分被大规模复制,文化消费大众化被不断推进;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和机器体系不断革命性、累积性发展的最终成果,当今计算机人工智能则正在使文化生产机器体系进入智能自动化机械原创的全自动阶段,作为生产工具而被资本占有、垄断的智能机器,正在成为智能主体和艺术生产主体,对艺术智能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形成挑战;而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推动生产工具的大众化、民主化,人工智能将成为每个人精神生产力获得解放并自由发展的客体手段。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重构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具有重大现实和未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产工艺学范式 机器体系 机械原创 机械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奇点:人工智能革命的生产工艺学批判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方喜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110,共12页
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揭示,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锻造出越来越先进的自动化机器体系,释放出越来越发达的生产力,将使物质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趋近于零,而剩余劳动时间及其创造的剩余价值将趋近于无限大;让剩余价值游离出物质生产而... 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揭示,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锻造出越来越先进的自动化机器体系,释放出越来越发达的生产力,将使物质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趋近于零,而剩余劳动时间及其创造的剩余价值将趋近于无限大;让剩余价值游离出物质生产而转移到文化生产中,精神生产力会获得大发展,必然王国和物质生产领域会越来越趋近于零,而自由王国和自由的精神生产疆域会趋于无限扩展,由此将引发文化奇点或自由奇点的来临;资本主义一方面为这种奇点来临创造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又是这种奇点真正来临有待克服的制度瓶颈。第一次机器动能自动化革命大大提高了物质生产力,但却对蓝领工人雇佣性体力劳动形成威胁;当今人工智能正在引发第二次机器智能自动化革命,精神生产力将得到大大提高,但却对白领工人雇佣性智力劳动形成威胁。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瓶颈、扬弃劳动的雇佣性,人工智能将成为精神生产力得以解放的手段,自由王国和自由的精神生产疆域将会无限扩展。在当今人工智能时代重构马克思文化生产工艺学批判,不仅有助于充分认识其文化思想的巨大丰富性,更全面认识其文化理论的完整体系,而且还具有多方面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奇点 生产工艺学批判 精神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位与化解:40年文论三次转向的反思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方喜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3,2,共4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论发生了三次转向,在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的两次转向中分别出现了"文化时空错位"和"社会结构错位"的问题,而第三次"技术转向"则有助于化解错位,弥补此前研究中的不足。回到...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论发生了三次转向,在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的两次转向中分别出现了"文化时空错位"和"社会结构错位"的问题,而第三次"技术转向"则有助于化解错位,弥补此前研究中的不足。回到马克思,回到中国实际,推动世界文论新的"技术转向",成为文论研究自主创新的一条改观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文化转向 技术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