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泰东图书局与郭沫若早期文学翻译活动论考
1
作者 张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6,共9页
郭沫若与泰东图书局是一个被学界关注许久,但又没有得到充分研究的学术领域。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的阐释多被纳入创造社与泰东图书局中,或作为五四文学发展史的主要参与者被阐释。在过往历史叙事的背后,其实泰东图书局在出版郭沫若白话新... 郭沫若与泰东图书局是一个被学界关注许久,但又没有得到充分研究的学术领域。关于二者之间关系的阐释多被纳入创造社与泰东图书局中,或作为五四文学发展史的主要参与者被阐释。在过往历史叙事的背后,其实泰东图书局在出版郭沫若白话新诗集《女神》的同时,还出版了《茵梦湖》《少年维特之烦恼》等4部享誉五四文坛的译作,借此泰东图书局有效度过了经营危机,而郭沫若也全面融入国内五四的主场之中,而二者同时都成为五四文学发展史上绝对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他们之间关系的分合甚至一度影响了五四文学发展的走向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泰东图书局 翻译 五四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名人博物馆关系初论——以郭沫若研究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37-43,共7页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现代名人故居博物馆发展和建设一直处于隔离的状态。从本质意义上来讲,现代名人故居博物馆可以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有形和无形的资料,而现代文学研究也可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现代名人故...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现代名人故居博物馆发展和建设一直处于隔离的状态。从本质意义上来讲,现代名人故居博物馆可以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有形和无形的资料,而现代文学研究也可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现代名人故居博物馆的日常展览展示之中,两者共同构成填充和反哺的关系。合理充分利用两者的关系,无论从学理判断还是现实应用上来讲,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博物馆 郭沫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神》等同于“五四”时期的郭沫若吗?——“女神时期”郭沫若佚诗解读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71,共10页
1921年8月5日《女神》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发行,以此宣告了郭沫若正式登上了“五四”文学的舞台,同时也预示着中国新文学史和新诗史进入到了成熟阶段,同时《女神》成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被阅读最多、研究最多的文本。”《女神》已... 1921年8月5日《女神》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发行,以此宣告了郭沫若正式登上了“五四”文学的舞台,同时也预示着中国新文学史和新诗史进入到了成熟阶段,同时《女神》成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被阅读最多、研究最多的文本。”《女神》已经俨然成为了郭沫若的代表词,只要是提到郭沫若首先我们想到的肯定会是《女神》中那些慷慨激昂的诗篇,同样只要谈到《女神》中《凤凰涅粲》的诗句便不能不联想到郭沫若的青春诗人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神》 郭沫若 “五四”时期 佚诗 解读 “五四”文学 1921年 成熟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著述动机发微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斌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4-113,共10页
《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最后一部学术著作,出版后引起广泛争议,贬多褒少,论者或以为其迎合了特定的政治氛围,或在"政治/文学"的二元对立框架下,认为其总结了著者人生,表达出对局势的反省。在还原该著论争语境的基础上,本文认... 《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最后一部学术著作,出版后引起广泛争议,贬多褒少,论者或以为其迎合了特定的政治氛围,或在"政治/文学"的二元对立框架下,认为其总结了著者人生,表达出对局势的反省。在还原该著论争语境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郭沫若在萧涤非等人的杜甫研究中,敏锐地发现了以排斥叛逆、张扬规训为特征的意识倾向是千年来一以贯之的,他故意唱反调,通过塑造别样的李杜形象来展示历史的复杂性,并以李白为镜像,体现出他对自己被描绘成"个人主义"的漫画形象的感慨和忧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 杜甫研究 写作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在伪史料基础上的“晚年郭沫若”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斌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2-109,共8页
1980年代后期,陈明远伪造了数十封“郭沫若”信件。在这些信件中,“郭沫若”对自己及其1949年后的新诗创作进行了严厉批评。这些信件符合了“伤痕史学”的需要,成为迄今为止“晚年郭沫若”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资料。一些人对这些伪信反... 1980年代后期,陈明远伪造了数十封“郭沫若”信件。在这些信件中,“郭沫若”对自己及其1949年后的新诗创作进行了严厉批评。这些信件符合了“伤痕史学”的需要,成为迄今为止“晚年郭沫若”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资料。一些人对这些伪信反复炒作,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出符合他们需要的“晚年郭沫若”形象,从而影响甚至支配了“晚年郭沫若”研究。学界需要对因伪史料的渗入而变成乱麻一团的“晚年郭沫若”研究展开清理,在鉴别史料和获得更多真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史料 晚年郭沫若 伤痕史学 陈明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明远与层累的“郭沫若现象”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斌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5-142,共8页
"郭沫若现象"是当下人文学界和互联网上出现的高频词,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后背弃自我的真实想法、屈从权力的知识分子现象。这个词的内核是"不真诚的郭沫若"形象。这一形象是陈明远通过伪造信件和回忆录,在1982年、198... "郭沫若现象"是当下人文学界和互联网上出现的高频词,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后背弃自我的真实想法、屈从权力的知识分子现象。这个词的内核是"不真诚的郭沫若"形象。这一形象是陈明远通过伪造信件和回忆录,在1982年、1986-1988年、1992年三个时期不断丰富完善的现代神话。它迎合了文化界反思新中国的需要,被一些研究者和媒体大肆引用。但在现有史料情况下,我们并不能证明郭沫若不真诚,故而以"郭沫若"冠名"郭沫若现象"缺乏事实依据,不能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现象 郭沫若 陈明远 层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8年郭沫若香港期间创作的收录与散佚考释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8-77,共10页
纵观现有的郭沫若研究,一般都是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作为其文艺创作研究的分界点,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前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热情更高,作品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而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社会身份的变更。
关键词 郭沫若研究 创作研究 1948年 新中国成立 考释 散佚 收录 香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郭沫若讲话、报告类文稿的整理、辑录 被引量:4
8
作者 蔡震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9-104,共6页
郭沫若有大量的讲话、演讲、报告等文稿存世,且绝大多数散佚于《郭沫若全集》之外。这些文稿在刊发、署名或存在形态上可谓五花八门,特别是由记录稿整理而成的文稿,其文本的厘定成为大问题。一直以来对于这些文稿的发掘整理,只是简单视... 郭沫若有大量的讲话、演讲、报告等文稿存世,且绝大多数散佚于《郭沫若全集》之外。这些文稿在刊发、署名或存在形态上可谓五花八门,特别是由记录稿整理而成的文稿,其文本的厘定成为大问题。一直以来对于这些文稿的发掘整理,只是简单视其为佚文,一些问题则无法解决,或根本不曾被意识到。因此,需要一个规范。可以将这些文稿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区分为两部分来解决问题,即一部分作为佚文整理,一部分作为史料考察。同时,佚文的确认、整理要有一些遵从的原则、标准,且宜严不宜宽,在郭沫若研究领域形成共同认可的学术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散佚文稿 整理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早期学医、翻译和创作关系的考释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77,80,共9页
如果说郭沫若是现代白话新诗的开创者应该没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但如果说郭沫若是现代著名的翻译家,很可能就会引来很多质疑之声。对于郭沫若的创作,周恩来曾经说过"他的著译之富,人所难及"1,这一"富"字不仅仅是指郭沫若著译作品的... 如果说郭沫若是现代白话新诗的开创者应该没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但如果说郭沫若是现代著名的翻译家,很可能就会引来很多质疑之声。对于郭沫若的创作,周恩来曾经说过"他的著译之富,人所难及"1,这一"富"字不仅仅是指郭沫若著译作品的数量,还应该包括他创作研究所涵盖的领域。众所周知,郭沫若被称为"球形天才",其意思就是说明他涉足的领域众多,而且更关键是他在每一个领域中都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关系 郭沫若 翻译家 早期 考释 白话新诗 开创者 周恩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郭沫若与内山完造相关史实疏正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勇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5-74,共10页
鲁迅与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他们一生中有着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联。但目前在有关两者的研究中,多集中在文艺创作观念、思想体系构建等方面的阐述,有关两者之间关系的基本史事考证的还不够。①这就直... 鲁迅与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他们一生中有着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联。但目前在有关两者的研究中,多集中在文艺创作观念、思想体系构建等方面的阐述,有关两者之间关系的基本史事考证的还不够。①这就直接导致了在鲁迅与郭沫若关系的考究中,还存在诸多不实的观点结论,内山完造及内山书店就是二者关系研究中的盲点。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鲁迅与内山完造之间关系的阐述比较全面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山完造 内山书店 郭沫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忆郭沫若史料的真实性辨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震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5-91,共7页
郭沫若研究中有极为丰富的回忆史料。需要辨析的是,回忆史料的真实性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回忆角度、历史细节、政治文化环境、现实考虑、记忆有误等,此外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回忆史料的真实性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历史的真实性。
关键词 回忆史料 郭沫若 真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全集补编·翻译编》编辑札记——以译文版本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76-84,共9页
编辑《郭沫若全集补编·翻译编》,无论是对郭沫若的学术研究还是对资料汇集来讲,都是一件重要而有价值的事情。在编辑过程中,应首先将郭沫若译作版本进行全面的统计整理,去伪存真。在对郭沫若译作版本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各个译作... 编辑《郭沫若全集补编·翻译编》,无论是对郭沫若的学术研究还是对资料汇集来讲,都是一件重要而有价值的事情。在编辑过程中,应首先将郭沫若译作版本进行全面的统计整理,去伪存真。在对郭沫若译作版本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各个译作版本出版次数的考察,进一步探究郭沫若与现代出版的关系,可以进而从另一角度阐释中国现代出版市场与现代文学创作的关系。而郭沫若版本出版的不均衡性,则可以从中窥见其文艺观念和审美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补编·翻译编》 翻译 译文版本 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郭沫若学医受挫与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关系
13
作者 李斌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24,36,共7页
从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者,是郭沫若思想发展中的大事。对此转变,已有研究多从客观形势立论Ⅲ。然而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早在“十月革命”爆发后就在中日两国思想界受到追捧,引起了知识分子的普遍关心和热情。郭... 从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者,是郭沫若思想发展中的大事。对此转变,已有研究多从客观形势立论Ⅲ。然而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早在“十月革命”爆发后就在中日两国思想界受到追捧,引起了知识分子的普遍关心和热情。郭沫若在此时亦不乏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机会。郭沫若的好友田汉在1920年左右就曾研究劳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者 郭沫若 马克思主义理论 受挫 浪漫主义 狂飙突进 思想发展 客观形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英诗译稿》的艺术特色和多重内涵
14
作者 张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8-154,共7页
《英诗译稿》是郭沫若最后一部翻译作品,也是他晚年心曲的自然流露。通过对《英诗译稿》翻译方法的分析,一方面可以看出郭沫若在翻译理论上自我更新的自觉意识,一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郭沫若在特殊社会环境中的隐曲心态。《英诗译稿》的... 《英诗译稿》是郭沫若最后一部翻译作品,也是他晚年心曲的自然流露。通过对《英诗译稿》翻译方法的分析,一方面可以看出郭沫若在翻译理论上自我更新的自觉意识,一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郭沫若在特殊社会环境中的隐曲心态。《英诗译稿》的最大价值在于:它隐含了一个我们大众视野之外的不一样的郭沫若,凸显了一个在文革之中未被公众所认知的郭沫若,它承载了晚年郭沫若的审美理想,折射了这位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知识分子难以言说的痛楚。另外,《英诗译稿》翻译的研究,也可以折射出郭沫若翻译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这些问题对翻译文学的发展也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英诗译稿》 多重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的“石鼓文”研究及出版
15
作者 梁雪松 雨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57-59,67,共4页
1933年12月,日本东京文求堂影印出版了《古代铭刻汇考四种》,这是郭沫若又一部古文字研究的著作。《古代铭刻汇考四种》应该算是四种研究著作的合集,其第一种《殷契余论》、第二种《金文续考》,都是对于前作的续作,是“补苴旧业”... 1933年12月,日本东京文求堂影印出版了《古代铭刻汇考四种》,这是郭沫若又一部古文字研究的著作。《古代铭刻汇考四种》应该算是四种研究著作的合集,其第一种《殷契余论》、第二种《金文续考》,都是对于前作的续作,是“补苴旧业”。第三种《石鼓文研究》则是关于石鼓文的研究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鼓文研究 郭沫若 出版 研究著作 古文字研究 日本东京 古代 续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与吴芳吉的“诗友”交
16
作者 梁雪松 雨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5-88,共4页
郭沫若留学日本时期的史料并不丰富,所以他在那一时期的经历,至今仍有许多历史空白。近查阅吴芳吉的一些文献资料,发现郭沫若一首佚诗,及几则与二人相关的史料,颇有学术价值,摭拾于此。
关键词 郭沫若 吴芳吉 佚诗 留学日本 文献资料 学术价值 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战期间同盟国空军对德国城市的大轰炸及其历史书写与争论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立新 陈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122,共13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空军对德国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造成了众多平民伤亡和历史文化遗产损失。对于德国幸免于难的亲历者来说,这一大轰炸不啻一场噩梦,终生难忘;诉说沉冤,要求公道,现已成为一种相当强大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空军对德国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造成了众多平民伤亡和历史文化遗产损失。对于德国幸免于难的亲历者来说,这一大轰炸不啻一场噩梦,终生难忘;诉说沉冤,要求公道,现已成为一种相当强大的心底诉求。但在英、美史学界和舆论界,反侵略正义战争观念仍占主导地位,对于同盟国空军滥用暴力行为缺乏必要的反思。从人性和人道的立场出发,所有死于战争或遭受战争蹂躏的无辜平民都是受害者,都应当受到纪念和安慰。而按照现代正义战争理论,即使进行正义战争的一方,如果在战争中超越道德限制,采用了非正义的交战手段,也应当受到谴责。不能把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过失与纳粹德国的犯罪行为相提并论,更不应当借此使纳粹罪行相对化、淡化,甚至否认希特勒和纳粹党的邪恶本质。同情德国民众在二战中遭受的苦难并非鼓励寻衅复仇,而是要敦促人们反省战争的残忍,认识暴力、报复、仇杀以及其他种种不道义、不公正行为的巨大危害,树立尊重他人、珍惜和平理念,共谋人类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城市 战略轰炸 《大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写训练在百年来语文教学中的命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斌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8-71,共4页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并从中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清末兴学堂后,尽管在历次语文教学大纲和有关语文教学的官方正式文件中,大都强调阅读写作能力的训练,但在教科书编写和实际教学中,这些要求并非都落到了...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并从中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清末兴学堂后,尽管在历次语文教学大纲和有关语文教学的官方正式文件中,大都强调阅读写作能力的训练,但在教科书编写和实际教学中,这些要求并非都落到了实处。由于百年来中国变革迅猛,在各种时代思潮的影响下,有些教师往往将语文课堂变成讨论各种问题和主义的场所,有些教师则在课堂上演讲文学史和各种国故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大纲 读写训练 传统语文教育 写作能力 语文课堂 教科书编写 有益经验 实际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论集》的成书与版本衍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蔡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44-48,2,共5页
《文艺论集》是郭沫若一部重要的学术论文集,也是其著作中版本衍变最为繁复的一部著作集。《文艺论集》的编选成书,是郭沫若将自己文章、作品辑录成集的一个有些"另类"的个例,那差不多是一个"无心插柳"的过程。而此... 《文艺论集》是郭沫若一部重要的学术论文集,也是其著作中版本衍变最为繁复的一部著作集。《文艺论集》的编选成书,是郭沫若将自己文章、作品辑录成集的一个有些"另类"的个例,那差不多是一个"无心插柳"的过程。而此时,在"悬想"独自建立一个"文艺论"理论体系的郭沫若,正经历着思想和人生道路的剧烈变化。这些情况对《文艺论集》的版本衍变自然发生了影响,它们既有文本上的,亦有文本之外的。这是《文艺论集》版本研究需要关注和考察的内容。同时,这对于疏理考察郭沫若著译作品中大量存在的非常棘手的"盗版本"问题,也会提供某种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文艺论集》 版本衍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物馆文化景观视域下的文学经典阅读方式的变革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勇 《中国博物馆》 2017年第1期49-56,共8页
文学经典文本的阅读是一个永远都说不尽的"热点"话题。经典文本阅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学者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近期博物馆提出了"博物馆与文化景观"(Museu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的研讨主... 文学经典文本的阅读是一个永远都说不尽的"热点"话题。经典文本阅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学者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近期博物馆提出了"博物馆与文化景观"(Museums and Cultural Landscapes)的研讨主题是一个与文学经典类似的尝试路径。这一主题扩展了博物馆价值的内涵和外延,并将其存在增添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内蕴。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一主题同样也为现代文学的研究提供的新的生长点,那就是要将文学文本还原为社会生活本身。"博物馆与人文景观"作为一个全新的范畴纳入到了我们关注的视野之中,这既是博物馆文化内涵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文学经典作品重读的重要方法和形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文化景观 文学经典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