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对象与方法的思考 被引量:6
1
作者 耿云志 《广东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18-22,共5页
中国思想史并非是新学科,然而还不能算是发展得很成熟。这无疑与教条主义的长期束缚有关。近年来,有些学者关注这一学科,提出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人认为,思想是应对时代挑战而产生的,能够对时代的课题有深入思考并提出应对的主张,仍... 中国思想史并非是新学科,然而还不能算是发展得很成熟。这无疑与教条主义的长期束缚有关。近年来,有些学者关注这一学科,提出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人认为,思想是应对时代挑战而产生的,能够对时代的课题有深入思考并提出应对的主张,仍只有思想家能够胜任。所以,思想史包括中国近代思想史,仍应以思想家的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不过,应当探讨思想家的思想与大众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至于,研究方法应当借鉴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等方法,但研究社会科学最基本的方法仍不外是“充分地占有材料,并揭示这些材料的内在联系”。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近代 思想史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化研究的解释体系和内容结构——由编写《中国现代化历程》而想到的几点体会 被引量:11
2
作者 虞和平 《广东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159-165,共7页
中国的现代化研究虽然是受国外现代化研究理论的启发而开始的,但在引用这一理论时对之进行了改造,赋之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就解释体系而言,它注重于考察社会各界和党派的言行是否能够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群... 中国的现代化研究虽然是受国外现代化研究理论的启发而开始的,但在引用这一理论时对之进行了改造,赋之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就解释体系而言,它注重于考察社会各界和党派的言行是否能够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从“队伍结构”、“力量结构”、“资源结构”和“道路选择”的角度考察社会各阶层和各方面的自身状况、彼此关系和实际作用。就研究内容而言,它不仅对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实现程度及其过程进行考察,而且对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和队伍结构、动力和阻力、国际和国内环境、道路和模式等各种制约因素及其变化过程进行考察,从而避免了局限性和片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化研究 解释体系 内容结构 编写 《中国现代化历程》 体会 现代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认识的交锋与相互理解——关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及研究报告 被引量:4
3
作者 步平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6-44,共9页
2006年12月开始,中日两国学者开始了历时三年的历史共同研究,并于2010年1月公布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第一阶段的研究报告。这是中日两国第一次根据政府间协议进行的共同历史研究的成果。报告公布后,中日双方媒体都进行了报道,两国也... 2006年12月开始,中日两国学者开始了历时三年的历史共同研究,并于2010年1月公布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第一阶段的研究报告。这是中日两国第一次根据政府间协议进行的共同历史研究的成果。报告公布后,中日双方媒体都进行了报道,两国也分别有一些分析与评论。作为共同历史研究的参加者和中方首席委员,我希望通过本文对这一次共同历史研究的基本情况进行必要的说明,同时从学术角度对研究报告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研究 相互理解 历史认识 中日两国 2010年 政府间 参加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研究中朝关系的重要史料——《朝天录》评价之一权近《奉使录》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德信 松浦章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70-75,共6页
《奉使录》是高丽使者权近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出使明朝时的行止记录。除了记述其使命的完成情况外 ,权近还大量地记载了其往返所经之地的地理远近、堠台设置、器用物价、风俗习惯等情况。就其价值来说 ,有的可以补正史之缺。是研究明初... 《奉使录》是高丽使者权近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出使明朝时的行止记录。除了记述其使命的完成情况外 ,权近还大量地记载了其往返所经之地的地理远近、堠台设置、器用物价、风俗习惯等情况。就其价值来说 ,有的可以补正史之缺。是研究明初中国、朝鲜政治史、经济史、社会文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近 《奉使录》 中朝关系 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真与致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双重品格 被引量:5
5
作者 左玉河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2-116,共5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而产生并发展的。李大钊、郭沫若是该学派的前驱人物,继起者有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人,他们均写出了具有科学价值的史学名著。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创立...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展开而产生并发展的。李大钊、郭沫若是该学派的前驱人物,继起者有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人,他们均写出了具有科学价值的史学名著。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创立以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格。这种品格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性(求真性),以求真为目的,探寻历史的真相,强调实事求是和具体分析,体现了历史研究的科学属性;二是现实性(致用性),注重发挥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强调史学为现实服务,体现了历史研究的实用属性。实事求是与经世致用、求真与致用、科学性与现实性,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双重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 翦伯赞 双重品格 吕振羽 历史研究 中国史学 历史哲学教程 经世致用 科学属性 史学要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共内战中的阶级关系变动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兼论毛泽东对确立新中国国体的贡献 被引量:3
6
作者 于化民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62,共9页
国共内战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和政治格局的重组,中共以此为依据对阶级政策作出适时调整。不过,并没有简单地回到曾经主张过的工农民主专政,而是强调把尽可能多的人团结到革命统一战线中来,以最大限度地孤立国民党统治集团。工人... 国共内战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和政治格局的重组,中共以此为依据对阶级政策作出适时调整。不过,并没有简单地回到曾经主张过的工农民主专政,而是强调把尽可能多的人团结到革命统一战线中来,以最大限度地孤立国民党统治集团。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虽有不同,但都是革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以上四个阶级共同构成了"人民大众"的实体,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亦即新中国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 新民主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以后梁启超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以重新解读《欧游心影录》为中心 被引量:4
7
作者 耿云志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1期112-119,共8页
本文以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为中心,全面探讨其文化主张。作者认为,梁氏强调“尽性主义”和思想解放,这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们所强调的主张是一致的,他的尽性主义就是个性主义,他的思想解放就是思想自由。他用时代的眼光,看清... 本文以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为中心,全面探讨其文化主张。作者认为,梁氏强调“尽性主义”和思想解放,这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袖们所强调的主张是一致的,他的尽性主义就是个性主义,他的思想解放就是思想自由。他用时代的眼光,看清了中西文化结合的大趋势,提出了“世界主义的国家”观念和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意见,这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也是大体一致的。过去将《欧游心影录》看作是保守主义的宣示,把梁启超认作五四后保守主义营垒的人,是很不正确的。之所以存此误解,除政治原因外,主要是读书不求甚解,对梁氏这一时期思想著述的全貌缺乏全面了解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欧游心影录》 文化主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首任驻美使节陈兰彬 被引量:2
8
作者 贾熟村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9-73,共5页
陈兰彬,广东吴川人,出身进士,“夙抱伟志,以用世自命,挹其容貌,则粥粥若无能,绝不矜才使气,与之讨论时事,皆能洞烛几微,盖有远略而具内心者。” 由他带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接着,又出任中国首任驻美国、西班牙、... 陈兰彬,广东吴川人,出身进士,“夙抱伟志,以用世自命,挹其容貌,则粥粥若无能,绝不矜才使气,与之讨论时事,皆能洞烛几微,盖有远略而具内心者。” 由他带领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接着,又出任中国首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使节。在中国外交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兰彬 曾国藩 李鸿章 丁日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中国第一次彩票热始末
9
作者 闵杰 《人民论坛》 2008年第2期56-57,共2页
1909年,各省开始禁止发行和销售彩票,到1910年,朝野内外一片禁绝呼声,全国彩票一律禁绝,清末为期10年的中国第一次彩票热由此结束。个中缘由如何?
关键词 彩票 中国 清末 销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文化视野下的心灵史 被引量:17
10
作者 黄道炫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7-30,共4页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意识形态政党,这一点毋庸多言。有意思的是,关于中共历史的研究,却并不多提及这一点。不少关于中共历史的研究论著,让人分不清研究者笔下的中共,是一个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取向的政治力量,还仅仅只是一般利益集合体式的政...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意识形态政党,这一点毋庸多言。有意思的是,关于中共历史的研究,却并不多提及这一点。不少关于中共历史的研究论著,让人分不清研究者笔下的中共,是一个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取向的政治力量,还仅仅只是一般利益集合体式的政党。技术性的了解和分析可以呈现历史的一些面相,却不一定能真正逼近研究对象的内核,进而体察政治力量的运作机制及其背后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力量 文化视野 心灵史 中共历史 意识形态 中国共产党 研究论著 研究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尘封半个世纪的“五四”先驱王希天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铁健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0-58,共9页
关键词 周恩来 “五四”先驱 留日学生救国团 纪念文集 中国留学生 共济会 日本政府 1918年 《民国日报》 五四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联与东北革命根据地 被引量:9
12
作者 薛衔天 刘成元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0-78,共9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将东北视做其战略安全区,中共借机率先进入东北发展自己的力量:首先取得苏联和朝鲜的支援,建立了六条水陆交通线,将东北各解放区联系到一起;又与苏联发展贸易,打破了蒋介石的军事一经济封锁,将解放区连成一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将东北视做其战略安全区,中共借机率先进入东北发展自己的力量:首先取得苏联和朝鲜的支援,建立了六条水陆交通线,将东北各解放区联系到一起;又与苏联发展贸易,打破了蒋介石的军事一经济封锁,将解放区连成一片。苏联派专家帮助修复东北铁路和桥梁,保证了辽沈战役的胜利,东北遂成为全国最大最巩固的根据地。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东北与苏联的关系发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的同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同盟关系 中共 保证 胜利 首先 战略安全 东北 经济封锁 革命根据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向延安派遣军事观察组的酝酿与决策 被引量:10
13
作者 于化民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2-50,共9页
美国政府向延安派驻军事观察组,标志着双方建立起以促成共同对日作战为目的的初步合作关系。派遣观察组一事大致经过了中共方面发出邀请、史迪威总部有关人员向美国政府提出建议和罗斯福总统最终做出决定三个阶段。美国政府不顾国民党... 美国政府向延安派驻军事观察组,标志着双方建立起以促成共同对日作战为目的的初步合作关系。派遣观察组一事大致经过了中共方面发出邀请、史迪威总部有关人员向美国政府提出建议和罗斯福总统最终做出决定三个阶段。美国政府不顾国民党政府的阻挠,坚持向延安派遣美军观察组,是综合考虑政治、军事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其根本着眼点在于保持与中共联系的渠道,尽量避免因国共矛盾的激化引发内战,进而在战后远东扶植起一个“亲美”的中国政府。但由于此后美国政府特别是赫尔利采取无条件支持蒋介石的政策,致使中共与美国合作关系中断并逐渐走向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对华政策 抗日战争 军事观察组 国共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新探索 被引量:9
14
作者 朱宗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4期137-140,共4页
内容提要 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传统的观点,有国民革命还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争论。但事实上,由于中国社会的落后,虽然先进分子学习西方理论,宣传共和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对传统的社会生活的影响还很小。辛亥革命尽管具有共和思想的光... 内容提要 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传统的观点,有国民革命还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争论。但事实上,由于中国社会的落后,虽然先进分子学习西方理论,宣传共和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对传统的社会生活的影响还很小。辛亥革命尽管具有共和思想的光环,实质上并未跳出王朝更替的循环,达不到资产阶级革命的水平。中国社会走上了传统的王朝解体后军阀割据的道路。辛亥革命的客观历史任务是在为中国工业化原始积累的政治模式寻找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性质 国民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王朝更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营化·教育化·普及化:抗战时期后方电影的发展路径转向 被引量:8
15
作者 汪朝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3-160,共8页
抗日战争时期,战前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电影产业被分隔为后方影业与沦陷区影业两部分,其中后方影业的发展路径表现为制作的官营化、内容的教育化、放映的普及化,从而与战前中国电影的发展路径——制作的私营化、内容的市民化、放映的城... 抗日战争时期,战前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电影产业被分隔为后方影业与沦陷区影业两部分,其中后方影业的发展路径表现为制作的官营化、内容的教育化、放映的普及化,从而与战前中国电影的发展路径——制作的私营化、内容的市民化、放映的城市化大异其趣。这样的发展路径转向自有其缘由所在,其最主要的动因来自于战争。这一转向在20世纪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留下了鲜明印迹,而且影响到战后中国电影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后方电影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割断与帝国主义的联系: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的初始 被引量:8
16
作者 赵晓阳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4-53,共10页
20世纪50年代初期,如何改造与帝国主义有密切联系的中国基督教会使其适应新社会,是对中共提出的新挑战。中共把握中国基督教会与帝国主义历史联系的关键点,以及因抗美援朝而出现的社会新局面,以割断中国教会与帝国主义的联系为突破点,... 20世纪50年代初期,如何改造与帝国主义有密切联系的中国基督教会使其适应新社会,是对中共提出的新挑战。中共把握中国基督教会与帝国主义历史联系的关键点,以及因抗美援朝而出现的社会新局面,以割断中国教会与帝国主义的联系为突破点,领导中国基督教会成功开展了三自革新运动。在引导和支持基督教会进步力量的同时,中共因势利导,激发广大基督徒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团结大多数信教群众,表现了中共应对各种挑战所具有的执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自宣言》 中国共产党 割断与帝国主义的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政府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崔志海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1-166,共6页
在1911~1912年中国政权发生鼎革之际,美国政府对辛亥革命奉行中立政策。首先这是由当时中国国内政治局势所决定;其次,与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传统和对华门户开放原则有直接关系;其三,受美国国内舆论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其四,防止和避... 在1911~1912年中国政权发生鼎革之际,美国政府对辛亥革命奉行中立政策。首先这是由当时中国国内政治局势所决定;其次,与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传统和对华门户开放原则有直接关系;其三,受美国国内舆论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其四,防止和避免少数国家特别是日本和俄国乘机单独干涉中国,谋取特殊利益。总之,美国政府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既有中国国内因素,也有美国自身因素;既有国际因素,也有价值观念因素。虽然一般来说,外交是内政的继续,但外交毕竟不能等同于内政,不能不受对方国家国情及国际形势的影响和制约。有些问题乍一看来,似乎是美国国内政治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但细加追究,美国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很大程度是由国际和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促成的。因此,在探讨美国对华政策的过程中,我们对各种因素要有一种全面的、辩证的观点,这对我们正确认识或预见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辛亥革命 美国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骆克《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报告书》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存宽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2-100,共9页
1898年6月9日,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有关香港的第三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香港新界99年。《专条》签订后,英国政府为了接管和统治新界的需要,急派时任港英政府辅政司的骆克赶赴新界进行调查。经过近一个月的调... 1898年6月9日,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有关香港的第三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香港新界99年。《专条》签订后,英国政府为了接管和统治新界的需要,急派时任港英政府辅政司的骆克赶赴新界进行调查。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后,骆克写成《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报告书》,于1898年10月呈送英国政府。鉴于本《报告书》的历史重要性,加以迄今学术界对之尚少专门研究,本文特就《报告书》的由来、内容及《报告书》作者本人,作一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评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香港殖民地 展拓界址 骆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共中央对七七事变性质、走势的判断和因应 被引量:4
19
作者 于化民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9-41,共13页
七七事变的发生,对中共领导人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预料之中。中共中央判定,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据此,在到洛川会议召开的两个多月里,及时提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方针,制定了动员全国... 七七事变的发生,对中共领导人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预料之中。中共中央判定,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据此,在到洛川会议召开的两个多月里,及时提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方针,制定了动员全国民众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全力促成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克服各种障碍完成红军改编,迅速开赴抗日战场。中共中央对事变作出的迅速反映,及时推出的促成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因应措施,充分体现了遵义会议后的中央领导集体日益走向成熟,具有坚强的政治领导力和应对突然事变、掌控复杂局面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七事变 全面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洛川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制定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义彬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70,共7页
中共制定和执行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这次事变获得和平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方针的制定,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事变突起,中共曾一度主张“审蒋”、“除蒋”,使党早前制定的“逼蒋抗日”方针出现了反复和动摇。... 中共制定和执行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这次事变获得和平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方针的制定,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事变突起,中共曾一度主张“审蒋”、“除蒋”,使党早前制定的“逼蒋抗日”方针出现了反复和动摇。经过对客观形势的深入了解和分析,中共认识到只有和平解决这次事变,才能有利于结束全国内战,实现全民抗战。于是,中共提出了有条件释蒋的主张。共产国际12月16日的电报指示,无疑对中共确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起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 和平解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