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与农业考古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相龙 《农业考古》 2017年第6期13-25,共13页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传入以来,尤其近十多年来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丰富了学术界对于我国农业起源、传播和早期发展过程的认识。本文从粟作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稻作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稻粟混作区早期农业发展状况、麦作农业...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传入以来,尤其近十多年来的应用和推广,极大地丰富了学术界对于我国农业起源、传播和早期发展过程的认识。本文从粟作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稻作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稻粟混作区早期农业发展状况、麦作农业的东渐与早期发展、特定族群生业经济的转变、动物驯养与家畜饲养方式等六个方面简要地总结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在我国农业考古领域所取得的新进展,以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十三 氮十五 农业考古 谷物栽培 家畜饲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西北岸滨海湖埋藏牡蛎礁硅藻及其记录的古环境 被引量:4
2
作者 方晶 胡克 +6 位作者 范昌福 商志文 杨永强 齐乌云 王福 裴艳东 王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1-88,共8页
对位于渤海湾西北岸平原的滨海湖埋藏牡蛎礁中各层牡蛎壳的泥质充填物做硅藻分析,整个牡蛎礁中海水砂质潮间带指标种标志种的Auliscus caelatus含量较高,为19%~42%,表明滨海湖礁体形成于潮间带环境。根据主要硅藻含量的变化,结合14 C测... 对位于渤海湾西北岸平原的滨海湖埋藏牡蛎礁中各层牡蛎壳的泥质充填物做硅藻分析,整个牡蛎礁中海水砂质潮间带指标种标志种的Auliscus caelatus含量较高,为19%~42%,表明滨海湖礁体形成于潮间带环境。根据主要硅藻含量的变化,结合14 C测年,自下而上将礁体发育期间的古环境分为3个带:I带为2 445~2 327cal.aBP,礁体在向上建礁的过程中,海水作用逐渐减弱,潮间带特征愈加明显,为受河流影响较强且较为开放的潟湖潮间带环境;II带咸水种硅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的比例急剧增加;外洋指标种的Coscinodiscus spp.和Actinocyclus spp.急剧下降,表明在约2 327cal.aBP,海岸带砂嘴闭合,形成较为封闭的潟湖内侧潮间带环境,且河流作用减弱导致潟湖的咸度明显增加;III带为2 327~2 287cal.aBP,由封闭的潟湖环境又转向较开放的潟湖潮间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牡蛎礁 硅藻分析 潟湖 潮间带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榆林寨峁梁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高升 孙周勇 +2 位作者 邵晶 卫雪 赵志军 《农业考古》 2016年第3期14-19,共6页
寨峁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是陕北一处龙山时代晚期的遗址。该遗址与石峁城址相距不远,同处秃尾河流域。2014年伴随寨峁梁遗址的发掘采集了土样,浮选出了粟、黍、藜、猪毛菜、胡枝子等13种植物种子。浮选结果显示,寨峁梁遗址当时的农... 寨峁梁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是陕北一处龙山时代晚期的遗址。该遗址与石峁城址相距不远,同处秃尾河流域。2014年伴随寨峁梁遗址的发掘采集了土样,浮选出了粟、黍、藜、猪毛菜、胡枝子等13种植物种子。浮选结果显示,寨峁梁遗址当时的农业应该是以粟和黍为主的旱作农业经济,黍的地位略低于粟。其中一些旱地杂草和虫实属植物种子反映出了当地干旱的气候环境。此外,遗址中发现了数量较多的藜,其可能作为一种补充性的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峁梁遗址 浮选 旱作农业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尾闾湖泊附近表层样品的孢粉分析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齐乌云 远藤邦彦 +4 位作者 穆桂金 相马秀广 村田泰辅 KazuakiHori 中尾正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4期58-62,101,共6页
通过对黑河尾闾湖泊附近14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及野外实地现代植物调查,了解了在表土花粉中当地植被、区域植被和山上植被所占的含量及风和流水作用对孢粉种类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沉积环境、孢粉来源和孢粉组合代表的环境指示意义。我... 通过对黑河尾闾湖泊附近14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及野外实地现代植物调查,了解了在表土花粉中当地植被、区域植被和山上植被所占的含量及风和流水作用对孢粉种类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沉积环境、孢粉来源和孢粉组合代表的环境指示意义。我们只有了解这些表土花粉的规律后,才能够准确恢复居延海湖心剖面孢粉所反映的植被、气候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下游 表土花粉 环境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遗物现场应急处置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存信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7年第2期64-71,I0001-I0004,72,共13页
近些年来,考古出土遗迹和遗物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利用何种方法手段去处置和保护,使这些珍贵的遗迹和遗物有效地保存下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介绍了一些对考古出土遗迹和遗物有效的处置保护措施与方法,为考古学科的开展和研究提... 近些年来,考古出土遗迹和遗物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利用何种方法手段去处置和保护,使这些珍贵的遗迹和遗物有效地保存下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介绍了一些对考古出土遗迹和遗物有效的处置保护措施与方法,为考古学科的开展和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翔实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现场 遗迹 遗物 处置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