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格变迁和变迁人格: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人格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杨宜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共8页
在社会变迁的视角下,人格变迁,特别是个人现代性(心理现代性)的研究,强调的是探讨分别对应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人格特征,即将人格作为一种社会变迁的后果来看待,而不是对社会变迁具有建构意义的因素来看待。变迁人格是个体在应对社会... 在社会变迁的视角下,人格变迁,特别是个人现代性(心理现代性)的研究,强调的是探讨分别对应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人格特征,即将人格作为一种社会变迁的后果来看待,而不是对社会变迁具有建构意义的因素来看待。变迁人格是个体在应对社会变迁这一重要社会情境而形成的心理特质,是个体知觉和应对变迁的较为稳定的取向。这一新概念,将丰富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人格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人格研究 个人传统性与现代性 人格变迁 变迁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社会心态新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杨宜音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8-80,共3页
在全球化、大众传播时代,个体与宏观社会的联系愈发紧密,社会心态透过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形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人们同舟共济、同甘共苦、抱团取暖的心理资源。2015年非常显著的社会心态特征是社会共识的建构。民众的社会... 在全球化、大众传播时代,个体与宏观社会的联系愈发紧密,社会心态透过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形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人们同舟共济、同甘共苦、抱团取暖的心理资源。2015年非常显著的社会心态特征是社会共识的建构。民众的社会表达、交流和寻求共识的需求在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态 风险应对 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社会心态的新变化与应对——基于三年社会心态调查数据的分析报告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俊秀 张跃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24,共5页
当前社会心态呈现了一些积极特征:第一,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总体处于高位水平,美好生活体验人数占比呈递增趋势;第二,社会公平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第三,社会信任也呈增长趋势,一般信任明显提升。但疫情对民众社会... 当前社会心态呈现了一些积极特征:第一,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总体处于高位水平,美好生活体验人数占比呈递增趋势;第二,社会公平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第三,社会信任也呈增长趋势,一般信任明显提升。但疫情对民众社会心态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影响到了民众美好生活需要与美好生活体验,民众更加看重个人物质维度的美好生活需要及其满足;受疫情影响社会总体安全感出现了下降,表现在个人信息安全、医疗药品安全、食品安全、财产安全等方面;总体社会参与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在为帮助受困受灾的人而捐款捐物、帮助陌生人、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态 变化趋势 疫情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得感与美好生活需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谭旭运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8-77,共10页
"获得感"是当前民众客观需求满足与社会公平公正发展的直接反映,与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追求和满足紧密相关。本研究基于民众对获得感和美好生活需要概念的社会心理表征,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媒云图数据中心美好生活状况调... "获得感"是当前民众客观需求满足与社会公平公正发展的直接反映,与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追求和满足紧密相关。本研究基于民众对获得感和美好生活需要概念的社会心理表征,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媒云图数据中心美好生活状况调查(Better Life Survey 2019)大样本抽样调查数据,通过考察民众当前美好生活需要及其各维度的现实状况,进一步探讨了多维度获得感测量指标对三种不同维度的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民众美好生活需要总体水平较高,在各人口学变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主观社会阶层的解释力相对较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获得感不同维度与美好生活需要关系紧密,但各维度相关指标的具体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获得环境"中的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以及"获得共享"中的赞美贡献者,与美好生活需要国家社会维度的关联更为紧密;"获得内容"中的身体健康和"获得环境"中的社会安全,对美好生活需要家庭关系维度有更显著影响;"获得内容"中的升职加薪和"获得体验"中的过得舒适,则对美好生活需要个人物质维度有更显著影响。明确不同层面获得感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影响,可以为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以促进社会改革发展、保障民众生活质量提供有效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需要 获得感 国家社会需要 家庭关系需要 个人物质需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难后的心理原始化回归 被引量:7
5
作者 应小萍 罗劲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根据对"5.12"汶川大地震期间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并基于以往有关重大灾难后民众的心理行为研究,文章提出:灾难性事件会激活"预埋"在我们的生理遗传结构、心理反应倾向以及社会文化传承中的一整套古老的应... 根据对"5.12"汶川大地震期间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并基于以往有关重大灾难后民众的心理行为研究,文章提出:灾难性事件会激活"预埋"在我们的生理遗传结构、心理反应倾向以及社会文化传承中的一整套古老的应对模式,此模式经由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条件与规范的约束和修饰之后,表现为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社会态度与行为方式,而其核心则为灾难后心理行为上的原始化回归过程。文章从精神分析和进化心理学角度论述了心理行为上的原始化回归何以能够帮助人类适应灾难,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求更好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将围绕灾难后心理行为原始化回归过程的短期与长期变化探讨和分析灾难后的心理行为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 原始化回归 进化心理学 迷信 群体 替罪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网络使用:家庭对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累积保护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张衍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4,共11页
本研究使用父母和子女匹配数据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关系、父母满意子女成绩和了解子女日常生活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的高保护家庭因素。然而,56.57%的青少年缺乏这些因素。家庭累积保护对网络沉迷的影响呈“线性模式”,家庭保护... 本研究使用父母和子女匹配数据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关系、父母满意子女成绩和了解子女日常生活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的高保护家庭因素。然而,56.57%的青少年缺乏这些因素。家庭累积保护对网络沉迷的影响呈“线性模式”,家庭保护因素每增加一个,网络沉迷的发生率将降低1.832倍。对于高网络使用组,家庭累积保护的直接作用最大,约为间接效应的4倍。在信息时代,家庭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成瘾 健康上网 累积生态风险 家庭系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休闲活动与主观幸福感 被引量:46
7
作者 蒋奖 秦明 +1 位作者 克燕南 应小萍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4-78,共5页
为了探讨休闲活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休闲问卷、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460名员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性别、是否有孩子等人口学变量影响休闲活动;(2)休闲活动对主观幸福感中的正性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有显... 为了探讨休闲活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休闲问卷、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460名员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性别、是否有孩子等人口学变量影响休闲活动;(2)休闲活动对主观幸福感中的正性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负性情绪没有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活动 正性情绪 负性情绪 主观幸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