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中国70年社会发展与社会变迁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翼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257,共12页
社会是由一定数量的人口所构成的。中国社会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人口规模的增长与就业区域的变化,继之出现波澜壮阔的城镇化与三次产业结构从业人员的梯次推移,最后发生了住房面积的扩大与阶层结构的优化。伴随人力资本的提升与社会流动... 社会是由一定数量的人口所构成的。中国社会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人口规模的增长与就业区域的变化,继之出现波澜壮阔的城镇化与三次产业结构从业人员的梯次推移,最后发生了住房面积的扩大与阶层结构的优化。伴随人力资本的提升与社会流动渠道的拓展,中国也划时代地从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从贫困社会转变为小康社会。这一系列发展结果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国人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中国在整体上已经从普及9 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转到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也已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低预期寿命阶段转到高预期寿命阶段。2 0 1 8年,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 7 岁—居所有发展中国家之首。总之,新中国成立7 0 年来社会发展举世瞩目的,变迁也是十分巨大的,它值得我们去总结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 人口规模 人力资本 快速城镇化 阶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图谱及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科学范式变迁:以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华珊 叶锦涛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6期48-56,147,共10页
以中国社会学三本核心刊物《中国社会科学》(1986—2016)、《社会学研究》(1986—2016)与《社会》(2006—2016)所发表全部论文为研究素材,运用文本语义分析手段,对三十年来中文社会学的知识空间进行了测量,并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考察了三... 以中国社会学三本核心刊物《中国社会科学》(1986—2016)、《社会学研究》(1986—2016)与《社会》(2006—2016)所发表全部论文为研究素材,运用文本语义分析手段,对三十年来中文社会学的知识空间进行了测量,并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考察了三十年来社会学知识空间的演化过程及其规律,从而反映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学术共同体的发展历程。通过构建相关网络指标,对中文社会学知识空间的"硬核圈"进行了测量,从中考察社会学范式变迁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学本土化问题进行了回应,同时展示了运用现代自然语言分析技术对大规模文本建立知识图谱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学 知识图谱 社会网络分析 网络嵌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治理思想的新发展——近期社会治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翼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8-29,共2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系统分析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基础上,在第八部分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题,在阐述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的同时,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围绕这一主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系统分析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基础上,在第八部分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题,在阐述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的同时,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十九大报告涉及社会治理相关问题的新表述,学术界进行了学习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依法治理 社会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学视角下的“意会”问题及其研究方法——对费孝通扩展学科界限思想的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亚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172,共14页
费孝通晚年的社会学思想发生了从生态研究向心态研究的转向。心态研究包括两方面含义:强调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人性的整全特征。这在其2003年扩展社会学学科界限的思想中得到进一步强化。扩展学科界限思想至少包括两个方面:议题的扩展和... 费孝通晚年的社会学思想发生了从生态研究向心态研究的转向。心态研究包括两方面含义:强调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和人性的整全特征。这在其2003年扩展社会学学科界限的思想中得到进一步强化。扩展学科界限思想至少包括两个方面:议题的扩展和方法的扩展。在议题方面,“意会”概念扩展了传统社会关系的概念,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层面的关系。费孝通在对“讲不清楚的我”的“意会”探索中,与美学的“意象”“意境”有了对接。后者提供了“意会”在现象学层面的表征,社会学对此思考的方法随之发生扩展,这便是走出传统实证主义藩篱,由此自内而外构建世界图景的“直觉”方法得到重视。“意会”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纳入社会学的分析框架,扩大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根本上受益于中国古典思想天人合一观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意会 心态 人与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聚式空间重构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效应——基于C市社会治理中心的个案研究
5
作者 朱古月 吴莹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12,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中,基层以空间重构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学理机制还有待深入探索。从空间集聚的研究视角,就集聚式空间重构后的区级治理中心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作用展开结构-功能分析。研究发现:(1)空间集聚对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中,基层以空间重构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学理机制还有待深入探索。从空间集聚的研究视角,就集聚式空间重构后的区级治理中心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作用展开结构-功能分析。研究发现:(1)空间集聚对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起到结构分化并整合的聚变作用,空间集聚的多元要素分化了全面的管理格局后,又因近距关联而整合生成多元一体的共治结构;(2)空间集聚对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功能质变加量变的聚变作用,空间集聚形成的现代治理体系,其治理能力既提质创新也扩容降本;(3)结构与功能的聚变转型,使原管理空间重构为拉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空间,即“治理中心”。据此,建议通过集聚式空间重构打造基层治理中心,以探索区别于西方空间生产理论主导的社会治理现代化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功能 中国式现代化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空间集聚 聚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述史方法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亚秋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1-47,共7页
口述史研究方法在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它们推进的是不同的社会研究传统。孙立平等人的口述史研究推进的主要是革命史的研究传统,王汉生等人的研究推进的是文化维度的社会记忆研究传统,周晓虹等人的研究推进的是社会史... 口述史研究方法在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它们推进的是不同的社会研究传统。孙立平等人的口述史研究推进的主要是革命史的研究传统,王汉生等人的研究推进的是文化维度的社会记忆研究传统,周晓虹等人的研究推进的是社会史的传统。当然,三者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口述史作为方法在根本上推进了社会学的质性研究方法,如过程—事件研究方法的提出与口述史方法就不无联系。口述史是从底层叙事到无名者的生命记录,注意到无名者的生命颤动,以及欲说还休的“记忆的微光”机制,这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幽微之处的体察。口述史方法推进的社会记忆研究在根本上呼应的是费孝通晚年倡导的“社会学人文性”的研究,是对社会文明的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史 社会记忆 社会性 社会学人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到“人”:费孝通社会学思想转向的关键--兼谈费孝通对潘光旦的“人的科学”的继承和发展 被引量:5
7
作者 刘亚秋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费孝通先生的学术关注有一个重大转向,那就是从“生态”到“心态”的转变。他的研究从早年偏重“文”,到晚年兼顾“文”和“人”,甚至偏向“人”,力图克服“只见社会不见人”的社会学范式的弊病。他提出的“文化自...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费孝通先生的学术关注有一个重大转向,那就是从“生态”到“心态”的转变。他的研究从早年偏重“文”,到晚年兼顾“文”和“人”,甚至偏向“人”,力图克服“只见社会不见人”的社会学范式的弊病。他提出的“文化自觉”以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究,对当下的社会学发展有重要意义。费孝通学术研究转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潘光旦思想的影响。他早年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的形塑作用,而对人适应社会和改变社会的能力缺乏自觉的关怀。对此,潘光旦曾在1946年有过委婉提醒。但是,费孝通的正式回应是在1994年。费孝通提出社会学要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探究,并在既有的实证方法之外去寻找新的方法。据此,他提出了直觉方法,这对于我们认识当代世界及其格局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潘光旦20世纪40年代倡导的人的科学的一个具体化和深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潘光旦 心态 人性假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视角下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 被引量:6
8
作者 罗婧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0-100,共11页
社会企业以商业手段实现社会价值,是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探索。以往研究疏于对我国社会企业自身的成长路径进行梳理和总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来看,党和政府在我国社会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引领性的作用,尤... 社会企业以商业手段实现社会价值,是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探索。以往研究疏于对我国社会企业自身的成长路径进行梳理和总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来看,党和政府在我国社会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引领性的作用,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土社会文化的基础上,推动社会企业飞速成长发展。这使得我国社会企业在应对其核心发展议题(整合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上)具有特色的做法,即识别性制度和双轨式身份。而在大力推进社会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应当警惕福利货币化的倾向,这需要党和政府兼顾其形态上的创新空间和理念上的一致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企业 中国特色 价值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蒽 许英杰 陈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7-105,共9页
随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的迅猛增长,需要更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提升。本研究通过构建包括完整性、实质性、可比性、平衡性、易读性、创新性六个维度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框架,分析了111份2011年度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 随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的迅猛增长,需要更多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提升。本研究通过构建包括完整性、实质性、可比性、平衡性、易读性、创新性六个维度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框架,分析了111份2011年度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得出: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提高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完整性、可读性和整体质量;行业的敏感性提高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完整性、实质性、平衡性、可读性和整体质量;外部评价提高了所有六个维度的得分以及报告整体质量;企业规模与社会责任报告的实质性、平衡性、可比性、创新性和整体质量具有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企业 社会责任报告 报告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谈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培林 冯仕政 +3 位作者 张翼 王宁 毛丹 成伯清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共2页
主持人按语: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 主持人按语: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党的二十大全面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 创新突破 社会学 体系的构建 内涵特征 主持人 新中国成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京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及其应用围绕吴文藻、费孝通、李安宅展开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8
11
作者 杨清媚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3-133,共31页
本文比较了吴文藻、费孝通和李安宅对知识社会学的引介与消化,以及在此指导下的经验研究,基于此尝试论证三人分别开拓了三种知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路径。吴氏以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为主要依据,主张知识与知识人受限于社会本体论,走向实践... 本文比较了吴文藻、费孝通和李安宅对知识社会学的引介与消化,以及在此指导下的经验研究,基于此尝试论证三人分别开拓了三种知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路径。吴氏以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为主要依据,主张知识与知识人受限于社会本体论,走向实践改造社会的国家主义。费氏一直到1950年代之前似乎在曼海姆与韦伯之间摇摆;到晚年则尝试从新儒家出发,提出社会科学应借鉴诠释学,关注"心"的问题,从而重新接近张东荪的知识社会学。李氏原先引介曼海姆最积极,后来转向吸收张东荪的思想而走向韦伯,认为应该更全面地考察整个知识系统在社会中沉淀的不同层面。通过上述比较,文章尝试指出,社区研究可能需要与知识社会学结合,才能将我们对国家与社会的理解推至更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社会学 燕京学派 吴文藻 费孝通 李安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资企业海外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蒽 魏秀丽 王志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2017年第6期70-78,共9页
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海外运营企业的必然要求。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对中资企业发布的海外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系统评价。研究发现发布报告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亚洲,行业以资源开发和工程承包为主,发布主体均为国有企业;海外报告的... 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海外运营企业的必然要求。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对中资企业发布的海外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系统评价。研究发现发布报告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亚洲,行业以资源开发和工程承包为主,发布主体均为国有企业;海外报告的可读性表现最好,其次为实质性和可得性,可比性表现最差;报告总体质量表现欠佳。中资企业要通过提升海外社会责任管理水平、构建海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标体系、重视海外社会责任报告传播等发挥海外报告的更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中资企业 海外社会责任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型社会救助:理论框架与制度建构 被引量:20
13
作者 余少祥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8-117,共10页
在绝对贫困消失和共同富裕背景下,我国传统生存型社会救助应适应新形势,向发展型社会救助转变。当前,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问题是,制度理念和主体单一,体制分割,救助目标落后,福利悬崖和负激励效应明显。发展型社会救助建基于能力贫困论... 在绝对贫困消失和共同富裕背景下,我国传统生存型社会救助应适应新形势,向发展型社会救助转变。当前,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问题是,制度理念和主体单一,体制分割,救助目标落后,福利悬崖和负激励效应明显。发展型社会救助建基于能力贫困论、相对贫困论、贫困代际传递和新贫困理论等,其本质特征是,注重能力救助和积极预防,强调个性化需求和多元参与。在国际实践中,衡量贫困的标准已趋向多元,应对措施有扩大社会投资,实行工作福利、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等。要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与时俱进地建立发展型社会救助体系,就需要从单向式向双向式救助转变,从政府包办向政府主导转变,从消极救济向积极预防转变,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从无差别化向个性化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型社会救助 共同富裕 国际实践 制度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变迁与基本经验 被引量:24
14
作者 朱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11-17,共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在社会治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社会治理变迁大体经历了"革命型"社会治理、"管控型"社会治理、"管理型"社会治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更加强调&qu...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在社会治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社会治理变迁大体经历了"革命型"社会治理、"管控型"社会治理、"管理型"社会治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的社会治理更加强调"治理型"社会治理,并不断取得突出的成就。中国的社会治理变迁,体现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变革需要,不断深化并改进社会治理之路;同时,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之路,积累了适合国情的社会治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治理体制 变迁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扶贫——以金寨华润希望小镇项目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蒽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5-60,共6页
企业是参与扶贫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我国大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形势下,企业投身扶贫开发事业更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如果能将发展战略、资源优势、管理经验与扶贫事业相结合,实现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扶贫就会... 企业是参与扶贫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我国大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形势下,企业投身扶贫开发事业更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如果能将发展战略、资源优势、管理经验与扶贫事业相结合,实现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扶贫就会在企业声誉改善、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现社会与企业的双赢。华润集团希望小镇是企业以战略性社会责任的思维实施精准扶贫的代表性案例,金寨华润希望小镇项目从项目选择、项目管理到项目实施都为企业提升扶贫的战略性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更有效地投身扶贫事业:项目选择注重与企业使命、战略、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高层重视、参与,过程管理精细化;整合内部资源,发挥企业优势;撬动当地资源,形成共建共享;打造开放平台,带动多方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扶贫 企业社会责任 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学的中国化、话语权与话语体系建设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翼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23,共7页
社会学自其传入始就处于中国化过程之中,从教材到"行动",基本都打上了"中国"印记,由于中国化本身就在促成中国式话语与话语体系,正如乡村建设运动和社区研究活动就将科研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化的社会学。... 社会学自其传入始就处于中国化过程之中,从教材到"行动",基本都打上了"中国"印记,由于中国化本身就在促成中国式话语与话语体系,正如乡村建设运动和社区研究活动就将科研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化的社会学。尽管自社会学重建以来,就已一如既往地发展了中国的话语与话语体系,但今天社会学在中国化过程中,更需要国际化,需要走出去,需要与世界分享中国社会学的研究发现,这就需要建构中国社会学的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的中国化 话语体系 话语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四五”时期构建全面发展性社会政策的思考 被引量:4
17
作者 葛道顺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6期64-66,共3页
社会政策是关于人民福祉和社会发展的政策体系。“十四五”及2035远景期,面向“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和“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我国应当积极构建全面发展性社会政策体系,为城乡全体居民的美好生... 社会政策是关于人民福祉和社会发展的政策体系。“十四五”及2035远景期,面向“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和“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我国应当积极构建全面发展性社会政策体系,为城乡全体居民的美好生活赋能;推行社会质量发展范式,助力社会建设水平;探索并加入全球社会政策体系建构,为人民发展和开放性社会扩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五”时期 发展性社会政策 社会质量 全球社会政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助养老——内驱力、定位与发展走向 被引量:15
18
作者 魏蒙 杜鹏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12,共10页
当前中国互助养老存在着内在驱动力不足、定位与发展方向不够明晰的问题。通过剖析几类主要的互助养老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发现在党建引领这一内在驱动力之外,各类互助养老模式有其独特的驱动。为了进一步深入挖掘互助养老的内... 当前中国互助养老存在着内在驱动力不足、定位与发展方向不够明晰的问题。通过剖析几类主要的互助养老模式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发现在党建引领这一内在驱动力之外,各类互助养老模式有其独特的驱动。为了进一步深入挖掘互助养老的内在驱动力,持续激发老年人的“互助”动能,明确互助养老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提出坚持党建引领、重构社会文化支持体系、营造社区熟人环境、构建互助养老的分层次发展模式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互助养老 养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依法推进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科学体系
19
作者 余少祥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4-91,共8页
习近平依法推进社会建设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完整的科学体系,体现在以立法促进社会建设、以执法推进社会建设、以司法保障社会建设等方面。其中包含一系列科学论断,如党的领导、立法、改革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民主科学立法与社... 习近平依法推进社会建设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完整的科学体系,体现在以立法促进社会建设、以执法推进社会建设、以司法保障社会建设等方面。其中包含一系列科学论断,如党的领导、立法、改革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民主科学立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善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依法转变政府职能、依法用权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加强司法为民司法公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与社会建设的关系等,为新时代加强法治、民生和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推进 社会建设 理论内涵 科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上第二、三支柱养老金协同发展的衔接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10
20
作者 房连泉 冯扬 何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50,共12页
健全完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亟须实现第二、三支柱养老金协同发展,建立二者之间的衔接机制。据此对国际上第二、三支柱养老金的衔接制度,包括监管体制、账户资产转移、税收优惠政策、投资管理以及信息平台整合等方面的经验做法进行了详... 健全完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亟须实现第二、三支柱养老金协同发展,建立二者之间的衔接机制。据此对国际上第二、三支柱养老金的衔接制度,包括监管体制、账户资产转移、税收优惠政策、投资管理以及信息平台整合等方面的经验做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基于国际经验,我国应进一步优化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结构,建立一体化监管框架,打通第二、三支柱个人账户,加强立法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推进多支柱养老金信息平台的统一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金 第二支柱 第三支柱 衔接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