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理解作为一种观念论的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德国观念论的关系研究
1
作者 汤姆.洛克莫尔 崔晨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1-46,共6页
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理路。后者从康德到黑格尔始终坚持着建构主义理论倾向,即我们只能认识自身建构的世界。在观念论的传统中,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都是建构主义。黑格尔用概念来构建和理解历史,马克思借助费希特富有主动... 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理路。后者从康德到黑格尔始终坚持着建构主义理论倾向,即我们只能认识自身建构的世界。在观念论的传统中,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都是建构主义。黑格尔用概念来构建和理解历史,马克思借助费希特富有主动性的主体来构建资本主义世界,从而使主体能够认识和改变这个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是一个观念论者。因此,恩格斯所开拓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论 建构主义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矛盾转化的不同类型 被引量:2
2
作者 卢冀宁 《江汉论坛》 1981年第2期82-86,共5页
不少同志对矛盾的转化与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不加区分,似乎二者是一回事,把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看成了是矛盾转化的唯一情形。这个看法值得商榷。首先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矛盾的转化。列宁说过:“辩证的转化和非辩证的转化的区别在哪里呢?... 不少同志对矛盾的转化与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不加区分,似乎二者是一回事,把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看成了是矛盾转化的唯一情形。这个看法值得商榷。首先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矛盾的转化。列宁说过:“辩证的转化和非辩证的转化的区别在哪里呢?在于飞跃,在于矛盾性,在于渐进过程的中断,在于存在和非存在的统一(同一)。”恩格斯指出:“不管一切渐进性,从一种运动形式转变到另一种运动形式,总是一种飞跃,一种决定性的转折。”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都必须用矛盾的学说来加以说明。由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统一性和斗争性),其矛盾运动必将进入到一个决定性的转折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转化 矛盾性 不同类型 事物转化 统一性 矛盾运动 斗争性 对立统一规律 运动形式 渐进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你是利玛窦那样的人吗——关于一神论的系列通信之一 被引量:9
3
作者 赵汀阳 阿兰.乐比雄 王惠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32,共12页
这两封通信是中国哲学家赵汀阳和法国人类学家乐比雄正在合作完成的《关于一神论》一书的第一回合部分。该书采用跨文化论辩的方式,准备讨论一神论传统所塑造的欧洲思维格式以及此种思想格式对现代性的影响。一神论的思维格式可以说是... 这两封通信是中国哲学家赵汀阳和法国人类学家乐比雄正在合作完成的《关于一神论》一书的第一回合部分。该书采用跨文化论辩的方式,准备讨论一神论传统所塑造的欧洲思维格式以及此种思想格式对现代性的影响。一神论的思维格式可以说是欧洲最为普遍也最为固定的思想方式,尽管今天基督教在欧洲已经逐步式微,但一神论的思维格式却依然是强劲的主流,主导着西方对事物的理解方式、价值观和追求目标。第一回合只是这个主题讨论的开端,主要讨论了一些准备性的争论条件和方法,特别是提出了跨文化对话所遇到的困境,分析了主体间性的局限性以及问题,提出了跨主体性可以成为解决主体间性困难的一种方法。其中,以利玛窦为例,讨论了一神论的追求与多神论的接受方式之间存在的难以克服的鸿沟,显示了文化对话的一个深刻困难,即,虽然跨主体性可以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可问题是,在一神论的条件下,却很难完成跨主体性的建构,或者说,还很难找到建构主体性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神论 跨主体性 普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真实”概念探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马小茹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5期115-134,199,共20页
随着所谓"后人"时代的到来,"超真实"作为"主词"不断彰显。"超真实"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从物质技术生成角度看,它是源于数字媒介模型的无"原本"拟像"复制"再生产;从"符... 随着所谓"后人"时代的到来,"超真实"作为"主词"不断彰显。"超真实"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从物质技术生成角度看,它是源于数字媒介模型的无"原本"拟像"复制"再生产;从"符号"与"真实"关系角度看,它是符号与"原型"真实的断裂与僭越,表现为一种能指符的真实取代真实本身的符号真实范式转换;从哲学角度看,它是"去真实"化的拟像真理(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真实 符号 真实 超级写实主义 拟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自由、平等与正义的关系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江松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7-44,共8页
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自由、平等与正义这三个价值目标的相互关系:自由与平等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而正义正是要在自由与平等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也就是说,既要满足自由与平等双方的诉求,又要限制双方走出自己的边界而侵害... 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自由、平等与正义这三个价值目标的相互关系:自由与平等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而正义正是要在自由与平等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也就是说,既要满足自由与平等双方的诉求,又要限制双方走出自己的边界而侵害对方的合理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平等 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与情感维度下的仁 被引量:7
6
作者 谢寒枫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9-112,共4页
情感是孔子仁学的第一原则。理性和情感的关系是孔子 仁学的主要课题。理性要以表达情感为己任,情感要接受理性的约束和调节,外化为礼仪形 式。孔子以“仁是理性的普遍情感”这一论断解决了理性和情感的统一,并为其后的儒家哲 学... 情感是孔子仁学的第一原则。理性和情感的关系是孔子 仁学的主要课题。理性要以表达情感为己任,情感要接受理性的约束和调节,外化为礼仪形 式。孔子以“仁是理性的普遍情感”这一论断解决了理性和情感的统一,并为其后的儒家哲 学贞定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遗传数据国际宣言纲要(修正稿) 被引量:1
7
作者 梁立智 邱仁宗 《医学与哲学》 2004年第4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人类遗传数据国际宣言纲要 生命伦理学 总则 国际生命伦理学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权之间 德福两端——基于两种伦理学视域的早期儒家德福观考察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杰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2-140,共9页
西方的存心伦理学和责任伦理学与中国早期儒家既存在着某种思想上的共通性,又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和路径取向。重德贵仁的儒家体现了存心伦理学强烈的人文主义价值倾向,然而自我实现与天命时运的外在限定又时常与德福一致的圆善追求构... 西方的存心伦理学和责任伦理学与中国早期儒家既存在着某种思想上的共通性,又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和路径取向。重德贵仁的儒家体现了存心伦理学强烈的人文主义价值倾向,然而自我实现与天命时运的外在限定又时常与德福一致的圆善追求构成某种紧张关系。在平衡道德理想与行为伦理方面,蕴含了责任伦理学面向的儒家"经""权"思想,既纠正了存心伦理学太强调德性价值而忽略行为结果的这一价值缺失,又在不违根本大义符合最高善的道德原则下,从行为方式和结果的影响上双重考虑权的标准,对这种内在困境起到了一定的消解与调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心伦理学 责任伦理学 德福一致 儒家德福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与自我意识 被引量:1
9
作者 彭富春 《学习与探索》 1986年第4期35-39,共5页
艺术是人类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主体对自身的本质、自身的创造性活动,自身自由的意识,即对“自身是什么”这个迷的解答。因此,人类不仅作为意识主体、而且也作为意识客体而存在。诚然,艺术也是社会心理的产物,但它是扬弃了的社... 艺术是人类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主体对自身的本质、自身的创造性活动,自身自由的意识,即对“自身是什么”这个迷的解答。因此,人类不仅作为意识主体、而且也作为意识客体而存在。诚然,艺术也是社会心理的产物,但它是扬弃了的社会心理,因而它是作为意识,虽然艺术也是作为意识,但它不是对象意识,而是自我意识。如果说艺术也是一种对象意识的话,那么这个对象则不是人类自我以外的任何存在物,这个存在物无非就是人类自身。或者说,艺术通过意识对象,亦即在意识中把对象作为中介,作为否定性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自我意识 艺术 人类精神 对象意识 自由意识 意识对象 社会心理 审美意识 创造活动 人类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志愿者的隐忧伦理反思国际“单体型图”计划
10
作者 梁立智 李云 王延光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4年第2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人类基因组 单体型图 遗传多态性 医学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文明时代的风险伦理
11
作者 马越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7-132,共6页
在科技文明时代的背景下,风险因素对未来的影响超出了以前思想家们最大的想象空间,这样一种全新的现实挑战着传统的伦理学观念,并呼唤着全新的理论应答。而风险伦理就是科技时代背景下,人们在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非现实性和未知世界等... 在科技文明时代的背景下,风险因素对未来的影响超出了以前思想家们最大的想象空间,这样一种全新的现实挑战着传统的伦理学观念,并呼唤着全新的理论应答。而风险伦理就是科技时代背景下,人们在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非现实性和未知世界等各种复杂问题时的一种伦理应对,其中,不伤害、公正、审慎则成为人们迎应风险问题时应该坚守的三项核心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时代 风险 风险社会 风险伦理 不伤害 公正 审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维度
12
作者 李双套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31,共5页
现时代的逻辑是文化的逻辑。马克思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今天的晚期资本主义阶段,时代在发展,理论在进步,文化已经上升到社会本体论的高度,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文化政治学批判"的时代。伊格尔顿对后现代文化与商业、政... 现时代的逻辑是文化的逻辑。马克思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今天的晚期资本主义阶段,时代在发展,理论在进步,文化已经上升到社会本体论的高度,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文化政治学批判"的时代。伊格尔顿对后现代文化与商业、政治和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梳理,认为后现代文化是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化的投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犬儒主义的投降,远离了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顿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文化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命题与生活形式的演变
13
作者 李果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19,共7页
有关语言游戏的论题一直是维特根斯坦研究领域的重点,但研究者们的研究重点通常集中在反私人语言论证、遵循规则悖论以及怀疑论等主题上。作者试图指出哈克和贝克对语言游戏分类的不足,并且以之为基础分析维氏在《论确定性》中为我们展... 有关语言游戏的论题一直是维特根斯坦研究领域的重点,但研究者们的研究重点通常集中在反私人语言论证、遵循规则悖论以及怀疑论等主题上。作者试图指出哈克和贝克对语言游戏分类的不足,并且以之为基础分析维氏在《论确定性》中为我们展现的语言游戏之间的说服问题;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我们能看出经验命题对语言游戏(或生活形式)的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游戏 确定性 经验命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辩证法的体系问题
14
作者 李怀君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8年第6期7-12,共6页
哲学“体系”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认识和实践一再表明,离开了系统整体,离开了科学体系,要搞清各个部分和要素,说明各个原则和原理,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和一切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人类的思维也有它的内在逻辑和内在要求,... 哲学“体系”问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认识和实践一再表明,离开了系统整体,离开了科学体系,要搞清各个部分和要素,说明各个原则和原理,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和一切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人类的思维也有它的内在逻辑和内在要求,因此从结构总体上探索科学形态的哲学,在今天并不是不现实的,本文就辩证法的体系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科学体系 科学形态 系统整体 部分和 哲学 逻辑和 唯物辩证法 要素 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刍议当代技术风险界定的三个维度
15
作者 郭洪水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20-22,共3页
在当前风险研究中,技术风险的界定是当前技术风险研究的理论出发点。技术风险的界定有三个维度,即工程学与人文主义、风险实在论与风险建构论、内生性风险与外源性风险。这些维度应该在多学科视野中整合起来,帮助我们全面理解技术风险。
关键词 技术风险 界定维度 多学 科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博弈均衡的自然正义——肯·宾默尔平等观的自然主义基础探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玉贤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42,共4页
肯·宾默尔认为正义是人们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是在博弈均衡状态下达成的一种社会契约,是社会演化的结果。宾默尔通过在正义问题的研究中对博弈论模型的引入,指出代表正义的社会契约不仅具有稳定和效率的特征,而且是平... 肯·宾默尔认为正义是人们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是在博弈均衡状态下达成的一种社会契约,是社会演化的结果。宾默尔通过在正义问题的研究中对博弈论模型的引入,指出代表正义的社会契约不仅具有稳定和效率的特征,而且是平等的。宾默尔的理论有效地规避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缺陷,但同时也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正义 平等 博弈均衡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话中的悲剧原型及其嬗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申扶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65-70,共6页
在神话的悲剧原型中,原始先民的实践力量还不足以征服自然,人类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力量之间是不协调的,人们的实际力量不能够帮助其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就造成了理想同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神话时代,人的本质力量尚处于对象化的萌芽期,人... 在神话的悲剧原型中,原始先民的实践力量还不足以征服自然,人类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力量之间是不协调的,人们的实际力量不能够帮助其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就造成了理想同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神话时代,人的本质力量尚处于对象化的萌芽期,人性力量的异化还不能同化自然,二者之间的较量常以人类的惨痛失败而告终,这就是悲剧原型的实质。神话中的悲剧原型演变为现代悲剧。现代悲剧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极度膨胀和人类本质力量的过度对象化所导致的。现代悲剧首先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导致人类生存空间的恶化;其次表现为人的自我异化,人成为物欲的奴隶而蜕变为单维度的畸零人。现代悲剧是人类不遵循自然规律所招致的惩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 悲剧 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生态学中的本体论迷津——对传统层次观的一种解构 被引量:2
18
作者 江学如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9-125,共7页
在当代的生态学研究中,本体论迷津所引发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使得生态学陷入"危机"之中。通过诊断可以发现潜藏在争论背后的一套错误的形而上学,即认为世界表现为一种垂直的层次观。事实上,这种概念框架是生态学家对牛顿... 在当代的生态学研究中,本体论迷津所引发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使得生态学陷入"危机"之中。通过诊断可以发现潜藏在争论背后的一套错误的形而上学,即认为世界表现为一种垂直的层次观。事实上,这种概念框架是生态学家对牛顿的机械论世界观的保留。解构这种传统图式,利用"尺度"概念,以"生态网络"这一新的研究范式,或可构建一种结构性实在的新生态学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本体论迷津 层次观 生态网络 结构性实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同一性与先天统一性——浅析亚里士多德与康德对思想与存在同一性的不同论证
19
作者 张严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37,共8页
巴门尼德的箴言"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是最古老的哲学命题之一。该箴言提出了思想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从巴门尼德到海德格尔,都对这个同一性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史上,就同一性问题而言,亚里士多德和康... 巴门尼德的箴言"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是最古老的哲学命题之一。该箴言提出了思想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从巴门尼德到海德格尔,都对这个同一性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史上,就同一性问题而言,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是两个关键的节点。亚里士多德从经验出发论证同一性,但最终未能证明这种同一性的普遍必然性。康德把同一性奠基在先天统一性并最终奠基在先验想像力之上,为同一性的普遍必然性给出了先验的内在的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一性 亚里士多德 康德 统一性 先验想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哈贝马斯及促进以人权为基础的全球法律秩序的义务
20
作者 乔纳森·特雷霍-麦西斯 刘玉贤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22,共7页
哈贝马斯提到如果把第一人权转入实在法,要实现已经刻写在人类集体记忆中的严格的道德要求,就会产生一种法律义务。作者认为要解读这一观点,需要借助康德哲学中的一个要素,即实行强制性法律秩序的道德义务。通过对哈贝马斯的上述观点及... 哈贝马斯提到如果把第一人权转入实在法,要实现已经刻写在人类集体记忆中的严格的道德要求,就会产生一种法律义务。作者认为要解读这一观点,需要借助康德哲学中的一个要素,即实行强制性法律秩序的道德义务。通过对哈贝马斯的上述观点及康德理论结构的分析,特别是对人的尊严和天赋权利概念的比较研究,作者论证了哈贝马斯的人的尊严概念相当于康德的天赋权利概念,它们都构成了人权的基础。由于二者对人权以及法律的强制性有着共同的认识,所以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中能再次形成康德的论证结构,即以道德为基础的权利义务。作者认为正是这种义务构成了现存的和未来的法律秩序的基础,并进而提出了所有行为者都有促进以人权为基础的全球法律秩序的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全球法律秩序 实在法 尊严 天赋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