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极端气候事件能源生态系统的调适与优化——以雄安新区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朱守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72,共9页
能源消费加剧的气候变化问题成为21世纪全球环境治理的核心议题。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环境增温的主要因素,能源生态系统不平衡导致的极化效应使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干旱、洪涝、高温热浪和低温... 能源消费加剧的气候变化问题成为21世纪全球环境治理的核心议题。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环境增温的主要因素,能源生态系统不平衡导致的极化效应使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干旱、洪涝、高温热浪和低温冷害等极端气候事件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气候风险的等级,能源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优化,促进能源生态系统平衡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举措。同时,能源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能源供应和安全事关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能源生态系统构建立足生态学理念,借鉴生态系统中的生产、消费、流动、分解恢复等概念,为促进能源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雄安新区作为新时代最受关注的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建成绿色智慧新城和“推进生态文明改革创新,建成绿色发展城市典范”是其重要的发展目标,科学探讨能源生态系统调适与优化成为其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必然需求,通过对雄安新区能源生态系统开展具体剖析,积极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规避气候风险,进而提出基于气候变化的能源生态系统调适与优化方案。雄安新区作为以绿色低碳发展为设计理念的生态未来城市,能源生态系统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分析认为,雄安新区能源生产的主体为清洁能源,能源消费应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能源流应大力输入可再生能源和促进能源基础设施智能化,同时积极应对能源环境影响,有效开展环境治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雄安新区能源生态系统的调适与优化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雄安新区 能源生态 可再生能源 气候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优化演进的雄安新区碳中和路径选择 被引量:3
2
作者 朱守先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碳中和是人类活动的碳排放源与自然碳汇及人为固碳达到平衡的状态。雄安新区建设近6年来,发展框架形成了体量增长与质量优化的双重格局,人口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空间结构将发生重大变革,要素禀赋结构优化演进将促进区域气候治理... 碳中和是人类活动的碳排放源与自然碳汇及人为固碳达到平衡的状态。雄安新区建设近6年来,发展框架形成了体量增长与质量优化的双重格局,人口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空间结构将发生重大变革,要素禀赋结构优化演进将促进区域气候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在雄安新区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的背景下,新结构布局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样板城市至关重要,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规划决策将使区域尽快建成生态文明高地和国际水平的碳中和示范区。在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文章对雄安新区发展新能源的资源禀赋、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全面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双碳”背景下雄安新区在迈向碳中和目标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了雄安新区结构调整的趋势和碳通量计算与碳排放清单编制方法,提出了当前雄安新区碳中和路径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消费方式、能源高效管理、碳汇建设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该研究认为,雄安新区碳中和将经历初始碳中和、波动碳中和与稳态碳中和三个发展阶段,究其原因,在于雄安新区在初建阶段同步开展绿电规划且绿电供给有余,随着人口与经济规模的扩张,能源需求量迅速攀升导致绿电供给比率下降,出现碳中和波动现象,到人口和经济结构处于稳态发展阶段,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比例的提升,以及绿电等能源利用技术的进步,则进入稳态碳中和发展阶段。从与碳源相对应的碳汇潜力分析,雄安新区蓝绿空间与建设用地的规划比例使得其碳汇能力在很长阶段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除了自然碳汇系统的增值以外,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等人工碳汇手段可作为碳中和系统下的调适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人口结构 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