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民族史研究四十年的重要贡献 被引量:6
1
作者 史金波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5-32,共8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十年中,中国民族史研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作出了重要贡献:1.民族史观的根本变化,在民族史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强大影响,成为我国各民族长期团结稳定的因素之一;2.民族史学的发展,使民族史知识大为丰富,提高了各族...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十年中,中国民族史研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作出了重要贡献:1.民族史观的根本变化,在民族史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强大影响,成为我国各民族长期团结稳定的因素之一;2.民族史学的发展,使民族史知识大为丰富,提高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3.民族历史研究的深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少数民族在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贡献;4.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研究逐步深入,取得了重大进展;5.深入研究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提供历史的依据;6.研讨历史上的民族政策,总结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为当前处理民族问题和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历史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史学 少数民族 四十年 民族政策 中国民族关系 各民族 民族史观 重要贡献 民族历史 民族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研究领域多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国西南历史民族学论集》读后
2
作者 詹承绪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21-123,共3页
何耀华的《中国西南历史民族学论集》一书,最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宏篇大著,共选收论文26篇,内容既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族社会学、民族宗教学、民族民俗学、民族考古学和民族文献学等分支学科的论述,又包括了在这... 何耀华的《中国西南历史民族学论集》一书,最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宏篇大著,共选收论文26篇,内容既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族社会学、民族宗教学、民族民俗学、民族考古学和民族文献学等分支学科的论述,又包括了在这些分支学科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研究的成果;在地区和民族上,涉及滇、川、黔、藏、桂诸省(区)的彝、藏、苗、傣等民族。《论集》所收文章,除部分曾公开发表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 民族学研究 研究成果 民族民俗学 民族考古学 民族文献学 民族史 中央王朝 读后 原始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史基本要论
3
作者 管彦波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9-56,共8页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史基本要论管彦波(一)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提到社会生活史,人们很容易就会将这里的“社会”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其实,民族作为人类战胜自然,实现自我价值所组成的“群”之中的一种实体...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史基本要论管彦波(一)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提到社会生活史,人们很容易就会将这里的“社会”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其实,民族作为人类战胜自然,实现自我价值所组成的“群”之中的一种实体,既是一种具有共同的地域、语言、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内容 民族社区 人们共同体 社会生活 多民族 自我价值 社会结构 “社会” 心理素质 理解
全文增补中
西南民族服饰文化的社会功能 被引量:7
4
作者 管彦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6-102,共7页
西南民族服饰文化的社会功能管彦波服饰作为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除了具有保护性、实用性、区分性别与装饰身体的自然功能外,还具有幻化性、规范性、阐释性、象征性等诸多社会功能。而“功能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 西南民族服饰文化的社会功能管彦波服饰作为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除了具有保护性、实用性、区分性别与装饰身体的自然功能外,还具有幻化性、规范性、阐释性、象征性等诸多社会功能。而“功能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体现,是协调主客体相互关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文化 哈尼族 西南民族 民族学院学报 民族服饰 象征意义 布依族 中央民族学院 中国少数民族 民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特点和发展——中外人类学和民族学比较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继焦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7-63,共7页
本文将中国的人类学和民族学置于世界范围内进行纵横比较。首先平行地类比分析中国与第三世界各国的共同特征。①都不愿再作西方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的研究对象。②都以本国土著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③对待西方的理论和观点普遍采取多批... 本文将中国的人类学和民族学置于世界范围内进行纵横比较。首先平行地类比分析中国与第三世界各国的共同特征。①都不愿再作西方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的研究对象。②都以本国土著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③对待西方的理论和观点普遍采取多批判、少吸收的态度。④社会和经济的普遍落后,使应用人类学和民族学迅速发展。其次纵向比较中国与西方的特点,认为我国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是①新兴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前景可观。②理论和观点有待丰富更新。③现代社会的研究有待拓展深化。④深入开展应用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学家 人类学家 民族学比较 中国人类学 西方人类学 应用人类学 乡村人类学 都市人类学 心理人类学 农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翁独健先生与蒙元史及民族史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薄音湖 罗贤佑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6年第6期57-61,共5页
今年五月二十八日,我国著名的蒙元史专家翁独健先生因病不幸谢世。翁独健先生从事学术动半个世纪之久,成绩卓著,饮誉中外,德厚流光,众人景仰。先生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学术和精神财富。 先生原名翁贤华,一九○六年十一月二... 今年五月二十八日,我国著名的蒙元史专家翁独健先生因病不幸谢世。翁独健先生从事学术动半个世纪之久,成绩卓著,饮誉中外,德厚流光,众人景仰。先生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学术和精神财富。 先生原名翁贤华,一九○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于福建省福清县坑边村。先生自幼家境贫寒,三岁时不幸患小儿麻痹症,从此终身一足残废。先生自幼勤奋读书。在小学四年级时越格升入本县融美中学,后至福州英华书院,各门功课每试辄冠侪辈,文章尤受师友赞赏,当时的几篇作文至今尚作为范文保存在融美中学。 在英华书院求学期间,先生为了表明自己一足虽跛,仍要实现行万里路的凌云壮志,为自己另取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名字——翁独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元史 民族史研究 翁独健 斡脱 元史研究 《元史》 蒙古史研究 《元典章》 英华书院 法典编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族在城市中的社会网络——关于淄博市张店区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彬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0-44,共5页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一个少数民族。我们要研究都市人类学,就不能不研究回族;而要研究回族,就不能不研究回族在城市中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国外都市人类学中一个常用的概念,指的是城市某一社会群体(... 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一个少数民族。我们要研究都市人类学,就不能不研究回族;而要研究回族,就不能不研究回族在城市中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国外都市人类学中一个常用的概念,指的是城市某一社会群体(诸如亲属、社区、社团)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类型。国外也有些学者把“社会网络”界定为“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的一系列相关的联系,这种联系在特定的情况下,出于特定的目的,可以构成将人们动员起来的基础”。我们知道,城市中有各种各样的网络,如公路网、交通网、电力网、通讯网以及埋藏于地下的各种管线。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但除此之外,也有我们看不见的网络,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而这正是都市人类学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族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 回族社区 回民 伊斯兰教 清真寺 汉族 回族文化 社会网络 各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少数民族近、现代史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史金波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69-75,共7页
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在给李铁映、何东昌同志的信中,就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问题发出了重要指示,不仅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大致内容,还特别着重指出:“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防止崇洋媚外思想的... 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在给李铁映、何东昌同志的信中,就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问题发出了重要指示,不仅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大致内容,还特别着重指出:“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防止崇洋媚外思想的抬头。”这一指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百年大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这一重要指示。其中少数民族近代史、现代史的研究和教育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现代史研究 各族人民 起义 满族 回族 祖国 中国少数民族 太平军 阶级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国际社会环境对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周竞红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5-50,共6页
简论国际社会环境对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影响周竞红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国际社会环境对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影响日益加深,特别是当今世界现代化大众媒介体系的发达,政治、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历史趋势的发展,使任何多民族国家的... 简论国际社会环境对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影响周竞红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国际社会环境对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影响日益加深,特别是当今世界现代化大众媒介体系的发达,政治、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历史趋势的发展,使任何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都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民族问题 社会环境 统一多民族国家 苏维埃政权 民族主义 国内民族问题 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 国际社会 帝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奋精神 勇于探索 开创民族史研究的新局面
10
作者 史金波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9-26,共8页
振奋精神勇于探索开创民族史研究的新局面史金波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历史研究受到重视。民族史学为传播中国民族历史知识,为国家进行民族识别、制定民族政策、理顺民族关系、划定边界,为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 振奋精神勇于探索开创民族史研究的新局面史金波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历史研究受到重视。民族史学为传播中国民族历史知识,为国家进行民族识别、制定民族政策、理顺民族关系、划定边界,为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几十年来民族史学科的长足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史学 民族史研究 民族政策 民族历史 少数民族地区 中华民族凝聚力 史学工作者 民族问题 振奋精神 民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速经济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主义民族的发展
11
作者 杨荆楚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6年第4期10-15,共6页
社会主义民族是在新的所有制关系的前提下,建立在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基础上的民族。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愈先进,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愈高,商品经济也就愈发达。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商品生产发展的程... 社会主义民族是在新的所有制关系的前提下,建立在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基础上的民族。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愈先进,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愈高,商品经济也就愈发达。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商品生产发展的程度,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中国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历代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重本轻末。自古以来,除了交皇粮,农民种粮为了吃饭,种棉为了穿衣,养猪为了吃肉,养牛为了耕田。这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放后,我国各民族先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冲破了旧制度的束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部分民族地区的商品生产日趋繁荣。后来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干扰,混淆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与发展资本主义的界限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集市贸易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后民族 经济文化建设 商品生产 社会主义 发展水平 各民族 经济文化发展 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地区 藏族牧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学与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庆智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52-57,共6页
跨学科研究即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法则或研究领域的成果对某一问题进行学术考察,这种研究的结论会对这两个领域学术原则的证实及发展同时做出贡献。民族学与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是社会科学范畴内不同学科在理论和方法论上的互相... 跨学科研究即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法则或研究领域的成果对某一问题进行学术考察,这种研究的结论会对这两个领域学术原则的证实及发展同时做出贡献。民族学与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是社会科学范畴内不同学科在理论和方法论上的互相借鉴,民族学和历史学各自作为一门自律科学,它们需要借鉴彼此的理论方法和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研究 成果 学术原则 结论 同学 民族学 科学 历史学 贡献 研究领域
全文增补中
研究民族特征的方法论原则
13
作者 贺国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9-45,38,共8页
本文认为,民族形成的条件和民族的特征是互相联系的两个不同的范畴,“形成条件”(或曰“形成前提”)是作为民族产生之基础的因素,而“特征”却是表现出一个现象的独特面貌、并把该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别开的因素。民族特征必须具有族体的... 本文认为,民族形成的条件和民族的特征是互相联系的两个不同的范畴,“形成条件”(或曰“形成前提”)是作为民族产生之基础的因素,而“特征”却是表现出一个现象的独特面貌、并把该现象与其他现象区别开的因素。民族特征必须具有族体的普遍适用性,否则这个特征就不是对民族这一社会现象的正确归纳。不仅如此,民族特征还必须具有“类型区分功能”(亦可称为“对外区分功能”),即它能在民族共同体与其他类型的人们共同体之间划界;还必须具有“族体区分功能”(亦可称为“对内区分功能”),即它能在不同民族单位之间发挥区分作用。根据上述原则,作者认为,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自我意识,才是构成民族共同体之内涵的因素,才揭示出每个民族不可替代的独特面貌。民族自称则是每个民族具备上述本质特征的表象和标志,民族的内婚性又是保障民族诸特征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手段和条件——这就是民族诸特征的各自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自我意识 民族特征 民族共同体 人们共同体 区分功能 方法论原则 类型区分 族体 语言 民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中国民族学发展的特点和前景
14
作者 肖家成 《云南社会科学》 1988年第5期47-51,共5页
本文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文化大革命”为分界,划分为前期和新时期。新时期民族学发展的特点是:1.研究范围不断扩大;2.研究重点有了新变化;3.理论研究受到更大重视;4.应用研究得到加强。展望未来,中国民族学研... 本文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文化大革命”为分界,划分为前期和新时期。新时期民族学发展的特点是:1.研究范围不断扩大;2.研究重点有了新变化;3.理论研究受到更大重视;4.应用研究得到加强。展望未来,中国民族学研究者任重道远。为了使民族学研究进入新境界,作者认为有四个问题要给予重视:1.要扩大学科的对外开放程度,这是民族学获得更大发展的前提;2.把“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列为民族学的中心课题,是争取民族学更快发展的关键;3.加强民族学方法论的研究,促进传统调查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是民族学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保证;4.建立中国民族学的理论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民族学的奋斗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学 民族学研究 民族传统文化 理论研究 研究范围 现代化 对外开放 应用研究 理论体系 中心课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傣族社会研究的一组学术观点评述
15
作者 修世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67-75,共9页
50年代,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及科学工作者曾对傣族社会进行过调查研究。近年来,民族学研究者在上述调查研究成就的基础上,从个别到整体,从现状到历史,从社会形态到历史规律,进行了专题研究和专著论述,提出许多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新观... 50年代,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及科学工作者曾对傣族社会进行过调查研究。近年来,民族学研究者在上述调查研究成就的基础上,从个别到整体,从现状到历史,从社会形态到历史规律,进行了专题研究和专著论述,提出许多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新观点。虽然不能说这些观点是完美无缺的,它们能否经得住科学发展的检验,能否对研究其他民族起借鉴作用,还有待历史来证明,但是民族学研究者们的大胆探索精神是可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社 傣族社会 农村公社 奴隶主 傣勐 封建领主制 农奴 学术观点 村社土地 专制君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烟屯蓝靛瑶的信仰仪式、社会记忆和学者反思 被引量:29
16
作者 纳日碧力戈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0-64,共5页
从田野考察可以看出 ,各烟屯蓝青定瑶至今信仰祖灵和鬼魂 ,举行的仪式充满了道教色彩。各烟屯蓝青定瑶的习俗具有一系列观念基础 ,也具有用肢体来操演的民间仪式。思维观念和肢体仪式共存互生 ,成为社会记忆的一部分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 从田野考察可以看出 ,各烟屯蓝青定瑶至今信仰祖灵和鬼魂 ,举行的仪式充满了道教色彩。各烟屯蓝青定瑶的习俗具有一系列观念基础 ,也具有用肢体来操演的民间仪式。思维观念和肢体仪式共存互生 ,成为社会记忆的一部分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操演 ,和经济理性对话 ,使传统在表层蜕变的同时 ,保持底层的沿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仪式 社会记忆 肢体语言 各烟屯蓝靛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粮交换及其对西藏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坚尚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7-54,共8页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地方政府 西藏社会 聂拉木 社会历史调查 尼泊尔人 大米 边境贸易 交换比价 封建农奴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西夏主体民族起源的语文学思考 被引量:9
18
作者 聂鸿音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78-83,共6页
关于西夏主体民族起源的语文学思考聂鸿音围绕西夏主体民族起源的讨论是20世纪西夏史研究中最引人瞩目的热点之一,几乎全部可以用来提示其答案的现存史料都已被一批优秀的史学家发掘整理出来,并进行了精粹的分析。然而,在数十年的... 关于西夏主体民族起源的语文学思考聂鸿音围绕西夏主体民族起源的讨论是20世纪西夏史研究中最引人瞩目的热点之一,几乎全部可以用来提示其答案的现存史料都已被一批优秀的史学家发掘整理出来,并进行了精粹的分析。然而,在数十年的讨论之后,西夏史学界不但没有形成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起源 语文学 西夏文献 西夏语 主体民族 民族实体 西夏字 西夏学 西夏党项 鲜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改革开放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荆楚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0-47,共8页
本文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核心是经济权益。作者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①西部民族地区与全国汉族地区相比,经济比重、发展速度、人均产值和收入都过低。②利用东部沿海的资... 本文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核心是经济权益。作者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①西部民族地区与全国汉族地区相比,经济比重、发展速度、人均产值和收入都过低。②利用东部沿海的资金、技术、人才和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展对口支援和横向经济协作,互得实惠。③地区间、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的“竞争”是冲破传统习惯势力,促进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及增强企业潜力的好事。④族际人口的双向流动加深了学习了解、打破了地区民族界限,相互得以发展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 少数民族地区 汉族地区 西部民族地区 民族自治地方 改革开放 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工农业总产值 姑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民族服饰文化的多维属性 被引量:9
20
作者 管彦波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2期29-34,共6页
本文认为,民族服饰作为以主体的认同方式和群体意识为主导的意念情感符号,它在各民族千百年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在各民族相互间交流、融合中,不可避免地互相效仿、借鉴乃至渗透,使服饰获取了色、图、质、形等各自不同的审美要求,... 本文认为,民族服饰作为以主体的认同方式和群体意识为主导的意念情感符号,它在各民族千百年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在各民族相互间交流、融合中,不可避免地互相效仿、借鉴乃至渗透,使服饰获取了色、图、质、形等各自不同的审美要求,具有了不同的审美属性和记古述今的时限性、性别与职业性、区分不同人等的等级性、映现人地关系的区域性。同时,服饰还常常作为群体意识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表象,成为“氏族的旗帜”和“族徽”,藉此既凝聚本族群成员,又与他族群相区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性 区域性 时限性 性别与职业性 等级性 借鉴性 审美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