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伞式社会”——观察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新概念 被引量:70
1
作者 张继焦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61,共8页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为什么中国可以快速发展起来。由此,我们思考了几个相关的问题:中国经济崛起与巨大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有什么关系?政府与企业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尽管中国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市场或...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为什么中国可以快速发展起来。由此,我们思考了几个相关的问题:中国经济崛起与巨大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有什么关系?政府与企业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尽管中国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市场或市场主体充当"运动员"和取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充当"裁判员"的角色。但是,通过对"地方"和"企业"两类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在很大程度上,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崛起的推动力和发展方式之一是:尽管发生了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转型,但是,在属地经济和"官本位"体制下,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的关系依然是原有的"庇护"与"被庇护"伞式关系。在中国各地经济的发展中,在大大小小的各种庇护伞状结构下,当地的资源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伞式社会"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伞式社会 伞式关系 经济社会结构转型 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窝式社会”——观察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另一个新概念 被引量:55
2
作者 张继焦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7-86,共10页
与官方主导的"伞式社会"相对应,民间的经济社会呈现出"蜂窝式社会"景象。"蜂窝式社会"有两类五种类型,包括就业者"链式"、"网式"两种形态"蜂窝"和经商者以家庭、价值链、... 与官方主导的"伞式社会"相对应,民间的经济社会呈现出"蜂窝式社会"景象。"蜂窝式社会"有两类五种类型,包括就业者"链式"、"网式"两种形态"蜂窝"和经商者以家庭、价值链、本族裔为中心形成的三种类型"蜂窝"。"蜂窝式社会"具有民间性质,没有很多权力和资源,只能靠自身努力获得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其经济性和社会性比较强,但政治性比较弱。社会上各种大大小小的"蜂窝"的共同特征是互惠共赢;各种"蜂窝"一旦成为群体性网络或民族性网络,将会同时具有经济性、社会性和政治性,不但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也是推动市场化制度变迁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窝式社会” 经济社会转型 结构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弗里德曼宗族研究困境:从“分离说”到“配套说”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继焦 党垒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43,共10页
弗里德曼的宗族研究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分离说",表现出国家(上层)与地方社会(基层)之间、官方(官僚体制)与民间(宗族组织)之间的分离,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传统宗族社会的现象,也不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的根本特征。相较于&qu... 弗里德曼的宗族研究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分离说",表现出国家(上层)与地方社会(基层)之间、官方(官僚体制)与民间(宗族组织)之间的分离,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传统宗族社会的现象,也不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的根本特征。相较于"分离说",明清时期海南宗族社会的发展状况,体现出国家(上层)与地方社会(基层)之间、官方(官僚体制)与民间(宗族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套和双向互动,可以视为一种"配套说"。"配套说"超越了"分离说"以乡村宗族为主体社会结构的研究范式,将宗族置于不同层级的、与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相匹配的结构体系中去,更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本质特征,也更有效解释中国宗族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由此,对当前人类学研究与中国民间社会组织研究进行以下思考:在人类学研究上,需要重新反思其发展历程,加强向上研究,走出乡村,促进多学科合作研究;在中国民间社会组织研究上,需要走出西方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局限,从中国二元社会的结构特质,理解官方社会与非官方社会的联系与互动对民间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研究 分离说 配套说 弗里德曼 民间社会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中国文化思想的历史性转向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继焦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6,共8页
1997年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理念,转眼之间20年过去了,中国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弱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小康的大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 1997年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理念,转眼之间20年过去了,中国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弱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小康的大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文化自信"。这是国家强大的体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不仅是人们认识和行动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且是中国文化思想的历史性转折。现如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光有"文化自觉"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既要有"文化自觉",更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更高要求,拥有"文化自信"才能讲好中国文化"从哪里来"、才能讲好中国文化"去向何方"。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只有做到"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不同文化的对比和互动中获得增强中国文化转型的动力和文化创新的能力,最终实现我们共同的文化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思想 中国智慧 中国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信仰文化体系的新探索:与杨庆堃和华琛的对话 被引量:8
5
作者 张继焦 吴玥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0-88,共9页
中国信仰文化体系历来是中外学者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杨庆堃提出的"分散性宗教"与"制度性宗教"理论,以及华琛提出的神明"标准化"概念。基于此,本文认为,杨庆堃和华琛都只看到了中国... 中国信仰文化体系历来是中外学者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杨庆堃提出的"分散性宗教"与"制度性宗教"理论,以及华琛提出的神明"标准化"概念。基于此,本文认为,杨庆堃和华琛都只看到了中国信仰文化体系的一个侧面,中国信仰文化体系并非只有神灵信仰,而是由神灵信仰与祖先崇拜两部分所构成的;神灵信仰为崇神,祖先崇拜为敬祖,两者彼此共存;多元神灵和祖先祭祀在官方和民间都具有巨大的力量,促进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社会的互动沟通。这种信仰文化体系源自古代、留存至今,并且仍旧可以与当代时代变迁相协调,形成新的社会结构,发挥当代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文化体系 分散性宗教 制度性宗教 神明标准化 神灵信仰 祖先崇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功能主义:文化遗产在城市复兴中的新价值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继焦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66,共6页
与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个历史性难题,具体表现为文化遗产与城市复兴的紧张关系问题。笔者强调指出,不能使用"传统—现代"二分法来分析文化遗产与城市复兴之间的关系,因为文... 与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个历史性难题,具体表现为文化遗产与城市复兴的紧张关系问题。笔者强调指出,不能使用"传统—现代"二分法来分析文化遗产与城市复兴之间的关系,因为文化遗产与城市复兴之间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还包括了"并存"、"联结"等多元的关系。笔者对"文化保守主义"既批评又继承,试图基于马氏静态的、古典的"文化功能论"和费氏的"文化开发利用观",提出一种动态的、新古典的"新功能主义"观点,即把老字号、老商街视为文化遗产,从其在城市复兴中的新价值角度,探索文化遗产的新功能与城市复兴之间的关系。老字号、老商街既是城市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研究显示:老字号、老商街作为文化遗产在城市复兴中体现出来了几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新功能。在城市复兴的经济社会转型中,文化遗产必须要有新功能,才能够有存在和发展的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城市复兴 文化功能论 新功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商及其所建立的全国市场体系:超越施坚雅的“区域市场观”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继焦 侯达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40,共6页
近年来,美国学者施坚雅教授提出的有关理论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一方面,一些中国学者运用其理论对中国各地进行了一定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有的学者对其理论提出了质疑。本文针对施坚雅的重要理论之一"区域市场观&qu... 近年来,美国学者施坚雅教授提出的有关理论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一方面,一些中国学者运用其理论对中国各地进行了一定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有的学者对其理论提出了质疑。本文针对施坚雅的重要理论之一"区域市场观",在前人对晋商研究的基础之上指出:从晋商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中国的市场体系并非如施坚雅所言机械地分成九个区域、各个区域之间相对分隔、它们之间只有比较脆弱的联系;其实,那个时候在晋商的不断努力经营下中国国内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跨区域的全国性市场体系。从明朝(1368年)到清朝(1912年),晋商在全国建立起来的市场体系经历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晋商逐渐建立起了一个以山西为核心,以"点"(会馆与票号)分布全国九个大区域,以"线"(晋商商路)连接全国九个大区域的全国市场体系。这一全国性市场体系的建立,正是晋商能够屹立于明清商界500年而不倒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市场观 晋商 全国市场体系 明清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古典“结构-功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 被引量:18
8
作者 陆霓 张继焦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9-165,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通过对广东省茂名、湛江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现象的实地考察,选取拖罗饼、笪桥黄瓜干、化橘红中药文化和吴川月饼等典型案例,基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通过对广东省茂名、湛江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现象的实地考察,选取拖罗饼、笪桥黄瓜干、化橘红中药文化和吴川月饼等典型案例,基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产业发展中不仅可以表现出新的功能,而且可能形成不同形式的新的结构,以一种新的结构-功能作用于现代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从小规模的家庭作坊开始,通过企业化运作,逐步实现规模化,而且还可以在不同产业中以不同的形式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和区域现代化产业集群,拉长“非遗”项目的产业链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古典“结构—功能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源性动力 现代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文化遗产角度,探讨特色小镇的内源型发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宇军 张继焦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3期212-216,共5页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1978—2018)的快速发展之后,我国小城镇建设正在从追求数量型增长进入谋求质量的新时代。以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分析历史文化遗产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传统—现代'转型主要表现的两个层面:...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1978—2018)的快速发展之后,我国小城镇建设正在从追求数量型增长进入谋求质量的新时代。以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分析历史文化遗产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传统—现代'转型主要表现的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在当前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条件下,原生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不仅可以表现新的功能,而且可以形成新的结构,形成了一种新的结构—功能,出现了功能转变与结构转型;第二个层面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和正在成为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独一无二的内源性要素,不仅使特色小镇产生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且使其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特色小镇与众不同的内源性发展新动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遗产 特色小镇 内源型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一个角度看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后工业化转型——结构遗产再生产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杜华君 张继焦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2年第5期166-175,共10页
面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二元选择困境,需换一个角度来反思这种转型思路及实操方式,以推进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后工业化转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应用。一方面,在认识论上,应看到作为文化遗产子系统的三线建设工业遗... 面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二元选择困境,需换一个角度来反思这种转型思路及实操方式,以推进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后工业化转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应用。一方面,在认识论上,应看到作为文化遗产子系统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既是三线建设工业化结构体系与结构要素的综合体,也是三线建设工业化现存与遗存的连续体,故可将其视作三线建设工业化的“结构遗产”。由此,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后工业化转型实质上是其体系与要素在后工业化时代的重构与再生。另一方面,在方法论上,应从传统的本体保护与实体利用即在后工业化的被动应对中形成一些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转向“结构遗产再生产”即在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多种场域中通过自主能动的结构体系再结构和要素功能再转化,培育出竞争优势并带动资源配置和产业集群。由此,可在创新转型机制的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构的创造性转化和功能的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工业遗产 后工业化 结构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