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世界普惠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2024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述要
1
作者 蔡宜平 吴子林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7,共10页
2024年度的文艺学研究立足新时代语境,自觉运用跨文化、跨学科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基础理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西美学、人工智能文学等论域精耕细作,取得了一些不俗的理论成果。不过,真正做到融汇中西、贯通古今,... 2024年度的文艺学研究立足新时代语境,自觉运用跨文化、跨学科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基础理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西美学、人工智能文学等论域精耕细作,取得了一些不俗的理论成果。不过,真正做到融汇中西、贯通古今,具有原创性与广泛影响力的理论创造并不多见,“理论空转”的局面仍未改观。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重返中国文化的源头,在“两个结合”中完成古典文化传统的“双创”,构建出世界普惠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依然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前沿问题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古典学研究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须知少日孥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石岸书文学批评印象
2
作者 何吉贤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9-209,共1页
在当代的思想和文化潮流中,以我对石岸书文学和学术志趣的了解,他当然不会满足于仅仅做一位严守“岗位意识”的文学批评者。石岸书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文学体制研究起步,涉入新时期文学的结构内部,在他的写作脉络中,深藏着一种颠覆性的... 在当代的思想和文化潮流中,以我对石岸书文学和学术志趣的了解,他当然不会满足于仅仅做一位严守“岗位意识”的文学批评者。石岸书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文学体制研究起步,涉入新时期文学的结构内部,在他的写作脉络中,深藏着一种颠覆性的论辩姿态和批评意识,这种论辩姿态和批评意识,宏构了石岸书知识和写作的独特视野,也使他在理论和问题意识的磨刀石上锋芒渐利,即使是在他由文学研究跨入批判传播学的“基层传播”研究的今天,也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批评意识 新时期文学 文学体制 文学批评 文化潮流 岗位意识 石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可以求助于美学吗?”——中国美学学科合法性问题新解 被引量:4
3
作者 吴子林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3-204,共12页
中国哲学/美学原创力的不足引发了对其学科合法性的质疑,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的质疑是一种能指大于所指的游戏,以西方哲学近代性的片段即所谓“证明体系”为“标准”并不足以判断或裁决中国哲学/美学学科的合法性。中国美学学科的合法性... 中国哲学/美学原创力的不足引发了对其学科合法性的质疑,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的质疑是一种能指大于所指的游戏,以西方哲学近代性的片段即所谓“证明体系”为“标准”并不足以判断或裁决中国哲学/美学学科的合法性。中国美学学科的合法性问题应转化为一种形式规范化问题,以其面对共同论域所创造的差异性思想及其言说,彰显出其独特性的存在价值。西方现当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即由主客分离的“概念语言”转向主客融合并与其所言说事物同一的语言,颇类似于庄子之“大道”“大言”的“诗性语言”。东西方哲学/美学在交流互鉴中显示出彼此融合的态势,突破了“冲击—回应”或东西方二元论模式,走向了戛戛独造之学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学科 哲学合法性 语言学转向 海德格尔 东方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性”困境的理性沉思——童庆炳文艺思想新解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子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4-140,共7页
童庆炳的文艺思想是立足于对时代、社会变迁的考察,联系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精神状态形成的。他认为,我们急需的审美文化应是说不尽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而将审美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文学艺术与人的建设相联结,提出民主精神、人文... 童庆炳的文艺思想是立足于对时代、社会变迁的考察,联系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精神状态形成的。他认为,我们急需的审美文化应是说不尽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而将审美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文学艺术与人的建设相联结,提出民主精神、人文主义和诗意是人的精神生活关怀之鼎,并对自己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的审美论做了相应的修正和推进,发展为从文化的视角考察、研究文学的"文化诗学"。童庆炳将审美问题划分为四个层次予以理解和把握,以文学的"诗情画意"抗衡现代世界之"物性",以文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提升、超越当代人"物化"之生存状态,其"审美现代性"品格赫然可见。只有将童庆炳的文艺思想纳入"现代性"这一更为宏大的历史全景中予以研究,才能对其做出"具有历史具体性和深刻性"的分析,准确地阐释与判断其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庆炳 审美论 现代性 文学问题 文化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在“河”与“岸”的边上——电影《河边的错误》对小说原著的叙事改编
5
作者 孙心怡 刘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4-142,共9页
作为余华早期创作的叙事实验性质较强、追求独到的叙事技巧与语言效果的小说,《河边的错误》曾一度引起影视界的关注。张艺谋曾有意将它翻拍为电影,却最终放弃,并选择了拍摄《活着》。2023年,经由导演魏书钧执导拍摄,余华小说《河边的... 作为余华早期创作的叙事实验性质较强、追求独到的叙事技巧与语言效果的小说,《河边的错误》曾一度引起影视界的关注。张艺谋曾有意将它翻拍为电影,却最终放弃,并选择了拍摄《活着》。2023年,经由导演魏书钧执导拍摄,余华小说《河边的错误》终于被搬上银幕。对这部电影及其原著中各类谜团的分析及相关论断纷呈,显示出犹如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所呈现的那种繁复性,比如可以从案件实际上横跨了七年的时空等角度来自行“脑补”①多个谜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博尔赫斯 语言效果 叙事技巧 叙事实验 余华小说 张艺谋 叙事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抵达乡村现实的路径和新的可能性——以贺享雍《人心不古》和《村医之家》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刘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0-117,共8页
贺享雍的乡村志小说很好地继承、传承并且创造性发扬柳青《创业史》式书写传统和文学成就,这与作家深深扎根乡村生活、小说内置的乡村视点与预期受众密切相关。在当下众多乡土小说中,《乡村志》可谓独树一帜,书写了传统乡村伦理当下依... 贺享雍的乡村志小说很好地继承、传承并且创造性发扬柳青《创业史》式书写传统和文学成就,这与作家深深扎根乡村生活、小说内置的乡村视点与预期受众密切相关。在当下众多乡土小说中,《乡村志》可谓独树一帜,书写了传统乡村伦理当下依然存续以及新的可能性,呈现出“新乡土中国”的整体性审美书写向度。作品内蕴四川乡土文学的方志文化传统和自觉的方志意识,但文学性书写审美维度令小说超越简单的地方性知识和地域性经验,令地域经验上升到中国经验,以贺家湾的故事象征和隐喻当代的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享雍 扎根生活 乡村视点 乡村伦理 地方志 文学性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在说话”--海德格尔存在论语言观探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吴子林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9-171,248,共14页
海德格尔思想“转向”之后,“语言”由一个边缘性话题转而成为核心性话题,“语言”被赋予了两种含义:“普通语言”和“源初语言”。为了重新发现“源初语言”或找到通达它的道路,海德格尔回到西方思想的开端处,从古希腊的“残篇断简”... 海德格尔思想“转向”之后,“语言”由一个边缘性话题转而成为核心性话题,“语言”被赋予了两种含义:“普通语言”和“源初语言”。为了重新发现“源初语言”或找到通达它的道路,海德格尔回到西方思想的开端处,从古希腊的“残篇断简”中“倾听”一种古老的“道说”。早期海德格尔主要解析“形而上学史”,运用一种“表达(语言)策略”,以“显示”实际的生命处境。后期海德格尔由“存在之真理”突入“语言生成”,强调其中遮蔽/解蔽的同一性及其“二重性”运动,指出哲学是别具一格的语言书写方式,即“诗—思合一”;在倾听“诗”与“思”对存在之源始的“应合”中,生成作为存在之词语的“语言”,这种“语言”无声地聚集万物,而自己言说、自身显现,既澄明又遮蔽地“显示”世界。在海德格尔看来,德语与希腊语之间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为了真正地“进入语言的说中”,他悉心锻造一种神秘而诗性的德语,使它具有一种更为源初的可能性,唤醒人们直面存在,倾听并回应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源初语言 倾听 道说 诗—思合一 德语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应当作诗来写”--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及其写作 被引量:4
8
作者 吴子林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49,共14页
占据维特根斯坦思想核心地带的,是其艺术气质而不是科学精神。对维特根斯坦而言,音乐是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是衡量精神事物的尺度;作为深层的精神背景,音乐深刻影响了维特根斯坦哲学著作的结构形式,其还有以音乐阐述哲学思想的偏好。新的... 占据维特根斯坦思想核心地带的,是其艺术气质而不是科学精神。对维特根斯坦而言,音乐是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是衡量精神事物的尺度;作为深层的精神背景,音乐深刻影响了维特根斯坦哲学著作的结构形式,其还有以音乐阐述哲学思想的偏好。新的思想方式必然伴随新的述学文体。维特根斯坦是出色的文体家,“语言批判”贯穿其思想脉络的始终,并赋予其哲学著作以长久的文学价值。维特根斯坦将哲学视作一种语言行动,即一场与语言的搏斗,由此而展开了以思其非思、以言其不可言的“诗化哲学”;后期维特根斯坦修正了“唯名论”思想,把语言从形而上学返回到日常生活的使用当中,使哲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基于语言“构成性”“生成性”双重结构的认识,维特根斯坦以“描述性”语言克服了“语言的空转”,立体呈现超因果思想的生成过程。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强度使自己成了未来知识界的智慧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音乐 诗歌 述学文体 生活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