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训诂阐释学”构想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23,211,共8页
“训诂阐释学”是学科建构方向的新设计。其目的是,充分发挥训诂学与阐释学各自的优势,互为根基,互为支撑,互为动力,为阐释学的发展奠定可靠的中国基础,为训诂学的生长开辟广大的现实空间。训诂阐释学起点于训诂,通达于阐释,构建于学科... “训诂阐释学”是学科建构方向的新设计。其目的是,充分发挥训诂学与阐释学各自的优势,互为根基,互为支撑,互为动力,为阐释学的发展奠定可靠的中国基础,为训诂学的生长开辟广大的现实空间。训诂阐释学起点于训诂,通达于阐释,构建于学科,即以训诂为起点和方法,以真理性、可靠性、融贯性为准则,坚持由训而阐,由阐而训,反复循环、螺旋上升的正当路径,最终达致根基牢靠、创造新知的尚意之阐。训诂阐释学在学科方向上,提倡训诂为先、通达义理、体用兼备;在系统方法上,既注重训诂,也注重义理,同时更注重两种方法的相互融合与提升;在学科素养上,提倡训诂精神、公共自觉、范式意识。如此努力,训诂阐释学将以系统完备的新学科形态,位列人文领域,为文、史、哲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新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 阐释 学科方向 系统方法 学科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阐释学说汉语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9,177,共5页
建构作为完备学科体系的中国阐释学,中国本土阐释实践与经验是立足点。让阐释学说汉语,就要以汉语的概念、范畴、命题、范式为核心和基础,从汉语本源字义入手,重新审视有关阐释学的基本概念和命题,发掘潜藏于汉字乃至汉语思维方式背后... 建构作为完备学科体系的中国阐释学,中国本土阐释实践与经验是立足点。让阐释学说汉语,就要以汉语的概念、范畴、命题、范式为核心和基础,从汉语本源字义入手,重新审视有关阐释学的基本概念和命题,发掘潜藏于汉字乃至汉语思维方式背后的阐释学意蕴。“阐”“诠”“解”“释”“理”“性”“通”“达”“衍”“生”等术语不仅具有阐释学方法论意义,而且是构建当代中国阐释学的关键环节。这些基本概念的意义之间具有鲜明的一致性,概念之间相互说明,相互支撑,互文互证。解是诠的基础,衍是阐的方式,阐衍由通而达,充满生命和意志诉求的理性覆盖阐之全部过程。当代阐释学的中国建构,不是简单地借用古代术语,也不是把西方阐释学当作纯粹的理论形态,而是结合时代精神和生活实践,恢复阐释学本身作为思想之源的根本追求,建构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新的阐释方式。“训诂阐释学”将训诂与义理有机融合,以系统完备的新学科形态,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新示范,说汉语的阐释学也有一个新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阐释学 汉语 “阐” “诠” 阐释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阐释逻辑的正当意义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177,共5页
阐释逻辑是生成与展开正当阐释的必要条件。一切科学,包括各类精神科学,都必须以完备的逻辑基础为支撑,都必须服从理性的逻辑要求。千百年来,围绕诸多有关阐释生成与展开的元问题,如阐释的确定性和相对性有无可靠的公理基础;阐释的开放... 阐释逻辑是生成与展开正当阐释的必要条件。一切科学,包括各类精神科学,都必须以完备的逻辑基础为支撑,都必须服从理性的逻辑要求。千百年来,围绕诸多有关阐释生成与展开的元问题,如阐释的确定性和相对性有无可靠的公理基础;阐释的开放与收敛何以为据;收敛是不是规范为一,开放是不是无限多元且无边界约束;多种阐释视角及结果,是连续还是离散;阐释的标准立足于真假还是可接受性,如此等等,阐释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阐释逻辑上的考辨与追究,无公理可依据,无规则可约束,无标准可衡定,使阐释学理论与方法的体系建构陷入困境。从当下情况看,着重于阐释的确定性、开放性、收敛性、融贯性、可接受性等几个方面深度切入,努力解决阐释学理论建构上的核心关切,生成自洽完备的公理与规则系统,并构建区别于经典逻辑和现有非经典逻辑的阐释逻辑,是阐释学理论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当今逻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逻辑 阐释学 逻辑公理 范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家争鸣:公共阐释的历史见证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江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3-61,共9页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公共阐释的最早范例,集中体现了公共阐释的构成要素、基本形态、实现过程,为公共阐释提供了充分的历史见证。百家争鸣构建了活跃的公共关系,结构了中国历史上最早且极具现代特色的公共阐释空间。经典时代的文明创...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公共阐释的最早范例,集中体现了公共阐释的构成要素、基本形态、实现过程,为公共阐释提供了充分的历史见证。百家争鸣构建了活跃的公共关系,结构了中国历史上最早且极具现代特色的公共阐释空间。经典时代的文明创造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知识信念与知识准备,时代之问是百家共同关注的生命主题,天下诸子自觉参与是百家争鸣可能兴起的基本根据,主体、理性以及思想的批判与融合,集中成为百家争鸣的公共自觉。阐释的公共性成就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见证了阐释公共性的力量,凝聚了民族思想文化的主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家争鸣 公共阐释 公共空间 公共理性 公共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如何真正倾听“诗”?——海德格尔的特拉克尔诗歌读解及其批判
5
作者 陈龙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178,共8页
相较于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读解,海德格尔对特拉克尔诗歌的读解虽不是那般为人熟知,却堪称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缩影,显露了其“思”“诗”对话的底色。美国当代最重要的欧陆哲学家卡普托立足克服西方形而上学,在海德格尔的“思”“诗”对话中... 相较于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读解,海德格尔对特拉克尔诗歌的读解虽不是那般为人熟知,却堪称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缩影,显露了其“思”“诗”对话的底色。美国当代最重要的欧陆哲学家卡普托立足克服西方形而上学,在海德格尔的“思”“诗”对话中,发现了植根于“存在的神话”的残酷特质:迷恋“本质”、漠视苦难、摒弃弱者、抹除身体。卡普托称之为无感性的本质主义“光耀美学”。它以“存在的呼召”取代“苦难的呼召”,聚焦存在的历史,无视历史中的存在者及其实际性苦痛。为此,卡普托以海德格尔的特拉克尔诗歌读解为例,通过揭露海德格尔如何采用形而上学本质主义的寓意读解策略,以本质性痛苦替代实际性苦痛,将对生命的哀悼转换为对存在之真理的礼赞,从而例示了光耀美学的运作机制。此种批判凸显了唯有克服传统形而上学,解构“思”的形而上学语法,告别“光耀美学”的本质主义,“思”才可能真正倾听“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服形而上学 海德格尔 特拉克尔 约翰·卡普托 实际性阐释学 光耀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宣泄仪式:类型电影视野下的冯小刚喜剧电影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桂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4-117,126,共5页
冯小刚对中国当代电影最大的贡献是在商业电影的实践探索上。在他众多的商业电影创作中,喜剧电影是其中既取得商业成功又具有巨大文化影响力的电影类型。以类型电影的文化仪式框架思路来研究冯小刚的喜剧电影,很有必要。对宣泄的文化功... 冯小刚对中国当代电影最大的贡献是在商业电影的实践探索上。在他众多的商业电影创作中,喜剧电影是其中既取得商业成功又具有巨大文化影响力的电影类型。以类型电影的文化仪式框架思路来研究冯小刚的喜剧电影,很有必要。对宣泄的文化功能的清晰认知是冯小刚喜剧电影的类型要素建立、成熟并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并成为观众认可其喜剧电影的标志。随着新世纪以来社会文化矛盾的转变,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也在试图进行一些类型调整,但其中的局限性也体现出来。从类型电影的角度研究冯小刚喜剧电影,将其作为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类型的一个重要个案,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将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的类型建立、类型特色和类型未来揭示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小刚 喜剧电影 宣泄仪式 类型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