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1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文经济范式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取向、发展路径与治理模式
1
作者 袁富华 李兆辰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2-111,共10页
当代人文经济探索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基于福利资本主义传统的人文资本主义探索,由于福利国家的自身矛盾而在混合方案中左右摇摆;二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其内在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实现了价值取向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成为21世纪新... 当代人文经济探索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基于福利资本主义传统的人文资本主义探索,由于福利国家的自身矛盾而在混合方案中左右摇摆;二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其内在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实现了价值取向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成为21世纪新范式的引领者。文章立足于思想史和理论比较,对人文经济范式的主要内涵与核心命题进行提炼与阐释,基于过程与联系的系统论方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发展路径与治理模式给出了人文经济意义上的解读。人文经济在当代的复兴,主要源于高度城市化时期民生改善和风险处置的迫切需求,要求发展方式必须转移到效率与公平协调的路径上来,更好促进“人的发展”。只有从“范式”层面理解人文经济,才能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现代化道路新选择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公平 城市化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商务如何影响县域经济增长及区域协调发展--基于阿里电商发展指数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蔡跃洲 王建国 刘生龙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8,180,共10页
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而电子商务下沉县域则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基于阿里巴巴县域层面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和其他县域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电子商务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基准回归结... 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而电子商务下沉县域则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基于阿里巴巴县域层面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和其他县域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电子商务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发展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增长。工具变量回归和稳健性分析也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中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可以通过扩大商品销售、提高创业活跃度和促进企业创新来提升县域经济增长。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电子商务的经济增长效应对中部县、内陆县、山区县和农村居民的影响更大,这进一步佐证了电子商务发展可以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互联网平台 县域经济 区域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设施多重属性建构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姗姗 孙久文 胡安俊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0,共11页
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新的现实挑战,需要进一步厘清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发... 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新的现实挑战,需要进一步厘清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发展规律。在区分基础设施的政策属性、资本属性和产业属性基础上,从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和地方尺度进行分析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塑造空间发展格局具有差异化效应,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无形资本的积累和崛起,带来了区域发展路径的分异和区域发展能力的差距。因此,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区域间合作方式,以无形资本培育缩小区域间发展能力差距,以多维政策协调统筹空间发展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 政策属性 资本属性 无形资本 区域经济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境治理现代化历程及其经济学逻辑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友国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127,246,共16页
环境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环境治理现代化历程可划分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以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环... 环境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环境治理现代化历程可划分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以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环境治理的战略定位、组织架构、政策体系也存在差异,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得以提升和优化,既具有延续性,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蕴含于中国环境治理中的经济思想就是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不同的指导思想和巨大的国情差异,决定了中国环境治理的经济学逻辑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不同。未来,中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续不断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继而坚强有力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治理 绿色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城市间劳动力市场分割:“加深鸿沟”还是“熨平丘壑”? 被引量:2
5
作者 崔琳昊 冯烽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5,共12页
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着力点。基于2011—2019年全国2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城市数字经济水平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两者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降低了城市间劳动力市场分割程... 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着力点。基于2011—2019年全国2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城市数字经济水平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两者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降低了城市间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其主要途径是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并通过优化市场匹配效率提高劳动力流动收益。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建立劳动力统一大市场的作用主要在于打破了内陆偏远城市和经济落后城市的劳动力流动壁垒。进一步分析表明,产业集聚和城市创新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数字经济进一步发挥熨平劳动力市场“丘壑”的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时代的劳动力保障,建立开放包容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并推动城市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同时加大科技创新企业扶持力度,以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为抓手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劳动力市场分割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劳动力流动 产业集聚 城市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挑战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1
6
作者 闫强明 张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3,共10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们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出在2035年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当下,我国在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以新技术推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创新资源结构性配置、产...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们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出在2035年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当下,我国在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以新技术推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创新资源结构性配置、产业结构深度升级以及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均存在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与短板弱项。为此,要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梗阻,通过拓展多元化合作对象、缩短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错位周期、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同步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化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等举措,加快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经济体系 全要素生产率 创新资源 产业结构升级 数字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实施CDM项目的CO_2减排资源:一种经济—技术—能源—环境条件下CGE模型的评估 被引量:15
7
作者 沈可挺 徐嵩龄 贺菊煌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09-114,共6页
中国人均GHG排放量在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前,增排将是合法的。但是,如果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时,通过CDM项目合作,使增排量减少,这将既有利于发达国家降低成本减排,又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对全球环境和经济都有好处。本文以中国“经济结... 中国人均GHG排放量在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前,增排将是合法的。但是,如果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时,通过CDM项目合作,使增排量减少,这将既有利于发达国家降低成本减排,又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对全球环境和经济都有好处。本文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技术进步”、“能源结构改善”以及“环境标准和法规的强化”作为要素,构造中国的CDM方案,并利用CGE模型测算这些要素改进时可能产生的CO2减排资源。本文还比较了不同方案的减排效率,分析了参数变化对减排量影响的性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CDM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 减排资源 减排方案 发展型减排 CGE模型 温室气体排放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与企业ESG表现——基于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8
作者 张容嘉 李云飞 王乐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83,共12页
契合绿色、可持续新发展的ESG理念日益受到政府、投资机构、企业管理者的关注。如何提升企业ESG表现,内化企业ESG实践的外部性,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给出了新思路。为避免传统渐进DID模型预设偏误、维度诅咒、模型强假定等问题,... 契合绿色、可持续新发展的ESG理念日益受到政府、投资机构、企业管理者的关注。如何提升企业ESG表现,内化企业ESG实践的外部性,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给出了新思路。为避免传统渐进DID模型预设偏误、维度诅咒、模型强假定等问题,充分考虑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本文采用2006~2023年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评估了“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显著提升了企业ESG表现,且分别对企业E表现、S表现、G表现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重设机器学习模型、更换被解释变量、工具变量回归等方法后结论仍然成立。“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主要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ESG表现,且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程度高地区、国有企业中提升效应更加显著。本文进而提出大力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依托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促进企业ESG表现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ESG表现 双重机器学习 技术升级 数字化转型 新质生产力 上市企业 数字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流通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兵 万相昱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6-19,共4页
如何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大好机遇是数字经济时代各行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流通业为例,基于我国2017-2021年的省域经验数据就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流通业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发展不仅能够对我... 如何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大好机遇是数字经济时代各行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流通业为例,基于我国2017-2021年的省域经验数据就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流通业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发展不仅能够对我国流通业效率产生直接的正向赋能作用,而且还能够通过技术创新的中介渠道对我国流通业效率产生间接的赋能作用,且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作用,具有进一步增强人工智能对我国流通业效率的正向赋能作用。最后,本文从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建立数据共享和开放合作机制、培养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和提升技能水平、加强人工智能应用的监管和规范、推动跨界合作和创新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助力流通业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时代 人工智能 流通业效率 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经济发展及与中亚五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京文 张景曾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7,共6页
本文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及与中亚五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前景进行预测与展望
关键词 中国经济 中亚五国 经济技术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技术创新模式与经济增长趋势 被引量:1
11
作者 齐建国 《重庆商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2-2,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技术创新模式 经济增长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增长目标调整与地区技术创新——基于目标承诺视角
12
作者 廖桂铭 顾乃华 胡哲力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9,共12页
在“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下,如何通过经济增长目标系统管理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地区创新活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结合全国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和城市创新指数,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目标调整对地区创... 在“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下,如何通过经济增长目标系统管理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地区创新活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结合全国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和城市创新指数,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目标调整对地区创新的影响取决于地方政府目标承诺情况。在高目标承诺下,经济增长目标调整有利于提升地区创新水平;而低目标承诺将使得目标调整对地区创新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基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管理三元框架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当目标非理性上调、在地区内相对排位较高且地方政府追逐“层层加码”时,低目标承诺下的目标调整对地区创新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同时高目标承诺下经济增长目标调整的创新效应受到相对挤出。因此,地方政府不仅需要根据“稳增长”目标进行经济增长目标适调微调,更应确保经济增长目标符合地方经济资源禀赋,消除经济发展短期导向,稳定辖区内企业创新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目标 目标管理 地区技术创新 目标承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境技术经济学研究前沿动态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金晓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9-154,共6页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处理好经济、环境、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大量理论和现实问题离不开“环境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下,环境技术经济学前沿向供给侧改革与绿色转型发展,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处理好经济、环境、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大量理论和现实问题离不开“环境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下,环境技术经济学前沿向供给侧改革与绿色转型发展,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动力、路径与制度创新,生态环境约束下的环境技术创新与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评价理论、方法及实践,绿色发展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的关系等领域深化。环境技术经济学研究应立足学科前沿,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社会重大现实需求为着力点,加强学科建设和前沿拓展,实现环境技术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技术经济学 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 转型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基于全球78个经济体的面板门槛回归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恰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1-47,共7页
基于1990—2019年全球78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采用SBM模型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然后分别以人均GDP和碳强度作为门槛变量,利用门槛模型实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对GTFP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与GTFP之间、能源结... 基于1990—2019年全球78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采用SBM模型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然后分别以人均GDP和碳强度作为门槛变量,利用门槛模型实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对GTFP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与GTFP之间、能源结构优化与GTFP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随着人均GDP增长,增加第二产业占比对GTFP的阻碍作用将逐渐减弱,增加第三产业占比对GTFP提升的促进作用将逐渐增强,优化能源结构对GTFP的影响将由负转正。随着碳强度的下降,增加第二产业占比对GTFP的阻碍作用将逐渐减弱,增加第三产业占比对GTFP提升的促进作用将逐渐增强,优化能源结构对GTFP的影响将由负转正。2021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人均GDP的最高门槛值,预计中国碳强度将在2029年跨越600.76百万吨/万亿美元门槛,2043年跨越391.08百万吨/万亿美元门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结构升级 能源结构优化 门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35年中国经济总量及其结构分析预测 被引量:38
15
作者 李平 娄峰 王宏伟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20,共8页
本文综合考虑了未来影响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的若干主要因素及其传导机制,构建了经济系统模型,预测了未来2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及其结构变化。在基准情景下,2016—2020、2021—2025、2026—2030和2031—2035年四个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本文综合考虑了未来影响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的若干主要因素及其传导机制,构建了经济系统模型,预测了未来2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及其结构变化。在基准情景下,2016—2020、2021—2025、2026—2030和2031—2035年四个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分别为6.4%、5.6%、4.9%和4.5%。2035年中国不变价GDP规模将为2000年的10.06倍、2010年的3.99倍、2020年的2.02倍。未来20年内,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逐步转变为以消费需求为主导的发展新模式。面对发达经济体可能低速增长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新增劳动力逐渐减少的情况,中国经济需要加强研发和教育投入,提高投入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推进技术进步和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加快推动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推进城镇化和第三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预测 经济增长 结构分析 可计算一般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天然气价格管制的碳排放及经济影响——基于非完全竞争CGE模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希栋 娄峰 张晓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6-84,共9页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垄断程度较强,政府对天然气产业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价格管制。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CGE模型以期全面量化分析政府对天然气产业价格管制政策变动产生的影响,从而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可供借鉴的依据。与以往的研究...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垄断程度较强,政府对天然气产业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价格管制。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CGE模型以期全面量化分析政府对天然气产业价格管制政策变动产生的影响,从而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可供借鉴的依据。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构建的静态CGE模型,不仅刻画了天然气产业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还刻画了政府对天然气产业的价格管制行为。运用该模型,本文分别从消费侧以及供应侧的角度模拟了政府对天然气产业价格管制政策变动对我国碳排放及经济的影响,并且从经济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天然气价格管制政策变动的二氧化碳排放机制。模拟结果表明:1消费侧价格管制。提高天然气价格能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降低经济主体对天然气的消费进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由于天然气市场规模的缩小导致天然气产业的超额利润率有所下降。提高天然气价格提高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降低了实际GDP以及居民福利水平。降低天然气价格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传导机制以及经济影响与提高天然气价格产生的影响类似,但是作用效果基本上相反。2供应侧价格管制。取消天然气供应侧价格管制能够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实际GDP的增长、居民福利水平的改善并且降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收入效应的作用下不仅提高了经济主体对天然气的消费还提高了对能源总量的消费,从而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同时由于天然气市场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天然气产业超额利润率的增长。因此,应该逐渐建立完善的天然气价格管理体制,确保天然气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天然气产业超额利润率进行管控,避免产生较大的负面收入分配效应;逐步取消天然气供应侧的价格管制,打破行政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天然气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非完全竞争 价格管制 市场结构 CG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 被引量:23
17
作者 周绍杰 刘生龙 胡鞍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4-41,共8页
1990年以来,随着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基础设施与经济同步发展。由于电力生产与电力消费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电力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存在空间差异。本文利用1990—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增长回归模型,采用动态面板分... 1990年以来,随着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基础设施与经济同步发展。由于电力生产与电力消费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电力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存在空间差异。本文利用1990—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增长回归模型,采用动态面板分析方法,以电力投资率和发电装机容量作为衡量电力发展的指标,检验电力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区域间差异。实证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首先,电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且其长期影响明显高于短期影响。其中,电力投资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短期经济增长率提高0.076个百分点,长期经济增长率提高0.493个百分点;发电装机容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短期经济增长率提高0.381个百分点,长期经济增长率提高1.905个百分点。其次,电力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显著高于西部地区。其中,电力投资率增加1个百分点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影响高于西部地区达0.913个百分点;电力装机容量增加1个百分点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影响高于西部地区达0.959个百分点。实证结果表明,电力发展对各地区经济增长影响是不平衡的,这种影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负面作用。基于实证研究,给出如下政策建议:首先,考虑到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中仍将保持较高增速,中国应继续促进电力发展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其次,从政策导向来看,电力发展政策应当充分加强电力发展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使得西部地区能从电力输出中获得更高收益,提高电力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公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发展 电力基础设施 经济增长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创新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计量研究——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实证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孙建 吴利萍 齐建国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6-73,共8页
本文通过在中国小型宏观计量协整模型中嵌入区域创新生产函数从而将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与国家宏观经济活动相联系的区域—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研究了中国三大区域研发投入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模拟分析表明,中国三大区域研发投入增加有利... 本文通过在中国小型宏观计量协整模型中嵌入区域创新生产函数从而将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与国家宏观经济活动相联系的区域—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研究了中国三大区域研发投入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模拟分析表明,中国三大区域研发投入增加有利于中国城市化发展,有利于中国居民收入增加,有利于国家经济增长;在所考虑的八大宏观经济变量中,中国区域研发投入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最大,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三大区域研发投入增加,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影响程度的大小按东中西的顺序排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协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增长源泉再估计:1953-2013 被引量:9
19
作者 郑世林 张宇 曹晓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0-40,共11页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结构调整与增速下滑的"双重压力",那么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究竟何在?本文利用1953-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数据,重新科学估算了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并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研究发现,1...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结构调整与增速下滑的"双重压力",那么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究竟何在?本文利用1953-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数据,重新科学估算了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并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研究发现,1953年以来,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70.97%,劳动投入和人力资本积累分别贡献了13.54%和15.30%,要素积累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巨大。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大规模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制度红利,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4.46%,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改革步伐逐渐放缓,政府通过大规模刺激计划强化了对市场的干预,这不仅阻碍了技术进步,中国经济随后还出现了大幅下滑。因此,通过深化改革挖掘制度红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是未来发挥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主要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资本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周杰琦 汪同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73,共8页
地区平衡发展的真正内涵除了指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上的缩小外,也应该体现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的缩小。运用分布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碳强度差异和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发现,两大地区人均收入差异存在绝对收敛,... 地区平衡发展的真正内涵除了指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上的缩小外,也应该体现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的缩小。运用分布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碳强度差异和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发现,两大地区人均收入差异存在绝对收敛,但与此同时,碳强度差异呈现发散趋势,地区间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与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并不同步;人均资本、城镇化、市场化及产业结构对碳强度的地区差异有较大解释力,而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则解释力不大。探究碳强度差异随经济增长差异变化的机理发现,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降低将引发碳强度差异扩大,而人均资本、城镇化、市场化、产业结构等决定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亦可以明显地影响碳强度差异。以上结论对中国走节能环保型区域平衡发展道路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碳强度 地区差距 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