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8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文经济范式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取向、发展路径与治理模式
1
作者 袁富华 李兆辰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2-111,共10页
当代人文经济探索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基于福利资本主义传统的人文资本主义探索,由于福利国家的自身矛盾而在混合方案中左右摇摆;二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其内在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实现了价值取向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成为21世纪新... 当代人文经济探索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基于福利资本主义传统的人文资本主义探索,由于福利国家的自身矛盾而在混合方案中左右摇摆;二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其内在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实现了价值取向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成为21世纪新范式的引领者。文章立足于思想史和理论比较,对人文经济范式的主要内涵与核心命题进行提炼与阐释,基于过程与联系的系统论方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发展路径与治理模式给出了人文经济意义上的解读。人文经济在当代的复兴,主要源于高度城市化时期民生改善和风险处置的迫切需求,要求发展方式必须转移到效率与公平协调的路径上来,更好促进“人的发展”。只有从“范式”层面理解人文经济,才能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现代化道路新选择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公平 城市化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国绿色创新能力评价——基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和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的“三力”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孙博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4-56,共13页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绿色创新兼具绿色技术和绿色制度创新的双重内涵,为绿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深刻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属性。论文创...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绿色创新兼具绿色技术和绿色制度创新的双重内涵,为绿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深刻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属性。论文创新构建了一个包含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等在内的中国绿色创新能力“三力”评价体系,并选择中国2006—2021年的绿色专利头部百城开展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普遍提升,绿色创新指数呈现从“中心—外围”向均衡发展格局演变趋势。主要构成指标呈现一些典型特征,如创新结构的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绿色创新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等。最后,从提升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水平、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构建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培育绿色技术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绿色创新能力 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 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四化建设服务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神圣使命
3
作者 李京文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6期55-59,共5页
为四化建设服务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神圣使命李京文一、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是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技术(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硬技术与软技术)是人类文明的原动力,科技进步是富国之源。因此,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 为四化建设服务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神圣使命李京文一、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是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技术(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硬技术与软技术)是人类文明的原动力,科技进步是富国之源。因此,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大作用,无论作怎样高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科学研究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四化建设 我国社会 科技进步 社会科学工作者 经济增长 研究方法 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境技术经济学研究前沿动态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金晓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9-154,共6页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处理好经济、环境、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大量理论和现实问题离不开“环境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下,环境技术经济学前沿向供给侧改革与绿色转型发展,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 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处理好经济、环境、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大量理论和现实问题离不开“环境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下,环境技术经济学前沿向供给侧改革与绿色转型发展,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动力、路径与制度创新,生态环境约束下的环境技术创新与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评价理论、方法及实践,绿色发展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的关系等领域深化。环境技术经济学研究应立足学科前沿,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社会重大现实需求为着力点,加强学科建设和前沿拓展,实现环境技术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技术经济学 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 转型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设施多重属性建构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姗姗 孙久文 胡安俊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0,共11页
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新的现实挑战,需要进一步厘清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发... 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新的现实挑战,需要进一步厘清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发展规律。在区分基础设施的政策属性、资本属性和产业属性基础上,从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和地方尺度进行分析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塑造空间发展格局具有差异化效应,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无形资本的积累和崛起,带来了区域发展路径的分异和区域发展能力的差距。因此,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区域间合作方式,以无形资本培育缩小区域间发展能力差距,以多维政策协调统筹空间发展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 政策属性 资本属性 无形资本 区域经济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勇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39,共10页
近年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我国一项新的政策举措,不仅观念、措施新,而且概念、提法新,需要进行概念辨析和发展定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其建设背景,当前我国国际经济已经取得相当成就,但生产制造扩张潜力有限,进一步推动国际化... 近年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我国一项新的政策举措,不仅观念、措施新,而且概念、提法新,需要进行概念辨析和发展定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其建设背景,当前我国国际经济已经取得相当成就,但生产制造扩张潜力有限,进一步推动国际化需要借助消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目标上的全球消费经济空间组织者、位置上的高端消费先行者、体系上的消费经济主导者、层级上的全球消费高地、创新上的国际消费潮流引领者、改革上的消费发展转型推动者等宏观定位。在消费中心建设过程中,需要以层级定位推动消费经济升级发展,以政策定位推动消费经济全面发展,以国际定位推动消费经济开放发展,以中心定位推动消费经济规模化发展,以消费定位推动经济消费共享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消费中心理论 区域定位 新发展格局 内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背景下的中国消费中心发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勇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31,共16页
消费中心和城市群都是我国重要的区域发展对象,两者之间联系紧密,互动性强。消费中心概念的引入,能够为现有城市群研究提供新视角。城市群作为消费(中心)城市群,能够促进区域消费经济大发展,体现出消费性质差异化、消费形式多样化、消... 消费中心和城市群都是我国重要的区域发展对象,两者之间联系紧密,互动性强。消费中心概念的引入,能够为现有城市群研究提供新视角。城市群作为消费(中心)城市群,能够促进区域消费经济大发展,体现出消费性质差异化、消费形式多样化、消费水平层级化、消费内容普遍化、消费中心化、消费联系性强、消费完整度高、消费文化认同度高等特征,具有消费集聚构建宏大消费场景、消费中心化汇集更多消费动能、消费极化提升区域消费发展层级、整合消费形成区域消费竞争力等多重机制。基于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Kernel估计法的量化分析表明,各城市群消费中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稳定上升趋势,但不同城市群发展差异大。总体基尼系数走势较为平缓,甚至呈缓慢下降的态势。需要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群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创新 消费中心 城市群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国内大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境治理现代化历程及其经济学逻辑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友国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127,246,共16页
环境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环境治理现代化历程可划分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以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环... 环境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环境治理现代化历程可划分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以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环境治理的战略定位、组织架构、政策体系也存在差异,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得以提升和优化,既具有延续性,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蕴含于中国环境治理中的经济思想就是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不同的指导思想和巨大的国情差异,决定了中国环境治理的经济学逻辑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不同。未来,中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续不断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继而坚强有力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治理 绿色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实施CDM项目的CO_2减排资源:一种经济—技术—能源—环境条件下CGE模型的评估 被引量:15
9
作者 沈可挺 徐嵩龄 贺菊煌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09-114,共6页
中国人均GHG排放量在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前,增排将是合法的。但是,如果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时,通过CDM项目合作,使增排量减少,这将既有利于发达国家降低成本减排,又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对全球环境和经济都有好处。本文以中国“经济结... 中国人均GHG排放量在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前,增排将是合法的。但是,如果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时,通过CDM项目合作,使增排量减少,这将既有利于发达国家降低成本减排,又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对全球环境和经济都有好处。本文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技术进步”、“能源结构改善”以及“环境标准和法规的强化”作为要素,构造中国的CDM方案,并利用CGE模型测算这些要素改进时可能产生的CO2减排资源。本文还比较了不同方案的减排效率,分析了参数变化对减排量影响的性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CDM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 减排资源 减排方案 发展型减排 CGE模型 温室气体排放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天然气价格管制的碳排放及经济影响——基于非完全竞争CGE模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希栋 娄峰 张晓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6-84,共9页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垄断程度较强,政府对天然气产业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价格管制。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CGE模型以期全面量化分析政府对天然气产业价格管制政策变动产生的影响,从而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可供借鉴的依据。与以往的研究... 中国天然气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垄断程度较强,政府对天然气产业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价格管制。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CGE模型以期全面量化分析政府对天然气产业价格管制政策变动产生的影响,从而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可供借鉴的依据。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构建的静态CGE模型,不仅刻画了天然气产业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还刻画了政府对天然气产业的价格管制行为。运用该模型,本文分别从消费侧以及供应侧的角度模拟了政府对天然气产业价格管制政策变动对我国碳排放及经济的影响,并且从经济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天然气价格管制政策变动的二氧化碳排放机制。模拟结果表明:1消费侧价格管制。提高天然气价格能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降低经济主体对天然气的消费进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由于天然气市场规模的缩小导致天然气产业的超额利润率有所下降。提高天然气价格提高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降低了实际GDP以及居民福利水平。降低天然气价格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传导机制以及经济影响与提高天然气价格产生的影响类似,但是作用效果基本上相反。2供应侧价格管制。取消天然气供应侧价格管制能够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实际GDP的增长、居民福利水平的改善并且降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收入效应的作用下不仅提高了经济主体对天然气的消费还提高了对能源总量的消费,从而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同时由于天然气市场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天然气产业超额利润率的增长。因此,应该逐渐建立完善的天然气价格管理体制,确保天然气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天然气产业超额利润率进行管控,避免产生较大的负面收入分配效应;逐步取消天然气供应侧的价格管制,打破行政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天然气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非完全竞争 价格管制 市场结构 CG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创新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计量研究——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实证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孙建 吴利萍 齐建国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6-73,共8页
本文通过在中国小型宏观计量协整模型中嵌入区域创新生产函数从而将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与国家宏观经济活动相联系的区域—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研究了中国三大区域研发投入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模拟分析表明,中国三大区域研发投入增加有利... 本文通过在中国小型宏观计量协整模型中嵌入区域创新生产函数从而将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与国家宏观经济活动相联系的区域—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研究了中国三大区域研发投入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模拟分析表明,中国三大区域研发投入增加有利于中国城市化发展,有利于中国居民收入增加,有利于国家经济增长;在所考虑的八大宏观经济变量中,中国区域研发投入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最大,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三大区域研发投入增加,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影响程度的大小按东中西的顺序排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协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资企业进入效应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伟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8-47,共10页
本文运用1996—2007年我国16个高技术行业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竞争效应以及出口结构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别按利润率水平、外资企业进入度和外资企业出口结构进行了分组检验,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1996—2007年我国16个高技术行业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竞争效应以及出口结构对内资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别按利润率水平、外资企业进入度和外资企业出口结构进行了分组检验,得出了相应的研究结论。从短期来看,外资企业进入的市场冲击效应较大,挤占了内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会产生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随着内资企业对外资企业先进技术的模仿、学习和人员交流等,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逐步增强,外资的正面技术溢出效应会慢慢体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资企业 内资企业 高技术产业 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商务如何影响县域经济增长及区域协调发展--基于阿里电商发展指数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蔡跃洲 王建国 刘生龙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8,180,共10页
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而电子商务下沉县域则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基于阿里巴巴县域层面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和其他县域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电子商务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基准回归结... 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而电子商务下沉县域则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基于阿里巴巴县域层面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和其他县域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电子商务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发展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增长。工具变量回归和稳健性分析也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中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可以通过扩大商品销售、提高创业活跃度和促进企业创新来提升县域经济增长。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电子商务的经济增长效应对中部县、内陆县、山区县和农村居民的影响更大,这进一步佐证了电子商务发展可以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互联网平台 县域经济 区域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府经济治理的项目体制研究 被引量:43
14
作者 郑世林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38,共16页
本文研究了近年来中国政府经济治理主要模式——"项目体制"的基本内涵、理论与运作机制,并试图论证项目体制与经济发展及其各种经济问题的内在关联。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在经济治理上依靠专项项目形式自上而下来动员下级政... 本文研究了近年来中国政府经济治理主要模式——"项目体制"的基本内涵、理论与运作机制,并试图论证项目体制与经济发展及其各种经济问题的内在关联。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在经济治理上依靠专项项目形式自上而下来动员下级政府和市场企业,并促成了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项目化,最终演化为政府经济治理的项目体制。这种体制引发了部委、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项目竞争运动,激发了地方政府"跑项目"、"大办项目"和"拉项目"的热情,从而推动了项目经济大繁荣。虽然项目体制是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解释之一,但它仍然是一种"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也是以政府项目垄断权为主导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它从市场决定领域退出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制 经济发展 政府 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徐海龙 李平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14,共3页
文章采用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两部门模型,研究了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研发资本投入依然是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此外研发人员增长也具有一定贡献程度。而通过管理组织创新... 文章采用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两部门模型,研究了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研发资本投入依然是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此外研发人员增长也具有一定贡献程度。而通过管理组织创新和资源重新配置等"软技术"带来的增长效应基本为负,并有恶化趋势。基于此,文章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经济增长 影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绿色经济转型评价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蒋金荷 马露露 于宪荣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3-141,共19页
新发展阶段绿色经济转型是应对环境气候变化问题、提高资源效率及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通过回顾国内外有关绿色经济转型评估的研究,从经济包容发展、环境资源质量、绿色转型潜力三个纬度,提出绿色经济转型评价理论,构建绿色经济转型指... 新发展阶段绿色经济转型是应对环境气候变化问题、提高资源效率及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通过回顾国内外有关绿色经济转型评估的研究,从经济包容发展、环境资源质量、绿色转型潜力三个纬度,提出绿色经济转型评价理论,构建绿色经济转型指数的核心指标体系,并估算了2000—2016年中国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经济转型指数,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绿色转型潜力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中国绿色经济转型水平区域特征明显,绝大部分地区绿色转型水平呈提高态势,各地区绿色转型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但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性对转型水平影响是巨大的;提升绿色经济转型动能的主要驱动因素在于绿色创新、吸引外资水平以及公众的绿色环保认知。提出关注地区绿色转型“短板”要素;重视环境资源质量;强调绿色创新的关键作用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转型指数 绿色转型 绿色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经济发展及与中亚五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京文 张景曾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7,共6页
本文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及与中亚五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前景进行预测与展望
关键词 中国经济 中亚五国 经济技术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成效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郑世林 熊丽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新动能是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评估了2015—2018年全国、四大板块和省际经济发展新动能成长效果。研究发现:①中国新动能培育取得了显著进展,正在加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 新动能是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评估了2015—2018年全国、四大板块和省际经济发展新动能成长效果。研究发现:①中国新动能培育取得了显著进展,正在加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技术进步和无形资本快速积累为新动能培育奠定基础,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显现成效,“新业态”喷涌式发展;然而,促进新动能成长的营商环境改善并不明显;②东部板块经济新动能成长效果显著,中西部新动能成长正在加快,但东北板块新动能成长仍在徘徊;③北京和上海是中国经济新动能成长的引擎,但新疆、海南、甘肃、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堪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动能 新经济 新旧动能转换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信息技术经济研究 丰富技术经济学科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才明 汪向东 姜奇平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6期3-6,共4页
我国技术经济学科从创建、发展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作为一门应用性的技术经济学科在我国社会经济实际中发挥了重要和突出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以现代微电子为核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 我国技术经济学科从创建、发展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作为一门应用性的技术经济学科在我国社会经济实际中发挥了重要和突出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以现代微电子为核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首先论述了开展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的背景,特别是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信息技术经济学的研究与技术经济学本身发展的关系;说明了信息技术经济研究是技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新兴领域之一;阐述了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能够丰富和发展技术经济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论述了开展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还重点提出并论述了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基本框架内容,并结合信息技术特征举例阐述了学科内容的各个基本组成部分的特色。其后本文还阐述了信息技术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的异同关系。本文最后说明了开展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说明了为什么需要大力开展信息技术经济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经济学 技术经济学 技术经济理论 技术经济方法 信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分地区经济活动物质流分析与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红 齐建国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83,共13页
物质流分析是制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政策、克服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的重要工具。利用统计学、主成分分析和超效率DEA分析等方法,对2013年我国31个省市区经济活动的物质流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物质投入存在明显的有规律的... 物质流分析是制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政策、克服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的重要工具。利用统计学、主成分分析和超效率DEA分析等方法,对2013年我国31个省市区经济活动的物质流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物质投入存在明显的有规律的省际和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口密度、人均物质资源蓄积存量、人均GDP、产业结构、R&D投入及矿产资源禀赋强度等,社会经济综合成分、二产比重及人口密度二维成分和资源禀赋单成分是解释其大部分差异的三个主成分;天津、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新疆等省市区的相对物质综合利用效率大于1;根据物质投入强度和物质利用效率,31个省市区可划分为四个类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流分析 区域经济 经济活动 直接物质投入 国内一次资源开采量 物质投入强度 物质综合利用效率 资源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