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7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文经济范式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取向、发展路径与治理模式
1
作者 袁富华 李兆辰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2-111,共10页
当代人文经济探索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基于福利资本主义传统的人文资本主义探索,由于福利国家的自身矛盾而在混合方案中左右摇摆;二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其内在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实现了价值取向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成为21世纪新... 当代人文经济探索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基于福利资本主义传统的人文资本主义探索,由于福利国家的自身矛盾而在混合方案中左右摇摆;二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其内在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实现了价值取向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成为21世纪新范式的引领者。文章立足于思想史和理论比较,对人文经济范式的主要内涵与核心命题进行提炼与阐释,基于过程与联系的系统论方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发展路径与治理模式给出了人文经济意义上的解读。人文经济在当代的复兴,主要源于高度城市化时期民生改善和风险处置的迫切需求,要求发展方式必须转移到效率与公平协调的路径上来,更好促进“人的发展”。只有从“范式”层面理解人文经济,才能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现代化道路新选择的科学内涵和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公平 城市化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设施多重属性建构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姗姗 孙久文 胡安俊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0,共11页
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新的现实挑战,需要进一步厘清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发... 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新的现实挑战,需要进一步厘清基础设施的内涵和发展规律。在区分基础设施的政策属性、资本属性和产业属性基础上,从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和地方尺度进行分析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塑造空间发展格局具有差异化效应,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无形资本的积累和崛起,带来了区域发展路径的分异和区域发展能力的差距。因此,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区域间合作方式,以无形资本培育缩小区域间发展能力差距,以多维政策协调统筹空间发展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 政策属性 资本属性 无形资本 区域经济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境治理现代化历程及其经济学逻辑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友国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127,246,共16页
环境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环境治理现代化历程可划分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以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环... 环境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环境治理现代化历程可划分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以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环境治理的战略定位、组织架构、政策体系也存在差异,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得以提升和优化,既具有延续性,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蕴含于中国环境治理中的经济思想就是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不同的指导思想和巨大的国情差异,决定了中国环境治理的经济学逻辑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不同。未来,中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续不断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继而坚强有力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治理 绿色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实施CDM项目的CO_2减排资源:一种经济—技术—能源—环境条件下CGE模型的评估 被引量:15
4
作者 沈可挺 徐嵩龄 贺菊煌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09-114,共6页
中国人均GHG排放量在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前,增排将是合法的。但是,如果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时,通过CDM项目合作,使增排量减少,这将既有利于发达国家降低成本减排,又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对全球环境和经济都有好处。本文以中国“经济结... 中国人均GHG排放量在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前,增排将是合法的。但是,如果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时,通过CDM项目合作,使增排量减少,这将既有利于发达国家降低成本减排,又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对全球环境和经济都有好处。本文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技术进步”、“能源结构改善”以及“环境标准和法规的强化”作为要素,构造中国的CDM方案,并利用CGE模型测算这些要素改进时可能产生的CO2减排资源。本文还比较了不同方案的减排效率,分析了参数变化对减排量影响的性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CDM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 减排资源 减排方案 发展型减排 CGE模型 温室气体排放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商务如何影响县域经济增长及区域协调发展--基于阿里电商发展指数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蔡跃洲 王建国 刘生龙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8,180,共10页
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而电子商务下沉县域则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基于阿里巴巴县域层面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和其他县域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电子商务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基准回归结... 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而电子商务下沉县域则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基于阿里巴巴县域层面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和其他县域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电子商务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发展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增长。工具变量回归和稳健性分析也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中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可以通过扩大商品销售、提高创业活跃度和促进企业创新来提升县域经济增长。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电子商务的经济增长效应对中部县、内陆县、山区县和农村居民的影响更大,这进一步佐证了电子商务发展可以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互联网平台 县域经济 区域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经济发展及与中亚五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被引量:4
6
作者 李京文 张景曾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7,共6页
本文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及与中亚五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前景进行预测与展望
关键词 中国经济 中亚五国 经济技术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合 促进软科学的迅速发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京文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7-42,共6页
加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合促进软科学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京文研究员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由还存在大量小生产的工业化前期向全面工业化、现代化... 加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合促进软科学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京文研究员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由还存在大量小生产的工业化前期向全面工业化、现代化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两个转换”不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科学事业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未来产业新动能培育:发展潜能与政策取向
8
作者 陈星星 田贻萱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84,共19页
未来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变迁起到关键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未来产业的发展潜能,发展现状、趋势和制约因素,从产业政策前瞻部署,以需求侧为导向整合规划,产业链金融体系培育以及基础研究... 未来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对经济社会变迁起到关键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未来产业的发展潜能,发展现状、趋势和制约因素,从产业政策前瞻部署,以需求侧为导向整合规划,产业链金融体系培育以及基础研究推动成果转化等视角,研究了未来产业的政策取向。研究发现,未来产业仍处于萌芽初期,但在赋能产业链发展转型中起到支撑作用,是大国竞争的战略之地,具有“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特点。在制造数量、市场规模和技术发展方面,未来产业前景广阔,随着价值提升和成本下降,将从供需两侧发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潜能。当前未来产业在国家政策加力扶持下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在诸多领域原创项目获得突破,电力算力“两力”快速发展为未来产业赋能传统产业发展和成果孵化提供基础保障。由于我国关于未来产业的顶层设计和产业差异化规划尚未出台,高端人才及技术水平在国际竞争中存在差距,市场份额和投资发展处于供应创造需求阶段,产业面临商业化应用困境和前瞻技术攻关掣肘,因此我国未来产业要强化“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和部署,以需求为导向整合规划现有产业生态,从基础研究到技术体系全面推动前沿成果技术转化,培育全链条金融支撑,强化隐私保护安全保障,高质量参与国际合作,抢占国际竞争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产业 元宇宙 未来通信 脑机接口 具身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流通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兵 万相昱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6-19,共4页
如何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大好机遇是数字经济时代各行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流通业为例,基于我国2017-2021年的省域经验数据就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流通业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发展不仅能够对我... 如何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大好机遇是数字经济时代各行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流通业为例,基于我国2017-2021年的省域经验数据就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流通业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发展不仅能够对我国流通业效率产生直接的正向赋能作用,而且还能够通过技术创新的中介渠道对我国流通业效率产生间接的赋能作用,且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作用,具有进一步增强人工智能对我国流通业效率的正向赋能作用。最后,本文从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建立数据共享和开放合作机制、培养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和提升技能水平、加强人工智能应用的监管和规范、推动跨界合作和创新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助力流通业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时代 人工智能 流通业效率 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四化建设服务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神圣使命
10
作者 李京文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6期55-59,共5页
为四化建设服务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神圣使命李京文一、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是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技术(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硬技术与软技术)是人类文明的原动力,科技进步是富国之源。因此,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 为四化建设服务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神圣使命李京文一、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是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技术(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硬技术与软技术)是人类文明的原动力,科技进步是富国之源。因此,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大作用,无论作怎样高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科学研究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四化建设 我国社会 科技进步 社会科学工作者 经济增长 研究方法 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技术创新模式与经济增长趋势 被引量:1
11
作者 齐建国 《重庆商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2-2,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技术创新模式 经济增长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中国绿色创新能力评价——基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和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的“三力”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孙博文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4-56,共13页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绿色创新兼具绿色技术和绿色制度创新的双重内涵,为绿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深刻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属性。论文创...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绿色创新兼具绿色技术和绿色制度创新的双重内涵,为绿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深刻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属性。论文创新构建了一个包含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等在内的中国绿色创新能力“三力”评价体系,并选择中国2006—2021年的绿色专利头部百城开展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普遍提升,绿色创新指数呈现从“中心—外围”向均衡发展格局演变趋势。主要构成指标呈现一些典型特征,如创新结构的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绿色创新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等。最后,从提升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水平、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构建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培育绿色技术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绿色创新能力 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 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空间极化与国际追赶——基于技术-产业双重视角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兰 《农村金融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80,共14页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变革、构筑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在技术-产业框架内讨论人工智能内涵,选取人工智能专利指标、人工智能企业数目、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指数衡量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分析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人工智能国际...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变革、构筑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在技术-产业框架内讨论人工智能内涵,选取人工智能专利指标、人工智能企业数目、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指数衡量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分析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人工智能国际国内发展现状与特征。国内跨区域比较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分布高度不均衡,具有“东强西弱、南多北少、高度集中、梯度分布”特征,且技术集中度高于企业集中度,存在空间极化现象。跨国比较发现,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整体处于领先地位,专利数量和海外布局不弱于美国,但是专利质量、顶尖企业和人才落后于美国,存在“木桶效应”,尤其是AI人才。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有必要统筹国内与国际,既要平衡区域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多措并举缩小区域“数字鸿沟”,也要立足和巩固比较优势,补足人才短板,融入人工智能全球创新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指标测度 特征分析 空间极化 国际追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城市间劳动力市场分割:“加深鸿沟”还是“熨平丘壑”? 被引量:2
14
作者 崔琳昊 冯烽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5,共12页
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着力点。基于2011—2019年全国2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城市数字经济水平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两者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降低了城市间劳动力市场分割程... 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着力点。基于2011—2019年全国2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城市数字经济水平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两者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降低了城市间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其主要途径是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并通过优化市场匹配效率提高劳动力流动收益。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建立劳动力统一大市场的作用主要在于打破了内陆偏远城市和经济落后城市的劳动力流动壁垒。进一步分析表明,产业集聚和城市创新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数字经济进一步发挥熨平劳动力市场“丘壑”的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时代的劳动力保障,建立开放包容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并推动城市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同时加大科技创新企业扶持力度,以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为抓手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劳动力市场分割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劳动力流动 产业集聚 城市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市场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链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荣光 王宏伟 《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8,共11页
技术市场贯穿技术创新到产业化全过程,完善其运行机制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意义重大。以市场厚度、市场流畅度表征技术市场的发展程度,梳理技术市场对创新链中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的促进机制,并采用我国2009—2020年高技术产业省级面板数据... 技术市场贯穿技术创新到产业化全过程,完善其运行机制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意义重大。以市场厚度、市场流畅度表征技术市场的发展程度,梳理技术市场对创新链中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的促进机制,并采用我国2009—2020年高技术产业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厚度、流畅度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且存在创新产出门槛效应。市场厚度对创新产业化的促进作用主要与企业规模相关。大企业更易于获得资金和人才支持,可有效利用技术市场促进创新产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厚度 市场流畅度 高技术产业 专利产出 新产品销售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挑战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1
16
作者 闫强明 张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3,共10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们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出在2035年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当下,我国在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以新技术推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创新资源结构性配置、产...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们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出在2035年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当下,我国在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以新技术推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创新资源结构性配置、产业结构深度升级以及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均存在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与短板弱项。为此,要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梗阻,通过拓展多元化合作对象、缩短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错位周期、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同步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化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等举措,加快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经济体系 全要素生产率 创新资源 产业结构升级 数字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露露 赵昌文 蒋金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3-357,共15页
在中国电力行业未来发展的电力供应安全、深度脱碳及电力经济性三重目标约束下,基于电力行业复杂性、非线性和深度不确定性等特征,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路径。模拟结果表明,中国应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 在中国电力行业未来发展的电力供应安全、深度脱碳及电力经济性三重目标约束下,基于电力行业复杂性、非线性和深度不确定性等特征,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发展路径。模拟结果表明,中国应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通过电力市场、碳交易市场的价格约束合理控制火电发展速度,有序部署储能设施保障系统稳定性并促进可再生能源合理发展,加快碳捕集封存应用有效降低电力碳排放,并通过碳排放配额拍卖收入分配激励碳捕集技术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行业 低碳发展 系统动力学 可再生能源 电力安全 电力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5G政策与企业关键数字技术创新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尧 潘松李江 +1 位作者 端利涛 冯冬发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27,共11页
关键数字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解决数字经济“卡脖子”难题具有重要作用。地方政府5G政策为提升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带来新机遇。本文将地方政府推出5G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上市企业2011—202... 关键数字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解决数字经济“卡脖子”难题具有重要作用。地方政府5G政策为提升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带来新机遇。本文将地方政府推出5G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上市企业2011—2022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了地方政府5G政策对企业关键数字技术创新的整体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地方政府5G政策能显著促进企业关键数字技术创新水平。机制检验发现,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对数字技术的重视程度以及增加政府数字采购是5G政策影响关键数字技术创新的主要渠道。异质性分析指出,5G政策的创新促进作用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的区域、属于数字产业、融资约束较强的企业中相对更显著。由此,本文提出推动5G发展政策落地、深化政企联动合作共赢、降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政策 关键数字技术创新 经济不确定性 融资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与企业ESG表现——基于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19
作者 张容嘉 李云飞 王乐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83,共12页
契合绿色、可持续新发展的ESG理念日益受到政府、投资机构、企业管理者的关注。如何提升企业ESG表现,内化企业ESG实践的外部性,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给出了新思路。为避免传统渐进DID模型预设偏误、维度诅咒、模型强假定等问题,... 契合绿色、可持续新发展的ESG理念日益受到政府、投资机构、企业管理者的关注。如何提升企业ESG表现,内化企业ESG实践的外部性,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给出了新思路。为避免传统渐进DID模型预设偏误、维度诅咒、模型强假定等问题,充分考虑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本文采用2006~2023年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评估了“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显著提升了企业ESG表现,且分别对企业E表现、S表现、G表现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重设机器学习模型、更换被解释变量、工具变量回归等方法后结论仍然成立。“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主要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ESG表现,且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程度高地区、国有企业中提升效应更加显著。本文进而提出大力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依托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促进企业ESG表现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ESG表现 双重机器学习 技术升级 数字化转型 新质生产力 上市企业 数字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利审批体制改革与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来自专利快速预审制度的经验证据
20
作者 韩先锋 郑酌基 +1 位作者 朱承亮 肖远飞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131,共10页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如何发挥专利制度“压舱石”作用切实赋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亟需重点关注。借助专利快速预审制度的准自然试验,首次检验了专利审批体制改革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表明:专利审批体...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如何发挥专利制度“压舱石”作用切实赋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亟需重点关注。借助专利快速预审制度的准自然试验,首次检验了专利审批体制改革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表明:专利审批体制改革有效驱动了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但对非关键核心技术和策略性创新并无显著影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改革发挥效能的重要路径;在内部研发基础较强企业、外部制度环境较好地区,改革效应更为明显;改革实施后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模式呈现独立研发与合作研发并存局面,但后者以企业间合作模式为主,产学研和政企等跨界合作模式尚不成熟。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专利快速预审制度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的积极作用,也为持续深化我国专利制度改革创新提供了潜在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审批体制改革 专利快速预审 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