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维度与科学体系
1
作者 余少祥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0,共10页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作出了专门部署,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它立足于“两个结合”,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治理、社会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作出了专门部署,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它立足于“两个结合”,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治理、社会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治理,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其治理重心在基层,治理目标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实现民生保障和共同富裕。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是,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以城市社区、乡村为着力点和方向,综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治理现代化 理论维度 科学体系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职业认知及其改善研究——基于104名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职业自述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普 孙婉婷 梁鑫渊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2,共12页
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编辑人员的职业认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待编辑工作的态度,进而决定着办刊工作成效。通过对《“作嫁衣者”说》和《“为人梯者”说》两书中104位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职... 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编辑人员的职业认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待编辑工作的态度,进而决定着办刊工作成效。通过对《“作嫁衣者”说》和《“为人梯者”说》两书中104位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职业自述进行文本分析,深入了解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职业认知状况,发现编辑人员的正向职业认知占主流,但也存在一些负向职业认知,值得关注。可在分析编辑人员负向职业认知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以马斯洛需求理论和ERG理论为指导,从改进社科学术期刊管理与服务角度,提出改善编辑人员职业认知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科学术期刊 编辑人员 职业认知 职业认同 期刊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加强度-受托集中度”框架下企业年金组织管理形式改革及其对覆盖面的影响
3
作者 孙守纪 郑秉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6,共13页
企业年金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因覆盖面狭窄而饱受诟病。为了解决这个顽疾,提出“参加强度-受托集中度”理论分析框架,其“灵感”来自半个世纪以来国际上出现的三次养老金革命。在这三次养老金革命中,养老金组织管理形... 企业年金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因覆盖面狭窄而饱受诟病。为了解决这个顽疾,提出“参加强度-受托集中度”理论分析框架,其“灵感”来自半个世纪以来国际上出现的三次养老金革命。在这三次养老金革命中,养老金组织管理形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对推动DC型信托养老金扩大覆盖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国际业界赞誉。将国际养老金改革主要措施归纳为引入自动加入机制和建立平台受托模式,据此提出的“参加强度-受托集中度”理论分析框架,既是对主要发达国家养老金组织管理形式改革前沿的总结,也是衡量养老金改革力度和运用FinTech深度的一个参照;既适用于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制度,也适用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不仅可描述各类养老金计划的静态分布,还可分析各国养老金改革的动态趋势,同时也能洞察中国企业年金组织管理形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导致覆盖面狭窄的原因。根据这个理论分析框架,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推动企业年金覆盖面的扩大,为“十五五”规划期间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体系提出改革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年金 自动加入机制 受托模式选择 多支柱养老金 政府与市场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政府治理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逻辑创新和时代价值
4
作者 孙彩红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4,共10页
习近平关于政府治理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由治理主体的组织机构改革、治理内容的政府职能履行和建设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治理方式改革创新等构成的理论体系架构,其内... 习近平关于政府治理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由治理主体的组织机构改革、治理内容的政府职能履行和建设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治理方式改革创新等构成的理论体系架构,其内在逻辑创新体现为“一个根本、一个中心、一根主线、一套方法”,即政府治理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为行动主线,以系统性、协同性、辩证法为方法论。深入学习这一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其逻辑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政府行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治理 理论体系 政府改革 逻辑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社会保障现代化的当前任务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
5
作者 余少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9,共11页
中国式社会保障现代化的当前任务是,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待遇,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创新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其实现路径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健全... 中国式社会保障现代化的当前任务是,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待遇,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创新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其实现路径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健全社保待遇合理调整机制;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社保转移接续和大病保险政策,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发挥商业保险补充保障作用;改革救助管理体制,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健全特殊群体救助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保障 当前任务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思潮传播逻辑的革新及其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炳权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5,共11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4G技术的成熟与5G技术的推广催生了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智能革命的兴起,深刻改变了社会思潮传播的时代场域与衍生规则。技术手段的突破彻底革新了前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的传播逻辑,重塑了新时代社会思潮衍生与传播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4G技术的成熟与5G技术的推广催生了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智能革命的兴起,深刻改变了社会思潮传播的时代场域与衍生规则。技术手段的突破彻底革新了前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的传播逻辑,重塑了新时代社会思潮衍生与传播的基本规则和运行方式。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的传播逻辑,以信息衍生方向的重构、数据驱动与智能化推荐、个性化传播与定制化体验、虚拟社交与线上社群重构为基本表征,在根本上跃出了前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的时代范畴,体现出网络时代智能革命背景下的崭新特色。新时代社会思潮传播逻辑的革新,在舆论领域和现实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重塑了社会舆论场与信息生态的基本格局与运作方式,而且从舆论领域催生了社会治理与权力结构的变迁,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加深了跨文化思潮的传播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 社会思潮 传播逻辑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辩证理解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明的当代意义
7
作者 王炳权 林毅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0,共8页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明是传统政治制度中积极成果与进步成分的集合,体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制度层面的精髓,具有历史价值、普遍价值与现代化价值。历史价值强调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明在历史语境中能够回应和解决中国前现代社会的问题...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明是传统政治制度中积极成果与进步成分的集合,体现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制度层面的精髓,具有历史价值、普遍价值与现代化价值。历史价值强调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明在历史语境中能够回应和解决中国前现代社会的问题,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现时代的政治生活实践。普遍价值体现在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明能够以文化传承中的核心成分为治国理政、文明延续及解决中华民族发展不同阶段中的普遍问题提供有益镜鉴。现代化价值在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明能够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需求,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推动国家治理、社会进步与现代化转型。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明作为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局限性,发挥其现代价值,关键在于立足现代中国的发展实践,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传统政治制度文明进行科学地改造和更新,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焕发活力,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制度 制度文明 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耦合的发生机制探析——来自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小院议事厅案例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承新 朱丽萍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5,124,共11页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属于不同范畴,但往往被置于一道考量,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鲜明的治理导向。为了更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如何发生耦合的问题亟待给予系...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属于不同范畴,但往往被置于一道考量,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鲜明的治理导向。为了更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如何发生耦合的问题亟待给予系统的学理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耦合,在草厂社区正体现为小院议事与历史文化街区治理耦合互动的发生。“小院议事厅”通过“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五民”工作法,在议题萌生、主体参与、载体创新、治理落地、反馈调整等方面展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耦合的底层逻辑和现实价值,成功地在保护胡同街区的历史风貌前提下解决居民生活现代化的问题,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社会治理的有效耦合提供了一则在地化的中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基层社会治理 发生机制 历史文化街区 小院议事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解释的知识论再访——兼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知识体系建构 被引量:1
9
作者 柴宝勇 石春林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69,共7页
哲学社会科学是各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认识和趋向“现代”的重要载体。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既是现代化的产物,又在理论文本和制度文本两个层面上推动了现代化;但这种先在的“现代”解释一旦发生扩散,其解释力和适用性就会大幅下降。对... 哲学社会科学是各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认识和趋向“现代”的重要载体。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既是现代化的产物,又在理论文本和制度文本两个层面上推动了现代化;但这种先在的“现代”解释一旦发生扩散,其解释力和适用性就会大幅下降。对于既已实践出自身现代化路径的中国而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一般非西方文明的“现代”解释,应更强调其实践性而非工具性;中国式现代化呼吁更具解释力的“现代”中国知识体系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知识论 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满意度缘何影响公众的国家稳定感知——基于政府权威和政治价值观的作用分析
10
作者 郑建君 郝泽一 《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4,共14页
国家长治久安不仅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实践标准,公众的治理满意度对国家稳定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既有研究对二者的影响机制及作用条件的关注相对不足... 国家长治久安不仅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实践标准,公众的治理满意度对国家稳定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既有研究对二者的影响机制及作用条件的关注相对不足。基于善治理论、合法性理论和文化价值观理论,将政府权威作为中介变量、政治价值观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通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000份有效数据的分析,检验公众治理满意度对其国家稳定感知的影响过程与边界条件,研究发现:治理满意度与国家稳定感知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且政府权威在二者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政治价值观反向调节了政府权威的中介效应,即在政府权威与国家稳定感知的关系中政府权威的中介效应随政治价值观的增强而明显减弱。这一研究发现丰富和加深了有关公众治理满意度与国家稳定关系机制的认知,也为提升公众国家稳定感知提供了实证研究支持与治理实践启示,即政府行政应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政府回应性、强化对政治价值观的引导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满意度 国家稳定 政府权威 政治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内法规思想教化作用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溯源——基于荀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再阐释
11
作者 柴宝勇 杨栎洁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3,127,共11页
现代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转离不开道德伦理的支持。在这一意义上,作为规范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领导活动的专门制度,党内法规不仅具有制度上的刚性特征,还蕴含着思想教化的柔性力量。结合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荀子治国理政学说... 现代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转离不开道德伦理的支持。在这一意义上,作为规范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领导活动的专门制度,党内法规不仅具有制度上的刚性特征,还蕴含着思想教化的柔性力量。结合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荀子治国理政学说所包含的“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隆礼重法”的治国方略以及“君者善群”的治理主体论,去挖掘党内法规发挥思想教化作用的理论资源,可以得出,党内法规不仅仅是外在的规章制度,更应当成为内在的精神和道德引领。因此,党内法规应当尽量挖掘其前端教育功能,及时纠正党员身上的不良倾向和苗头。当党内法规真正如同信仰般深植于党员内心时,才能形成强大的精神内核,持续抵御外界的腐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法规 “两个结合” 荀子 思想建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党规范的中国逻辑:比较的视野
12
作者 柴宝勇 石春林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44,共13页
政党是现代政治体系的核心主体,是现代政治得以运转的关键机制。在现代政治中活动的政党,离不开因自组织逻辑而产生的政党内生规范,同样也离不开因国家合法律性逻辑而产生的政党外源规制,内生规范与外源规制构成了“政党—法律”关系的... 政党是现代政治体系的核心主体,是现代政治得以运转的关键机制。在现代政治中活动的政党,离不开因自组织逻辑而产生的政党内生规范,同样也离不开因国家合法律性逻辑而产生的政党外源规制,内生规范与外源规制构成了“政党—法律”关系的基本框架。西方政党政治的实践显示,陷入“规制—自治”的二元对立,政党的自组织逻辑无法展开,其自身也被工具化。与此相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体系开创的党规之治开辟了“政法协调”的新路径,体现了政党规范的中国逻辑,为政治和法律理论重塑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本体性提供了可能。对此,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纯粹外部性和本土性相结合的有解释力的理论观察,将更具本土性的经验上升形成知识体系,以回应理论之间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党规范 政党规制 党内法规 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基层社会自治的七个技术性难题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8-86,共9页
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是国家正式治理与基层社会自治的有机统一。当前,中国基层社会自治面临七个技术性难题,分别是村民自治的效率难题、居民自治的权威难题、群众自治的薪酬难题、社区自治的成员难题、生活自治的合作难题、乡村治理的激励... 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是国家正式治理与基层社会自治的有机统一。当前,中国基层社会自治面临七个技术性难题,分别是村民自治的效率难题、居民自治的权威难题、群众自治的薪酬难题、社区自治的成员难题、生活自治的合作难题、乡村治理的激励难题和城乡治理的统一难题。这些难题并非基层社会自治本质的或固有的缺陷,而是基层社会自治的实现形式难以跟上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所引发的结果,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性调整加以解决或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社会治理 社会自治 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信任与中国公民选举参与的影响关系——基于参与意愿与社会公平感的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郑建君 赵东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38,共9页
政治信任对政治参与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关于二者之间影响机制和作用条件的研究仍相对缺乏。本研究将对政治信任与选举参与的影响关系中参与意愿的中介作用效应以及社会公平感的调节作用效应进行探讨。在北京、天津、黑龙江、山东、... 政治信任对政治参与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关于二者之间影响机制和作用条件的研究仍相对缺乏。本研究将对政治信任与选举参与的影响关系中参与意愿的中介作用效应以及社会公平感的调节作用效应进行探讨。在北京、天津、黑龙江、山东、浙江、湖北、安徽、甘肃、陕西、广西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问卷调查,最终获得8635份中国公民的有效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参与意愿在政治信任对选举参与影响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政治信任通过参与意愿对选举参与的间接影响受到社会公平感的调节作用,即在高社会公平感知条件下,参与意愿对选举参与的正向作用得到增强。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政治信任促进选举参与的途径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信任 参与意愿 选举参与 社会公平感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中国研究与世界中国观的塑形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树华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2,共5页
在世界学术发展史中,海外的中华文明研究、中国研究是一门历史悠久、传承不断的学科。该学科的发展,对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社会、中华文明具有重要作用。海外中国学、中国研究,既应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对世界文明的贡... 在世界学术发展史中,海外的中华文明研究、中国研究是一门历史悠久、传承不断的学科。该学科的发展,对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社会、中华文明具有重要作用。海外中国学、中国研究,既应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还应研究现代中国,研究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与经验,研究中国道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角色与贡献,解码中国之治、回答世界之问。当前,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人们已经看到,中国之治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新贡献。解码中国之治能够为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也能够为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相互交流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学 汉学 中国之治 中华文明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的发展成就与转型升级 被引量:4
16
作者 郑秉文 毛颖珂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共12页
在对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3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回顾与总结基础上,对经办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梳理:当前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超编现象十分普遍;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逐年下降;经办费用投入难以满足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在对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3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回顾与总结基础上,对经办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梳理:当前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超编现象十分普遍;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逐年下降;经办费用投入难以满足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鉴于此,提出加快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思路:全国社会保险经办系统实行人员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社会保险经办投入列入社会保险基金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 人员编制 人力资本 数字化转型 经办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下的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秀玲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8,共11页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更是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点与难题。基于此,重塑乡村党组织,加强党建创新引领,重视乡村治理人才培育,强化跨域式协同治理,倡导文化治理,特别是突显精神富有,是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更是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点与难题。基于此,重塑乡村党组织,加强党建创新引领,重视乡村治理人才培育,强化跨域式协同治理,倡导文化治理,特别是突显精神富有,是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具体而言,乡村党组织重塑包括创新党小组制度,成立党建联盟,让村党支部直接参与治理实践;乡村人才振兴包括创新人才聚集制度,吸纳专门人才、特殊人生、文化人才,大胆重用年轻干部。另外,应以知识、道德、文化、精神以及治理的主体、内容、区域、方式的协同助推乡村精神富有。乡村共同富裕必须从中国乡村实际出发,进行观念变革创新,让乡村人才特别是年轻干部具有现代思想与数字化思维,发挥其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新时代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探索出一条有成效的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乡村治理 共同富裕 党建联盟 人才振兴 跨域协同 精神富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化下的中国基层集成治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秀玲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由传统治理向数字化迈进是一场伟大革命,让数字化尽显智能智慧也是一次质的飞跃,以智能化集成思维进行大胆创新更是一个超越性壮举。在探索的过程中,地方层面逐渐形成拟人化、审美化、智慧化、科学化、文化化的数智化基层集成治理创新... 由传统治理向数字化迈进是一场伟大革命,让数字化尽显智能智慧也是一次质的飞跃,以智能化集成思维进行大胆创新更是一个超越性壮举。在探索的过程中,地方层面逐渐形成拟人化、审美化、智慧化、科学化、文化化的数智化基层集成治理创新模式。这是在观念、程序、方法论上产生的重大变革,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下的系统立体思维与“为民生”治理理念和以系统化、科学化、立体化来提升治理效能的经验路径。进一步完善发展过程中,数智化基层集成治理应在均衡发展、开拓创新、文化底气、人的现代化等方面有所加强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 基层集成治理 创新性 文化精神 价值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逻辑: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治彦 代炳垚 王谦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5,共11页
新质生产力是由高素质、懂技术、会创新的新型劳动者所驱动,以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新型劳动资料作为介质,劳动对象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维度空间更为广阔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有效助推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 新质生产力是由高素质、懂技术、会创新的新型劳动者所驱动,以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新型劳动资料作为介质,劳动对象符合高质量发展需要、维度空间更为广阔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有效助推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为人类社会由信息时代迈向智慧时代提供重要支撑。技术进步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管理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保障,二者共同构建起新质生产力的本质逻辑,组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激发创新驱动发展活力、构筑“产学研用”发展链条、筑牢绿色科技创新底色、构建相应新质生产关系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本质逻辑 科技进步 管理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创新与基本经验
20
作者 吴超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9,共10页
制度建设事关根本和全局,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是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 制度建设事关根本和全局,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是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是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力和活力。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不可比拟的显著优势,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重大创新和丰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优势 中国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