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论建构与专题研究互推共振:2017年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扫描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文 徐轶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67,共6页
2017年,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继续沿着学科理论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史料整理与搜集持续推进,专题研究持续拓展和深化.跨学科融合趋向进一步加强,在历史人类学、社会学、妇女研究、青年研究、医疗史等领域学者的参与下,中国当代社... 2017年,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继续沿着学科理论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史料整理与搜集持续推进,专题研究持续拓展和深化.跨学科融合趋向进一步加强,在历史人类学、社会学、妇女研究、青年研究、医疗史等领域学者的参与下,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建设、社会结构、社会治理、社会保障、社会生活和社会心态等多方面的研究均取得较丰富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研究 中国当代 专题 扫描 共振 学科融合 历史人类学 史料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研讨与专题研究共推学科发展:2016年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扫描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文 魏钦恭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9-53,共5页
自1980年代中国社会史研究逐渐复兴和发展以来,社会史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不断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据中国社会史学会《社会史研究通讯》第20期所载林旭鸣整理《2016年中国社会史研究论文索引》显示,该年度发表的社会史相关学术论文约160... 自1980年代中国社会史研究逐渐复兴和发展以来,社会史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不断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据中国社会史学会《社会史研究通讯》第20期所载林旭鸣整理《2016年中国社会史研究论文索引》显示,该年度发表的社会史相关学术论文约1600篇,涵盖主题涉及社会史通论、社会结构、国家权力与地域社会、环境·医疗与社会救济、日常生活·礼俗与信仰、口述史以及会议与研究综述·书评等七大类。如此之多的论文数量,体现出2016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兴盛与发展。为了展现2016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我们组织了一组专题讨论文章,就该年度的主要成绩与亮点所在发表看法,并希望能够以此引领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未来走向。综合来看,2016年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因应当今学术潮流的新成果有所涌现。如以"生命、生计与生态"的"三生"视野观察,关注生命与健康的医疗社会史、注重民生的生活史以及重视生态文明的学术研究都有重要著作面世。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社会史研究更加重视人群的跨国流动、经贸关系与社会变化、文化涵化与社会融合等。在整体社会认识追求下,面向宏观的具体研究层出不缺,在具体问题探讨中,尽量将事物置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联系中考察,已经成为共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现实,不断引发学者对于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的思考,有关的社会史研究持续不断。中国社会史研究尝试打开新视野,开拓新领域,探讨新问题。既有的"老问题"在"观念转化"下也显示出新貌,特别是在新资料不断出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的环境下得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研究 跨学科研究 中国当代 学术研讨 扫描 专题 历史学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要重视理论指导 被引量:5
3
作者 田居俭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9-40,48,共2页
众所周知,新时期史学发展繁荣的标志之一,就是社会史研究的异军突起。借用英国社会史学者哈罗德·珀金的说法便是:“灰姑娘变成了一位公主,即使政治史和经济史不允许她独立,那么她也算得上是历史研究中的皇后。”[1](P144)... 众所周知,新时期史学发展繁荣的标志之一,就是社会史研究的异军突起。借用英国社会史学者哈罗德·珀金的说法便是:“灰姑娘变成了一位公主,即使政治史和经济史不允许她独立,那么她也算得上是历史研究中的皇后。”[1](P144)然而,当前的一个实际情况是,在业已问世的诸多社会史著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研究 中国当代 史学发展 历史研究 新时期 灰姑娘 经济史 政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统至分: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导体制的初步形成 被引量:5
4
作者 储著武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23,共12页
哲学社会科学领导体制是影响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建立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统一的科学领导体制。随着十二年科学规划工作的启动与展开,新中国统一科学领导体制走向分开。新中国前十七年,在... 哲学社会科学领导体制是影响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建立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统一的科学领导体制。随着十二年科学规划工作的启动与展开,新中国统一科学领导体制走向分开。新中国前十七年,在统一科学领导体制基础上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导体制,奠定了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领导体制建设的基础。所谓“中国特色”,是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必须充分考虑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与规律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科学领导体制 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鉴当世: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现实功能
5
作者 李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3-45,共3页
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日益兴旺,不仅改变了以往史学研究中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分天下的单调格局,还进一步拓展了研究领域,丰富了选题及内容。特别是近几年,在朱佳木、田居俭等学术界前辈呼吁和推动“把当代社会... 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日益兴旺,不仅改变了以往史学研究中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分天下的单调格局,还进一步拓展了研究领域,丰富了选题及内容。特别是近几年,在朱佳木、田居俭等学术界前辈呼吁和推动“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以来,中国当代社会史逐步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学科建设开始稳步推进,学科理论研究有所深入,社会史视角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也焕发了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史研究 中国当代 现实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学科理论研究 80年代 史学研究 稳步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中国史研究与“新中国学” 被引量:1
6
作者 宋月红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2,38,共8页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新中国的历史发展,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由奠基、开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新中国的历史发展,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由奠基、开创到深化和拓展,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华文明实现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新中国的历史发展,不断孕育、生成和发展关于新中国的认识和研究,即“新中国学”。“新中国学”特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学,由此也推动中国学从“他塑”转向“自塑”,重心从研究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转向探讨关于新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时代发展,以及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新中国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科,是关于新中国的“百科全书”;作为世界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构建“新中国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引领世界中国学发展,是推进新中国史研究的学科建设要求,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要求。为此,我们与河北学刊杂志社共同策划了本组专题讨论,重点以《论新中国史研究与“新中国学”》《新中国史史料学的新境遇与新问题--兼论“新中国学”资料构建的发展性与实践性》为题作多方面探讨,以期引领和推动“新中国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史 新中国史研究 “中国学” “新中国学” “世界中国学” 新中国史史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前后北京的人民储蓄与社会生活 被引量:1
7
作者 丁芮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3,共6页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了平抑物价、安定民众生活,北京陆续举办了折实储蓄、保本保值储蓄等,并以此为基础走上了人民币储蓄的新阶段,开创了新中国的人民储蓄。人民储蓄的创建,平抑了物价,稳固了币值,引导民众养成了储蓄的好习惯,使民众不担...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了平抑物价、安定民众生活,北京陆续举办了折实储蓄、保本保值储蓄等,并以此为基础走上了人民币储蓄的新阶段,开创了新中国的人民储蓄。人民储蓄的创建,平抑了物价,稳固了币值,引导民众养成了储蓄的好习惯,使民众不担心物价上涨,保障了民众生活的安定,更使民众初步体会到了新中国生活的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储蓄 物价 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史的多维解读(笔谈)
8
作者 虞和平 郑大华 +2 位作者 武力 杜继东 褚金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共27页
本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历史研究部共同策划的“中国式现代化史的多维解读”笔谈,旨在进一步推动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史进行长时段、跨学科、跨国别的深入研究,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贡献史学智慧和力量。笔谈围绕... 本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历史研究部共同策划的“中国式现代化史的多维解读”笔谈,旨在进一步推动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史进行长时段、跨学科、跨国别的深入研究,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贡献史学智慧和力量。笔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史”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探讨。虞和平研究员的《中国式现代化史的阐释体系和基本脉络》系统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体系,并梳理了其形成过程的基本脉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郑大华研究员的《论嘉道经世思潮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启和初步发展的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揭示了嘉道经世思潮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深远影响,拓宽了研究视野。武力研究员的《唯物史观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运用唯物史观理论深入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外因素及其历史必然性,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提供了有力支撑。杜继东研究员的《历史研究是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强调了历史研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呼吁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史的研究。褚金勇教授的《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入手,深入探讨了人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动力提供了新的视角。五篇论文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史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多维解读 中国早期现代化 阐释体系 虞和平 基本脉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妇女史研究述评 被引量:5
9
作者 刘维芳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4-120,共17页
20世纪20年代以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为发端,确立了"妇女史"的名称,并形成了延续到抗战以前的妇女史写作繁盛期。然而,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30年间,妇女史研究基本上处于沉寂状态。进入80年代,与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同步... 20世纪20年代以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为发端,确立了"妇女史"的名称,并形成了延续到抗战以前的妇女史写作繁盛期。然而,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30年间,妇女史研究基本上处于沉寂状态。进入80年代,与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同步的是妇女史研究的复兴并形成了新一轮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史研究 当代中国 九十年代 二十世纪 改革开放初期 述评 新中国成立 20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与趋势:2015年中国社会史研究扫描(专题讨论)
10
作者 丁芮 李文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75,共4页
19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逐渐复兴和发展,其研究理念与方法更是日益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据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张雨整理《2015年中国社会史论文索引》显示,该年度发表的社会史相关学术论文有近千篇,涵盖主题主要涉及社会... 19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逐渐复兴和发展,其研究理念与方法更是日益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据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张雨整理《2015年中国社会史论文索引》显示,该年度发表的社会史相关学术论文有近千篇,涵盖主题主要涉及社会史通论,社会结构,国家权力与地域社会,环境、医疗与社会救济,日常生活、礼俗与信仰,以及口述史等类别。如此之多的论文数量,体现出2015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兴盛与发展。为了全面展现2015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发展趋势,我们组织了一组专题讨论文章,以期呈现2015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的主要成绩与亮点所在,并希望能够以此引领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未来走向。综合来看,2015年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其主体所呈现的依然是"面向社会的历史研究",视野转换、史料开掘和现实关怀是其发展和繁荣的三大动力。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崛起,或许中国的社会史研究会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即视野和方法上的革命,为此我们期望今后看到更多的学科能够面向历史,形成独具特色的"走向历史的社会学"、"走向历史的经济学"、"走向历史的政治学"、"走向历史的生态学"、"走向历史的心理学",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研究 中国当代社会 史料收集 成果数量 历史研究 民生建设 农业合作化运动 中国当代史 聊城专区 顾颉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变动与人大代表选举中城乡人口比例政策的演进
11
作者 宋月红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31,共6页
在人大代表选举中实行城乡人口比例政策,是我国普选产生人大代表的历史条件所要求的。在一定时期内按不同人口比例配备代表,不但反映了共和国国体的本质,而且标志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 在人大代表选举中实行城乡人口比例政策,是我国普选产生人大代表的历史条件所要求的。在一定时期内按不同人口比例配备代表,不但反映了共和国国体的本质,而且标志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城乡人口的融合,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普选的过程,一定意义上是个逐步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政策制定、调整及其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和非农业人口的发展,成为推动城乡人口比例政策改进和发展的主要经济社会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代表大会 城乡人口比例 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城市房地产的变革与发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武力 肖翔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9,共9页
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中国当代城市房地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1949—1978年,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而实行的高积累、低消费的背景下,国家将有限的资源投入生产领域,城市居民住房建设受到抑制;(2)1978—1997年,国家选择了改... 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中国当代城市房地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1949—1978年,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而实行的高积累、低消费的背景下,国家将有限的资源投入生产领域,城市居民住房建设受到抑制;(2)1978—1997年,国家选择了改革开放为基础的"外延性全面发展的道路",伴随城市居民收入的迅速增加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居民住房的投资也由政府投入为主向多元投资转变,城市住房建设因向商品化推进而得到快速发展;(3)1998年以后,扩大内需和城市化的加速使房地产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城市居民住房价格迅速攀升,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房地产泡沫。中国正在进入一个严格规制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经济发展 房地产 住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钢铁工业发展的思想与实践 被引量:3
13
作者 荣文丽 武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7-144,共8页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实现工业化的支柱产业,并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发展环境和钢铁工业生产能力,中共中央对钢铁工业发展的思想和实践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创新。从优先发展重工业...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实现工业化的支柱产业,并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发展环境和钢铁工业生产能力,中共中央对钢铁工业发展的思想和实践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创新。从优先发展重工业、"钢铁挂帅"到技术和资本引进、利用两个市场,再到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科学发展,每个时期中央都对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艰辛探索和巨大贡献,并成为新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工业强国的重要指导思想,从而也成为中国道路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工业 工业化 思想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体系和显著优势 被引量:12
14
作者 姜辉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0,共6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体系,即“制度优势群”、“主要制度群”和“方向任务群”,是具有开创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顶层设计。作为科学严整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具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体系,即“制度优势群”、“主要制度群”和“方向任务群”,是具有开创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顶层设计。作为科学严整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具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显著特征,就是新时代党的治国理政实现了发展、改革、治理的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坚持社会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结合,立足中国实际、中国发展、中国经验作出的科学概括和现实回答,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促进我们须从“两个大局”的高度进一步思考我国国家治理和制度体系建设,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创新中结构体系的完善和治理效能的提升,在世界大变局中对两种制度、两种治理模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更深入的比较研究,更全面、更深刻、更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优势 中国之治 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身份社会的形成及其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爱云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8-60,共13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传统的基于血缘宗族关系的伦理身份被打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身份,如政治身份、户籍身份、干部工人身份以及所有制身份,并在一系列国家制度的维护下得以充分发展,成为组织更严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传统的基于血缘宗族关系的伦理身份被打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身份,如政治身份、户籍身份、干部工人身份以及所有制身份,并在一系列国家制度的维护下得以充分发展,成为组织更严密、覆盖面更广的新的身份传统。文章以时间为序,分两个阶段梳理了决定身份社会根基的政治身份、户籍身份的确立过程,同时阐述干部工人身份、所有制身份对身份社会构成的深化,最后分析了身份社会形成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划体制 身份社会 形成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私营经济发展六十年 被引量:6
16
作者 武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共7页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私营经济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消亡和再生之路,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从新民主主义经济下的"利用、限制、改造"到社会主义的单一公有制,再到1978年...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私营经济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消亡和再生之路,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从新民主主义经济下的"利用、限制、改造"到社会主义的单一公有制,再到1978年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再生和大发展,私营经济的发展命运是与中国共产党对国情和社会主义认识及不断深化密切相关的,私营经济消亡、再生及大发展的历史证明:私营经济是中国实现工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营经济 发展道路 阶段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三农”问题的演进与乡村社会治理创新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文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2期76-82,共7页
城镇化同时也是中国当下社会发展的最大内需所在。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聚落形态将会日趋衰落,农户承包地的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撤村并乡、开展对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吸... 城镇化同时也是中国当下社会发展的最大内需所在。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聚落形态将会日趋衰落,农户承包地的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撤村并乡、开展对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吸引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创业、培养一大批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这样的三个客观需求和必然趋势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乡村社会治理的主攻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三农”问题 新农村建设 振兴乡村战略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在国家,利在自己”:新中国初期的保本保值储蓄
18
作者 丁芮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0-168,共9页
1950年3月,国家统一财经工作之后,物价趋稳,人民币币值进一步稳定。为消除民众对物价能否长期稳定的顾虑,国家银行在折实储蓄的基础上开办了保本保值储蓄。保本保值储蓄的适宜举办,对民众来说,改善了生活,增强了储蓄兴趣,初步建立了储... 1950年3月,国家统一财经工作之后,物价趋稳,人民币币值进一步稳定。为消除民众对物价能否长期稳定的顾虑,国家银行在折实储蓄的基础上开办了保本保值储蓄。保本保值储蓄的适宜举办,对民众来说,改善了生活,增强了储蓄兴趣,初步建立了储蓄习惯;对于国家来说,聚集了社会闲散资金,支援了新中国国家建设。同时,保本保值储蓄的实施,为货币储蓄奠定了基础,也扩大了人民政府的政治影响,体现了新制度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本保值 储蓄 新中国初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建制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宋月红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5-75,共11页
新中国立足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在成立初期确立并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统筹民族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实际,通过民主协商与选举,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机关,创建了各级各类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民族自治... 新中国立足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在成立初期确立并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统筹民族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实际,通过民主协商与选举,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机关,创建了各级各类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建制的历史由来与依据。民族自治地方从统称的"民族自治区"及其改建、扩建、合建和新建,以及由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向民族区域自治过渡等,发展到"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三位一体,辅之以民族乡、民族镇和民族区,比较充分地实现了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形式在行政建制上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奠定了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体制机制的基础与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民主联合政府 行政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怎样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金才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26-27,共2页
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潜心研读原著,把握精神实质,真正学通弄懂;必须把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必须把握它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 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潜心研读原著,把握精神实质,真正学通弄懂;必须把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必须把握它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