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6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基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系统性转变的分析
1
作者 李载驰 吕铁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讨论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问题时,需要跳出基于工业经济内核的“以特定技术为手段”的研究范式,深入探究社会数字化引发的资源配置、微观经济主体思维...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讨论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问题时,需要跳出基于工业经济内核的“以特定技术为手段”的研究范式,深入探究社会数字化引发的资源配置、微观经济主体思维模式与选择行为等系统性变化。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的系统性转变,表现为广泛数据化、广泛连接和数据聚合。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创新模式变革,进而促进制造业创新活动增加、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通过影响劳动力需求结构、促进劳动分化和人力资本投资,进而推动制造业人力资本配置优化;通过推动企业投资经营活动数据化、改变消费者信息弱势地位和选择行为,促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优化。但数字经济也给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数字公正性、决策自主性、数据可靠性和广泛连接安全性等挑战,需要在制度、规则和法律层面不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制造业 工业经济 “两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经济学发展轨迹及研究特征——基于《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晓东 赵丹妮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6-156,共11页
以中国经济学学科领域的三份顶级期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和《中国工业经济》刊载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考察经济学学科发展轨迹与特征分析。通过设定文献来源,收集三本期刊2013-2019年上传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 以中国经济学学科领域的三份顶级期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和《中国工业经济》刊载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考察经济学学科发展轨迹与特征分析。通过设定文献来源,收集三本期刊2013-2019年上传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学术论文4277篇,在逐一人工筛选处理的基础上,确定3664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并运用CO_OC1.7,Ucinet,NetDraw等软件从文献数量、作者及单位、关键词主题变化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各期刊发文数量在减少,刊文质量在不断提高;从发文作者及单位来源看,刘伟、金碚等学者在中国经济学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期刊发文单位来源广泛,除了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等国内重点院校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中国经济学发展研究的前沿阵地。对论文关键词的分析表明,经济学研究主题与中国经济发展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不同阶段关注的研究重心有所不同,不同期刊经济学研究主题也有明显的偏好和特色差异,共同推动着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学顶级期刊 中国经济学 发展轨迹 研究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业经济学研究前沿问题综述
3
作者 周维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5-100,共6页
本文对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学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自主创新、产能过剩、自然垄断性产业放松管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理论争论和研究新进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综述。
关键词 结构调整和优化 自主创新 产能过剩 管制放松 重化工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金融和社会企业的经济学逻辑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金碚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5,共11页
社会金融和社会企业是高度创新性和社会供需相宜性的企业经济行为和经济组织建设,是非常值得深入观察和研究的经济组织行为和企业创新现象,其产生和发展,既有理论突破,也有实践创造。经济学承认企业(经济人)的自利性行为,但最终关切的... 社会金融和社会企业是高度创新性和社会供需相宜性的企业经济行为和经济组织建设,是非常值得深入观察和研究的经济组织行为和企业创新现象,其产生和发展,既有理论突破,也有实践创造。经济学承认企业(经济人)的自利性行为,但最终关切的则是社会利益目标如何得以实现。以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主要的价值取向,不是(至少“不仅是”)为自利行为张目,而是为社会理性立据。市场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只要有社会需要,市场经济机制就会产生相应的社会供给,以满足相关需要。社会金融和社会企业创设和发展,则是以市场机制的企业自主自择行为,满足社会重要利益关切的创新性经济组织供给。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代社会和未来世界,更需要有更具社会利益关切,以至人类命运关切意识的优秀企业,投入社会金融和社会企业创新发展的伟大进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金融 社会企业 经济学逻辑建构 利益关切 供需相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科技伦理治理的社会生态建设:中国实践与优化方向
5
作者 肖红军 张丽丽 张红英 《治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140,160,共17页
数字科技伦理治理的社会生态是由数字科技类社会团体、媒体及社会公众等社会力量构成并主要发挥外部伦理监督作用的集合体。数字科技伦理治理的社会生态通过社会监督机制发挥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治理技术创新和信... 数字科技伦理治理的社会生态是由数字科技类社会团体、媒体及社会公众等社会力量构成并主要发挥外部伦理监督作用的集合体。数字科技伦理治理的社会生态通过社会监督机制发挥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治理技术创新和信息反馈等伦理治理作用。然而,数字科技伦理治理的社会生态建设仍存在整体上治理“软约束”,数字科技类社会团体弱伦理化,媒体监督滞后,数字科技伦理教育零散化以及社会公众数字科技伦理素养不均衡等短板。为进一步优化中国数字科技伦理治理的社会生态,整体层面应推动形成兼具参与广泛性与治理协同性的参与式协同伦理治理模式;群体层面应强化数字科技类社会团体的自我建设,优化媒体的内容质量、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等;个体层面应从加强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路径提升社会公众的伦理素养,共筑数字科技伦理治理的全民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科技 科技伦理 伦理治理 社会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技术系统视角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组态研究——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瑾 吴媛 李金铠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97-107,共11页
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能源转型具有关键作用。为系统探究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与演变规律,基于社会-技术系统视角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多层级理论框架,以中国内地30个省份为样本,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寻不同时空... 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能源转型具有关键作用。为系统探究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与演变规律,基于社会-技术系统视角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多层级理论框架,以中国内地30个省份为样本,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寻不同时空条件下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差异与影响因素组态。结果表明:①政府扶持并非“特效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差异;②“十二五”至“十三五”时期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经历从“环境引领-利基响应”到“利基主导-体制变化”的驱动路径转换,现阶段应加大微观利基层驱动力培育;③资源禀赋与用电需求在不同时期均发挥重要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技术系统 新能源产业发展 影响因素组态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区四链融合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沫阳 冯华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80,共11页
为畅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四链融合是对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进一步理解,四链融合水平即资金和人才要素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过程中各环节的资源配置... 为畅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四链融合是对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进一步理解,四链融合水平即资金和人才要素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过程中各环节的资源配置效率总和,反映了创新体系内各主体、要素的协调融通程度。通过将四链融合过程划分为科学创新环节、技术创新环节,并行的技术转移环节和科技创业环节,以及最终的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环节,利用三阶段超效率贝叶斯(EBM)模型及全局参比的EBM-Malmquist指数,系统测度2014—2021年中国各地区的四链融合水平,并利用BMA方法从创新环境、四大链条结构组成、创新生态、产业发展水平4个方面,对其进行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四链融合水平整体实现了较大提升,但各地区仍存在较大差异;数字化水平、科技服务业水平以及制造业发展水平等是推动四链融合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为制定推动四链融合的对策建议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链融合 创新体系 融合水平 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基于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潘艺 张金昌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企业ESG表现日益受到关注,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加剧是否会影响企业ESG表现?本文选取2010~2022年上市企业年报数据,实证检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促进了企业ESG表现;机制研究发现,经... 企业ESG表现日益受到关注,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加剧是否会影响企业ESG表现?本文选取2010~2022年上市企业年报数据,实证检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促进了企业ESG表现;机制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能通过企业成本的渠道影响企业ESG表现,其中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降低企业中间消耗成本和税费成本,有助于企业ESG表现,也会增加企业资本成本和其他成本,进而抑制企业ESG表现;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非国有、大规模、盈利企业的ESG表现有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ESG表现存在倒U型关系,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极值前后对企业各项成本的影响有显著差异。据此,本文提出促进企业ESG表现的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ESG 上市企业 中间消耗成本 税费成本 资本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化 被引量:8
9
作者 胡伟 陈晓东 李传松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3-53,257,258,共13页
工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工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推动区域间工业经济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全面实现工业化的重要课题。基于1978-2016年的... 工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工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推动区域间工业经济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全面实现工业化的重要课题。基于1978-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方法,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变路径。研究表明:(1)GDP重心轨迹线与工业重心轨迹线具有相似的演化路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但其南移幅度不如工业重心显著;人口重心的演变路径真实刻画了"孔雀东南飞"的景象。(2)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十分显著,工业空间格局与重心演变路径整体表现为:南强北弱(重心南移)→西快东慢(重心西移)→南升北降(重心南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工业经济发展 空间格局 南强北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引领:人工智能驱动下的经济革新与社会变迁 被引量:1
10
作者 秦宇 《湖湘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8,共12页
人工智能正重塑传统产业形态与全球分工体系,推动产业链重构,模糊产业边界,形成跨产业融合的新模式,这场技术革命给经济体系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一,人工智能通过推动传统产业的供应链整合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变革,重塑了企业间的... 人工智能正重塑传统产业形态与全球分工体系,推动产业链重构,模糊产业边界,形成跨产业融合的新模式,这场技术革命给经济体系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一,人工智能通过推动传统产业的供应链整合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变革,重塑了企业间的关系模式与企业内部的组织模式。其二,人工智能加速传统产业融合升级,有力推动了服务型制造业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它重新定义分工模式,优化产品链各环节布局,提升全球产业链的协调性与韧性,重塑国际分工格局和全球价值链。其三,人工智能凭借技术突破、算力提升、算法进步等,加速信息技术普及,推动传统技术跃迁,大幅提升劳动生产效率与创造力,深刻改变各行业生产模式和就业形态。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促使产业劳动形态向“个体化”转变,市场供需实现更智能的匹配,创新型平台生态系统逐步建立,个性化消费和便捷生活方式成为主流。然而,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同时,需高度关注社会结构变化、技术瓶颈、安全风险、伦理困境和法律滞后等带来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产业融合 数字经济 就业结构变革 技术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的现状与优化对策 被引量:12
11
作者 石碧华 《西部论坛》 2014年第2期84-92,共9页
推动区域工业转型升级,优化工业区域结构,对于增强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关键性作用。"十一五"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总体趋于均衡和协调,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重工业化趋... 推动区域工业转型升级,优化工业区域结构,对于增强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关键性作用。"十一五"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区域结构总体趋于均衡和协调,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重工业化趋势延续、工业空间分布存在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产业集中度较低、区域工业增长方式粗放等。新形势下,特别是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优化工业经济区域结构要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积极引导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地区工业转型升级、建立和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等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经济区域结构 工业空间分布 区域分工 区域经济一体化 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调整 重复建设 产业集中度 工业增长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烁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213,共12页
以我国2006—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市场数据为样本,实证探讨工业机器人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可以显著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发现,机器人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国有企业中相对不明显,但对于... 以我国2006—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市场数据为样本,实证探讨工业机器人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可以显著提升制造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发现,机器人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国有企业中相对不明显,但对于高劳动密集型、低产品市场竞争度行业以及重工业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研究结果肯定了工业机器人在提升企业生产水平上的积极作用,为政府今后在生产端推广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人工智能 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伟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83,共15页
改革开放以来,"东快西慢"的工业经济空间格局助推中国走出了低水平的"均衡"发展,并稳步走向世界,但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东快西慢"的工业化推进格局逐步向"西快东... 改革开放以来,"东快西慢"的工业经济空间格局助推中国走出了低水平的"均衡"发展,并稳步走向世界,但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东快西慢"的工业化推进格局逐步向"西快东慢"转变。进入新常态后,工业经济活动加速向南部转移,"南强北弱"的空间格局逐步强化,区域间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1978年以来,省际工业经济发展差距经历了四个阶段:缩小(1978—1986年)→扩大(1987—2003年)→缩小(2004—2013年)→扩大(2014—2016年)。在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地理版图变迁过程中,区域性塌陷与地区崛起并存,主要可分为衰退型塌陷、发展型塌陷、开放型崛起、承接型崛起等4种典型类型。至此,中国工业经济的地理版图由改革开放初期显著的"东西分异"转向"东西、南北分异"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区域特征 东西分异 南北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2016年特征与2017年挑战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群慧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共6页
2016年我国工业经济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总体特征,工业增速下降、工业价格下降、工业企业利润下降的格局有了积极变化,工业行业结构继续呈现向高端迈进态势。但是,对于2017年和未来的中国工业经济而言,工业运行风险... 2016年我国工业经济呈现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总体特征,工业增速下降、工业价格下降、工业企业利润下降的格局有了积极变化,工业行业结构继续呈现向高端迈进态势。但是,对于2017年和未来的中国工业经济而言,工业运行风险概率依然较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任重而道远。中国工业经济将仍然艰难地在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工业经济 经济周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工业技术进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仲伟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9-123,共5页
工业技术进步是促进工业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正处于由吸收创新和适用创新向自主创新和突破创新转型提升的过渡阶段。工业技术进步取得显著进展,工业技术创新能力... 工业技术进步是促进工业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正处于由吸收创新和适用创新向自主创新和突破创新转型提升的过渡阶段。工业技术进步取得显著进展,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在带动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提高了整个工业的增长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引领支撑了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十二五"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期,面对资源压力、环境约束、比较优势转变和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工业化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工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任务更为艰巨和繁重。"十二五"期间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外部环境和创新组织方式,并从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基础战略、两化融合战略、绿色发展战略以及自主品牌战略五个方面推进这项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济 中国工业 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我国工业经济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维富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5-78,共4页
本文从中国如何从世界工业大国转变工业强国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对外开放和“入世”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影响与我国工业的适度保护问题 ;产业组织问题四个方面对 2 0 0
关键词 工业经济学 综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天然气产业经济政策研究
17
作者 穆献中 赵国杰 魏后凯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29-32,共4页
根据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借鉴国外天然气产业在项目投资、税收、价格政策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分析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项目“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和运营的相关经济政策进行了... 根据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借鉴国外天然气产业在项目投资、税收、价格政策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分析我国天然气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项目“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和运营的相关经济政策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有益于我国天然气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些具体政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产业 经济政策 西气东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需求如何牵引技术赶超?——基于中国核电产业的案例研究
18
作者 罗路红 吴海军 李旭宁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3-111,共9页
市场需求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赶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我国核电产业赶超的案例,从市场需求差异化分类的角度探讨市场需求促进技术赶超的边界条件和路径机制。研究发现,超大规模市场并不是导致产业赶超的充分条件,战略性领先需求才是... 市场需求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赶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我国核电产业赶超的案例,从市场需求差异化分类的角度探讨市场需求促进技术赶超的边界条件和路径机制。研究发现,超大规模市场并不是导致产业赶超的充分条件,战略性领先需求才是促进技术创新和赶超的关键。战略性领先市场通过引领全产业链主体开展技术学习和专用性投资,通过出口示范效应促进自主技术的国际扩散等机制促进了技术创新和赶超。超大规模市场和战略性领先市场协同作用推动了中国核电产业从二代核电到三代核电的跨越,以及从三代核电向四代核电的非连续性技术路线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产业 技术赶超 超大规模市场 领先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中求稳的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回顾与2019年展望
19
作者 张航燕 黄群慧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59-67,共9页
2018年,中国工业经济呈现出降中趋稳结构优化的总体特征,高技术制造业加快增长,工业投资回升,同时,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为突出,国内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关键期,工业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隐忧和挑战,存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回落,工业... 2018年,中国工业经济呈现出降中趋稳结构优化的总体特征,高技术制造业加快增长,工业投资回升,同时,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为突出,国内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关键期,工业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隐忧和挑战,存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回落,工业企业营运能力下降,回款难度增大以及汽车行业增长显著放缓等问题。2019年,中国工业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仍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概率较大;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应充分体现短期应对与中长期改革发展相结合思想,一方面,努力扩需求,实现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另一方面,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提出政策建议:扩需求稳增长、强化质量提升、实质性减税降费、提升技术创新制度环境、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工业经济 运行质量 经济发展展望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县域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宁波镇海PX事件为例
20
作者 文春晖 王月晗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26-30,共5页
中国沿海县域城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形成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良性循环路径":依靠工业化拉动城市化建设,依托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工业化。只有在城市化建设的基础上,政府才能够把改善民生落到实处,才可能进一步有效发展生态经... 中国沿海县域城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形成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良性循环路径":依靠工业化拉动城市化建设,依托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工业化。只有在城市化建设的基础上,政府才能够把改善民生落到实处,才可能进一步有效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创产业,打造特色区域城市名片;只有坚持以工业化为依托,才能找到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为此,中国沿海城市可以从产业主体层面和辅助支撑层面两个维度加强建设,加强相关要素之间的集聚和重组,形成互补驱动的发展机制。产业主体层面和辅助支撑层面的能力提升与协同配合,将加快政策和管理模式创新,推进中国沿海县域城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经济 工业经济 转型升级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