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原创性及国际话语权的思考——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原副理事长张继焦教授访谈
1
作者 张继焦 周子翔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F0003,共6页
访谈围绕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原创性及其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展开讨论,聚焦于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ciences,简称IUAES)原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继... 访谈围绕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原创性及其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展开讨论,聚焦于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ciences,简称IUAES)原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继焦的学术经历与国际学术交流经历。访谈回顾了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界在国际学术组织中的发展历程,特别是2009年在云南昆明成功举办IUAES世界大会对中国学界的重要意义。结合张继焦研究员自2013年起在IUAES领导层任职10年的经历,阐述了其带领团队在国际会议、刊物创办以及相关专委会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与成果,强调了中国学者在海外平台“发声”、构建学科自主性与原创理论的必要性。通过推动企业人类学等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打造英文刊物并积极参与全球学术交流,中国学界在拓展国际话语权、引领发展中国家以及与西方学界“平视”对话等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中国社科界仍需持续深化学术概念、理论与方法创新,进一步构建并完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IUAES 自主性 原创性 国际话语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结构的自主知识生产——“二元社会结构论”及其分析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继焦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6,共9页
“社会”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和基础概念。欧洲学者曾对社会结构进行了“‘传统—现代’的二元分析”,而东亚学者也曾对社会结构进行了“本体的一元分析”。文章综合前人视角,对中国社会结构进行了“本体的二... “社会”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和基础概念。欧洲学者曾对社会结构进行了“‘传统—现代’的二元分析”,而东亚学者也曾对社会结构进行了“本体的一元分析”。文章综合前人视角,对中国社会结构进行了“本体的二元分析”,并提出了“伞式社会”和“蜂窝式社会”一对概念,也就是“二元社会结构论”。该理论解释了政府主导与民间自发两大力量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互动机制,并在古代社会、群体组织、文化遗产、现代产业等不同领域具有适用性和解释力,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分析法”。“二元社会结构论”指出,政府的“伞式”支持与民间的“蜂窝式”组织共同推动了资源配置、产业升级和社会结构转型,有效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二元社会结构论”与“二元社会结构分析法”的提出,为理解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贡献了新的理论视角,增强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主性和学术话语权,推动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自主知识生产,促成了人类学第四次革命以及第五种学术传统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社会结构论” 伞式社会 蜂窝式社会 自主知识生产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结构转型 第四次革命 第五种学术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3
作者 李培林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共7页
以新世纪为时间界点,把改革开放以来的40余年分为前20余年和后20余年,那么与新世纪之前的20余年相比,新世纪以来的20余年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征有明显的不同。从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人口和家庭结构、社会分层和收入分配结构四个维度,... 以新世纪为时间界点,把改革开放以来的40余年分为前20余年和后20余年,那么与新世纪之前的20余年相比,新世纪以来的20余年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征有明显的不同。从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人口和家庭结构、社会分层和收入分配结构四个维度,分析这20余年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发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结构的改进仍然存在巨大潜力和空间,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比较优势。关键是要利用好这一优势,推动社会结构的持续改进,为经济的稳定增长、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和社会心态的积极向上奠立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改进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智能时代我国社会结构现代化 被引量:8
4
作者 马峰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共9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对人类社会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现代化进程产生颠覆性影响。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类似于历史上蒸汽机、电力等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新的通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正将人类社会带入智能时代,人类社会结构呈现智能现代化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为新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契机,新质生产力也为破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社会结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历史机遇。西方现代化百年来,始终难以克服的弊病,也被带入了智能化时代,在“数字鸿沟”之后,“智能鸿沟”也在西方社会逐步形成。智能时代的中国社会结构,展示出新型现代化社会结构的特征,表现出优于西方社会结构的现代化新形态,成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结构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群”对民众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景天魁 王翰飞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8,共10页
运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在建立二元Logit模型基础上,使用非线性模型的中介效应检验-KHB方法对“合群”效应进行分解,探讨了“合群”与当前中国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验证了“合群”对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进一步比... 运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在建立二元Logit模型基础上,使用非线性模型的中介效应检验-KHB方法对“合群”效应进行分解,探讨了“合群”与当前中国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验证了“合群”对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分析了其中介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合群”可以显著提升民众的主观幸福感;“合群”通过影响社会信任水平和社会联结程度,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社会信任水平和社会联结程度是“合群”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中介机制,其中介效应比例存在一定差异,社会联结程度的解释比例要高于社会信任水平。在此基础上,证实了“合群”对民众主观幸福感增进作用的存在,也为更好地认识“合群”如何有效地促进民众主观幸福感提供了微观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群” 社会联结 社会信任 主观幸福感 民生福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基于对增进民生福祉回应人民需求的分析
6
作者 赵一红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2,共7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这些问题对于如何把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意义重大。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这些问题对于如何把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意义重大。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是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深入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是推进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业价值旨归要求我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践行增进民生福祉的专业教育使命。在此基础上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便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专业学位 研究生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青年社会心理复杂性的时空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沈杰 杜可欣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37,共9页
在全球化背景下时空压缩场景中,作为时代与社会的主体表征之一的社会心理,呈现出更加敏锐和细微的复杂性,而对于社会变迁赋有敏感天性的青年世代,其社会心理复杂性则更加超前和鲜明。对于这些复杂性症候及其发生机制的诊断,晚近社会科... 在全球化背景下时空压缩场景中,作为时代与社会的主体表征之一的社会心理,呈现出更加敏锐和细微的复杂性,而对于社会变迁赋有敏感天性的青年世代,其社会心理复杂性则更加超前和鲜明。对于这些复杂性症候及其发生机制的诊断,晚近社会科学中兴起的时空分析理论视角和方法工具为其提供了一种新颖独特的洞见。就探究当今中国青年社会心理复杂性的样态及其原因而言,时空分析这一研究进路的选择仍然需要以契合时代背景下国情生态和青年特质作为前提,并作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理论和方法建构的努力来加以有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年 社会心理 复杂性 时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意义迁移:青年“吃谷热”的社会学解释
8
作者 欧阳跃明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25,共11页
“谷子”消费作为青年亚文化消费的典型形态,折射出数字时代青年的文化实践与意义建构逻辑。本研究基于意义迁移理论,通过田野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发现,数字时代广告系统呈现碎片化特征,消费者通过消费实践重构文化世界秩序,形成文化世... “谷子”消费作为青年亚文化消费的典型形态,折射出数字时代青年的文化实践与意义建构逻辑。本研究基于意义迁移理论,通过田野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发现,数字时代广告系统呈现碎片化特征,消费者通过消费实践重构文化世界秩序,形成文化世界—商品—消费者-新意义文化世界的闭环。青年通过意义植入、传递与重塑机制,在消费中完成产消身份转型。本研究拓展了意义迁移理论在数字时代的适用性,同时为理解青年亚文化消费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消费 意义迁移 青年亚文化 数字消费 文化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系统理论的社会学启蒙方案:以卢曼1967年就职演讲为线索的考察
9
作者 周忠贤 《社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3-204,共32页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隐含了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和描述功能分化社会的社会学启蒙旨趣。本文以卢曼1967年就职演讲《社会学启蒙》为线索,系统考察了他的社会学启蒙方案。这篇演讲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卢曼从经验研究转向理论研究...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隐含了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观察和描述功能分化社会的社会学启蒙旨趣。本文以卢曼1967年就职演讲《社会学启蒙》为线索,系统考察了他的社会学启蒙方案。这篇演讲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卢曼从经验研究转向理论研究的标志,也是理解社会系统理论的线索,奠定了他后期社会系统理论建构的基调与方向。首先,1967年就职演讲勾勒了以系统理性取代主体理性的社会学启蒙方案的探索,这不仅是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宣言”,也表明了他对宏大社会理论的雄心;其次,为了克服传统功能主义系统理论的局限性,卢曼以功能—结构系统理论来完成对帕森斯结构—功能系统理论的改造,在认识论上以系统/环境取代整体/部分的系统范式,将社会复杂性问题作为理论问题,在方法论上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系统范畴的抽象可能性,将系统比较扩展到尽可能多的不同类型的系统,在这一范式中探寻社会学自我理解的新起点;最后,社会学启蒙的理论抱负不仅是关于实践相关性的反思,还是关于一个全面的社会系统的理论反思,它要求社会理论具备跨学科联系的能力,以及解析社会其他功能领域反思理论的能力,为我们理解功能分化社会以及社会学理论的定位提供了一种“另类启蒙”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克拉斯·卢曼 社会系统 社会学启蒙 复杂性化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哲学社会科学新范式的涌现 被引量:29
10
作者 政光景 吕鹏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2-142,256,共12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GAI)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影响虽刚刚开始,但已引发了诸多的关注和讨论,未来将更加热烈。从对学术体系的影响来看,在理论上,GAI推动了机器心理学、行为学和伦理学发展,推动智能社会科学进入... 生成式人工智能(GAI)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影响虽刚刚开始,但已引发了诸多的关注和讨论,未来将更加热烈。从对学术体系的影响来看,在理论上,GAI推动了机器心理学、行为学和伦理学发展,推动智能社会科学进入新阶段;在方法上,GAI成为重要的数据分析工具;在数据上,GAI不仅能进行数据采集,其生成内容也能成为研究数据。从对学科体系的影响来看,在学术评价上,研究数据可得性更高,开展验证性研究更具可能;在人才培养上,研究者更为技术均等化、知识普及化和学习自主化,也要求其更具创新精神、智能思维。从对话语体系的影响来看,在公众话语上,学术权威部分被消解;在国家话语上,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使命更加重大;在国际话语上,哲学社会科学引领全球的机遇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哲学社会科学 研究范式 新文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谈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培林 冯仕政 +3 位作者 张翼 王宁 毛丹 成伯清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共2页
主持人按语: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 主持人按语: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党的二十大全面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 创新突破 社会学 体系的构建 内涵特征 主持人 新中国成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原理与路径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联飞 徐威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9,共13页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收集、整理知识体系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厘清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进而提出自主知识体系的分析框架,梳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国...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收集、整理知识体系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厘清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进而提出自主知识体系的分析框架,梳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环境与路径。首先,以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核心议题,提出了从实践、历史和主体三个维度理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分析框架。其一,实践维度强调知识生产根植于具体社会实践之中,不能简单地全盘接受或直接废弃既有的西方知识体系,而应在实践中检验这些知识是否适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其二,历史维度揭示知识体系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过程,应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并通过对外来知识的批判性吸收与本土化改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其三,主体维度关注知识生产者和应用者在特定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应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性路径,平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并从知识生产、知识评价和知识体系构建的角度剖析了知识体系自主性的内涵。其次,提出了知识体系自主化的发展过程,并以此回顾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历程。最后,文章认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面临全球化和路径依赖的双重挑战,基于本土历史与实践、打破路径依赖、促进中西方学术交流、推动自主知识体系的全球化传播构成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发展的核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自主性 知识体系 实践性 历史性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与区域结构变迁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典 董书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仍较为突出,城乡与区域结构的现代化转型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特别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城乡与区域发... 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仍较为突出,城乡与区域结构的现代化转型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特别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特征。城乡结构方面,伴随人口流动的普遍化,中国正从“农民-市民”二元城乡结构走向“农民-流动人口-市民”多元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方面,既有的东中西梯度发展格局尚未改变,与此同时“东北振兴”问题日益迫切,南北差距也呈现扩大趋势。消弭空间发展不均衡、实现中国城乡与区域结构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关系到乡村振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乃至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对此,需要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破解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以及人情、面子等传统关系文化的“双重路径依赖”,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破解中国城乡与区域不均衡问题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城乡结构 区域结构 不均衡 结构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以社工站为基石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建设 被引量:14
14
作者 陈涛 蒋斌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25,共12页
随着民政部于2020年部署在全国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进入本土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建设的关键阶段,本文将其总结为以社工站为基石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建设阶段。其中“社工站制度”是该制度体系的基石,而社... 随着民政部于2020年部署在全国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进入本土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建设的关键阶段,本文将其总结为以社工站为基石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建设阶段。其中“社工站制度”是该制度体系的基石,而社工站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围绕面向城乡社区居民生产、传递和提供普遍可及的基本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相关配套制度。社工站服务提供制度的核心又是“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制度”。为保障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服务制度体系的有效建设和可持续运行,相应的社工站人才队伍制度建设应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服务制度 社工站制度 社工站服务提供制度 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制度 社工站人才队伍建设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居民消费结构转型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迪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8,共14页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消费现代化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关系到民生福祉,关系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其也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从消费结构的维度,使用国家统计局数据和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分析中国现代化...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消费现代化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关系到民生福祉,关系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其也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从消费结构的维度,使用国家统计局数据和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消费变迁。研究发现:(1)1981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快速下降,服务消费显著增长,发展型消费持续增长;(2)2010年之后,中国消费增速放缓,平均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显著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反映了中国消费不足的问题;(3)居住类支出和集体消费型支出占比较高,医疗、教育、养老等消费稳定占据家庭总支出1/5左右,挤压了其他消费;(4)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增长幅度最大,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偏低,但是城乡间和阶层间的消费差距在缩小;(5)居民文化娱乐消费不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以消费结构为线索,阐释中国推进消费现代化的发展特征和趋势,为构建消费现代化和高质量消费指标体系积累了经验分析基础,也为推进消费现代化的实践提出重要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消费结构 消费现代化指标体系 发展型消费 中等收入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民族自觉”到“文化自觉”——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探源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浩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25,167,共14页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他的“最后一篇文章”。从这一概念本身的形成过程看,费先生显然受到梁漱溟“民族自觉”概念的直接启发和影响;从思想来源看,这一概念是“中西结合”的产物,既有费先生作为一名社...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他的“最后一篇文章”。从这一概念本身的形成过程看,费先生显然受到梁漱溟“民族自觉”概念的直接启发和影响;从思想来源看,这一概念是“中西结合”的产物,既有费先生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家的西学渊源,也有对他晚年产生重要影响的中学渊源,其中至关重要的仍属梁漱溟先生。学术传承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对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进行深入辨析,探究其生成和提出的过程,不仅是对概念提出者的尊重,更是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费孝通 思想渊源 概念渊源 民族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联动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5
17
作者 邓进 陈涛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8,共14页
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的联动是为提供优质社会服务、改善社会福利体系而进行的重要探索。深入研究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的联动实践样态,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和协同效应,成为当前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领域的重要课题。文章首先探讨了社会工作与... 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的联动是为提供优质社会服务、改善社会福利体系而进行的重要探索。深入研究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的联动实践样态,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和协同效应,成为当前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领域的重要课题。文章首先探讨了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联动的历史背景、现实需求和理论支撑,揭示出它们之间的价值关联、动力生成和共生互融,从而解读了这一联动合作现象背后的三重逻辑。其次,对社会工作、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社会工作机构、慈善组织和乡镇(街道)社工站开展调研,对其联动运行机制展开剖析,揭示了现存的一些困境与挑战,包括联动动力不足、联动权责不清和联动质量不高等。为应对这些挑战,笔者提出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应通过编织联动网络、明确联动责任和延伸联动触角,实现互惠共生的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慈善事业 联动实践 互惠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特色民族学“三大体系”建设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仕刚 张继焦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91,共13页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民族学的重要使命,其关键在于坚持国家立场,树立大局意识。首先,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重新定位民族学,提升学...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民族学的重要使命,其关键在于坚持国家立场,树立大局意识。首先,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重新定位民族学,提升学科的整合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握民族研究双重转型契机,拓展民族学的研究领域;在民族学中国学派创建中打造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的第五大传统。其次,学术体系建设方面,以“国家—民族”关系为核心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以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为指引,夯实其学理基础;以跨学科和新技术为动力,推动其研究方法的创新。最后,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紧紧围绕“四个自信”,用中国概念讲好中国故事,建构起具有本土智慧的民族学话语体系,提升其国际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学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社会学:理论框架的构建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培林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4,共13页
笔者在《中国式现代化和新发展社会学》一文中曾提到:“我们需要一种超越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视野,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理论框架和解释逻辑。”1换句话说,新发展社会学的提出,是为了构建中国式现代化... 笔者在《中国式现代化和新发展社会学》一文中曾提到:“我们需要一种超越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视野,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理论框架和解释逻辑。”1换句话说,新发展社会学的提出,是为了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而尝试的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和经验的学理性阐释、学术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社会学 西方现代化理论 话语体系 理论框架 实践和经验 学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社会视域下的韧性城市建设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谭日辉 郝佳洁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79,共7页
当前风险社会成为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亟须适应的新常态,韧性城市是应对风险社会的有效选择。从环境韧性、社会韧性、组织韧性和经济韧性等维度分析城市韧性在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应对。并基于当前城市韧性建设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凸显,空间功... 当前风险社会成为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亟须适应的新常态,韧性城市是应对风险社会的有效选择。从环境韧性、社会韧性、组织韧性和经济韧性等维度分析城市韧性在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应对。并基于当前城市韧性建设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凸显,空间功能规划不合理;韧性文化尚未形成,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制度建设执行不力,治理思维能力欠缺;城乡差异明显,个体应对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生态保护,冗余设计,着力提升环境韧性;广泛宣传教育,多元主体协作治理,努力提高社会韧性;优化制度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努力提升组织韧性;地区协同发展,多元保障支持,着力提升经济韧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韧性城市 环境韧性 社会韧性 组织韧性 经济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