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职业认知及其改善研究——基于104名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职业自述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普 孙婉婷 梁鑫渊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2,共12页
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编辑人员的职业认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待编辑工作的态度,进而决定着办刊工作成效。通过对《“作嫁衣者”说》和《“为人梯者”说》两书中104位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职... 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编辑人员的职业认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待编辑工作的态度,进而决定着办刊工作成效。通过对《“作嫁衣者”说》和《“为人梯者”说》两书中104位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职业自述进行文本分析,深入了解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职业认知状况,发现编辑人员的正向职业认知占主流,但也存在一些负向职业认知,值得关注。可在分析编辑人员负向职业认知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以马斯洛需求理论和ERG理论为指导,从改进社科学术期刊管理与服务角度,提出改善编辑人员职业认知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科学术期刊 编辑人员 职业认知 职业认同 期刊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去未去——论人工智能时代属人的文学
2
作者 刘大先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5,共6页
2025年春节期间最为人关注的科技文化事件无疑是中国本土研发的人工智能工具DeepSeek的出现。就文学发展的现实而言,各类型人工智能写作事实上已经有了好几年的试验与尝试,从最初的微软小冰写诗,到2023年10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硅禅创... 2025年春节期间最为人关注的科技文化事件无疑是中国本土研发的人工智能工具DeepSeek的出现。就文学发展的现实而言,各类型人工智能写作事实上已经有了好几年的试验与尝试,从最初的微软小冰写诗,到2023年10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硅禅创作的《机忆之地》获得第五届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再到华东师范大学王峰教授团队用人工智能创作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天命使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软小冰 人工智能写作 文学创作 DeepSee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形与回收:《缓步》的“文学性”回旋曲——兼论“新东北文学”的形式与观念
3
作者 陈思 王璟琨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31,共7页
班宇2022年出版的小说集《缓步》,既可视为班宇个人写作方向的一次转折,也可窥见他所置身的“新东北作家群”的转向趋势。小说集以“缓步”命名,就可见作者的用心。首先,“缓步”之“缓”代表了某种舒缓的速度,指向了小说新的阅读体验... 班宇2022年出版的小说集《缓步》,既可视为班宇个人写作方向的一次转折,也可窥见他所置身的“新东北作家群”的转向趋势。小说集以“缓步”命名,就可见作者的用心。首先,“缓步”之“缓”代表了某种舒缓的速度,指向了小说新的阅读体验。其次,“缓步台”是东北老式居民楼的常见结构,小说仍然与东北老工业区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杨丹丹认为东北文艺的生命力在于“时刻与中国和东北现代历史紧密贴合在一起,始终突出社会问题意识,并形成坚固的现代写作传统”^((1)),也就是说,社会问题意识是班宇和“东北作家群”的精神联系,这使我们得以对“新东北作家群”进行文学史定位并进一步提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作家群 新东北文学 文学性 社会问题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世界普惠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2024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述要
4
作者 蔡宜平 吴子林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7,共10页
2024年度的文艺学研究立足新时代语境,自觉运用跨文化、跨学科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基础理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西美学、人工智能文学等论域精耕细作,取得了一些不俗的理论成果。不过,真正做到融汇中西、贯通古今,... 2024年度的文艺学研究立足新时代语境,自觉运用跨文化、跨学科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基础理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西美学、人工智能文学等论域精耕细作,取得了一些不俗的理论成果。不过,真正做到融汇中西、贯通古今,具有原创性与广泛影响力的理论创造并不多见,“理论空转”的局面仍未改观。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重返中国文化的源头,在“两个结合”中完成古典文化传统的“双创”,构建出世界普惠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依然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前沿问题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古典学研究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电影之间——万玛才旦作品的历史性与现代性追问
5
作者 金真慧 丹珍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4,共9页
作为一名作家、编剧和导演,万玛才旦的电影被誉为“作家电影”“学者电影”和“藏地新浪潮”电影。行走在文学与电影之间,万玛才旦的小说与电影同构了传统与现实间的坚守与拒斥。与小说相比,电影对青藏高原的呈现更为灵动质朴袪魅,时空... 作为一名作家、编剧和导演,万玛才旦的电影被誉为“作家电影”“学者电影”和“藏地新浪潮”电影。行走在文学与电影之间,万玛才旦的小说与电影同构了传统与现实间的坚守与拒斥。与小说相比,电影对青藏高原的呈现更为灵动质朴袪魅,时空交错的叙事力量更显沉静淡远,意味深长。文章认为他的四部文学电影作品《塔洛》《撞死了一只羊》《气球》《雪豹》将边缘人的迷茫与困惑、梦境与现实、杀戮与原宥、人性与慈悲呈现出来,以生命的多层凝视追问文化的历史性与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玛才旦 文学与电影 历史性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停止的地方,生活出现了——评陈冲和她的《猫鱼》
6
作者 刘月悦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99,共6页
《猫鱼》是演员陈冲的自传体散文集,收录的十多篇文章起先发表于《上海文学》,然后结集成这六百余页的厚厚一本。“猫鱼”是什么?陈冲解释说,那是旧日上海用以喂猫的一种极小的鱼,随着猫粮的出现,“猫鱼”在人们的生活里逐渐消失了。“... 《猫鱼》是演员陈冲的自传体散文集,收录的十多篇文章起先发表于《上海文学》,然后结集成这六百余页的厚厚一本。“猫鱼”是什么?陈冲解释说,那是旧日上海用以喂猫的一种极小的鱼,随着猫粮的出现,“猫鱼”在人们的生活里逐渐消失了。“猫鱼”是鲜活的生命,也是尘封的记忆,读《猫鱼》,我们既能看到那条小小的“猫鱼”,也能不断地窥见它所栖身的那片水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文学》 陈冲 鲜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网络文学与“新文创”生态
7
作者 陈定家 王青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5-160,共6页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文学迅猛发展为契机的中国数字文化,探索出了一种中国特色数字审美“新文创”生态延展模式,其海外传播与发展也呈现出高歌猛进的态势。中国数字审美“新文创”生态模式在国内构建与国际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总结出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文学迅猛发展为契机的中国数字文化,探索出了一种中国特色数字审美“新文创”生态延展模式,其海外传播与发展也呈现出高歌猛进的态势。中国数字审美“新文创”生态模式在国内构建与国际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总结出一系列渐趋成熟的重要历史经验。当前,中国网络文学如何在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下深入到数字文艺审美实践的内部,以数字经验研究接续过去、承启未来,无疑是“新文创”语境下网络文学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创 数字审美 文化出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本开新:文学研究的范式开拓与跨界融合——叶舒宪教授访谈录
8
作者 叶舒宪 肖景匀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4,F0002,共8页
一如何比较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先行者肖景匀:叶老师,您好!您在1980年代的研究内容都与神话原型批评或结构主义批评相关的。即使到现在,仍有一些比较文学领域的学者坚称,“比较”应该发生在文本或内容之间,而非借助外来理论分析本土... 一如何比较研究: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先行者肖景匀:叶老师,您好!您在1980年代的研究内容都与神话原型批评或结构主义批评相关的。即使到现在,仍有一些比较文学领域的学者坚称,“比较”应该发生在文本或内容之间,而非借助外来理论分析本土文本。请问您如何完成原型批评与中国文学的嫁接?是否担心这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水土不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原型批评 结构主义批评 比较文学 跨界融合 返本开新 叶舒宪 水土不服 跨学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传承视域中的《听漏》及其叙事探索
9
作者 刘艳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147,共9页
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听漏》①,有着46.3万字巨大体量篇幅,却不是那种被作家故意制造出“间隔和停顿效果”、炫技般讲究小说不好读,以至于令读者常常要停下来以“好好地理解这部小说”类型的作品②。作为刘醒龙“青铜重器三部曲”的第二... 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听漏》①,有着46.3万字巨大体量篇幅,却不是那种被作家故意制造出“间隔和停顿效果”、炫技般讲究小说不好读,以至于令读者常常要停下来以“好好地理解这部小说”类型的作品②。作为刘醒龙“青铜重器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听漏》广受读者喜爱并得到评论界极为广泛的关注。2014年出版的第一部《蟠虺》即已备受关注,时隔10年的《听漏》,作家在文化传承视域中围绕青铜重器与研究青铜重器的知识分子文化品格的重塑、建构等所展开的文学书写,从传承维度而言具备双向的意义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文化品格 文化传承 文学书写 听漏 刘醒龙 叙事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回声话语看汉语语篇的递系为本
10
作者 王蕾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汉语语篇的递系研究目前多为理论推导,本文尝试以影视剧对话中的回声话语作为切入点,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重复自说明的回声话语远多于重复自话题的,表明对话语篇的组织模式是以递系为本,即前一个说明是后一个说明的话题;重复说明类回声... 汉语语篇的递系研究目前多为理论推导,本文尝试以影视剧对话中的回声话语作为切入点,进行定量分析。发现重复自说明的回声话语远多于重复自话题的,表明对话语篇的组织模式是以递系为本,即前一个说明是后一个说明的话题;重复说明类回声话语做说明和话题的数量接近,比起做说明,做话题形式更能凸显递系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题—说明”结构 递系 重复 回声话语 话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音词的戏剧性:拟剧论分析法
11
作者 完权 《汉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共11页
本文从戏剧性的角度,研究叹词和拟声词的一致性。近年来关于汉语戏剧性的研究,受到中西方戏剧观的影响。本文尝试运用社会学的拟剧论,把以往相关研究在理论上统合起来,建立一个语言戏剧性的互动理论框架。对语言中戏剧性表达的研究,可... 本文从戏剧性的角度,研究叹词和拟声词的一致性。近年来关于汉语戏剧性的研究,受到中西方戏剧观的影响。本文尝试运用社会学的拟剧论,把以往相关研究在理论上统合起来,建立一个语言戏剧性的互动理论框架。对语言中戏剧性表达的研究,可以重点分析以下三个方面:角色扮演,即演的是谁;印象管理,即如何使用语言塑造角色;情境定义,即在怎样的语境中(舞台上)使用语言。拟音词具有较为丰富的表现语言戏剧性的功能,三方面兼具。本文分析了不同语体中的五个例子,展示了该理论框架的解释力。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不仅语言的戏剧性是所有语言共有的,而且语言的戏剧性和社会的戏剧性是共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叹词 拟声词 韵律 戏剧性 拟剧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隔行对照标注策略的少数民族古文献开发研究——以藏文古文献隔行标注为例
12
作者 龙从军 安波 赵维纳 《中文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8,共10页
少数民族古籍是我国古籍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文明成果。但受制于语言文字识读的限制,参与民族古籍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的研究团队规模小,技术力量不足,民族古籍文献的利用和普及传播力度不够。基于此,该文提出民... 少数民族古籍是我国古籍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文明成果。但受制于语言文字识读的限制,参与民族古籍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的研究团队规模小,技术力量不足,民族古籍文献的利用和普及传播力度不够。基于此,该文提出民族古籍隔行对照标注策略,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字识读困难,鼓励更多跨学科研究者参与民族古籍文献的研究,提高民族古籍开发效率。该文以藏文古文献为例,探索隔行标注策略,在人工标注一定规模语料的前提下,提出了基于多任务学习的隔行对照标注策略。该方法有效提升了隔行数据标注速度,减少了人工标注的工作量,有利于构建大规模的隔行对照数据库。实验结果表明,经过10000条标注语料训练后,该模型在分词行和标注行上分别取得70.9%和63.2%的F 1值,在翻译行上取得18.7%的BLEU值。基于隔行对照标注策略的方法显著地提升了民族古文献的研究范围和深度,避免了民族语本身带来的限制,为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文古文献 隔行标注 多任务学习 机器学习 民族古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性维度及可能面向——以熊育群《钟南山:苍生在上》为例证的思考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4-160,共7页
作家熊育群的《钟南山:苍生在上》,15万字,由花城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堪称全世界的榜样,正应了钟南山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所言:“一个人在他的岗位上能够做到最好,这就是他的最大政治。”... 作家熊育群的《钟南山:苍生在上》,15万字,由花城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堪称全世界的榜样,正应了钟南山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所言:“一个人在他的岗位上能够做到最好,这就是他的最大政治。”中国在2020年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在国际上做到了最好的抗疫成绩,这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更是中国不言自明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的表现。《钟南山:苍生在上》这本书,没有因为它的纪实性和即时性而事过境迁,即使今天读来,仍然会被其中的真实性和真性情所打动,不能不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就像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以及近年众多的非虚构作品一样,这本书在出版体例上被归为“纪实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文学 《中国在梁庄》 熊育群 《出梁庄记》 人民生命健康 花城出版社 真性情 钟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生态散文的物性书写类型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兆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1-153,共13页
目前,中国现当代生态散文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感和针对性。“物性”书写是个重要抓手和突破点,对其进行分类有重要意义。大致说来,中国现当代生态散文的物性书写包括以下类型:一是生物与非生物。在生物类中又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别... 目前,中国现当代生态散文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感和针对性。“物性”书写是个重要抓手和突破点,对其进行分类有重要意义。大致说来,中国现当代生态散文的物性书写包括以下类型:一是生物与非生物。在生物类中又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别。其间,微生物的散文书写最为薄弱。在非生物类中有自然物、人造物和介乎二者之间的类型。二是现代时空观下的物性书写。在时间维度上,物性书写以历史、现实和未来方式展开;在空间维度上,物性书写分为城乡、国内外、中心与边缘、世俗与非世俗。三是叙事风格策略。在此有仰视、平视、主客体感应、密集式轰炸、物我两忘等,这对于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特别是进行现代性转换大有益处。通过物性书写的类型化研究,可打破当前中国现当代生态散文研究的碎片化与随意混乱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生态散文 物性书写 类型 系统化 整体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建设性批判到创新性转化——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传统文化观 被引量:6
15
作者 党圣元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4,共10页
自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每一代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都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方法论,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出发,紧密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等每一个时段的具体实践,与时俱进,因时利... 自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每一代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都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方法论,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出发,紧密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等每一个时段的具体实践,与时俱进,因时利用,坚持对中华传统文化在进行反思批判、区分精华与糟粕之基础上扬弃而为用,从而为一代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文化智慧和精神意志的滋养,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建设性批判到创新性转化之传统文化观。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业绩是在同一历史发展轨迹中产生、形成、演进、成熟的,其思想谱系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产生、发展、成熟的历史和逻辑是同一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党史 中国共产党人 传统文化观 传承发展 建设性批判 创新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袁宏道苏州游记的思想内涵与其文化心态的蜕变
16
作者 马昕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5,共13页
在袁宏道的散文作品中,《锦帆集》所收录的十余篇描写苏州地区风物民情的游记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袁宏道在这些游记中不仅揭示了其在吴县担任知县前后对官场事务的抵触心理,凸显了山水与仕途的矛盾关系,还呈现了其在从众与独处之间的抉... 在袁宏道的散文作品中,《锦帆集》所收录的十余篇描写苏州地区风物民情的游记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袁宏道在这些游记中不仅揭示了其在吴县担任知县前后对官场事务的抵触心理,凸显了山水与仕途的矛盾关系,还呈现了其在从众与独处之间的抉择,这背后潜藏着雅俗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从袁宏道后来对这十余篇苏州游记的修改中,还可以看到其文化心态的蜕变:一方面是对官场政务负担的持续抱怨,另一方面则是对世俗文化的逐渐接纳,呈现出更具包容性、矛盾性与融合性的心态特征。据此,可对晚明性灵文学与市民文化的复杂关系进行重新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宏道 山水游记 苏州 市民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社会互动资源的叹词 被引量:8
17
作者 完权 李心言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9,共18页
现代汉语叹词可视为社会互动的语言资源,本文拟在互动语言学框架下对叹词做出功能分析。文章尝试整合会话分析、话语标记、语言使用研究、关联论、语篇元话语研究等理论对社会互动所使用的语言资源的探讨,提出一个社会互动资源的分类法... 现代汉语叹词可视为社会互动的语言资源,本文拟在互动语言学框架下对叹词做出功能分析。文章尝试整合会话分析、话语标记、语言使用研究、关联论、语篇元话语研究等理论对社会互动所使用的语言资源的探讨,提出一个社会互动资源的分类法,在此基础上得出现代汉语作为互动资源的功能谱系,具体包括交互性资源、互动性资源和过程性资源三大类。叹词作为互动资源的功能本质上是功能要素,在实际使用中具体叹词往往表现出多功能性,会出现兼用的现象。从互动资源的角度看叹词的词类地位,不宜采纳“动词说”和“代句词说”。叹词是一个独立的虚词类。本文对社会互动中的语言资源的分析框架经推广后也适用于互动中的其他语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叹词 互动资源 言谈管理 互动功能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散文中的石头意象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兆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6-96,共11页
20世纪以来,受到“人的文学”观念影响,中国文学相对忽略物性描写。不过,在生态散文中,物性得到重视,“石头”这一意象有逐渐凸显之势,到新时期特别是21世纪以来获得一定发展。中国生态散文加深了对于玉石文化的认知,有助于理解世道人... 20世纪以来,受到“人的文学”观念影响,中国文学相对忽略物性描写。不过,在生态散文中,物性得到重视,“石头”这一意象有逐渐凸显之势,到新时期特别是21世纪以来获得一定发展。中国生态散文加深了对于玉石文化的认知,有助于理解世道人心和人生智慧,强化了自我约束和生态意识。在叙述方式上,中国生态散文的石头书写注重辩证性,倾向虚实相生、正反相合、情理交融,有助于深入到物性、人性和天地道心。目前,中国生态散文中的石头意象书写还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作家的主体意识和生态意识不强、物性理解不够深入、经典性不足,这是今后需要努力推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散文 石头意象 物性 人生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演进视野下早期中国公共阐释话语体系的崩溃与重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袁宝龙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49,共10页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社会成员对于世界的普遍性认知、理解和阐释决定着社会的运行法则与道德秩序的建立和发展,这种普遍性认知、理解和阐释即为此一时代公共阐释话语体的建构基础。这一体系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社会形态的发展而不...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社会成员对于世界的普遍性认知、理解和阐释决定着社会的运行法则与道德秩序的建立和发展,这种普遍性认知、理解和阐释即为此一时代公共阐释话语体的建构基础。这一体系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社会形态的发展而不断经历崩溃与重构的生命周期。殷周以前,中国古代社会的公共阐释话语体系皆未摆脱天命理论的范畴,以神学力量或礼乐文明为理论支撑完成构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礼乐体系全面崩溃,在体系重构的过程中,孔子主张借助人性的内在力量来取代传统的鬼神之道,为体系重构找寻到支撑动力,中国封建时代公共阐释话语体系的基本范式遂就此奠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阐释 崩溃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回应的“整”与“零”——从二次评价看互动行为视角下的形式差异
20
作者 方迪 《汉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8,共12页
基于特定行为序列的回应形式是观察互动塑造语言结构的窗口,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问答序列。本文聚焦于评价行为,基于“整句—零句”的分析框架进一步从认识立场和示主性角度探讨二次评价(即自身作为评价的评价回应形式)。研究... 基于特定行为序列的回应形式是观察互动塑造语言结构的窗口,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问答序列。本文聚焦于评价行为,基于“整句—零句”的分析框架进一步从认识立场和示主性角度探讨二次评价(即自身作为评价的评价回应形式)。研究发现,谓词性零句回应与首次评价高度一致,不宣称独立的认识权限;体词性零句基于相邻对的“话题—说明”关系,对模棱的首次评价进行诠释性归类,提供候选理解,零句型回应总体均体现较低的认识权威和示主性。主谓齐全的整句则通过主语指称形式对评价对象的重复或调整,彰显回应者更高的认识权威及行为推进和责任方面的示主性,其后往往有详述、解释等序列扩展或行为类型的转变。本文还联系其他语言中评价回应的同类研究,阐述了基于互动行为开展形式差异研究以及跨语言比较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回应 认识立场 示主性 互动行为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