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算法、公众表达与政治传播的未来格局 被引量:14
1
作者 何晶 李瑛琦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7-76,共10页
遵循政治传播研究的批判性建构主义路径,从公众表达的角度审视算法对于政治传播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现实运作中,算法对公众表达具有三种操控模式:屏蔽、下沉公众表达;引导、规训公众表达;伪造公众表达。算法的这种力量是基于其作为... 遵循政治传播研究的批判性建构主义路径,从公众表达的角度审视算法对于政治传播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现实运作中,算法对公众表达具有三种操控模式:屏蔽、下沉公众表达;引导、规训公众表达;伪造公众表达。算法的这种力量是基于其作为技术和权力集合体的根本属性,算法作用于公众表达的运作机制背后是技术、资本与政治之间的交相互动。这一现实将对未来的政治传播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以多元主体的平等参与为要义的现代政治传播,来自公众一方的力量前景堪忧;政治力量与资本力量借技术之力,将成为政治传播场域中的强势主体;算法技术操控下“失真”的公众表达将使政治传播的有效性受损。在中国语境下,政治对资本力量的制约将成为政治传播未来的基本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 技术操控 公众表达 政治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医改政策的新媒体传播研究——基于甘肃省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何晶 胥晓冬 王治国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0-36,共7页
如何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精神和技术进展的要求,打造务实、开放、互动性强、以受众为中心的沟通模式,是政府政策传播面临的当务之急。甘肃省卫生计生部门有关"新医改"政策在新媒体平台(包括官方网站、官方机构微博、官员个人微... 如何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精神和技术进展的要求,打造务实、开放、互动性强、以受众为中心的沟通模式,是政府政策传播面临的当务之急。甘肃省卫生计生部门有关"新医改"政策在新媒体平台(包括官方网站、官方机构微博、官员个人微博、官员群体微博)开展了多层面的公共沟通。研究发现:甘肃省相关政府部门及官员进行了"协同"政策传播,其积极运用新媒体的意识值得肯定。但是,由于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特性的把握,现有政府政策传播所具有的单向宣传意味浓、形式呆板、缺乏互动、缺乏亲和力,自我中心主义的弱点也暴露无遗。并且,分析也表明政府尚没有形成利用新媒体进行"新医改"政策传播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医改”政策 新媒体传播 政府网站 微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块链技术诱发国家政治安全的风险样态、逻辑与治理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彦华 顾秦一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4-105,共12页
区块链作为智能革命的重要支撑技术,在诸多领域表现出独有的治理优势,但也可能诱发诸多政治安全风险。相关数据和案例表明,区块链自治社区容易削弱用户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区块链技术的不当使用容易干扰政治制度运行的民主公... 区块链作为智能革命的重要支撑技术,在诸多领域表现出独有的治理优势,但也可能诱发诸多政治安全风险。相关数据和案例表明,区块链自治社区容易削弱用户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区块链技术的不当使用容易干扰政治制度运行的民主公正状态,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分布式架构容易增加国家政权安全的保障难度。这些问题亟需纳入信息生态、智慧治理等理论框架中予以分析、解决。研究发现,区块链政治安全风险诱因系统呈现出涵化逻辑、权力博弈逻辑和把关失灵逻辑。基于在智慧社会语境中提升我国政治安全水平的需要,应采用诸如优化主流意识形态风险应急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并强化智慧技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赋能效应、以技术创新赋能政治制度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并提升我国政治制度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完善智慧治理体系并提升不同信息主体的把关效能等相关智慧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技术 政治安全风险 信息生态理论 智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到生成性媒介:对“生成”意涵与媒介环境的再审视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楠 何晶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0-87,共8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语境凸显了媒介及媒介环境的生成性和复杂性。对生成这一动态“过程—机制”的元理论进行分析,有利于在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底层架构和技术逻辑的基础上,厘清生成性媒介的意涵和新媒介环境的变革。文章首先通过对...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语境凸显了媒介及媒介环境的生成性和复杂性。对生成这一动态“过程—机制”的元理论进行分析,有利于在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底层架构和技术逻辑的基础上,厘清生成性媒介的意涵和新媒介环境的变革。文章首先通过对人工智能与媒介发展中生成概念的溯源,揭示生成意涵表现为技术自主论与社会建构论之间的有机互动,促使媒介观的动力学与过程性视角转向;其次,在智能技术层面爬梳技术生成主体由人类一般智力到机器智能对齐、生成逻辑由线性因果判断向概率分布的演进,呈现媒介作为生成的行动主体,人机共同调试下生成的新型媒介环境;最后,追问和反思生成的价值依归,在社会建构论视域下对技术自主性发展所引发的人类主体性冲击、信息与知识体系失序、社会信任机制动摇等新媒介环境中的伦理危机作出回应。面向未来,有必要在媒介技术发展的学理和实践层面重视社会伦理的“软”引导和价值规范的“硬”约束,为更具良性运转的生成性媒介环境建设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生成性媒介 技术自主性 社会建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