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我”观念与科学的本源——鲁迅对19世纪科学观念的思索和批判 被引量:2
1
作者 梁展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8-16,共9页
关键词 鲁迅观 自身 文学想象 追寻 改造国民性 存在主义 第一人称 “自我” 科学观念 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歌德的《中国作品》与世界文学构想 被引量:1
2
作者 贺骥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5-195,共11页
本文根据翻译学原理和中德诗学,运用新批评的细读法,分析了歌德的译诗《中国作品》与其世界文学构想之间的关系。歌德的“世界文学”指的是国际性的文学交往,他把世界文学当作了解陌生世界和他者文化的窗口,主张各民族文学相互借鉴和相... 本文根据翻译学原理和中德诗学,运用新批评的细读法,分析了歌德的译诗《中国作品》与其世界文学构想之间的关系。歌德的“世界文学”指的是国际性的文学交往,他把世界文学当作了解陌生世界和他者文化的窗口,主张各民族文学相互借鉴和相互交流,以融合成一个伟大的综合体,但这个综合体乃以欧洲文化为中心,东方文化则处于边缘位置。他从欧洲中心论出发,对《赠薛瑶英》等四首中国古诗作了欧化改造,使其成为他所说的“普遍的世界文学”之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世界文学 中国作品 文化霸权主义 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作家鼎谈 被引量:12
3
作者 铁凝 大江健三郎 莫言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6-57,共12页
为出席"二十一世纪最佳外国小说奖"颁奖仪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名誉研究员大江健三郎先生于二○○九年一月十五日至二十日访问了北京,抵达北京的翌日晚间,便在外文所所长陈众议教授等人陪同下,与中国... 为出席"二十一世纪最佳外国小说奖"颁奖仪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名誉研究员大江健三郎先生于二○○九年一月十五日至二十日访问了北京,抵达北京的翌日晚间,便在外文所所长陈众议教授等人陪同下,与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和作家莫言等友人欢聚一堂。现由大江健三郎文学的研究者和翻译者许金龙教授将这三位作家的谈话翻译并整理出来,以供我们的读者欣赏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作家协会 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大江健三郎 中日 颁奖仪式 外国小说 翻译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恶魔性”与莱维屈恩的音乐创作──关于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宏芹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关键词 托马斯·曼 浮士德 长篇小说 作家 集大成 讲述 音乐创作 作曲家 艺术家 威尼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始自于绝望的希望”——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鲁迅影响之初探 被引量:8
5
作者 许金龙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0-40,52,共12页
关键词 外国文学影响 大江健三郎 鲁迅 绝望 君特.格拉斯 大江文学 《巨人传》 马克.吐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忆与认知:以奈保尔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石海军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11,共6页
以奈保尔为对象,通过生活与创作、真实与虚构、历史与文学、谜与神秘、变化与死亡等方面的问题,分析奈保尔是如何通过记忆而认知自我并进行创作的。
关键词 记忆 认知 奈保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边界的征用与有深度的开采——新世纪以来国际“巴赫金学”新状态 被引量:5
7
作者 周启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105,共10页
对新世纪以来国际"巴赫金学"重要成果的跟踪与检阅,我们看到,巴赫金理论作为"学术时尚"其风光已然不再,巴赫金理论的跨文化辐射已进入其"理论旅行"的常态。这种常态,体现为"巴赫金学"在学术交... 对新世纪以来国际"巴赫金学"重要成果的跟踪与检阅,我们看到,巴赫金理论作为"学术时尚"其风光已然不再,巴赫金理论的跨文化辐射已进入其"理论旅行"的常态。这种常态,体现为"巴赫金学"在学术交流上一如既往。国际巴赫金学术年会以其已自成传统的节奏,定期举行。由这一盛会所引领的巴赫金理论的跨文化之旅,在不断拓展其在时空上与学科上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这种常态也体现为"巴赫金学"在文本建设上不断拓展。新世纪以来,以俄罗斯科学院为主流的巴赫金研究集群,对巴赫金的理论遗产的精细注疏,深度开采,成果丰硕;巴赫金著作之多个语种的译文以单行本、文集甚至全集的形式不断面世;"巴赫金学"在文献整理上已进入收获季节。随着巴赫金研究这门话语生产的不断发展,国际学界从不同维度对"巴赫金学"成果的梳理。我们至少可以从三条路径来看"巴赫金学"在新世纪这15年来的新进展:其一,从近6届"国际巴赫金学术年会"的研讨来看新世纪以来国际学界对巴赫金理论的解读与征用;其二,从俄文版6卷本《巴赫金文集》的编纂来看新世纪以来国际学界对巴赫金文本的开采与注疏;其三、从这个时段里已经面世的4种《巴赫金研究》(文选)的编选来看新世纪以来国际学界对"巴赫金学"成果的梳理与集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学 理论旅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德论现代性 被引量:2
8
作者 贺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83-92,共10页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讨了歌德对现代性的理解及其现代性批判。歌德认为,现代指的是中世纪之后的机器大工业时代,他将这个新时代的特性概括为"快速",快速指的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现代人在竞争的压力下急于求成。他认为...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讨了歌德对现代性的理解及其现代性批判。歌德认为,现代指的是中世纪之后的机器大工业时代,他将这个新时代的特性概括为"快速",快速指的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现代人在竞争的压力下急于求成。他认为,快速的时代精神是由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造成的,不受限制的科技进步和迅速的工业化不仅破坏了大自然,而且损毁了人的精神,导致了商业性的大众文化的普及和精英文化的衰落。凭借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本文还揭示了歌德的现代性批判对后世的文化悲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的影响。通过对歌德的现代性观念的发掘和对其现代性批判进行思想史上的梳理,本文填补了"现代性"概念史和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现代性 工业化 快速 慢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建国者的“精神支柱”——论宗白华的歌德观 被引量:2
9
作者 叶隽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42-147,共6页
本文探讨宗白华的歌德观,主要结合宗氏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个人趣味,来分析其接近歌德的原因。强调歌德是如何作为那代人的“德国资源”,介入并参与了现代中国的构建过程。
关键词 歌德 宗白华 中德思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瑟尔的效应美学 被引量:1
10
作者 贺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41-47,共7页
伊瑟尔的效应美学研究文学文本在阅读过程中对读者产生的审美效应,他认为文学文本包含许多空白和对传统规范的部分否定,空白和否定形成了文本的召唤结构,它们分别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反思能力,促使读者去填补空白,建立新视野,完成对不... 伊瑟尔的效应美学研究文学文本在阅读过程中对读者产生的审美效应,他认为文学文本包含许多空白和对传统规范的部分否定,空白和否定形成了文本的召唤结构,它们分别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反思能力,促使读者去填补空白,建立新视野,完成对不确定的文学文本的意义建构,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读者会获得创造性的审美愉悦和自我意识的提升。本文通过分析伊瑟尔对穆卡诺夫斯基功能语言学和英伽登现象学美学的改造,阐明了伊瑟尔的效应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瑟尔 空白 否定 阅读过程 审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力、自然和人工——从《歌德谈话录》看晚年歌德的天才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贺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12期49-55,共7页
本文主要采用实证主义方法,从美学史的角度来研究晚年歌德的天才观对前人思想的承袭和发扬,同时借用新批评的细读法,通过文字分析和文本分析来发现歌德的原创性思想,并用综合法来揭示晚年歌德天才观的折中主义实质。
关键词 歌德 天才 神力 自然 人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视野里的“德语文学汉译”——评《杨武能译文集》
12
作者 叶隽 《外语与翻译》 2004年第3期69-77,共9页
本文对《杨武能译文集》中部分经典文本进行校勘阅读,在其与原文和前人译本的比较视野中探讨“德语文学汉译”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关思考。作者既充分肯定杨氏在德语文学汉译史上的地位,同时也引出翻译文学中值得注意的方面,作了初... 本文对《杨武能译文集》中部分经典文本进行校勘阅读,在其与原文和前人译本的比较视野中探讨“德语文学汉译”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关思考。作者既充分肯定杨氏在德语文学汉译史上的地位,同时也引出翻译文学中值得注意的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武能译文集》 德语文学 文学翻译 审美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勰通变观及其生成语境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晓玉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75-78,共4页
"通变"观是在前代资源的基础上、时代风气的契机中产生的,并非刘勰的创见。刘勰谈的"通",是通晓"体"的意思;"变"是指具体作品的变化,谈的是"用"的多样化问题。以"体用"关... "通变"观是在前代资源的基础上、时代风气的契机中产生的,并非刘勰的创见。刘勰谈的"通",是通晓"体"的意思;"变"是指具体作品的变化,谈的是"用"的多样化问题。以"体用"关系来解释,并不是说"通变"完全等于"体用"。"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是刘勰通变观的一大创见,由此通变观不仅是文学发展观以及创作方法的问题,更延展到个人才、气等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变 体用 文化历史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