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我”观念与科学的本源——鲁迅对19世纪科学观念的思索和批判 |
梁展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
|
|
2
|
论歌德的《中国作品》与世界文学构想 |
贺骥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3
|
中日作家鼎谈 |
铁凝
大江健三郎
莫言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2
|
|
4
|
试论“恶魔性”与莱维屈恩的音乐创作──关于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研究 |
杨宏芹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0
|
|
5
|
“始自于绝望的希望”——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鲁迅影响之初探 |
许金龙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8
|
|
6
|
记忆与认知:以奈保尔为例 |
石海军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7
|
无边界的征用与有深度的开采——新世纪以来国际“巴赫金学”新状态 |
周启超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5
|
|
8
|
歌德论现代性 |
贺骥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7 |
2
|
|
9
|
文化建国者的“精神支柱”——论宗白华的歌德观 |
叶隽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7 |
2
|
|
10
|
伊瑟尔的效应美学 |
贺骥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5 |
1
|
|
11
|
神力、自然和人工——从《歌德谈话录》看晚年歌德的天才观 |
贺骥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2 |
1
|
|
12
|
学术视野里的“德语文学汉译”——评《杨武能译文集》 |
叶隽
|
《外语与翻译》
|
2004 |
0 |
|
13
|
刘勰通变观及其生成语境 |
王晓玉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1
|
|